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吴趼人曾在《糊涂世界》中提到:“舍妹已断了气;也该出殡了。在家虽好;但一则火烛当心;二则死者亦可以早些入土为安。”这是形容古时盛行的土葬制度,人在死后需埋入土中,这样死者才能死得其所,令在世家属觉得心安。这句话也是成语“入土为安”的出处。而现代流行的是火葬,但火葬场有一种尸体,即使家属要求焚烧,他们也不会执行,这是怎么回事呢?
01
在中国的各种文化观念当中,向来便有落叶归根的传统,也有入土为安的习俗,而且中国是一个讲究礼仪文化的国家,对于红白喜事十分的重视,再加之生老病死是人生中的大事,而死亡也是人生的终结,人们都希望自己死后能够获得平静,所以普遍使用土葬,入土为安,但由于如今人口的增长,土地利用价值变高。
所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人们由以前的土葬制度转为火葬制度。火葬场也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据火葬场里员工透露,火葬场并不是所有尸体都能烧,有一种尸体即使家属要求焚烧,他们也不会执行,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什么样的尸体不能焚烧呢?这就是未曾开出死亡证明的尸体,是火葬场的工作人员拒绝焚烧的尸体。
02
或许一具尸体的存在会牵涉到其背后的刑事案件以及不为人知的秘密,可能会涉及到证人证物的存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火葬场的工作人员并不敢贸然烧毁。当然,工作人员不敢贸然烧毁的最重要的原因则是为了预防诈尸,因为一具尸体如果没有专业法医给出的死亡证明,就不能够完全判定此人是否处于死亡状态。
可能这个人是陷入传说中的假死。如果将处于假死状态的人贸然焚烧,那么这个责任是谁都担当不起的。所以火葬场的工作人员只有完全按照制度流程进行操作,才能够减少意外的发生,才能够保障工作的顺利完成,这也是对社会上每个人的负责。诈尸指的是人处于休眠的状态中,但是其生理性进入了假死的状态。
03
如果处于假死状态的人没有经过法医的探测,常人是很难辨认出来的,所以为了防止诈尸现象的出现,便有了将尸体存放在家中三天的习俗,而这个习俗在最大程度上也是为了保证火葬场工作人员的职责,为了防止不必要的意外发生,为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负责。其实在当年火葬场制度还不够完备时。
发生了一件假死案例,令人十分心寒。当年有两个男人抬了一具尸体来到火葬场,他们自称死去的人是自己的母亲,在看到自己的母亲在家中昏厥之后,便认为母亲是因突发疾病而去世,送至医院抢救无效后,便将其送到火葬场。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工作人员在进行烧毁工作的过程中,发现了些许蹊跷之处,他们在将老太太的尸体推入停尸房之后。
便意外发现老太太有些许动静,所以他们根据经验,判定这位老太太并未去世,果然不出所料,老太太竟然自己拿掉了盖在脸上的布,此举着实令当场的工作人员吓了一跳,在得知闹出一场乌龙之后,工作人员便将老太太送回家中,这件事也反映出当时火葬场的制度存在纰漏,同时说明,如果送来尸体没有法医给出的专业死亡证明的话,火葬场不予接受的。
结语
正是由于当年工作人员的细心,才导致那场悲剧没有发生,也侧面反映当时工作人员负责任的态度,说明社会上存在的很多尽管繁琐的制度,但终有其道理,都是为了保障每个人的安全,每个人的权利。而唐代吴兢曾在《贞观政要·公平》说道:“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说明法律制度是保障国家社会平衡的准则,我们应该对其抱有敬畏的态度去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