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体被调研对象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或比例抽取一部分对象作为代表进行调查分析,以此推论全体研究对象状况的一种调查方式。可分为:简单随机抽样、类型抽样、等距抽样、偶遇抽样。
(二)典型调查
指在对调查对象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对象作典型。即通过对个别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调查和分析,来认识它所代表的同类事物和现象的一种方法。
(三)个案调查
指对社会上某个特定的单位作深入调查研究的一种方法。
二、最后调查问题的方法
(一)询问法
(二)观察法
通过观察人们在生活中所反映出来的某种行为特征,从而发现和归纳出人们对某种事物的观念和态度的一种调查方法。观察法包括直接观察、间接观察、比较观察、行为观察等方法。
(三)实验法
在产品开发前做一些实验和测试,从而获得必要的技术数据或了解消费者方面的反馈情况,以便做出对该产品是否投产的决定。
(四)专家调查法
(五)文献检索法
三、总结
[关键词]高校师生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调查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与其他教学环节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本科教学体系。教育部于2004年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然而,由于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高校扩招带来的资源紧张和管理难度的不断增大等原因,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出现了下滑的趋势。[1]同时,论文购买、、伪造数据等问题的曝光,以及学士论文抄袭剽窃[2]等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使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训练和培养学生理论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作用受到社会质疑。江苏省教育厅高度重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各高校也纷纷采取措施,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各环节的管理。作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主体的高校师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认知和行为将直接影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为此,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江苏高校师生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认知、行为和需求,为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同时,在南京邮电大学、盐城工学院和江苏大学对教师进行实地访谈,共访谈教师17人,其中,男教师11人,女教师6人;教授6人,副教授10人,讲师1人;受访教师的专业类别主要为理工类和经管类。
二、主要结果
(一)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认知态度
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60.9%的调查对象认为本科最后一年最重要的事情是实习或找工作,其次是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和复习考研,这分别占18.5%和17.5%,还有约3.1%的调查对象选择通过补考等其他事项。尽管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但调查对象中,74.1%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开展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认为无所谓和没必要的分别占15.2%和12.7%。在教师访谈中,教师普遍认为有必要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一位教师在访谈中说:“有必要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多一个教学工作流程。”
图1大学生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预期收获
(二)毕业设计(论文)前期准备
表1调查对象参与课程/竞赛训练情况
(三)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情况
调查时,93.7%的调查对象已确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确定方式以师生双向选择居多,占47.8%,其次是统一指定,再次分别是学生选教师和教师选学生,还有2.1%的学生不知道是如何确定的(详见图2)。指导教师的职称以高级职称居多,教授和副教授各占30.9%,讲师占30.7%,助教占0.7%,另有6.8%的学生不知道指导教师的职称。实地访谈结果表明,各高校、同一高校不同院系导师确定方式不同,有低年级就实行导师制的,有双向选择的,也有统一指定导师的。通常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或学科竞赛项目的学生会继续跟着指导教师做毕业设计(论文)。
图2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确定方式
(四)主要问题
表2不同特征调查对象主要存在问题的列联分析
注:*表明在0.05显著水平下存在显著差异
(五)需求分析
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最希望指导教师在研究方法、知识运用和创新思维三方面予以指导,选择比例分别为39.9%、38.0%和30.2%,而选择需要格式规范方面指导的比例仅为12.8%。实地访谈显示,教师最大的需求是学校优化管理、认定实践竞赛指导教师工作量、打通实践竞赛与毕业设计(论文)。目前,多数高校采用或即将采用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网上过程管理,但在网上提交材料的同时往往需要教师提交纸质材料,教师认为“系统、纸质材料都用,工作量大,没有体现优势”。有的高校,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或学科竞赛没有工作量,教师坦言“没有工作量,教师积极性不高”。同时,打通实践竞赛与毕业设计(论文),有利于学生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撰写高水平毕业设计(论文)。教师表示“有了前期投入,后期好做多了”。
三、结论与建议
第一,加强教育,深化学生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夯实基础,强化学生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理论与实践能力。
一方面,有41.9%的调查对象参加过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讲座/课程,且九成以上的参与者认为指导讲座/课程对毕业论文(设计)有帮助;另一方面,六成以上的学生没有参与过竞赛/实践活动,近两成的学生没有课程设计/论文写作经验,导致学生前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准备不充分,缺乏撰写高水平毕业设计(论文)的能力。借鉴基于研究方法论课程、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三个环节构建的本科毕业论文训练体系[4],建议高校将课程论文常态化、学年论文制度化。同时,打通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暑期社会实践,以及各类学科竞赛实践活动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关联,使毕业设计(论文)建立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
第三,优化管理,发挥教师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引领与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水根.应用型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8(6):78-79.
[2]何方永.高校学士论文抄袭的原因与反思[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1):68-70.
[3]薛彩霞.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在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J].高教论坛,2011(11):56-58.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实践能力
一、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方向)毕业论文的现状
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改革探索与实践
1.毕业论文改革的形式和内容。
掌握商务文书的基本知识、写作方法、写作技能,能运用娴熟、得心应手地撰写各类商务文书是衡量现代商务工作者的素质、能力的重要标准。根据我校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方向学生实际情况和商务文书撰写的难易程度,英语(国际商务)学生选择商务报告中的调查报告(SurveyReport)开展毕业论文改革。调查报告具体要求:调查报告由2人共同完成,学生需进行社会调查、访谈或其他调研方式。要求调查报告的字数不少于5000字英文,其中含1000字中文概要,调查问卷样卷和访谈提纲样卷为中英文对照版。
2.行业人士进行调查报告撰写的指导和培训。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商务文书的撰写规范,行文要求,专业安排了行业人士对调研报告的撰写进行了指导和培训。调查报告撰写的培训方案:调查报告撰写指导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对调查报告的定义、结构、撰写过程进行宏观指导;第二部分主要讲解调查报告的研究方法、资料的收集与研究、问卷和访谈内容的设计;第三部分调查报告的选题和开题指导。
3.调查报告双导师指导的管理与监控。
4.调查报告的评审标准要适当调整。
三、政策建议
1.深化毕业论文以及配套商务英语教学改革。
商务英语专业应该以毕业论文改革为契机,不断深化商务英语教学改革,整合各种实践教学资源,使教学理论、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达成一致。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商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学校与企业和政府建立实践教学合作关系;请行业专家到学校授课或开办讲座;提倡英语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现场教学;鼓励英语社团组织承接社会项目;等等。
2.加强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
3.毕业论文的体裁和形式多样化。
参考文献:
[2]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R].
[3]李志生.建筑工程招投标实务与案例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刘晓辉,魏俊玲.浅谈经济全球化中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J].中国商贸,2009,(15).
[5]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R].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定
北工商教字[2006]30号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特制定本工作规定。
第一章教学基本要求
二、主要任务
1.理工类各专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项给定的设计任务,编写符合要求的设计说明书;或独立撰写一份毕业论文,并绘制有关图表。
2.经济、管理、文、法类各专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撰写毕业论文(或设计说明书),并绘制有关图表。
三、知识要求
巩固和扩展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的科研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能力要求
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方案设计、资料查阅、实验研究、社会调查、理论计算、数据处理、经济分析、外文资料的阅读和翻译、计算机应用、文字表达和论文(设计)撰写等方面的能力和技巧。
五、综合素质要求
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和研究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善于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和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
第二章选题原则
选好题是保证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重要环节。其原则是:
一、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满足教学基本要求;
二、应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获得比较全面的训练,允许将一些需要深入研究的专题作为学生的选题;
三、选题应符合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需要,可增加与实际相结合、与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的题目的比例;
五、选题应尽量做到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先进性、开拓性。
六、非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完成计算机软件题型设计题目时,其设计内容必须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七、要注意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八、学校鼓励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与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以获得科研经费、企事业单位经费的支持,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成果促进科研项目的完成和企事业单位的发展,以实现双赢。
第三章成果形式
一、理工类各专业
成果形式主要为工程设计型和工程技术研究型的毕业论文(设计),应侧重于对学生进行设计、绘图、计算、测试、实验、软件开发和技术经济分析等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基本训练。
(一)毕业设计
1.设计说明书的字数不少于20000字。如为软件设计,则软件工程文档应包括:有效程序软盘和源程序清单;软件分析与设计说明书;软件分析与测试分析报告;项目开发总结。在学生毕业答辩前,该专业教研室应组织软件验收。
2.绘制设计图纸。使用最新国际标准,有条件的院(系)可用CAD绘图。
3.文献阅读。要求阅读与课题有关的外文资料3~4篇,写出3000汉字左右的调研阅读报告或者翻译1~2篇外文原文(不少于20000印刷符)的书面材料。
4.设计摘要200~300字。
5.应用计算机进行设计、计算等。
(二)毕业论文
1.实验、测试报告及论文正文的撰写字数一般为8000字以上,但不超过12000字。
2.绘制有关图表。
4.论文摘要200~300字。
5.应用计算机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实验结果的分析。
二、经济、文、法类各专业
成果形式主要为科研论文,应侧重于科学研究基本方法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1.毕业论文正文一般为8000字以上,但不超过12000字。
2.论文摘要200~300字。
3.文献阅读。要求阅读与课题有关的外文资料3~4篇,写出3000汉字左右的调研报告或者翻译1~2篇外文原文(不少于20000印刷符)的书面材料。
4.应用计算机进行建模、数据分析及绘制图表。
三、管理类专业
(一)科学研究论文
侧重于科学研究基本方法的训练和对本专业中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分析研究能力的培养。
4.应用计算机进行建模、数据计算与分析及绘制图表。
(二)软件分析与设计
侧重于软件分析与设计能力的培养。
1.分析与设计说明书的字数为10000字以上,但不超过15000字。软件工程文档应包括:有效程序软盘和源程序清单、软件设计说明书、软件测试验收记录单、项目开发总结。在学生毕业答辩前,该专业教研室应组织设计验收。
2.文献阅读。要求阅读与课题有关的外文资料3~4篇,写出3000汉字左右的调研阅读报告或者翻译1~2篇外文原文(不少于20000印刷符)的书面材料。
3.论文摘要200~300字。
[关键词]自动自发设计学位论文运作模式研究
一、选题的发掘、筛选与定位
(一)选题的发掘
常言道:“题好文一半”,选题是写作学位论文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选题的好坏直接决定论文质量的高低。但是,当前大部分学生在准备撰写学位论文之初,一提起选题就一阵茫然,不知如何入手,要么信手从资料书或作业中抓个题目,要么索性央求老师给个题目。让本该认真、慎重的选题变得随意,从而给以后的论文写作埋下难以动笔的隐患。其实,选题是需要留心观察、用心发掘的,学生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以下几条途径去发掘选题:
1.从课堂入手。本科院校的课堂教学,常涉及学术动态前沿。学生听讲受教师的启发,可以激发对某一学术问题的探究兴趣,从而发掘好的学位论文选题。
2.从学术讲座入手。学术讲座比课堂更具有专业性、针对性和启发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听学术讲座,从中发掘学位论文选题。
3.从专业见习、实习或社会实践活动入手。科研成果的真正意义和最终归属点是服务社会,创造有用的社会价值。学生可以在专业见习、实习或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了解社会的需求,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思索发掘学位论文的选题。
4.从教师的科研入手。教师的科研课题一般都具备较高的创新性,学生参与后,可以在整体研究步骤中探寻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掘学位论文的题目。
5.从现实的矛盾焦点入手。现实中,人们最感缺乏的、不正常的、抱怨或议论最多的问题往往是最需要解决问题,探讨这样的问题有时可以找到最具意义的题目。
(二)选题的筛选与定位
第一步:提出自己的见解。
学生发掘出选题后不要马上急着去找资料,而是要趁热打铁,把发掘选题时自己的想法、见解、思路记下来,以备以后作
参考。如果一开始就忙于查资料,那么很容易受别人想法的影响,进而框定自己的思维,难以创新。
第三步:依据自身的兴趣和实力确定题目。
兴趣是最好的科研动力,学生在进行了前面两步的筛选后仍然对选题充满兴趣则加大了确定选题的步伐。最后就是评估自身的实力和条件,筛选与自己实力、条件适宜的选题。
二、师生与选题的双向选择模式
当前高校大多采用学生单方向的选题模式,即教师列出题目,经教研室或论文考评专家审核后公布出来,由学生选择。个别选不好的,由系(院)行政安排。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对选题所做出的努力,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而师生与选题的双向选择模式,则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最后实现师生双方指导与被指导的最大协调。具体操作方法是:
首先,在大三的第二学期,面向大三学生和全体教师开展论文征题比赛,以针对性(现实需要)、前沿性(问题新)、创新性(观点新)、应用性(可操作)、综合性(跨学科)为指标和导向,每个指标20分,有额外亮点的需陈述理由。系(院)分专业成立专门的评定小组,小组成员必须至少包括系主任、副主任、教研室主任、本专业专家(最好有一至二名外请专家)。然后,将获奖的学生选题公布,由教师依据自己的熟悉领域、兴趣选定想要指导的学生。同时,将获奖的教师选题公布,由学生依据自己的了解程度、兴趣选定想要被指导的教师。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完成整个选择过程。
三、论文指导环节的质量要求与互动模式设计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期。
第二阶段:正式写作期。
第三阶段:成果验收期。
学位论文成绩的评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以往教师在对学生学位论文成绩最后评定时,由于种种原因常常给打人情分,这样弊端很大,尤其影响下届学生的写作态度,给论文质量水平下滑留下隐患。对此,我们建议学位论文成绩评定采取“三分比例汇总制”,即论文总成绩=学生自评分(占10%)+指导教师评分(占20%)+专家组评分(占35%)+答辩分(占35%),在专家组评分和答辩阶段将学生和指导教师姓名密封。
[1]黄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4.8,P96-97.
[2]何玲玲.关于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9,P164-166.
[3]李维芳.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的实践与探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12,P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