它将各个领域里的天才分散在世界各地,让他们混迹在普通人群里,经历平凡的降生、学习、结婚生子、科学研究,以及死亡。
不夸张地说,我们正与许多伟大人物同处一个时代,却很少在生活中注意到观察到他们的存在。
这不仅仅是因为天才的存在本身就是隐蔽的,更是因为他们的生活与研究早就超出了当下的生活与存在模式,徜徉遨游在另外一个时空之中。
相信很多人都曾梦想自己是一个天才、学霸,以此超越同龄人,考个好大学,有个好工作,然后成为人生赢家。这种愿望和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虽然过于肤浅却已耗尽所有人的一生。
而所谓天才,并非只是学识、才智上的天赋异禀,或许有许多其他隐蔽模式在促成他们的伟大与成功。
1955年4月18日凌晨1:15分,76岁的爱因斯坦病逝于普林斯顿医院。对于自己的身后事,爱因斯坦一早就明确过:不要葬礼,身体火化,骨灰撒在不知名的地方,因为自己不想被后世“封神”膜拜。
遵照他的遗愿,爱因斯坦的身后事很快在家人面前进行:火化后,举行私密告别仪式,随后骨灰撒入德拉瓦河。
“对爱因斯坦的大脑研究,我们将用上最新方法,目的是解决一个最大的谜团那就是,天才的秘密。毫无疑问,我们眼前的这颗大脑,在生前曾为人类拓展过宇宙的认知。但他在故去后,或许还可以带给我们全新的,对于大脑的知识。……普林斯顿医院的病理学家托马斯·哈维博士在采访中说。不但爱因斯坦的大脑已被移出开展研究,其大脑表面的覆盖物也被完好无损的留存了……”
普林斯顿医院的病理学家哈维博士后来自己承认,他在给爱因斯坦循例做尸检后,并没有将大脑放回爱因斯坦的颅骨内,而是塞上了一团棉花。研究爱因斯坦的大脑这件事情,事先的确没有得到爱因斯坦家人的许可。
1996年,《神经科学快报》上发表一篇论文,题目是《爱因斯坦的额叶皮质厚度和神经元密度改变》,论文指出,爱因斯坦的右侧前额叶皮质相比于其他人的大脑,更薄,神经元密度更大。这一迥异于旁人的区别,有可能让信息的交换速度更为快捷。
1999年,《柳叶刀》上也发了一篇关于爱因斯坦大脑的论文,题目为《爱因斯坦的杰出大脑》,论文中提及,将爱因斯坦的大脑与其他35颗普通男性的大脑相比,爱因斯坦的大脑中负责其数学能力和空间推理的顶叶,与那35人的大脑相比,大出了15%还多。
在人人都想成才的今天,人们不再局限于对为人和天才的大脑感兴趣,更对如何让自己成为天才感兴趣。随着科学家们对大脑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人们失望地发现,所有论文与研究成果都在说明同一个事实。
那就是:天才、科学家等人的大脑结构,与普通人的大脑结构并无二致。
他们能够取得惊世骇俗的成就,往往来自对现实世界的不断探索和研究,来自本人对事实的深入思考和论证。一句话,比我们普通人想得更深远,论证得更为具体。
而一个普通人,想要成为牛人,不应该寄望于自己的大脑这种天然物质基础比别人优越,而是要清晰而理性的认识到,如果想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大脑,实际生活中我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去做,比如,想要了解大脑,你得具备如下知识结构:
大脑的生理结构
大脑的生理结构反应过程
大脑“本我”与“自我”建构的起点
大脑生理结构、特性与生理反应的逻辑关系
大脑记忆功能以及相应模式是如何建构的
大脑记忆模式建构与生物场势能量之间的支撑关系
客观事物情境刺激对大脑认知结构的改变和影响
大脑内在模式与外在刺激性情境模式之间的关系
人建构主观世界的基础性资源是什么
大脑生理反应过程中的“湮灭”和“开启”现象
同一客观事物同一情境模式刺激在不同的脑功能区产生的不同效果
同一客观事物不同情境模式刺激在大脑不同功能区产生的不同效果
事实上,世界从来不会如此简单纯粹,任何一项划时代的影响大众的研究和创举,都来自踏实扎实的科学实践与研究。
而我们有限的一生所能认知的这个世界,始终是一个“物理世界”,要想让自己更聪明,更确切的认知这个物理世界,就要学会认识它的方法,那些方法,藏在自然规律里,藏在前人的著作和总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