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审美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工艺美术审美特征工艺形象
工艺美术往往受到它的实用性和制作条件、所使用的材料的制约,认识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首先要抓住这一实质。
一、适用性与审美性的有机结合是工艺美术的首要特征
工艺美术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同建筑一样,具有两种基本的社会职能,即同时满足人们生活上的实际需要和思想上美感上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工艺品首先是适用的,然后才是美的。不能照明的台灯,不能书写的钢笔,无论其外形装饰多么精美,也是没有审美价值的。正因为这样,许多陈设工艺在设计上也就适用的方向发展,如装饰用大型插屏可兼作挡风和分隔大型厅堂的屏风就是一例。但这并不否认单纯装饰用的工艺美术品的存在与发展。从广义上说,装饰用的陈设工艺其装饰功能的发挥,即是它的适用性的一种体现。由此看来,日用工艺品的审美价值主要是通过适用性的发挥才得以完美体现的。而对陈设工艺品来说,它的适用性正是通过审美价值显示出来的。在这里,“适用”是具体的,“美”是抽象的,这种“具体”和“抽象”的对立与统一,使得许多工艺美术品能历经世事沧桑而永葆其环境的、历史的、
因此,对原材料运用改造的合理与充分的程度,直接影响着作品的审美效果。工艺制品的协调感体现于色彩和谐、大小适度、布局合理,以及与环境搭配的恰当等方面,这是工艺美的高级境界,即通常强调的一个“宜”字。当工艺品与其存放的环境也达到协调一致时,工艺品的协调美又能得到更充分的展现。如人民大会堂湖南厅内的湘绣大插屏的布置,就极富湖南的乡土情调。特别是双面绣上那双双戏水的鸭子和朵朵出水的芙蓉,一下子就把人带到了烟波浩渺的洞庭水乡,引出许多美的联想,情趣盎然,一派生机,收到了很好的审美效果。
“工艺品主要以色彩、结构和形体造型来表现一定时代民族的宽泛而朦胧的情感气氛。”它一般不是再现、摹拟客观对象,即使以现实对象造型,也是把对象当作情感的外在形式而已,所以说,工艺美术品是人的本质感情对象化的产物。因此,我们只有透过工艺形象的外在形式去理解作品的内在情感,才能找到领悟象征意蕴的基本途径。工艺形象的象征性与艺术类型的变化发展有关,而这种变化和发展又使工艺形象的崇高美有了展现的依据与可能。
1、在声乐演唱中“情”和“声”是辩证的统一
2、精确、清晰的歌唱语言,是达到声情并茂的重要因素
歌唱自诞生之日起,就与语言相伴,语言是感情的具体体现,语言是歌唱艺术的造型基础和创作核心。《礼记乐记》中云:“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也。”这深刻地揭示了语言与歌唱的关系。如劳动号子能带动集体一起来投入某种劳动,协调行动。校歌代表着学校精神风貌等,音乐以其情绪变化影响人们的精神活动,以其情感的倾向影响人的行为倾向。如郭淑珍教授在《黄河怨》中唱到“宝贝”的“贝”字那催人泪下的效果,她十分巧妙地动用了“喷口”的力量,力度十分准确,并加上哭腔。这就是运用了技巧,将情感传给了人们,细腻准确地表达了作品的感情,使声音有了很深的感染力。因此,演唱者在演唱声乐作品时,只有唱清、唱准字,才能将声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
3、艺术地处理和完美的布局,是达到声情并茂的重要途径
论文摘要:以《古兰经》为源泉的伊斯兰教在伊斯兰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它左右着文化和艺术的走向,其特有的宗教思维和信仰使伊斯兰装饰艺术无比发达,并呈现出抽象、满密、规整和均衡的审美趋向。
房龙在《人类的艺术》中谈及伊斯兰教时说:“从天性上看,伊斯兰教徒不算是讲究艺术的民族。雕工师傅、画家、瓷砖的设计师,只是为打破清真寺墙上的单调,才动手搞点装饰。”①此话明显失之偏颇。原因有三:其一,没有客观地认识到伊斯兰教发展过程及其同时伴生的开放文化观,使伊斯兰艺术广泛吸纳了各民族业已取得的艺术成就,从而营造出富有伊斯兰特色的艺术形式这一历史事实。其二,过于草率地判定伊斯兰装饰艺术不存在深层的文化意义和美学向度。其三,没能洞悉以《古兰经》为源泉的伊斯兰教使伊斯兰装饰艺术呈现出特有的宗教韵味。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做出比较公允、明确的辨析。
实际上,伊斯兰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装饰艺术中。而伊斯兰装饰艺术又集中体现在清真寺建筑的墙面装饰以及织物、陶瓷、金属、玻璃等器皿的纹饰上。其美学原则既区别于西欧和中国,又区别于犹太教、基督教、佛教等其它宗教艺术,其内在的文化动因使之呈现出以下独特的艺术面貌:
一、抽象中的冥索
二、满密中的游走
伊斯兰装饰艺术呈现出花枝满眼的浓密布局。而形成这一特征的文化心理因素,概括来说主要有如下两点:
首先是对荒芜地貌的心理补偿。阿拉伯半岛除边沿地带雨水充沛、土地丰沃之外,大部分地区干燥少雨,起伏的山脉和沙漠夹杂着零星贫瘠的绿洲,因而生活在这里的游牧民族梦想中的家园就如《古兰经》所描述的天国景象:繁花似锦、莺啼鸟啭、河流清冽、满目葱茏。而在现实环境中,稀疏光秃的地表植被和热浪蒸腾的空气却透出丝丝荒凉。这种巨大的反差,迫使伊斯兰艺术家创造出慰藉心灵的艺术样式。如清真寺的墙面采用了多种装饰手法:或用砖排列出复杂的几何纹样;或用琉璃砖满覆建筑物所有裸露在外的墙面,间或镶嵌晶莹明亮的镜片;或采用浮雕手法镂刻图案。同时,又配以蓝绿色调,蓝色喻水天一色,绿色象征植被和生命。从而使清真寺光彩夺目、富丽堂皇,远远望去,单调无垠的环境背景烘托出清真寺的雄伟壮丽和神奇魅力,吸引着众多信徒前来寻梦。这无疑考虑到了视觉艺术对心理缺失所具有的补偿作用。《古兰经》中的圣语也揭示了阿拉伯人对生命之色的崇尚。因而,蓝绿色调不仅在伊斯兰建筑装饰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影响了工艺品装饰的色彩倾向。
其次是教义的启示。伊斯兰装饰艺术崇尚繁复,不喜空白,也是受其教义的影响。中国艺术没有空白的概念,不管是书法、绘画,还是建筑和园林等,都赋予虚空以丰富的含义,成为产生丰富心理运动的生命源泉。老子曾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⑤因而,空白处亦指代物象,此所谓“计白当黑”。所以苏辙在《论语解》中说:“贵真空,不贵顽空(死的空间)。盖顽空则顽然无知之空,木石是也。若真空,则犹之天焉!湛然寂然,元无一物,然四时自尔行,百物自尔生。粲为日星,为云雾。沛为雨露,轰为雷霆。皆自虚空生。而所谓湛然寂然者自若也。”⑥而伊斯兰教却给空白罩染了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他们认为,空间是魔鬼出没的地方,所以应以稠密的纹饰将其填满,这样就可以阻止魔鬼的活动。更重要的是,伊斯兰教认为真主无时无处不在,“无”的空间并不存在。
三、共性中的宣叙
四、均衡中的归并
伊斯兰艺术给人的整体印象是和谐、统一、均衡、宁静。特别是在建筑和织毯工艺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几何纹、植物纹和书法纹在布局、节奏、色调等艺术元素的组合关系上,彰显出高度和谐统一的韵律美。纹饰结构上的繁杂却与内容上、装饰手法上的单纯相互抵消,营造出轻松、宁静、优美的情感氛围,而不是一般宗教艺术普遍具有的神秘压抑的感受。但伊斯兰建筑、工艺品等传达出的愉悦情调与世俗欢娱情感却不能等同。因为,伊斯兰教在肯定现实生活的幸福时,并没有忘记对人的思想、行为加以统合和规范,对艺术有相当多的禁锢和干预。伊斯兰教认为,在真主面前人人平等,穆斯林亲如兄弟。而民主、平等、团结的观念,反映在清真寺建筑上,就是多采用对称性结构。先知清真寺、大马士革清真寺、金顶清真寺、泰姬陵等数不胜数的伊斯兰建筑均体现了严格的对称关系,造成绝对化的均衡统一,显现出祥和、宁静的意境美。同时,半圆形屋顶的广泛使用,或许也是“认主独一”思想的具体表现。
总之,伊斯兰装饰艺术尽管包容着多种文化体系的艺术成果,却是在服从伊斯兰教自身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的融合和统一,其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绽放出的独特而明丽的神性光华,是值得我们细究和深思的。
注释:
①房龙:《人类的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石家庄,2002,第145页。
②《古兰经》,马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1,第195页。
③⑥郭西萌:《伊斯兰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石家庄,2003,第325页。
④转引自袁济喜:《六朝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231页。
关键词:舞蹈艺术;审美特征;技艺欣赏
舞蹈作为人类生命最活跃、最重要、最充分的情绪表现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展现了人类在肢体运动时的艺象美。所谓的艺象美是作品中由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想象或者审美意象整合的多层次总体,也就是西方国家说的艺术本体。舞蹈作为人类生命周期的浓缩,从审美特征来看,它不同于其他艺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分析舞蹈作品的审美特征,在掌握审美特性的同时,对提高欣赏水平和舞蹈审美有很大作用;同时,它也是提高舞蹈欣赏技巧与艺术修养的基础条件。
1中国舞蹈艺术发展与舞蹈审美
2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2)将叙事与抒情完美的结合。古文《毛诗序》曾这样说过“情动于中,行于言,言之不足,古嗟叹,故泳歌,泳歌不足,足之蹈,手之舞也。”这也展示出人在激动时,会情不自禁的跳舞。舞蹈表达情感的特点是神行整合,用体动展现感情,给人直观的形象。由此可见,抒感的最好方式仍是舞蹈,它虽然没有影视作品的台词与客套的语言叙事,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利用对应的场景和音乐叙述事件。在舞蹈艺术形式中,常用比拟、象征的手法,通过优美、无声的肢体语言展现故事情节,表达情感。而观众在舞蹈艺术欣赏中,也通过对表演者舞蹈旋律、舞姿的感悟,充分展现想象力,掌握故事情节,体会舞蹈蕴涵的感情。如:芭蕾舞的代表作《天鹅湖》,在这部作品中,起初王子与天鹅相遇是一段古典的双人芭蕾,通过表演者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极其细腻、巧妙的展现了奥杰塔从提防、恐惧心理到信赖放心的心理转变,最后萌发爱情的转化过程。在这段舞蹈中,没有语言描述与台词,但是却将主人公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
(3)虚拟象征的审美特征。舞蹈作为生活现象的概括,它不是直观的纪事,而是将虚拟象征作为艺术表现形式,进一步展现审美特征。在舞蹈表演过程中,通过舞蹈人员姿态、身体动作代替语言,从而进一步反映思想情感、展现故事情节。因此,不了解审美特征,就会让刚接触舞蹈的人员展现出“看不懂”的感觉。在舞蹈剧中,通过舞姿与情感动作,用屈指可数的方式展现舞姿。例如:舞蹈家王霞主演的《金山战鼓》,从整体来看,它是一部展现情感的作品,但是也有一些部分是纪事的环节。当表演人员站在鼓上查探军情,不幸中箭时,表演人员用手紧紧的捂着胸口,在鼓面做后桥动作,并且逐步形成拱形,最后从鼓上滚下来。在这段舞蹈设计中,主要以抒情为体裁,在直观纪事的过程中,展现受伤疼痛的场面,再将细节放大,展现人物形象,达到主观纪事、虚拟象征两者结合的效果。
(4)技艺与综合的审美特征。技艺性作为舞蹈艺术完成蜕变的核心因素,舞蹈演绎的内容必须在神话传说与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它的主题心理是完成高难度的技艺。通常,多圈旋转、跳跃都是高难度的动作,在体现技艺性的同时,必须根据舞蹈动作的软软性进行。舞蹈不仅是一种文化形式、一门艺术,更代表着一个民族与国家的特征,所以它具有广阔的演绎范围和创造区域。而舞蹈审美作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过程,如果只依靠审美特征很难完成,所以必须结合多种形式展现艺术美。
3结束语
舞蹈艺术作为一种鲜明的表现形式,它拥有独特的审美特点。在实际生活与学习中,我们必须根据审美特征,从各方面提高艺术修养与舞蹈艺术。
参考文献:
[1]黄颖.试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欣赏[J].时代文学,2012(15):216217.
[2]黄涛.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J].科教导刊,2010(8):182,184.
[3]蔡蕾.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功能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1(8):198199.
一、声音的审美特征
二、感觉的审美特征
三、情感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城市环境雕塑艺术审美特征
城市环境雕塑简称城市雕塑,是现代城市建设和环境艺术的产物。现代城市雕塑与古代雕塑在功能上有本质的不同,古代雕塑主要服务于宗教,以雕塑为载体宣扬宗教教义,多雕刻于洞窟和寺院之中,没有环境艺术的本质概念。而现代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物质环境满足人类生存和行为方式等基本需要的同时,给环境注入人类意志、理念、情感和美感的综合性艺术。公共性是现代城市雕塑的显著特征,这就决定了现代城市雕塑在现代生活中所具有的公共环境艺术的本质,也决定了现代城市雕塑在与环境的共生中自身所具有的不同于古代雕塑的审美特征。
一、尺度与美感
首先,整体考察建筑环境及其地面空间面积关系,这是确定城市雕塑尺度的基本前提。空间是由建筑结构体系间的空地形成的,地面空间的长、宽、大、小、方、圆、高、低的形成,直接和建筑物结构体系的布局组合有关,形成规则的几何形地面空间和不规则的自由地面空间两个概念。不论哪种地面空间,都由诸多复杂的地面组织元素构成,如花坛、草地、水池、台阶、路面、桥、柱以及栏杆等,它们互相连接,规划出高的、低的、纵的、横的、斜的和彼此交错的地面空间,在视觉上形成各种地面形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城市雕塑的造型与布局,制约着城市雕塑体积的大小,这就要求城市雕塑的设计必须因地制宜,顺应各种具体地面结构形态,同建筑的结构逻辑之间保持着必然的联系。同时,也要巧妙地利用地面上那些必然元素(花坛、草地、水池、台阶、路面)的规律性,使之既不影响地面环境空间结构又能弥补建筑的缺陷,增加环境美感,整体思考城市雕塑尺度大小与地面空间比例的关系,取得和谐统一的尺度美感。
二、材料与美感
自然造物给视觉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资源,不同的材料体现出不同的质地。从材料的原始状态来看,材料本身就具有自然之美,加上艺术化的设计与工艺制作,材质美在城市雕塑设计中就更为明显地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
材料的多元化与多样性是现代城市雕塑艺术的一个显著特性,现代城市雕塑艺术向着多种材料与多种工艺手法发展,这种趋势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愈来愈明显。材料的品种与工艺手法的扩展,进一步丰富了建筑、环境与城市雕塑的有机结合点,从而也不断强化了人们认识现代城市雕塑的艺术特性与审美方式。材料天然存在的魅力与雕塑家艺术创造的结合,传递着艺术家的意志与观念,产生了视觉和心理功能的变化和美学上的效果,材料不仅是城市雕塑艺术表现的媒介,而且材料工艺的美感也大大丰富了其整体造型语言。因此,对材料自然形态美的认识,对材质审美价值的发掘以及与建筑空间环境的结合,共同构成了现代城市雕塑的材料的审美观念。
三、形式与美感
现代建筑在功能及风格样式上与传统建筑大相径庭,这就要求城市雕塑的形式应与建筑风格协调一致,从建筑的功能属性、空间环境的特性、工艺与材料的运用三个方面整体思考城市雕塑形式的创建问题。“形式”一词拆开来用,“形”可理解为象,“式”可理解为韵,在整个形式范畴中是韵统象,而不是象统韵。有了这种认识,我们就不难理解,在形式的创造过程中,对“式”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所谓“式”,从整个作品来认识,指的是支撑作品的整体结构关系,是形成“韵”的主要方面,也是产生形式美感的重要视觉因素。
城市雕塑艺术形式的建构,还需要注意对作品“正视面”的把握。正视面也称“主体面”或“主视面”,是指作品整体结构的主体朝向,诉诸视觉。它实际上表现为一种极为明晰的视觉状态,往往是依赖于雕塑主体的朝向、动势的伸展、形象的直观、内容的明确,完成作品整体形式的创建。正视面是建立在对环境空间和城市雕塑整体结构关系把握的基础上而完成的,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在具体形态展开之时所凸显出来的作品的整体结构关系。成功的正视面的获得,是建构城市雕塑形式美感的关键因素。另外,材料工艺以及色彩的独特运用也是构成城市雕塑形式美不可忽略的方面。
总之,作为公共艺术的现代城市环境雕塑,其审美特征表现在诸多方面,本文仅从尺度、材料、形式方面对城市雕塑的审美特征作了一些探讨性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环境雕塑艺术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相信,在创造人类更美好的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城市环境雕塑艺术将会发挥其应有的审美作用。
①袁运甫.有容乃大[M].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关键词:动画艺术;基本概念;符号;表现语言;审美特征
1动画的基本概念
2动画的符号表现语言
2.1角色符号
2.2心理符号
动画和漫画在某些方面有很多相似点,它们都可以将人潜在意识中的人或物进行蹂躏,而漫画则可以将这种特点表现得淋漓尽。人们在夸张的形象中获得心理和情绪上的释放。动画最开始的原型是连环画,它和漫画的不同之处在于,更接近人的动态思维,动画用夸张的形态去演变一些因果过程,从而达到戏剧化的效果,动画制作的主体还是通过动作的变化使作者的思想得到表达,受众通过对动作的理解和感受来体现动画设计的美感,有时动画中的动作设计会比较夸张和放大,这样对于动画情节的表达更有明显的效果,使受众的观看的过程中深入体会动画所表达的思想。但是不论怎样的夸张和放大,动画中动作必须满足运动的基本规律,让人的潜意识更加彻底地暴露在大众之下。这就是动画中较为有特点的语言优势。例如日本动画艺术家宫崎骏和高熏设计的《平成狸合战》动画片中,相互争斗的狸猫被打败之后在一瞬之间动作变为了滑稽的跪地求饶的形态,但是又可以在一个转身之后恢复凶狠的样子。这就是一种暗示的表现方法。还有一组狸猫谈判的镜头,狸猫和狐狸一会是人形一会是原型,这就表现出了角色心理在不断变化的过程,既有趣味性,又包含了一定的讽刺意义。
3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3.1彰显人文关怀
3.2填补情感需求
每个热爱动画的人都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内心中包含着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有对家人的依赖、对朋友的信任等等。热爱动画的受众,都渴望从中去印证一些纯真、美好的幻想,可以说,动画就是为我们呈现出了这样一种充满爱的世界。动画中的角色对自己存在的生活空间有着一种冲动的热爱,很多动画片都离不开这种情感的诉求。例如《海底总动员》中小丑鱼的形象描绘,是因着深厚的父子之情。动画善于用这种方式为我们打开一种全新的情感诉求方式,感动每一个成年人的内心。动画片十分善于捕捉受众内心对世界又陌生又充满幻想的情绪,无论是取材美丽的公主与王子,还是取材于各种动物身上的传奇,都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别开生面的大门,为我们营造出了源于生活的画面,在受众心中留下了十分美好的记忆。实现了受众对情感的寄托和向往,也在其中获得了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正如宫崎骏大师为我们营造出的《天空之城》,这样一种宁静而又美好的世界,没有苦难也没有悲伤,处处散落着花朵的芬芳和温暖的阳光。优秀的、美好的动画片不管是出于题材还是形式,都能够抓住人们迫切需要的那份关怀,走进人们的内心,利用较为夸张的形象,在简单的外表下,构建别具一格的审美心理。
4结语
动画艺术随着社会经济、科学的不断发展,也将不断完善自身的构筑体系。人类的审美过程始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艺术形式的感知不仅要从生理角度进行分析,同时也要着眼于心理角度,最重要的还是要体现在生理和心理的结合上。动画作为视听艺术,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变化,应用的社会范畴也在不断扩大,在新的媒体环境下探讨动画艺术的审美价值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课题。
[1]彭松.“碎片化”的审美——刍议当前国产动画受众的审美标准[J].枣庄学院学报,2016(01):92-95.
[2]吴忠鹏.以宫崎骏动画为例探究动画的审美现代性[J].美术大观,2016(02):138.
[关键词]欧洲歌剧美学特征审美欣赏
“欧洲歌剧”一词如今已是众所周知的语汇。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欧洲歌剧经典接二连三地登台,人们大开眼界,歌剧以自身神奇的魅力传达给人们美的享受,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与之相媲美的。那么。欧洲歌剧究竟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欣赏歌剧呢下面我就从欧洲歌剧的起源、歌剧艺术的美学特征、歌剧的审美欣赏等几方面来分析。
一、欧洲歌剧的起源
欧洲歌剧,最早产生于十六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1597年由罗马作曲家佩里和佛罗伦萨诗人里努奇尼创作的抒情音乐戏剧《达芙妮》,常被认为是第一部歌剧,描写了太阳神阿波罗初恋的故事,但现已失传。现存最早的歌剧是1600年上演的由佩里和里努奇尼为庆祝法王亨利五世与美第奇家族的玛丽的婚礼而创作的《尤丽狄茜》。此后几百年间,歌剧在整个欧洲迅速发展,逐渐完善,并形成多种风格和流派,于十八、十九世纪达到黄金时期。
二、欧洲歌剧的美学特征
欧洲歌剧是以音乐为中心要素的综合性高雅艺术,也是诗、乐、剧、画、舞交融的戏剧舞台表演艺术结合体,具有鲜明的艺术美学特征:
1、“写实”求真的美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给戏剧下过定义:“以行动中的人为模仿对象,以动作为模仿方式,即为戏剧。”因而,欧洲歌剧作为戏剧体系的突出代表,“再现”、“模仿”奠定了其“写实”求真的传统。它承续了古希腊艺术,偏重再现生活,注重酷肖原物,强调真与美的统一,强调模仿与写实,形成了色彩浓重、热情洋溢的“写实”求真的美学表演体系。
2、“复调”立体的美
3、戏剧音乐化的美
歌剧之所以有别于舞剧、电影等动态综合艺术,就在于戏剧的音乐化。欧洲歌剧是以剧本歌词为基础,以作曲家的音乐为主线,戏剧随着音乐歌唱展开。因此,德国人通常把歌剧称为“Singspiel”,即是“带音乐歌唱的戏剧”,并通过音乐(声乐与器乐)来揭示剧情的发展和进行人物的塑造。歌剧中的音乐表现是以戏剧框架为基础。情节发展为线索,戏剧人物为手段,并将富于色彩性的管弦乐与旋律性的声乐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衬托。互为生辉。
三、欧洲歌剧的审美欣赏
在各类音乐艺术中,歌剧属于较易欣赏的。因为它有三条阐释的途径:台词、音乐和视觉画面,彼此有助于相互理解。
1、从剧情概要中感知歌剧
歌剧是“剧”,所以它具有“剧”的特点。如情节、人物、特定的环境,以及在情节发展过程中的悬念、矛盾冲突、、最后的结局等。
在欣赏歌剧时,我们试先阅读该剧的剧情概要或者该剧的剧本台词能帮助自己更好的感知歌剧。若歌剧采自于著名的故事。我们可以尽量去读读原著。譬如: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通过阅读该剧剧本,由此了解到该剧讲述了一个沦落风尘但仍然憧憬幸福生活的曲折而不幸的经历,然后再去听剧中的那首耳熟能详的《饮酒歌》,你将不仅能感受到音乐所传达出来的欢乐,还会对这欢乐背后流露出的辛酸为之动容。
2、从音乐构成中体验歌剧
法国剧作家博马舍曾经说过:“音乐在歌剧中就如同诗句在话剧中一样。是更加宏伟的措辞,表达思想和感情更加有力的方式。”为了更好地对一部歌剧进行审美欣赏。了解歌剧的音乐构成十分必要。
歌剧的音乐构成分为声乐演唱和器乐伴奏两大部分。
(1)旋律性的声乐演唱
声音是传情的主要因素。欧洲歌剧在19世纪40年代,随着威尔第爱国主义歌剧的兴起。加之乐队扩大,配器加浓,要求声乐侧重于表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即用浓重的胸声、宏大的音量和圆润的音色。即通常人们所说的美声唱法,以及旋律性的声乐演唱,以达到刚劲奔放的戏剧效果。一般来说,歌剧声乐是以咏叹调为主。并辅之以宣叙调、重唱、合唱和朗诵、对白、道白。
咏叹调是歌剧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独唱形式出现,具有高超的技巧性和丰富的表现力,多是对角色内心繁复的心理刻画。宣叙调亦称朗诵调,是一种以语言音调为基础、吟唱性质的曲调,以独唱形式出现,用以代替对白的歌唱,节奏自由,伴奏简单,通常是用来交待与展开剧情。重唱是指几个演员按各自的声部同时演唱。表现各自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意念,常出现在叙事或强烈矛盾的情景中。合唱是歌剧中多声部的声乐曲,表现众多人的情感、行动与意志,是塑造群体音乐形象的手段之一。朗诵、道白、对白则指的是有器乐部分衬托的与无器乐部分衬托的“说话”。
(2)交响化的器乐伴奏
欧洲歌剧中的音乐除了旋律性的声乐演唱以外,还有交响化的器乐伴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担负着塑造人物、表达剧情、渲染气氛的职责。歌剧中的器乐部分主要包括:序曲及间奏曲。
序曲,是指在歌剧揭幕前,由乐队合奏的管弦乐曲。作曲家常在这采用歌剧中重要咏叹调的旋律素材。给以观众剧情暗示(如喜剧或悲剧性质、情节发展脉络等)。间奏曲是歌剧场与场之间、幕与幕之间演奏的器乐合奏。它对剧情的发展起到衔接、过渡或缓冲、加剧等作用。
3、从社会反响中了解歌剧
关键词:平面艺术设计审美意识时代特征设计风格
一、平面艺术设计中审美意识的时代特征
(一)审美意识的定义
审美意识的实质是一种带有社会性意识特征的感知能力。在不同的综合因素影响下,产生不同的审美性心理特征,同时审美意识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程而变化。平面艺术是一种具有极强应用性的艺术形式,拥有表现度极强的审美特征。平面设计是将实用性和审美特征完美结合。例如把生活用品设计成各种萌宠的形状;把灯具设计成不用样式的花朵形状;插花的花瓶被设计的反而比真实的花朵更美丽。这些平面设计都体现了人们生活中对美的追求。这也是人们的自由意识和精神上的满足。创造艺术作品时应结合时展需求,把握时代审美特征,将实用性和审美特征相结合,突出不同时代不同的审美特征。
(二)审美意识的时代特征
审美意识的时代性是与时代文化气息紧密相连的一种时代精神。熟知中国历史都知道,汉以纤细轻盈为美,而到了唐代又以丰盈为美,转而到了现代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明朝衣服的布料有着鲜明的阶级规定,官员着针织丝绸,商贾富有却不能穿丝绸,平民不限制却因贫困只能穿棉麻,而当今棉麻衣料则是绿色环保,休闲时代气息的体现。原来只有乞者才衣着破洞褴褛,到了现代破洞牛仔裤是经久不衰的流行,这种残缺美流行于当下,凸显了现代人对个性化的追求。每个时代艺术作品的设计在微观方面体现的是设计者的审美特征,在宏观方面体现的是这个时代的整体审美文化内涵。不同的时代由于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审美追求的不同,所产生的审美需求也是多种多样。
二、平面艺术设计构成要素的时代特征
(一)文字的时代特征
文字是人文明的象征。各个时期关于文字运用都体现了该时代的特征。图形文字的成熟运用在于商周青铜时代,是当时生产生活的具体反映。设计师将这种经过历史沉淀,充满原始情调的远古图像运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中,形成独特的艺术字体,体现中国历史的悠远韵味。在建国初期,文字在设计上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鲜明的政治色彩。鲜艳的暖色系选色,字体加大,字体工整都是那个时代的特征。改革开放后,进入到互联网时代,“电脑字体”将技术运用于个性化的设计中,最大程度的展现字体的个性化。通过技术手段,将文字进行夸张的变形,不仅达到了装饰作用,也突出了其意识形态的表达,让用户产生更为丰富的联想。到了现代,涂鸦式设计更多的表达了当代的审美需求。在文字变形的基础上,涂鸦式设计进一步加强了文字在个性化方面的突出,充分的表现了现代思想中对个性化、自由化的追求。很多网站采用涂鸦式设计,表达其自由的思想和个性化的理念。涂鸦式设计在给人以美感的同时,更加突出地表达了当今时代的审美意识。
(二)图形的时代特征
图形的定义很广泛,可以是符号、图案、一幅画等等。图形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对比于不同文字之间的沟通障碍更为形象,也更容易让人们产生美感的共识。在当今时代,图形设计是平面设计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设计作品的表达。图形的设计中也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特征,可以感受到该时代的精神表达。例如我国传统的龙凤图案,大多出现在婚嫁用品中,这会使得人们产生对于中国久远的婚嫁文化的想象,让人联想到中国婚礼独有的隆重和美感。再如我国传统的青花图案,常用于茶具和酒具中,这会使人产生对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和酒文化的想象,将强烈的文化气息通过这样的形式美充分地表达出来。设计者的情感通过图形艺术更为深刻的表达出来,让人们感受到更为浓烈的文化氛围,进一步开拓性的将平面设计的内涵表达出来。现代,将电脑技术运用于图形设计中,将个性化的涵义蕴藏于更为丰富的构图中,开拓用户的想象空间。因而,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图形更具有时代的审美特点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现代平面艺术设计中审美意识的时代特征
21世纪的设计主要有两大理念:一是个性化理念,个性化设计反映了时代的发展趋势,在人与物之间达到和谐状态的同时,集中表达了这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在很多平面设计领域中充分体现了个性化特点,例如交通信号灯的盲人提示,社交软件中的语音信息,电梯中的盲文按键等。二是环保理念,2006年6月1日,我国颁布《限塑令》,取消无偿向消费者提供塑料袋。从政府到个人,越来越注重环保问题,很多包装开始采用可循环利用的材质而不在使用塑料了。奥斯卡金像奖的礼品袋选用具有“伦敦袋后”称号的AnyaHindmarch设计的一副作品――I’mnotaplasticbag,(我不是塑料袋)。这款环保产品受到很多大牌明星的青睐,广受瞩目,这个事件也加强了环保理念的推广。
四、结语
平面艺术设计中的审美意识的形成,主要基于当下时代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二者之间密不可分,人们可以从一个平面设计的作品中感受到该时代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所以平面设计要充分理解时代的审美意识,领悟时代精神,将这些通过作品表达出来,同时努力地凸显个性化的特征,来满足现代社会多元化的审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