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即使很努力也做不到这一点,但天才们能轻而易举地做到这一点,对他们来说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毫不费力!事实上,天才们的思维大多时候都是强迫思维,本人想阻止都阻止不了的那种思维,这种强迫思维不但会发生在白天,有时还会持续到夜间的睡眠中,在梦中做出重大发现,如: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梦中发现元素周期表,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梦中发现苯分子结构式,德国音乐家瓦格纳在梦中创作出莱茵河的三部曲的开场调,意大利作曲家丁·塔季尼在梦中创作出《魔鬼之歌》,天才们只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有“极端型浅层结构”和“中间型心潮”,如果普通人也能培养出“极端型浅层结构”和“中间型心潮”,那么他们同样也能轻易做到这一点,这就是《老子》中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状态和境界,能长期进入这种状态的人,要想在自己熟知的领域里做出一些的重要发明、发现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教育的最高追求应该就是培养这样的人!
笔者在2004和2005这两年间经常进入这种状态,那时候灵感的出现非常频繁,反省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一系列的重要的发明、发现(如心理二元说、心潮、浅层、四大意识流、智力的相对性、心理的结构以及灵感、直觉、想像、发明方案等创造性思维的过程等的发现)也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所以,笔者了解天才的状态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同时,笔者也知道,普通人也能培养出“极端型浅层结构”和“中间型心潮”,并进入这种天才的状态,具体的培养方法,下文中有详述。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天才的两个标准是“超常的专注力”和“超常的思维耐力”,这两个标准也是天才的两个外在特征,天才的两大内在本质特征是“中间型心潮”和“极端型浅层信息结构”,前面的两个标准只不过是这两个本质特征的外在表现,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来表示天才:
天才=“中间型心潮”+“极端型浅层信息结构”
或:
天才=“超常专注力”+“超常思维耐力”
天才又是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的特点就是有“超常的专注力”和“超常的思维耐力”,没有进入过这种状态的正常人,永远也无法理解“天才的境界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就象“白天不懂夜的黑”,也正象机器(包括机器人和未来的人工智能)永远也无法理解什么是饥饿、喜、怒、哀、乐一样,因为它们从来没有饥饿过,也没有喜、怒、哀、乐过。
天才并非一成不变的
天才是常人的对称,常人不能理解天才,但天才能够理解常人,这是因为在成为天才(进入天才的境界)之前,天才也曾经是常人,他们进入过常人的状态,所以能够理解常人,同时,天才也不是永恒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如王安石笔下的那个方中永那样,他们一旦不再努力,不再专注,就会失去“超常专注力”和“超常思维耐力”这两个特征并返回正常人,可见,天才是个动态的概念,天才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
超常专注力
超常思维耐力
为什么天才们会有超常的专注力和思维耐力呢?
反省心理学中的“心潮理论”和“浅层理论”揭示了天才的本质和成因,并可以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这两个理论揭示了天才的两大内在本质特征是“中间型心潮”和“极端型浅层信息结构”,上述超常的专注力和思维耐力只不过是天才的两大外在特征,是这两个内在本质特征的外在表现,也就是说,有中间型心潮就必然有超常的思维耐力,有极端型浅层信息结构就必然有超常的专注力。
那么什么是“心潮”和“中间型心潮”呢?为什么有中间型心潮就必然有超常的思维耐力呢?
心潮和浅层是反省心理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因为心潮的惯性决定着一个人一般智商的高低,而浅层中的信息结构则决定一个人的特殊智商的高低。
心潮又叫“无意识潮”或“潜意识潮”,简称“心潮”。人的无意识(潜意识)如同一个巨大的容库,里面容纳了大量的信息、情感、欲望等心理要素,但它并非如一潭死水,而是像海水那样有潮汐现象。我们的睡眠、做梦、失眠、清醒、平静、轻松、激动、紧张等精神状态都是由于无意识的这一潮汐运动造成的。心潮与人的脑电波(图)关系密切,它如同我们心理的电压,当电压太低时,心理就无法工作,只能处于睡眠、昏昏欲睡的状态;而当电压太高时心理又处于高度激动、紧张的状态,也不能很好地工作;而只有电压适中时,心理才能正常地思考、工作。
一日内心潮曲线图
上图是一个直观图。事实上,人的心潮是在曲折中前进,徘徊中上升和下降的。我们在一天中,有时情绪高涨,有时情绪低落;有时头脑敏捷、精力充沛,有时反应迟钝、昏昏欲睡,这些都是由于心潮高低起伏的运动造成的。
心潮在上述沉睡点、浅睡点、梦点、灵感点等潮位周而复始地徘徊往复运动,造成了我们一天中的精神状态从清醒到睡眠,再从睡眠到清醒的不断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变化。
什么是中间型心潮?为什么有中间型心潮就必然有超常的思维耐力呢?
什么是浅层和极端型浅层信息结构呢?
这个问题涉及到心理的结构,反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大部分:意识、浅层(即无意识的浅层)、深层(无意识的深层),心理的结构和功能如下图:
心理结构图中隐藏的天才秘密和智力秘密
由于浅层离意识最近,相当于工厂的车间和计算机的内存,所以浅层中某方面的信息越多,人在该方面的特殊智力就越高。比如,数学家陈景润的浅层中充满了数学方面的信息,文学家巴尔扎克的浅层中充满了文学创作方面的信息,画家凡·高的浅层中充满了绘画方面的信息,所以他们在相应方面的特殊智力都很高。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就是因为他们的浅层与众不同,常人的浅层中充满了乱七八糟的各类信息,而天才的浅层中则充满了非常纯净的单一方面的信息,所以,天才能拥有某方面高超的特殊智力,而常人则各方面的特殊智力都不高。浅层信息结构如图下所示。
上图中,一个信息块代表一个方面的特殊智力,如数学、文学、绘画、物理、化学等方面。主导信息块指浅层中最大的,在浅层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那个信息块。例如陈景润的主导信息块是“数学块”,爱因斯坦的主导信息块是“物理学块”,鲁迅的主导信息块是“文学块”,贝多芬的主导信息块是“音乐块”……一个人是哪一方面的专家,则他浅层中的主导信息块就是哪方面的信息块。
“知识铀块”是指占据浅层中绝大多数空间,且块中信息间联系密切,即块中信息的网络化程度很高的“主导信息块”。
图(1)中,天才之所以在某一方面智力超群,就是因为他的浅层是一个极端型的信息结构,主导信息块在其浅层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
图(2)中,常人之所以在各方面的特殊智力都不高,就是因为他们的浅层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块,且各信息块在浅层中所占比重都不大,所以他们在任何一方面的特殊智力都不高。
天才的主导信息块占据了浅层的绝大多数空间,且块中信息的网络化程度非常高,所以他在主导信息块方面的特殊智力远远高于常人。
人的感知力、观察力、专注力、自制力、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表达力、实践力等方面特殊智力都取决于其浅层信息结构之状况,浅层中某方面的信息越多,则该方面的上述感知力、观察力等方面的智力就越高。
天才与常人的浅层信息结构的差异如下图所示。
通过“浅层置换法”可以改变浅层中的信息结构,从而提高自己某方面的特殊智力。“浅层置换法”既是培养天才的方法,也是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和调控心理的方法。(有关“浅层置换法”的详细内容见《心灵控制术》一书的第三章第二节。)
为什么有极端型浅层信息结构就必然有超常的专注力呢?
这是因为,有了这种浅层信息结构,当你思考问题时,你所需要的信息最已准备好了,它们就在你的浅层中放着的,所以,这些信息能很顺利、很快捷地调入你的意识中去加工,所以,这时的思维会非常顺畅,而思维越顺畅,人在思考时就越不易分心,也就表现得越专注,而中间型浅层信息结构的人,由于思考时,所需要的很多信息不在浅层,还要到深层中临时搜索和寻找,因此,思维就会表现得不顺畅,人也容易分心,被外界环境所干扰、打断,这和工厂的情况是一样的,如果在机器上加工前,所需的原材料都已事先准备好并放在车间了,那么,加工起来自然就会连续和顺畅,否则,如果还要临时到仓库中去寻找原材料,那自然就会造成加工的中断。
为什么有超常的专注力的人在思考时会出现恍惚状态呢?
这个既与他的浅层结构有关,又与他的意识流有关,反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意识流分为四种:“内吸流”、“内闯流”、“外吸流”、“外闯流”,如下图:
人在思考时会不断地从内部的无意识(包括浅层和深层)中调取信息进入意识中去加工,这个过程就是内吸流的流动过程,这一过程通常也就是我们不断地进行各种联想的过程,有极端型浅层结构的人,由于思考时所需的信息早已准备好了并放在浅层中,因此,此时的内吸流就会很强大,而且会有很好的连续性,能连续不断地进入人的意识,而由于人的意识是一个非常狭小的区域,在某一瞬间只能由四种意识流中的一种进入意识,所以,当内吸流很强大时,外界的信息(外吸流和外闯流)就不能进入意识中的中央了,只能到达意识的边缘地带——隐意识区,意识的中央是“显意识区”,这是加工信息(思维)的地方,进入这个区域的信息,人能清晰地感觉到它们的存在,而进入隐意识区的信息,人只能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它们的模糊的存在,就象是“雾中花”和“水中月”,所以,有超常专注力的人在思考时会进入恍惚状态,对外界事物的感觉是恍惚不清的。
综上所述,天才的内在本质是中间型心潮和极端型浅层信息结构,这一本质的外在表现必然就是超常的专注力和超常的思维耐力,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人就是天才,如果一个人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并能在一段较长的时期里(1年以上)持续地拥有超常专注力和超常思维耐力,那么他就会有极强的创造力,就很容易在自己所专注的领域里做出杰出成就。常言道,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极端型浅层信息结构如同一堆干柴,遇一点火星(启发外在的启发),就会燃起熊熊的灵感之火,所以,在天才的状态中会经常出现灵感频发现象,经常意外地捕捉到重要的灵感。中间型心潮和极端型浅层信息结构都是在后天中形成的,因此天才是后天的而非先天的。当然,中间型心潮和极端型浅层信息结构不是先天就有的,是在后天环境中形成的,同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天才们不再努力,不再专注,也可能再返回到常人的状态——极端型心潮和中间型浅层信息结构,正象王安石笔下那个方仲永一样。
那么如何培养天才们所特有的中间型心潮和极端型浅层信息结构呢?
天才教育是可行的,将能培养出比牛顿、爱因斯坦和爱迪生们更有创造力的天才。
天才教育就是人造天才,是根据天才的成长规律(极端型浅层结构和中间型心潮的形成规律)人为地大规模地培养和复制天才,人造物超越天然物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人造大理石、人造珍珠、人造鱼(潜水艇)、人造杂交水稻(袁隆平)都已超越了天然的大理石、珍珠、鱼和杂交水稻,人造鸟——飞机更是如此,因为无论在飞行的高度、速度还是灵活度方面都已远远超过了天然的鸟类,高度和速度不必说了,在灵活度方面,民航机确实是比不了鸟类,但战机就已远远超越了鸟类,如果你看过苏—35的空中表演就会相信这一点,苏—35可以在空中连续翻转,可以90度垂直向上爬升,还可以在向前飞的时候,突然转入倒飞和侧飞(因为它的发动机喷口是可以360转向的),这一点鸟类是很难做到的。
历史上的天才只是偶合了部分天才的成长规律才成为有杰出创造力的天才的,而反省心理学中的天才教育则是在破解了天才之谜,搞清楚了天才的成长规律后才找到培养天才的高效方法的,因而能更好地符合天才的成长规律,因而能培养了比历史上的天才更有创造力的超级天才,相信未来的天才教育一定能够成功,人造天才的梦想一定能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