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2日晚,由上海大学历史学系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罐头:一部美国公众的食品安全史》读书会在云端举行。《罐头》作者,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科技史副教授安娜·扎伊德携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系主任海伦·库里,以及多伦多大学历史与文化研究系教授、全球顶尖饮食史学者杰弗里·皮尔彻联合送来了视频祝福。活动中,七位分属科技人文、传播学、产业经济学、历史学等领域的嘉宾,和来自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30余名同仁一道畅谈了中外罐头、食品安全历史,并由此展望科技史叙事转型、饮食文化迭代、新史学的中国与世界对话等深度议题。现将读书会七位嘉宾的主要发言内容结集发布,以飨读者。
▲《罐头:一部美国公众的食品安全史》
[美]安娜·扎伊德著
邹赜韬、宋维维、王慧慧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上: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科技史副教授、《罐头》作者安娜·扎伊德;
下左: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系主任海伦·库里;
下右:多伦多大学历史与文化研究系教授、全球顶尖饮食史学者杰弗里·皮尔彻
张树剑(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
摊开赜韬主译的这部《罐头》,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了自己向研究生发问,也会经常扪心自问的一个问题——我们是做“有用的”还是“有趣的”研究?其实我更倾向于做“有趣的”研究,唯有“有趣的”选题,才能真正激发学者内心动力,有助于产出惠及个人、他人、社会的学术成果。的确,好的饮食史选题就是“有趣的”起点,它能帮助我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见微知著,体悟人生,理解时代。多年前,我曾在《南京日报》做过记者编辑,创办了一个周刊——《美食周刊》,当时想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个版面的“灵魂”,思来想去,最后把“爱美食的人爱生活”这八个字印在了醒目位置。最近读了这本《罐头》,发现这本书,还有赜韬和章斯睿博士联合在做的“食可语”书系,和我当年在媒体工作时感悟,有太多共鸣,我非常欣慰,也很感动。
我简单搜了一下,发现扎伊德有着理学教育背景,后来又在历史系的人文研究领域工作,这对她写出这本颇有“新史学”色彩的《罐头》一定是有裨益的。当然,光有“纵跨”多学科的选题意识,并不足以创作出一部有味道更有思想的史学著述,能够“平衡”好不同章节间的逻辑与叙事,将单个故事(每一章)串联成完整的精彩故事(一本书)也非常重要。我向我的几位研究生推荐了这本《罐头》,请他们学学这本书的故事编排技巧——你看《罐头》的六个故事,从番茄、牛奶到金枪鱼,主角在变,时代在变,但之间的“连缀感”没有丝毫淡化,神似电影《云图》里不同场景间切换时的那种无缝联络。我们可以看到,在《罐头》里,科学技术更新的“器”主线,以及消费者意识嬗变交织“道”主线各自分明又紧密关联,最后导向了一个梳理明确又答案开放的结论,着实引人深思。我想这种写法对我们的新史学探索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怎么讲好故事,始终是历史学的核心命题。
董杰(内蒙古师范大学科技史研究院教授、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说起来我和《罐头》这本书,或者说它所观察的现代食品加工业有独特的“食缘”。大家知道我们内蒙古为全国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奶食品,我在内师大读书时,对面就是内农大,农大做的酸奶远近闻名,我特别喜欢喝酸奶,但是我读书那会因为原料、保质期、加工等原因酸奶产量有限,总体上供不应求。所以博士毕业后,我就去内农大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做博士后,这样可以更容易获得一罐高品质酸奶。前几天读完这本《罐头》,忽然想到当年如果借鉴这本书讲授的历史经验研制“酸奶罐头”,说不定离开内蒙到天涯海角,也不怕喝不到正宗草原酸奶。
张彦武(资深媒体人,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访问学者)
作为新闻传播学出身的媒体人,我还想跳开《罐头》谈谈这本书所属的“食可语”书系。赜韬第一次向我介绍“食可语”这套他和该书责编章斯睿博士联合策划的丛书时,我可以说是眼前一亮。作为一个医疗社会史和医学史的爱好者,我也注意到去年10月22日下午,前辈学人梁其姿女史受复旦大学历史系之邀,在该系主办的“海外学者中国医学史研究系列讲座”第一场中,线上主讲了“域外(西方)中国医学史研究新方向:食物与药物”。去年11月中旬高晞教授参与发起的“近代以来的西餐、洋饭书与大餐馆”在线学术工作坊,我也旁听了半天的与会论文,史学界的饮食研究热可见一斑。
任轶(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经济学博士)
之前跟赜韬沟通的时候,他说希望我谈一点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学习工作期间见识的罐头食品,同时介绍一下罐头产业在西方社会历史中的地位、意义,所以我主要往这个方面进行了准备。其实读过《罐头》以后,我脑海里首先浮现出的,倒不是留学海外时看到的罐头,而是少年时的生活经历。我外婆跟赜韬是老乡,也是宁波人。所以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舅公从宁波到我们家来探亲,总会带上宁波出产的黄桃罐头。这种浸在糖水的,清甜可口的稀有水果制品,着实是我童年一大“口福”。现在想来,童年吃的黄桃罐头,很好地反映出罐头对我们食谱的一个影响——恰如《罐头》作者扎伊德在导言中所暗示的,罐头的一大特性就是它能够跨越距离和季节的障碍,让我们在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季节也能够吃到心怡的食物。带着生活经验读这本《罐头》,的确让人感同身受。
我留学的法国,是现代罐头的发源地。18、19世纪之交,罐头的世界史从法兰西启航,深刻改写了人类饮食文明以至于战争、探险、地方经济的点点滴滴。那就谈谈我留法期间印象深刻的两件“罐头事”吧。首先是令人哭笑不得的“闹剧”。在法国主要的超市里,罐头货架上往往满满当当,既有人吃的罐头美食,也有猫狗宠物享用的饲料罐头。有一些朋友刚到法国,语言还没“通关”就去超市买罐头,因此罐子上印刷的很多法文他们都看不懂,只能勉强“按图索骥”。结果呢,就真有初来乍到的留学生看到有个好像里面是鱼菜的罐头特别便宜,毫不犹豫买了下来。结果回家一尝瞬间傻眼了,原来这是猫罐头!这则笑话让我联想起《罐头》这本书里关于罐头内含物不被消费者理解、信任的故事,的确“透明”与否直接影响着我们对罐头的消费欲、消费选择!
李娟(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讲实话,当去年底章斯睿老师找到我,邀请我参加本次读书活动的时候,我觉得有点意外。章老师应该很清楚我不是一个很“爱吃”的人,让不一位“爱吃”的读者来聊罐头,这是个我觉得很难完成的任务。但是当我粗粗翻看过这本书,又跟周遭朋友讨论过后,我突然发现这本《罐头》其实是一本“非常巧”的优秀著作。《罐头》最吸引我的妙处,便是它涵盖了足够多的社会面相,从而源出不同专业、不同学科背景的读者,都会不禁对这本书产生兴趣。可以说,这本书在话题设立与激发读者能动性方面做得非常棒,我觉得这正是近年中外学界大力倡导的“新文化史”的一个重要面向。
余伟(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首先我要祝贺赜韬和他的朋友们,真的很高兴看到中国史专业的学友能主动翻译、研习世界史方向的图书,这是打破区域国别局限,在全球语境中思考历史的一种有益尝试。现在年轻一代历史学专业师生的外语功底总体好于前几代学人的普遍水平,这是我们打破界限更好观察、思索历史的一大契机。所以衷心期待看到“食可语”书系的其他著作翻译出版,相信它们会给中国饮食文化、社会史,乃至新史学整体发展带来一些新鲜养分。
总体上看,《罐头》这部著作是一部典型的“走出中世纪”作品,反映了现代科学介入食品生产,及现代食品生产体系诞生后“祛魅”的历史过程,对于科技史内外、太平洋两岸的读者而言,都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作品。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拜读“食可语”书系的其他作品。
邹赜韬(上海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食可语”丛书联合策划人)
首先特别感谢上海大学历史学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为拙译《罐头》联合举办本次读书活动,特别感谢上海大学历史学系张勇安、杨长云教授,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章斯睿博士为本次活动精心创造的优质研讨条件。同时由衷感恩前面发言的六位师长,以及今天每一位在线师友对《罐头》及“食可语”丛书的关怀指导。前面发言的几位老师主要谈了对《罐头》的理解、指导,我聆听学习后非常受益。那么接下来赜韬想代表我本人及书系联合策划者章斯睿博士,重点向师友们报告一下《罐头》所属“食可语”书系的整体设计以及文化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