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衡水中学到底是什么样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或许,只有真正的走近它,用心与它对话、交流,才能知其真面目。
并不是衡水中学所有做法都是对的,但衡水中学是了不起的。并不是所有高中学校都应该学衡中模式,但衡水中学的经验在许多方面是值得借鉴的。
令人值得深思的是:经济欠发达、交通欠便捷地区的一所高中学校何以能够办得这样风生水起,甚至以压倒性的优势独领风骚?在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向大城市集中,向省会城市集中的形势下,衡水中学何以能够逆袭成功?“掐尖”和“魔鬼训练”的说法是没有说服力的;至于说政府刻意打造,而比衡水更有钱的地区和建树政绩更强烈的政府多的是,但衡水中学为什么至今唯此一所呢?
见闻、感受:为什么力挺衡水中学
衡水中学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一个奇迹。对于衡水中学,你大可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但你无法不面对一个类若梦想的现实,不能否认其成就的实然性存在。
学校教育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并不是很高,但校园里隐含着炽热的青春激情,让人感受到一种巨大的生机蓬勃的校园文化力量。
衡水中学信念:追求卓越。
“卓越”意味着不流于世俗,不甘于平庸,不止步于优秀。衡水中学的“卓越”既包含着张文茂校长执着的理想,又包含着衡水中学全体师生员工的自觉追求,它铸就衡水中学的精神风尚。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差别或许并不在于智商和体力的差异,也不在于所处环境和地位的不同。事实上,人和人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有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在于有无精神追求和精神境界的高低。衡水中学之所以能脱颖而出,蒸蒸日上,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说这与他们以“追求卓越”为校训密不可分。
衡水中学坚持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学校管理三大领域改革。教是有激情、负责任、高效益的教学,是教会学生学;学生的学习是自主、自觉和创造性地学习;管理,既是精细化、科学化的,又是人性化的,刚柔相济,双管齐下。
衡水中学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并举的全面教育。让学校教育走向社会、关联家庭,这是衡水中学的办学原则。特别令人称道的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它通过各种社团活动和项目活动,造成同伴影响的共振效应,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教育的体验,这便是海德格尔所说的那种心灵的遭遇。
衡水中学学生的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让每一个现场感受者都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和由衷的感叹——孩子们的质朴与纯真,飞扬的激情、高昂的自信。衡水中学的学生演讲是那样的流畅,声情并茂,配合的同学们是那样的默契和热情。几千人的会场始终洋溢着青春激情的涌动和生命成长的欢乐,自始至终没有老师任何现场指导或干预。什么是理想的教育,什么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衡水中学学生道德模范评选的现场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注解。
衡水中学的五大教育理念表明了学校的价值追求、管理智慧和个性特色:素质教育更能提高升学率,给学生终生难忘的教育,把学校建成精神特区,管理就是服务、沟通和引领,校园应成为激情燃烧的乐园。衡水中学对素质教育与升学率关系的理解是:素质教育解放了学生,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育了学生的探究精神,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促进了学习效率的提高。正惟如此,坚持以真切的素质教育来提高升学率,有助于学生在考试中有上佳的表现,取得骄人的业绩,其经验对基础教育具有普遍意义。
什么样的教育令学生终生难忘?衡水中学的经验告诉我们,教育要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有发自内心的感悟,要触及学生的心灵。学校教育既要教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习一生管用的知识,培育他们终生有益的方法与习惯,又要真正培育他们一种德性,完善一种人格。这些都必须诉诸教师的言教身带,诉诸学校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体现在各种学习活动包括行为习惯训练之中。
校园应成为激情燃烧的乐园,这是很鼓舞人心的口号,也是高擎生命火炬的口号。衡水中学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列方阵呼啸着前行的气势,会使人感到惊讶,也使人受到感染。这是体育锻炼,简单而实用。这是集体观念的培育,它让人觉得有目标、有纪律。共同行动的集体中,它让人抒发心中压抑的情感。通过口号,甚至叫喊,传递彼此沟通的信息。它以正能量的口号暗示自己,也影响着别人。它以奔放的言语和威武的行动昭示着自己的存在,展示着青春的活力。
管理就是服务,是沟通和引领。衡水中学推行“以科学化管理促专业化成长,以人性化管理促个性化发展,以精细化管理促整体性提高”的具体举措。学校领导急教师之所急,办师生之所需。校园因此具有人情的温馨和心灵的呼应,有效激发出隐藏在教师心底的工作乐趣和创造热情,从而成就了教师职业的尊严,促进了学校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衡水中学的成功在于:以个人前途、家庭期盼和民族命运三位一体的思想教育唤起青春少年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促使他们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强大的内驱力。衡水中学的教育与管理有三个着力点:一是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将思想教育和精神激励生活化与体验化,使之成为学生努力拼搏、追求卓越的永恒动力。二是科学管理的一丝不苟与人文关怀的丝丝入扣相结合,使教师的爱心、职业尊严与学生的责任及理想追求交织成生命的乐章。三是教学训练的切实有效,社团及班级活动的丰富多样,使乐观精神、成功体验、阳刚气质融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生命发展之中,成为学校生活的主旋律和广大师生的文化自觉及生命自觉。
“洗脑”“高考集中营”:对衡水中学的指责有失公允
衡水中学奋发图强,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却遭到了社会上的诸多批评。批评者对衡水中学最严厉的指责是“洗脑”,认为衡水中学的精神鼓舞、激情教育是“洗脑”,是“不正常”的“变态”,并明确界定学生跑操时喊励志口号就是给他们“洗脑”。“洗脑”最早是一个具有政治色彩的概念。当下的媒体在报道邪教或某些邪恶、神秘而又令人极度兴奋的活动时,也会诉诸“洗脑”一词。“洗脑”是具有欺骗性和危害性的犯罪行为,衡水中学跑操时的口号无非是“追求卓越”“实现梦想”“建设祖国”“报答父母”等,他们所传递的是社会的正能量和积极的心理暗示,既不色情,也不恐怖,更不是诈骗。以“洗脑”为罪名指责这所学校显然很不恰当。
对衡水中学的批判聚焦于“片面追求升学率”。是否“片面”姑且不论,值得追问的是教师为什么付出那么多的心血,费劲地“片面追求升学率”呢?绩效的奖励是很有限的,从经济人理性的角度无法解释教师诲人不倦的那份辛勤与执着。由于缺乏感同身受、刻骨铭心的生活体验,批评者对教师职业的自尊心和责任感实在很难有深切的理解。高中学习的艰苦是不言而喻的,家长并非愚不可及,送孩子进地狱;老师更不是走火入魔、缺心眼,非要跟学生过不去。冷峻的高考像一座大山,你如何才能翻越?你承认或不承认,考试就在那里,是让考试来迎合你,还是你走近它?
马克思说:“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杜绝一切忧郁,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衡水中学是否为“地狱”,衡水中学的学生是否很痛苦,是否受到严重的心理伤害等,这都要让事实说话,让学生和家长说话。鞋是否合适只有脚知道,痛苦与否可用学生的精神状态来衡量。衡中三年的生活经历是让他们的人生之途有了更好的选择,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相反?最有切身感受、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和家长,而不是置身事外、想当然的评头论足者。
杨东平教授批评衡水中学让学生“万念归一”。“万念归一”有什么不好?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荀子强调学习专心致志之重要:“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而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学习要专心,睡觉要安心,锻炼要尽心,做事一心一意,为人本本分分,这些应该都不为错。如果将衡水中学的学生“万念归一”于练习和考试,那也不合于事实。因为这所学校有众多学生社团,有诸多节日活动,有经常性的文娱体育和社会活动,每年有数十位著名学者进校园和学生对话。学校还具有广泛的海内外联系,开设有100多门校本课程,坚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和评选活动。
李斌主任指责衡水中学宣传“有害的成功学”,却没有说清楚哪里“有害”、有何危害。成功本身并没有过错,成功也不是不值得追求。成功是目标和过程的一致,是生活方式和生命境界的一致。在西方哲学的语境里,罗伯特·所罗门对成功和生活的关系有专门的论述。他认为,如果把“成功”简单地理解为金钱、社会地位和值得尊重,那么,追求成功的生活是有问题的,因为它造成了生活和目标的背离。但他同时又认为,这并不意味成功不值得拥有,或者成功是错误的。西方犬儒主义哲学家出于对用成功定义好生活的不满,主张一种得过且过的、简陋贫穷的生活。如第欧根尼那样:躺在一个澡盆里,除了一盏灯笼外一无所有。亚历山大大帝慕名来见这位哲学家,见面后他问第欧根尼:“我能为你做些什么?”第欧根尼转身对这位已经统治了已知世界大部分土地的统治者说:“让开,你挡住了我的阳光。”这种犬儒主义的哲学主张和相应的生活情趣,似乎不宜在中小学教育中提倡,并以此抗议现实生活中的“成功”。
批评者激愤地认为,衡水中学是应试教育而非素质教育的典型。然而,将教育简单地分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这种形而上学的分类,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是否恰当,很值得怀疑。批评者指责衡水中学缺乏教育道德和人性。那么,什么是教育的道德和人性呢?教育的道德和人性必须佐助学生的生命成长,为他们的终身幸福奠基,而不是迎合他们当下的欲望。课堂上不受纪律约束的自由,当然也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但主体的所有需要并非都天然合理,更不是至高无上的人性。批评者自认拥有真理,但人类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对于高中学生的放纵,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是否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姑且不论,对于迫在眉睫的高考检测是有利还是有害,这是不言自明的。
批评者喜欢奢谈所谓的“个性”,但他们只是考虑与众不同的每个人的唯一性和具体性,而不考虑社会关系、社会环境对人的激发、塑造、规制和引导作用。学校教育的普遍要求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对立统一的,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及教育,既关乎受教育者的自然禀赋,也受制于社会关系的发达程度及具体的教育情境,而并非主观臆想所能达成。对“个性”的尊重,不能异趣为高,更不能刻意地导向于反社会、反主流的叛逆和捣乱。不能将个性化教育理解为不需要统一纪律和统一的学习要求,不需要统一管理和基本的约束,以为自由散漫便是个性的舒展。
衡水中学诚然遭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批判。然而,愤激之词所包含的道德谴责,由于缺乏基于调查的事实支撑,缺乏基于理性的逻辑分析,显得苍白而没有说服力。衡水中学是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认定的“全国文明单位”,是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艺委等国家单位表彰的先进集体。衡水中学“以校训精神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列为河北省委宣传部的重大典型。
衡水中学现象:社会对教育的不满与期盼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全社会对教育工作自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当下的教育现状也自然产生了种种的不满。期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好的学校教育、更为理想的教育质量,已成为全民的强烈诉求。一方面,社会对教育积累了较多的不满和埋怨;另一方面,从上到下都急切希望教育有根本性的变革和更快的发展。事实上,教育的发展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难以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更遑论引领社会的前进和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必然导致教育竞争的加剧,而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不公平又必然引发更多的不满。
中小学校教育一定要走出以分数、升学率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怪圈,尽管这条路很漫长、曲折、坎坷,但绝不是无能为力,也不能无所作为。笔者认为,朱永新教授的主张比较理性而务实:其一,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引导高中教育分流。其二,加强普通高中特色化建设,开展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其三,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增量并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增加高等教育的可选择性。其四,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思想修养与专业水平,有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其五,对高考与招生制度进行重大改革,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并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其六,相应配套社会各个方面法规制度。各中小学校只有切切实实以人为本,以立德树人为指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才有实现的可能。
基础教育的改革牵涉诸多方面的利益和矛盾冲突,任重而道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它需要顶层设计与民间智慧形成合力,共同开拓创新。中国的教育学界要提供理论指导,但学界和专家学者本身也有自律、反思和理论创新的职责。相当一部分教育学者多年来形成的以美式教育为样板,以思辨化的西方教育理论为话语系统的倾向应该有所修正,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解决现实教育问题为中心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教育理论体系。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期望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对学校教育多一点深切的了解,对普通百姓多一点温情的理解,以务实的作风、诚恳和切实的态度帮助与指导学校开展教育改革,引导社会舆论。教育理想的实现有一个螺旋式提升的过程,操之过急或求全责备都无助于教育理想的践行。
教育不能没有理想,但理想只有基于现实,才能引导现实。人总是同时生活在现实和理想双重维度之中。理想有两种,一种是现实关切之理想,个人前程之追求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一种是终极关怀之理想,因人而异,人自成目的,“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成为目的本身。”但如果要求所有人只接受一种超越性终极理想,则难免会带来社会的灾难,或使人性失于虚伪。
教育的发展受制于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教育从实然世界走向应然世界同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劳动的异化和人的异化无可避免时,教育很难独善其身,超越历史条件的制约而应然性地存在。基础教育改革成果之丰硕不容否认,深化改革攻坚之难更须正视。批判,更要落实于建构。教育永远是拥有正当性和充满希望的事业,任何时代都会有少数精英超越时代的限制,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时代的发展,如蔡元培和他的北京大学、陶行知和他的晓庄师范,如李吉林和她的情境教育、朱永新和他的新教育实验等。
衡水中学作为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高中学校,理应面对时代的呼唤,担负更多的社会责任。衡水中学等“超级学校”亟须正视自身的不足,辩证地分析并冷静地反思,虚心听取各种批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长善救失、扬长避短,在否定之否定中步入基础教育改革的前列,走向更高更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