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博建筑

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是苏州地方历史文化综合性博物馆,是苏州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的中心,原馆址为全国保存至今最为完整的太平天国忠王府。

苏州博物馆新馆于2006年10月竣工开馆,是国内唯一一座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亲自设计的博物馆,位于苏州东北街和齐门路相汇处,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新馆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加上修葺一新的太平天国忠王府,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和毗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园林名胜形成了一条丰富多彩的文化长廊。

苏州博物馆是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艺术杰作,是苏州古城的一个标志性公共文化建筑。它承载着苏州2500余年厚重的历史文明底蕴,沐浴着东方园林水城的灵秀之气,浸润着独具魅力的江南城市氛围,成为中国一座彰显经典文化气质与鲜明地域特征的博物馆。

在当代建筑设计领域中,贝聿铭是世界范围内最为公众熟知的建筑大师,是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师行列的唯一华人,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艺术家之一。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广州,祖辈是苏州望族,童年时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度过一段时光。20世纪30年代中期,贝聿铭负笈美国学习建筑学。几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在美国以及加拿大、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卢森堡、卡塔尔、新加坡、伊朗和中国北京、香港、台湾等地设计过许多博物馆、学院、商业中心、摩天大厦等大型公共建筑,在世界各地的建筑作品达70余项,获各类奖项50余次。1983年,贝聿铭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茨克奖”。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使众多贝氏建筑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

1999年夏天,为适应苏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广大市民休闲益智的文化需求,苏州市立项决定建造新的苏州博物馆。经过项目选址、方案设计、拆迁筹备、建筑施工、陈列布展等数个阶段,历时7年,由贝聿铭大师担纲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于2006年金秋露出了崭新的容颜。新馆承袭了历史苏州的建筑风格,演绎出“传统、多元、创新”的设计理念,与周边园林名胜珠联璧合,妙相辉映。

新馆建筑群座北朝南,分为三大区域:中部为入口、前庭、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辅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与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设计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高点。

新馆色调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元素,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在建筑构造上,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玻璃、开放式钢结构可以让室内借到大片天光。新馆园艺造景设计从古典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由池塘、假山、小桥、亭台、竹林等组成的创意山水园与传统园林有机结合,创造性地集博物馆、古建筑与园林融为一体。

苏州博物馆新馆以意味深长的精准选址、“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思想、“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成为一件传统与现代和谐圆融的“双面绣”艺术作品。它不仅是当今苏州的一个标志性公共建筑,也是中国建筑文化从传统走向未来的一座桥梁,更为苏州博物馆的传承与创新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创新设计思想和对建筑所在地域文化的深刻体察。新馆设计充分考虑了苏州2500多年来形成的特有历史风貌,吸收传统民居的神韵,借鉴古典园林的风格,神似而非形似,从而使得整个建筑与古城风貌相适应,与苏州的城市肌理相融合。贝聿铭说:建筑要走新路,要有变化,否则建筑就没有发展。怎么做到既有创新又能与传统融合?那就是用现代材料达成与传统的协调,形体的整体性非常重要。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推陈出新,使人于传统中充分感受到苏州的现代,又于现代中细细品味到苏州的底蕴。

建筑景观的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是苏州古城的一大特点,粉墙黛瓦也是极具江南建筑特色的标志性符号。新馆色调以传统的建筑元素为基点,以全新的表达方式来实践。贝聿铭认为:黑灰色花岗岩石材的运用便于养护,又与苏州的建筑风格极为和谐。因此,在高低错落的新馆建筑中,用色泽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耐人寻味。

在新馆建筑的构造上,玻璃、钢铁结构让现代人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由几何形态构成的坡顶,可令人联想起苏州城内古建筑纵横交叉的斜坡屋顶,但其复杂的整体连接却更具新意。首先,屋顶之上立体几何形体的玻璃天窗设计充满了情趣与匠心。贝聿铭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并进行改良,天窗开在了屋顶的中间部位,这样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和其下的斜坡屋面形成一个折角,呈现出优美的三维造型效果,不仅解决了传统建筑在采光方面的实用性难题,更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建筑的屋面造型样式。其二,屋面以及其下白色墙体周边石材的运用,使建筑的整体风格达成了统一。就屋面而言,如果用传统的小青瓦,易碎易漏,需要经常维修,其坚固性、工艺性以及平整度都难以达到新馆建筑的要求。为了使材料和形式协调,贝聿铭采用深灰色花岗石取代传统的灰瓦,这种被称为“中国黑”的花岗石黑中带灰,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照颜色变浅成深灰色。石片加工成菱形,依次平整地铺设于屋面之上,立体感很强。

玻璃屋顶与石屋面相互映衬,不仅在视觉造型上令人赏心悦目,而且在使用功能上也匠心独运,使得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成的光影,进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区域和展区。光线经过色调柔和的遮光条的调节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仿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大而敞亮的六角形状,或大型落地式方窗,比起苏州古典的装饰性花窗简洁许多,更有利于获得视觉感受,自然光线的完美导入克服了博物馆人工采光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

贝聿铭酷爱三角型与光线,“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名言。光线与空间的结合,透过简单的几何线条来营造光影变化,使空间变化多端,让景色随脚步变化,随视角变化,随心情变化,让人在移步换景之间,借助光线的忽明忽暗,产生不同的视野与感觉。这位“光线魔术师”对形式和光线的敏感与运用,使其建筑作品自成一格,凸现审美价值。

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含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贝聿铭认为,“大门的处理很重要,大门要有气派,但又得有邀人入内的感觉。我记忆中的许多所谓深宅大院,包括我儿时玩耍的狮子林,大多是高墙相围,朱门紧闭。而博物馆是公共建筑,我想在这里用一些新的设计手法,让博物馆更开放一点,更吸引人。同时,游客一进大门,就应感受到堂堂苏州博物馆的气派。”中轴线上的中央大厅位于入口内的前庭与后庭山水园之间,其前后进出口及东西两侧伸展开去的天窗廊道,是连接博物馆各个功能区的枢纽。这个拥有八个角的中央大厅设计巧妙,借鉴苏州传统建筑立贴式梁架结构,材料则采用现代钢结构,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框架内的玻璃和白色天花互相交错,像是一幅几何形绘画,透过玻璃屋顶,能够看到湛蓝的天空和飘浮的白云。

通过中央大厅东侧的天窗廊道进入东部辅展区,廊道尽头设休憩茶室和紫藤园。紫藤园里西南方与东北方各种植一棵紫藤,两藤虬龙盘旋,枝蔓在空中对接,紫藤花随风摇曳。西南方的那棵紫藤树,是贝聿铭亲自在光福苗圃园里选中的,还嫁接着从文徵明当年手植紫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以示延续苏州文化的血脉。贝聿铭十分得意于这一创意:“当人们坐在紫藤架下喝茶时,我们可以说‘这棵紫藤有文徵明手植紫藤的基因,你是坐在文徵明手植紫藤的子孙藤下喝茶呢!’这不又是一景了吗?”。

对于庭园中的树木,贝聿铭要求姿态优美,线条柔和,因为建筑本身是刚性的,刚柔相济,才能相得益彰。除竹园之外,主花园东部种植平顶松、迎客松和杏树,为了保护自然形态,移植过程中尽量不作修剪。主花园南面的一株桂花树枝繁叶茂,根据贝聿铭的提议,桂树是最早移植进园的,他希望10月份开馆时,到场嘉宾能够闻到桂花的芳香。

为保持博物馆、拙政园历史街区的完整性,贝聿铭建议将临馆的东北街改成步行街。步行街全长近470米,街上的店招大多采取匾额形式,适当增加了一些更具民俗风味的旗幡店招。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杨柳依依,桃花灿灿。广场两侧修复了古色古香的沿街古建筑,集书画、工艺、茶楼、小吃等公众配套服务于一体。

贝聿铭提出采用金山石来铺设步行街路面,以体现苏州的地方特色。历史上真正优质的金山石都是手工切割、打磨的,而金山石手艺几近失传,费尽周折才找到一批老金山匠人,打磨出两块样石后请专人带到美国,贝先生亲自看过觉得满意了,才铺到了街上。因为完全由手工打磨,每一块石头都不一样,尺寸、形状甚至石块表面的凹凸、花纹都存在着细微的差别,这样就体现出了“完全自然”的效果。建成后的东北街既能感受步行街的典雅与恬静,又能领略古城苏州的繁华与亮丽,似乎刻录着苏州古城历史沧桑的缩影。

忠王府是太平天国时期忠王李秀成的王府,占地面积1065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500平方米,整座建筑雄伟壮丽、曲折宏敞,是全国保存至今最完整的一组集公署、住宅、园林于一体的太平天国历史建筑群。

忠王府原址从三国时起,一直是名人宅第。元代改建为大弘寺。明正德四年(1509年)御史王献臣弃官归隐,遂以大弘寺废基营建别墅,名为“拙政园”。此后数易园主。乾隆三年(1738年),拙政园一分为二:东归太守蒋诵先,加以重修,改名复园;西为叶士宽所有,另建书园。清咸丰十年四月(1860年6月),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领太平军攻克苏州,建立了苏福省。八月,李秀成将原拙政园花园部分及东西部宅第等合并为“忠王府”,并按照王府的规格重新修缮。李秀成在兴建忠王府时,在大门外建有两座吹鼓亭和东西辕门,辕门之上各矗立一座角楼,府内还建有多座望楼。

清同治二年(1863年)李鸿章率部攻陷苏州,忠王府成为李鸿章的江苏巡抚行辕,按清朝衙门的规制对忠王府大门进行改建,东西两辕门和吹鼓亭全部拆除,还将大门梁枋上灿烂夺目的彩绘涂尽,正殿次间脊桁上的二方“凤穿牡丹”得以幸存。清同治五年(1866年),巡抚衙门迁出。清同治十年(1871年),河北南皮张之万(光绪时为大学士)任江苏巡抚时,居住在东部住宅。后与右布政使恩锡以及管理苏州织造的堂德寿、粮储、道英朴三人商议倡立会馆,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正月将中部花园及东部、西部住宅改为八旗奉直会馆,所属园林恢复拙政园旧称。园西部于光绪五年(1879年)划归张履谦,另建补园。1911年辛亥革命后,八旗奉直会馆改称奉直会馆。

忠王府旧址不仅存有浑厚朴实的龙凤纹饰窗棂和神态生动的石狮等太平天国时期珍贵遗物,还保存有太平天国400余方秀丽典雅的苏式梁枋彩绘和9幅清新隽秀的彩绘壁画,其数量之多、艺术水平之高,全国罕见。忠王府现有的彩绘与壁画可以说是在明代“苏式彩绘”工艺技术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清代“苏式彩绘”的代表。此外,还有明代文徵明手植紫藤等名木植物和江南最大的室内古戏台。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修葺一新的忠王府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组成部分,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八方宾客,成为苏州一处独特的人文景观。

忠王府格局分为中、东、西三路。维修后东路以恢复晚清八旗奉直会馆原貌为主,利用四面厅以专题形式举办《香港张宗宪先生捐赠文物陈列》,以纪念和表彰张宗宪先生对家乡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支持。西路则以恢复清光绪年间张履谦豪宅及补园部分建筑原貌为主,北部的小姐楼作为博物馆的藏书楼。中路展出太平天国忠王府旧址陈列,大殿恢复忠王李秀成主持军事会议的场景。

THE END
1.苏州博物馆设计理念易车汽车新闻为您提供关于苏州博物馆设计理念的最新汽车资讯,苏州博物馆设计理念相关的最新易车号文章,为你购车提供参考。https://news.yiche.com/tag/4318102.html
2.苏州博物馆设计理念素材网站图片免费下载苏州博物馆设计理念 展厅设计/一块砖的故事—苏州"网红"博物馆 百款折扣商品任意拼,领高价值福利!还有每日限时秒杀 百款折扣商品任意拼,领高价值福利!还有每日限时秒杀 https://www.zcool.com.cn/tag/ZNjA4ODQ2NA==.html
3.苏州博物馆,SuzhouMuseum英语短句,例句大全8.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Design当代建筑景观设计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解读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理念 9.Conception of the colony of museums in Suzhou对苏州市博物馆群体的构想——兼论历史文化名城的博物馆建设 10.Museum of Overseas Communications ...https://www.xjishu.com/en/030/y179215.html
4.苏州园林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docx苏州园林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docx 14页VIP内容提供方:199***4560 大小:3.55 MB 字数:约5.1千字 发布时间:2023-04-17发布于湖北 浏览人气:112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1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苏州园林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docx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414/6152033205005114.shtm
1.苏州博物馆展厅设计理念苏州博物馆展厅设计以传承和弘扬苏州文化为核心理念,致厉于打造一个融合艺术、历史和科技的综合性展览空间。通过精心策划和创新设计,我们力求为观众呈现一个富有教育性、互动性和艺术性的展览体验。 展示苏州古代文化的魅力 在苏州博物馆展厅设计中,我们注重展示苏州古代文化的魅力。通过精心布置的展品、生动的场景还原和...https://www.dpsjsj.com/zixun/182184.html
2.苏州博物馆景观设计理念有什么特别之处?谁晓得啊?装修问答题主好,一、地理位置,初展身姿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拙政园保护区内,其东侧与太平王国忠王府...https://ask.zx123.cn/show-88228.html
3.苏州博物馆设计分析(精选8篇)这座崭新的建筑继承和创新了苏州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理念并加以融合, 大到空间布局中的建筑、园林庭院, 小到细节上的元素、色彩以及光影设计, 再到高层次上的立意设计以及艺术化的视觉传达, 无不将苏州博物馆的艺术特色展现的淋漓尽致, 很好的传承了苏州传统文化和内涵。https://www.360wenmi.com/f/file88pdqohj.html
4.现代主义最后的设计大师:华人之光贝聿铭(下)优设网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划分为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前庭、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新馆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衬托,和谐统一,一如既往是贝聿铭重视建筑与环境融合的设计理念。 https://www.uisdc.com/ieoh-ming-pei/
5.包豪斯百年,贝聿铭如何用其理念让建筑“活起来”从展品设计、木材的选用、魔术设计的网格线贯通,到建筑、展览、展柜、室内装修的浑然一体,从天窗、灯具设计到标识、标牌的一体化设计,从从未经手的庭院设计,到从苏州乡下移栽一株古藤。苏州博物馆对贝聿铭来说是一生很重要的一件作品,因为在苏州博物馆,他把他个人的情感,把中国现代的追求、包豪斯的理念,以及中国...http://wenhui.whb.cn/zhuzhan/jtxw/20191031/297770.html
6.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古建筑设计理念汉匠古建筑2、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先生的封山之作,也是他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设计理念发挥到极致的代表作品之一,在建筑形式上,博物馆采用了传统的苏州园林式布局,同时结合了现代建筑的简洁几何形体,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形象,在空间布局上,博物馆采用了传统的园林式布局,营造出具有层次感和韵律感的空间效果,在材料...https://www.nbgjz.com/10978.html
7.苏州博物馆设计分析酒店苏州博物馆品牌vi设计分析苏州博物馆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传统的苏州园林建筑和现代的建筑设计理念。建筑外观呈现出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采用了传统的砖木结构和琉璃瓦顶,同时融入了现代建筑的线条和材料。这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设计,既能体现苏州的历史文化底蕴,又能符合现代建筑的审美需求。 https://www.hotelcis.com/brand/hotel-Signage-Design20477.html
8....景观设计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解读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提要][目的]探讨中国当代建筑景观设计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精神失语问题。[方法]以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为例,从建馆的地域文化特性和建筑设计造型、色彩和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在当代建筑景观设计中表达中华文化的精神形式。[结论]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以其卓越的设计理念和艺术表现技...http://www.wuculture.net/Filedisp.aspx?ID=4469
9.云南写生考察报告6篇(全文)在建筑构造上,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玻璃和开放式钢结构可以让室内借到大片天光。苏州博物馆既传承了古典园林的风格,又不乏现代建筑风格的独特个性。(如图4) 图4 3、苏州博物馆文化理念及建筑设计技巧 博物馆的设计借鉴了江南园林的立窗借景,窗外的“美”在不露声色的刻意中...https://www.99xueshu.com/w/filesqdo6d15.html
10.苏州博物馆西馆正式落成/gmp从城市设计角度出发,西馆的建筑理念来源于苏州古典民居及富有烟火气息的街巷里弄。西馆为边长约25米的立方体构成的建筑群。这样的建筑体量和传统小体量的东吴民居相呼应,契合了以历史为内涵的博物馆特质。各个立方体间距约5.8米,唤起人们对于传统民居之间的窄巷小道的回忆。天然石材贯穿整座建筑从屋顶到地下庭院的内外立...https://www.gooood.cn/suzhou-museum-west-by-gmp.htm
11.讲解词苏州博物馆A02设计师简介苏州博物馆的设计者贝聿铭是世界闻名的建筑大师。他1917年出生于苏州的名门望族贝氏家族,17岁赴美攻读建筑,曾荣获美国建筑师学会设计奖9次及法国建筑学院金奖、日本帝赏奖和建筑界的最高荣誉——普里茨克建筑艺术奖。他能够娴熟地运用几何造型和光线进行设计,“让光线来做设计”是他的名言,被称为“光线...https://www.mafengwo.cn/i/1022788.html
12.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东北街204号,始建于1960年1月1日旧博物馆位于太平天国的忠诚宫殿里今天,苏州博物馆坐落在历史保护街区,靠近拙政园园和太平天国的忠诚宫殿它位于忠义宫以西,东北街以北,祁门路以东,拙政园以南的花园它是以江南文化为核心的展示内容和收藏、研究、展示和传播苏州文化特色和风格、...https://www.qwbaike.cn/doc-view-8213.html
13.苏州博物馆中而新,苏而新苏州博物馆建筑与周边的世界文化遗产取得了传承文脉、画中造景、形神兼备的融合效果。同时也对中国本土建筑设计带来了很大影响,使得建筑设计师立足于本国国情,把握本土文化,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理念进行有机融合。http://jzx.jsjtc.edu.cn/info/1096/3102.htm
14.市民说苏州博物馆西馆,为何难堪苏博之名市政厅澎湃新闻如上文所说,我们在游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时,能清晰感受到三重不同的文化境界:世界的——中国的——苏州的。贝聿铭传奇般的人生境遇和深厚的设计功底,将这三者以一种融洽的、和谐的方式编制在一起。 苏博西馆的设计由gmp的汉堡团队操刀。设计说明中,他们写道:西馆的建筑理念来源于苏州古典民居及富有烟火气息的...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339444
15.苏州博物馆平面图2024年苏州博物馆平面图资料下载本专题为筑龙学社苏州博物馆平面图专题,全部内容来自与筑龙学社论坛网友分享的与苏州博物馆平面图相关专业资料、互动问答、精彩案例,筑龙学社论坛聚集了1300万建筑人在线学习交流,伴你成长达成梦想,更多苏州博物馆平面图资料下载、职业技能课程请访问筑龙学社论坛。https://www.zhulong.com/zt_jz_3002256/detail38774254/?louzhu=1
16.基于全景视角下的博物馆导览沉浸式体验设计研究——以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馆址太平天国忠王府,1999年邀请世界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新馆,新馆建成后总建筑面积达26500平方米,造型提取苏州灰瓦白墙城市元素,与所处自然环境、光线融合及空间感层叠推移,材料运用原木、原石、竹林和水景,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引入室内。“云”看展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对虚拟全景的理论研究,数字博物馆导览跨越...https://www.depthlink.com/news_279
17.苏州昆曲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再设计苏州昆曲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再设计 1.从产品造型出发。现在的昆曲文创产品就是将简单的图案用于日常用品表面装饰,本质是创新的,但后来文创产品年复一年的跟随行的模仿、使用,使得产品早已不再具备创新的视角。对材料不断加以理解和认识的同时,产品造型设计的过程实质上也是“造物”与“创新”共同发展的过程。昆曲的文创...http://yueyo8.com/mobile/newsDetail-1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