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流体力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工程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液体、气体)处于平衡状态和流动状态时的力学规律、流体与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工程技术中应用的一门科学,是力学的一个独立分支,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其基础理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流体静力学、流体运动学和流体动力学。“水污染控制工程”是关于控制水体污染途径以及各种废水处理方法(包括物理处理方法、化学处理方法、生物处理方法等)的基本理论、工作原理及设计计算的一门科学。“工程流体力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这两门课程在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两者之间也存在着重要的相互理论关系。
“工程流体力学”是水利、环境、能源、土木、机械、动力等学科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纷繁丰富,其特点是理论性和综合性比较强,概念抽象,难于理解。“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内容与“工程流体力学”内容结合相对比较紧密,如城市排水沟道系统、各种污水处理构筑物等的设计计算,以及在构筑物中的生化反应、化学絮凝反应中水力条件的控制等均是工程流体力学理论知识在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实际应用。目前,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方面,“工程流体力学”和“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正面临着比较尴尬的局面:一方面课程内容趋于复杂和广泛;另一方面在课时量逐渐压缩的情况下,“工程流体力学”和“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内容没有起到应有的相互衔接,教学内容彼此脱离。由此形成环境工程专业“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内容与专业课衔接不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到内容枯燥,概念抽象;而在“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到工程流体力学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不能够熟练应用工程流体力学基础理论解决水污染控制工程方面的实际问题。
针对目前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状况,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师资配置、考核方式四个方面提出“工程流体力学”与“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一、改革教学内容
二、改革教学模式
“工程流体力学”特点是理论性、综合性、系统性较强,概念抽象、逻辑结构严谨。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授—受”型单一模式,尽管在学的过程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但仍没有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地位,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实践性。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施探究式、启发式、开放式的创新教学模式,结合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以工程实例为背景,应用工程流体力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教学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根据教学内容性质,“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基础理论和实际工程应用两个部分。在流体静力学、流体运动学和流体动力学三个基础理论部分,采用形象化的多媒体演示、软件模拟、小型实验相结合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课堂讨论;在实际工程应用教学部分,如孔口管嘴、有压管流和明渠流部分,以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工程实例为背景,采用适量的实际工程图片,丰富教学信息量,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趣味盎然,使抽象、晦涩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
“水污染控制工程”特点是实践性、工程应用性强,因为不同的废水水质达到处理要求所采用的处理技术、处理工艺不同;即便相同的废水水质,如果污水量不同,所采用的处理工艺也不同;一个废水处理工程,即废水水质、水量数据相同,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处理技术和处理工艺,工程流体力学参数的选择是确定不同废水处理技术、工艺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在“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过程中,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施探究式、启发式、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工程实例为背景,通过开放性的实践性实验正确选择工程流体力学参数,并通过实验研究对参数的选择、废水处理效果等进行科学验证。通过工程实例和实践性教学改革,使学生既对废水处理工程设计过程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又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优化师资配置
四、改革考核方式
论文摘要:通过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实践,探讨多媒体教学在授课过程中产生的效果。提出了在工程流体力学教学活动中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标。
一、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被高等院校广泛采用,并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发学习资源,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成为国内外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
本文通过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实践,探讨多媒体教学在授课过程中产生的效果。提出了在工程流体力学教学活动中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标。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利与弊
三、多媒体教学的特点
多媒体教学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摒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是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理论教学和流体力学实验教学。
流体力学实验是流体力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贯穿于课程始终。现行流体力学教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实验方法单一,同时,还受实验老师较少、实验课时有限以及设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选择的范围极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地达到流体力学实验教学的要求。然而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后,学生可以灵活地改变实验条件,演示各种实验现象。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结合学习主体所处的时代环境变化和流体力学知识体系的学科跨度大以及对数学基础知识要求很高的特点,分析了流体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提出大量采用实验模型和实例教学以加强流体流动现象的观察理解对提高流体力学教学效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前言
一、流体力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新形势下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变化
手机在学生中的普及也使得学生们在实际问题时,不是自己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而是直接利用手机询问他人求得答案,这样很难培养独立制定计划,对可能事态进行预测,独立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恰恰是对一个未来走向社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技术人员的必经的磨砺之道。
(二)流体力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流体的运动状态繁多,流体力学融合领域广,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学科预备知识,尤其对数学知识的要求更高,使部分学生觉得流体力学是难以接近的一门课。同一流动现象常常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容易使学生产生混乱。比如对翼型的流体力学工作原理,可以从流体流动的动量变化、伯努利方程、压力积分、流线的曲率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解释,解释方法之多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混乱,但每一种解释方法都是正确的,解释的都是一个本质,只有完全理解各种解释方法所依据的理论,才可以解除认识上的混乱,将学到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描述流体流动的数学方程高度非线性化,数学上求解比较困难。描述流体流动的纳维斯方程和能量方程是否可以求解以及数学解的唯一性的证明需要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多元积分等很深的数学功底,但近年来学生的数学和力学基础存在下降的趋势。
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所接受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大,以考试成绩自评学习效果的认识根深蒂固[4]。实际的流体流动现象往往没有单纯的标准答案,有时甚至存在多个解,重要的是抓住流动现象的物理本质,系统的理解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方法对应
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方法,笔者认为只有从流体力学教学上,直面涉及流体的各种现象,使学生准确的把握物理本质。为此在流体力学课堂上,广泛采用流体模型教学和实例教学,增加学生观察理解各种流动现象的机会,唤起他们对本门课的兴趣的同时,让他们形成为探究流动现象背后的物理本质进行思考的习惯,这对解决流体力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至关重要。
使用电吹风斜向上吹一个让学生事先准备好的气球模型,没经验的学生会意外的发现气球会向斜上方飘起。这一流体流动现象可从风从气球上部通过时,由于气球表面的影响风的流向会产生变化,也就是流线产生弯曲,根据风的动量变化必然产生使得气球浮起的升力得到解释,还可以从物体绕流边界层效应得到解释。从这一简单的模型教学,还可以解释飞机的机翼通过改变空气的流向进而获得升力的流体力学上的工作原理。
在一个装满水的塑料瓶内分别放入密度大于水和小于水的钢球和泡沫小球,然后放在一个可移动桌面上,使桌面等直线加速运动,可发现钢球运动较慢留在瓶底,而泡沫球运动较快停在瓶嘴附近。观察这一个现象引导学生:泡沫球运动得较快是因为等加速运动瓶内流体的静压在运动方向上递减形成压力梯度,小球的前进方向的压力大于等加速运动产生的惯性力,因此小球相对于塑料瓶向前运动;而作用于钢球的前进方向的静压力虽然与泡沫小球相同,但惯性力大于前进方向的静压力,因此钢球相对于塑料瓶向后移动。这一模型教学比一般教科书上关于流体等加速直线运动流体的静压分布的例题更容易使学生抓住问题本质,且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之习惯,使学生体会到透过流体流动现象来正确观察和理解把握流体力学基本规律的乐趣。
经常使用立式洗衣机的人都知道,洗完衣服后,衣兜总要被翻过来,假如原来兜里装有硬币等硬物,也会被掏出来[5]。把这个实例在课堂上讲出后,学生们甚有兴趣,追问其中的奥秘,当教师根据伯努利定律做出解释并介绍伯努利这位集物理学家、数学家、力学家及医学家于一身的瑞士的大科学家的基本情况后,学生们顿时对这位科学家充满了崇敬之情,通过大量这种实验模型及实例教学,学生们对学习流体力学这门课更有了兴趣和信心,教学效果的提高自不待言。
三、结语
本文详尽的分析了计算机、因特网、手机等现代化通讯工具普及后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由于流体力学课程知识体系的特点,这种影响产生的负面问题很多,尤其是教授成长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走入大学的学生,更需要转换认识,改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广泛植入实验模型教学和实例教学,让学生直面实际存在的各种流体流动现象,通过实际的流体流动现象的观察和理解,达到生动及形象的把握这些流动现象背后的流体力学的基本定理,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通过简单实验模型的制作还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对学生走向社会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思考的优秀技术人员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雏形磨砺。
[参考文献]
[1]黄卫星.工程流体力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李丹,杨斯瑞.应试教育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09,25(2):180-185
[3]向文英,程光均.流体力学教学与实验创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4):21-26.
关键词:流体力学;课程建设;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李伟锋(1976-),男,湖北麻城人,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刘海峰(1971-),男,山东文登人,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上海20023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华东理工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华东理工大学《流体力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钱老的话一针见血,既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创新性不足问题提出了尖锐批评,又对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殷切希望。[1]
为此,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那么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对欧美发达国家为何比较薄弱?相比较而言,中国式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和解题能力,欧美发达国家教育更注重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教育侧重于知识获取和掌握,欧美发达国家教育侧重于创新能力培养。这种教育的结果导致中国学生的知识量大、解题能力强,弱点在于不善于“质疑”和“提问”,直接导致科技创新能力较差。这个问题的解决除了需要改革高等教育制度之外,也需要每个高校教育工作者共同去面对。
本文以华东理工大学“流体力学”课程建设为例,抛砖引玉,介绍如何通过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流体力学”课程而言,基本任务和要求是老师完成知识的讲授,学生完成听讲、作业及考试。但是,这些要求对创新能力培养而言还远远不够,为此对华东理工大学“流体力学”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以及创新实践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改革思路
在我国古书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到了近现代,“以人为本思想”在国家执政方略和企业管理等方面有了新内涵和新发展。高等教育在教学上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知识为本?传统的大学教育模式,忽视引导学生探索新的知识,忽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国目前仍有相当多的大学采用的是“我在上面讲,你在下面记”的教学方式,这没有把学生作为主体。因此课程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要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导者,而大学生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2]
二、引入探究型授课方式
1.从教师提问转变为学生提问
2.引导发散性思维
3.引导学生质疑
大学生们思维方式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任何知识都喜欢抱着“非此即彼,非对即错”以及“教科书中的知识就是真理”的观念。殊不知,这些观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大敌,科技创新需要一股质疑知识、质疑权威的观念和勇气。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告诉学生有些流体力学知识也是不完善的,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需要包括在座的各位同学在内的众多科研工作者去继承、去发展、去完善。比如,流体力学中的湍流是公认的世界级难题,在现阶段还没有完善的公式和理论,但是近年来在不断发展和完善,通过这种存疑方式的教学,来引导学生挑战权威和经典的意识和勇气。
三、全面实施创新实践环节
四、结语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系统工程,需要努力探索新的思路和举措。在课程建设中,应贯彻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树立知识、能力和创新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构建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应引入探究型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质疑和提问,并使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环节。通过这些课程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来综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德秀.寻找人才培养模式突破致力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19-21
关键词:全英文课程;计算流体力学;课程建设;研究生
一、引言
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把专业知识的教学环境改变为全英语,把英语有针对性地用到教学进而科研中[4]。因此,以“计算流体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为契机,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研究,希望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学生实际情况的、行之有效的特色全英文教学之路,切实提高研究生的专业英语的全面应用能力,进而提高其科研创新和国际交流能力。本文针对第一次开课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为后续优化该课程的设置提供借鉴。
二、“计算流体力学”全英文课程课堂教学分析
在教学材料适应性方面(图3)主要反映了2个问题:(1)目前的主要教学材料依靠记录老师板书而获得,既熟悉了英文(39%),又部分影响了听课效果(27%);(2)给学生提供的参考教材虽为国外教材,但都是面面俱到地介绍计算流体力学知识,没有针对性和侧重点,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联系也不紧密(21%)。针对这两个问题,需要对教学材料进行重新组织,挑选适合本专业特点的教学材料。
教学方式包括课堂组织形式(图4)和语言环境(图5)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对目前的授课形式比较满意,认为引入了国外的授课模式后课堂氛围轻松,更有利于对知识的吸收(41%),每堂课开始前先让学生用英文总结上节课内容,既复习了知识又锻炼了口语(43%)。这说明学生对全英文授课模式是认可的,并不是仅仅将中文替换为英文的换汤不换药的形式。具体到语言环境上,39%的学生认为强制全程使用英文,虽然感觉不适应但是避免了对中文翻译的依赖,直接用英文学习知识更有收获;26%的学生乐于接受教师边讲课边书写的形式,因为听与看结合起来更易于听懂和理解教学内容;28%的学生希望遇到陌生英文词汇时教师能用较浅显的词汇进行解释,这样更便于从英文角度直接掌握知识。从图4和图5反映出的学生对于提问和强制使用英文的抵触情绪,教师一方面应坚持原则,另一方面应多鼓励学生直接使用英文学习与交流,疏解学生的紧张畏难心理。
在课程考核方式方面(图6),压倒性的意见(占92%)认为目前采用大作业形式来考核很好,并且大作业题目本身比较灵活,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强化了学习效果。也有少量呼声要求在期末大作业之外增加平时小作业(3%),以及采用期末考试的形式(5%)。可以考虑以后的考核方式多元化,增加学习过程考核,可能会收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三、“计算流体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初步意见
基于以上教学调查结果,将学生的反馈意见与教师的授课经验结合,分析得到了以下课程建设意见:
1.课时安排应紧凑适度。总体上该课程应安排在数值传热学、张量基础等课程之后,使得学生在中文环境下预先掌握一定的计算流体力学基础知识,更有利于向全英文环境的过渡。具体课时安排应既不太紧也不太松,以平均每周3次课,每次2课时为宜,使得学生既能跟上课程进度又不会因为上课间隔太长而遗忘已学的专业英语。
2.教学内容应精挑细选。应该结合专业特点,以本专业工程中的典型案例为背景,围绕难度适中的常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进行讲解。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针对性强。建议在完善教学PPT的基础上编写专门用于这门课的讲义和教材。
3.教学方式应去中入西。正因为中国学生长期习惯于中文课堂的讲授式教学,不需要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较多的交流,甚至讲台和课桌分别成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堡垒”,才导致容易将这一模式带入到英文环境的课堂学习中。然而,这一带入是极其不利的,因为学生面对的是英文和专业知识的双重困难,如不在课堂上进行充分地交流,学习效果非常有限且专业英文水平无法得到提高,最终必将陷入“英文阻碍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知识反过来阻碍英文的学习”这一怪圈。只有教师首先从自身做起,放弃传统中式课堂的“上下级”教学模式,引入西式课堂的“平等式”、“开放式”授课模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英文答辩等形式,才有可能让学生乐于在英文环境下学习专业知识,全面培养专业背景下的英语综合能力。
[1]宋培晶,陈红,胡泊.非英语国家高校开设全英文授课硕士生培养项目现状比较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
[2]马吉平.专业课全英文教学探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1(3).
[3]林伯韬,林青,庞惠文.石油工程专业材料力学全英文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6,(1).
为婚姻家庭带来立法关怀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优良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法典以一系列制度安排,促进家庭和谐,使家庭文明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民法典在婚姻家庭编中明确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从强调尊老爱幼、子女孝悌,到倡导夫贤妻惠、互谅互爱,再到崇尚家和万事兴等理念,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早已铭刻在人们心中,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法律的生长、完善,离不开其所处历史和文化的滋养。民法典将树立优良家风确立为民事法律领域的一条基本原则,不仅具有重大社会意义,也充分彰显了民法典本身的中国特色,对于世界民事领域的立法也是值得珍视的财富和经验。
家庭文明建设事关个体幸福,关系世道人心,也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繁荣稳定。民法典对家庭以及构成家庭的夫妻、子女和其他成员,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明确规定“婚姻家庭受国家保护”,还重申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婚姻制度,明确禁止重婚、家庭暴力等行为。这些婚姻家庭编中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对一系列婚姻家庭立法理念的法律宣示,更是维护婚姻家庭和谐稳定,依法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有力依据和有效手段。“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呵护好每一个家庭,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供法治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将更加牢固。
2、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地基与基础、工程地质学、工程水文学、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工程结构、给水排水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工程制图、认识实习、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专业实习或生产实习、结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40周左右。
4、主要专业实验:材料力学实验、建筑材料实验、结构试验、土质试验等。
[关键词]力学学科发展报告
目前,我省力学学科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固体力学、流体力学、计算力学、机械动力学与控制、细观力学、实验力学、结构力学等方面。研究内容既有理论方面的,也有许多工程实际应用的,还有关于力学教育的。本学科报告将根据上述7个领域展开。
1固体力学
固体力学研究变形固体在外界因素(如载荷、温度、湿度等)作用下受力、变形、流动、断裂等。包括杆件及理想弹性体变形和破坏;变形固体塑性变形与外力的关系;细长杆稳定性理论;杆系结构、薄板壳以及它们的组合体;裂纹尖端应力场、应变场以及裂纹扩展规律。复合材料构件的力学性能、变形规律和设计准则。固体力学不但促进了近代土木建筑、机械制造和航空航天等工业的进步和繁荣,而且为广泛的自然科学提供了范例或理论基础[1-2]。大到桥梁、航天航空器、核动力结构,小到计算机芯片、生物组织以及近年来高速发展的微/纳米机械等都需要借助固体力学理论和方法。
1.1我省固体力学研究现状
1.1.1断裂与疲劳方向
通过三点弯曲疲劳试验,分别跟踪监测了40Cr钢及它的两种表面处理试样疲劳损伤过程,得出了40Cr钢经过两种表面处理对其疲劳裂纹萌生寿命有显著影响的结果,提出了对疲劳裂纹萌生寿命测量的一种新方法[3]。根据材料对称循环持久极限和静载强度极限,导出任意循环特征下材料持久极限的估算公式。通过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对橡胶―钢球支座的橡胶层与钢球粘结界面上及橡胶中间层在扭转载荷作用下存在中心裂纹和环形边缘裂纹的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撕裂能与裂纹尺寸、载荷和橡胶层厚度的关系曲线[4]。针对抽油机井常用油管在循环载荷作用下的疲劳断裂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验研究。在实测油管载荷谱与应变谱的基础上应用弹塑性有限元法计算油管螺纹内的应力应变场,并进行了有关的疲劳实验,以得到油管的疲劳强度。
*第一执笔人:严世榕,福州大学车辆振动与电子控制研究所所长、教授。
1.1.2板壳、薄壁杆件及复合材料方向
1.1.3弹性动力学方向
1.1.4工程应用
1.2与国内外发展现状的对比与不足
整体上,我省还没有建立起几个系统、稳定的固体力学研究方向。与国内外比较尚处于相对落后的研究水平。许多研究领域尚处于空白。系统性、原创性研究成果就更少了。
1.3国内外固体力学发展趋势预测
固体力学的研究对象向跨尺度和复杂性方向发展;研究手段以跨学科、交叉性和系统性为特色。其基本理论以研究力与热、电、磁、声、光、化学及生命领域的相互作用,实现从原子、分子的微观结构到纳米结构、细观显微结构,直至宏观结构的多尺度关联理论框架的建立。固体力学可以将地震、边坡失稳、泥石流、矿井崩塌等自然灾害提炼成为具有群体缺陷、裂纹和裂隙的不连续、非均匀介质的力学演化过程,预测和防范突发灾害的发生。固体力学在陆地和海洋石油勘探采集和输运、核电技术、风能技术、高坝技术和高功率水力发电技术、大型工程结构的选址等重大工程中也将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集传感功能和驱动功能为一体的智能材料和结构蕴含着许多与传统领域不同的力学问题。新型材料与结构的多场耦合力学,包括力-电-磁-热耦合场基础理论与体系、破坏理论、智能结构性能等是固体力学领域充满生机的研究方向。利用生物学和生物技术来设计材料与器件将极大地冲击整个工程界、生物界和医学界。
1.4我省固体力学发展对策
目前普遍强调工程应用的大社会背景对力学这门基础性学科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鼓励自由探索,促进系统性、原创性、基础性的研究工作是促进力学学科发展的最重要基础工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固体力学作为影响广泛的重要基础学科,需要长期、稳定地投入。自由探索和基础研究是科学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的重要源泉。需要以全面发展的观点长期稳定地处理好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需求的关系,营造在各方面都鼓励创新的环境。
(3)从固体力学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国家需求来看,目前的重要科学问题和前沿领域主要有:微纳米力学、多尺度力学与跨尺度关联和计算、新材料与结构的多场耦合力学、生物材料与仿生材料力学、科学与工程计算与软件、仪器设备研制及实验力学新技术与新表征方法。国家建设需求的重要支撑点和应用发展方向主要有:固体强度与破坏力学、计算力学软件、固体力学在国家安全以及航空航天工程中的应用、大型工程结构与工业装备的力学问题、爆炸与冲击力学、环境与灾害关键力学问题等。
2流体力学
2.1计算流体力学
流体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流体的运动以及流体和其它介质间相互作用和流动的规律。流体涉及面广,它可以是气、水,也可以是油或其它流变物质。流体力学在气象、水文、石油勘探、船舶、飞行器和工业机械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流体力学数学上的描述是著名的Navier-Stokes方程及其各种变化。
空气动力学是流体力学针对空气运动问题的一个分支,也是流体力学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20世纪初,飞机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空气动力学的发展。航空器的研究需要了解飞行器周围的压力分布、飞行器的受力状况和阻力等问题,这就促进了流体力学在实验和理论分析方面的发展。20世纪中后期,流体力学开始和其他学科互相交叉和渗透,形成了新的交学科,如物理-化学流体动力学、磁流体力学等。
流体力学研究的手段主要有三:实验,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理论分析是根据流体力学基本方程,通过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得出各种定量和定性结果。由于流体运动的复杂性,实验方法在流体力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代流体力学就是在纯理论的古典流体力学与偏重实验的古典水力学结合后才蓬勃发展起来的。实验对于验证流体运动的基本规律,测定经验参数,解释物理现象均有重要意义。
③若物理问题的数学模型是正确的,则可在较广泛的流动参数(如马赫数、雷诺数、气体性质、模型尺度等)范围内研究流体力学问题,且能给出流场参数的定量结果。
厦门大学在计算流体力学学科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主要研究力量分布在数学、海洋、化学、材料、物理机电等院系,并建立了多套高水平的大型计算服务器。特别值得一提的工作是:数学科学学院在可压和不可压粘性流体数学模型的理论探索和高阶数值模拟的研究中取得了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下面几个重要方法:
2.1.1谱方法(Spectralmethod)[17-19]。该方法是一类高阶方法,它利用整体高阶多项式逼近偏微分方程的解。它主要有两种形式:从弱形式出发的Galerkin谱方法和从强形式出发的配点法,它们都可以认为是加权残差法的特殊形式。其中配点方法更像差分法,它要求在配置点上满足原方程,与差分法不同的是:它用高阶多项式的准确求导代替了导数的差分逼近。Galerkin谱方法与有限元方法在原理上类似,都是先将偏微分方程定解问题转化成与之等价的变分形式,然后通过试探函数和检验函数的选取来逼近解,它们的主要不同在于试探函数和检验函数的选取以及高维情况下基函数的构造。谱方法的收敛速度取决于解的正则度,当解无限光滑时可以达到指数阶收敛,即比任何代数阶的收敛速度都快,这是谱方法相比差分法和有限元法的一个主要优点。
3计算力学
20世纪5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力学这个力学和科学计算的交叉学科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60年代后有限元法及其相应软件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得计算力学这个新兴学科迅速渗透到土木、水利、机械、航空、电子及生命科学等各个领域,成为计算机辅助设计(CAE)的重要核心内容,也使得力学这个传统的学科焕发了新的强盛的生命力。在当今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科学计算已经成为与科学理论、科学实验并行的重要科学方法。2006年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了《基于数值模拟的工程科学》的研究报告,明确指出计算力学和数值模拟在工程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在工程应用方面,我省学者对汽车减震及管道密封橡胶构件的受力断裂行为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和无网格分析和模拟,提出了合理的设计方案。对于大型土木结构例如大跨桥梁、大坝与深水进水塔以及深埋特长隧洞等结构,应用有限元法进行了动力抗震抗风分析,取得了满意的结果,提供了有效的工程服务。另外,应用从微观第一原理到宏观有限元无网格计算的多尺度高性能计算方法,成功地进行了材料微观设计。
4机械动力学与控制
近年来,福州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侨大学等在机械动力学与控制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我省的机械动力学与控制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具有较鲜明的特色和一定的影响力。
4.1机器人系统动力学与控制问题的研究
4.2机械系统动力学研究
4.3研究不足与展望
5细观力学
细观力学是固体力学的一大分支,即采用连续介质力学方法分析具有细观结构的材料的力学问题,是固体力学与材料科学的交叉学科,其发展对固体力学研究层次的深入以及对材料科学规律的定量化表达都有重要意义。
前几年我省在细观力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不多,近几年来才有所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PZT和PLZT铁电陶瓷的电致疲劳机理,微观电畴原位观测,应力、高温、腐蚀性环境介质等耦合作用下固体材料的微结构和变形断裂行为的演变规律等几个方向:
细观力学和微纳米力学在全球、全国范围内正在迅速扩展和深入,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强烈特征,国际竞争非常激烈。我省学者在细观力学方面和微纳米力学方面的投入较少,今后应该在非线性,动态,多物理场,跨尺度、尺度效应,微纳米力学和器件等方面加大研究投入。
6实验力学
1991年,福建省力学学会成立了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福建省力学学会实验力学专业委员挂靠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为更好开展实验力学工作,经过多年多方面努力,我省实验力学条件不断改善。2006年6月福州大学“工程结构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被批准成立,2008年与台湾大学联合成立了“福建省海峡两岸地震工程研究中心”,2008年“土木工程本科实验教学中心”获批“福建省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实验中心拥有土木综合实验馆、工程结构实验馆、岩土及地下工程实验馆、水利工程实验馆等场馆,总面积超过1.7万多平米,现有仪器设备总价值超过6000万元。其中装备的美国MTS大型结构加载系统价值超过1280万元,共有7个作动器,具备静载全过程、疲劳、多维拟静力和多维拟动力试验功能。此外,正在建设的“福州大学地震模拟振动台三台阵系统”(价值2500余万元)包括三个振动台,其中中间为固定的4m×4m水平三自由度振动台,两边为2.5m×2.5m可移动的水平三自由度振动台各一个,三个台在12m32m的基坑内呈一直线布置,其中边台最大可移动距离10m,可实现多台同步或异步地震输入,拓展了地震模拟实验的空间,该台阵系统将于2009年12月全面建成投入使用。该台阵系统的建成将使福州大学成为目前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地震模拟振动台台阵的单位之一。
7结构力学
结构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涉及建筑工程、结构工程、道路工程、桥隧工程、水利工程及地下工程等。一方面它以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课程为基础,另一方面,它又成为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结构抗震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在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上世纪90年代末,我省结构力学平面教材和多媒体立体化教材建设取得突破,先后出版了《结构力学解题与思考》(陈,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2007年该书由煤炭工业出版社修订再版)、《广义结构力学及其工程应用》(陈,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结构力学》(祁皑参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等。
正如王光远院士所指出,结构力学学科呈现出“从狭义到广义,从被动到主动,从确定到不确定,并与结构工程渗透融合”的发展趋势。我国在力学领域的理论研究已位居世界先进行列,但在应用软件的研制方面落后了一大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件寥若晨星。结构力学作为专业基础教育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体现现代结构力学教育思想;完善教学资源库建设,加强国际教学交流是当务之急。根据工科专业特点,面向能力培养、面向工程实践、面向信息时代、面向一流水准,应是我省结构力学研究与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科学部.力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6-2007力学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吴维青.40Cr钢疲劳裂纹萌生寿命的测量[J].应用力学学报,2003,20(3):141-144.
[4]杨晓翔,刘晓明.橡胶-钢球支座在扭转载荷作用下的断裂分析[J].应用力学学报,2009,26(1):176-180.
[5]林福泳.板弯曲问题的群论方法[J].计算力学学报,2004,21(4):459-463.
[6]程昌钧,盛冬发等.损伤粘弹性Timoshenko梁的拟静态力学行为分析[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6,27(3):267-274.
[7]王全凤,李华煌.薄壁杆件侧向稳定的近似闭合解[J].工程力学,1996,13(2):24-33.
[8]韦建刚,陈宝春等.纯压钢管拱稳定临界荷载计算的等效柱法[J].应用力学学报,2009,26(1):194-200.
[9]周克民,李俊峰.结构拓扑优化研究方法综述[J].力学进展,2005,35(1):69-76.
[10]童昕,顾崇衔.一般粘弹结构的模态分析[J].应用力学学报,2000,17(1):67-75.
[11]周瑞忠,周小平等.小波基无单元法及其工程应用[J].工程力学,2003,20(6):70-74.
[12]黄庆丰,王全凤等.Wilson-θ法直接积分的运动约束和计算扰动[J].计算力学学报,2005,22(4):477-481.
[13]方德平,王全凤.框-剪结构剪力墙可中断高度的分析研究[J].工程力学,2007,24(4):124-128.
[14]叶荣华.框―剪体系无连续化假定的简化算法[J].工程力学,1994,11(1):52-59.
[15]陶忠,高献.FRP约束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J].工程力学,2005,22(4):187-195.
[16]施景勋,林建华.重力坝与水、地基动力祸合系统地震反应的时域分析[J].工程力学,1994,11(3):99-108.
[17]MejdiAzaiez,JieShen,ChuanjuXu,andQingquZhuang,ALaguerre-LegendreSpectralMethodfortheStokesProbleminaSemi-InfiniteChannel,SIAMJ.Numer.Anal.,2008,47(1):271-292.
[18]RogerPeyret,SpectralMethodswithApplicationtoIncompressibleViscousFlow,SpringerVerlag,2002.
[19]ChuanjuXu,YuminLin,Anumericalcomparisonofoutflowboundaryconditionsforspectralelementsimulationsofincompressibleflows,Commun.Comput.Phys.,2007,(2):477-500.
[20]R.Pasquetti,ChuanjuXu,High-OrderAlgorithmsforLarge-EddySimulationofincompressibleFlows,J.Scient.Computing,2002,17(1-3):273-284.
[21]ZhijianRong,ChuanjuXu,SpectralVanishingViscosityforLarge-EddySimulationsbySpectralElementMethods,ChineseJournalofTheoreticalandAppliedMechanics,2009,41(2):1-7.
[22]ChuanjuXu,StabilizationMethodsforSpectralElementComputationsofIncompressibleFlows,JournalofScientificComputing,2006,27(1-3):495-505.
[23]郭益深,陈力.Terminalslidingmodecontrolforcoordinatedmotionofaspacerigidmanipulatorwithexternaldisturbance[J].AppliedMathematicsandMechanacs,2008,29(5):583-590.
[24]陈志煌,陈力.漂浮基双臂空间机器人姿态与末端抓手惯性空间轨迹协调运动的模糊滑模控制[J].力学季刊,2008,29(3):399-404.
[25]唐晓腾,陈力.自由漂浮双臂空间机器人基联坐标系内轨迹的一种增广变结构鲁棒控制方法[J].中国机械工程,2008,19(19):2278-2282.
[26]洪昭斌,陈力.双臂空间机器人关节运动的一种增广自适应控制方法[J].空间科学学报,2007,27(4):347-352.
[27]陈力,刘延柱.带滑移铰空间机械臂协调运动的复合自适应控制[J].高技术通讯,2001,11(10):78-82.
[28]陈力.参数不确定空间机械臂系统的鲁棒自适应混合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4,21(4):512-516.
[29]梁捷,陈力.具有未知载荷参数的漂浮基空间机械臂姿态、关节协调运动的模糊自适应补偿控制[J].空间科学学报,2009,29(3):338-345.
[30]洪昭斌,陈力.基于速度滤波器的漂浮基空间机械臂鲁棒控制[C].中国航天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宇航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北京,2008
[31]郭益深,陈力.漂浮基空间机械臂姿态、末端爪手协调运动的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J].工程力学,2009,26(7):181-187.
[32]郭益深,陈力.基于RBF神经元网络的漂浮基空间机械臂关节运动自适应控制方法[J].中国机械工程,2008,19(20):2463-2468.
[33]洪昭彬,陈力.漂浮基双臂空间机器人系统的模糊神经网络自学习控制[J].机器人,2008,30(5):435-439.
[34]黄登峰,陈力.NeuralNetworkFeed-forwardControlofFree-floatingDual-armSpacerobotSysteminJointSpace.The59thInternationalAstronauticalCongress,Glasgow,Scotland,29September3October2008.
[35]郭益深,陈力.漂浮基柔性空间机械臂姿态与关节协调运动的Terminal滑模控制[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09,7(2):158-163.
[36]严世榕,S.K.Tso,Anewsuspension-typemaintenancesystemfortallbuildingsanditsmechanicalanalysis,ProceedingsofIEEEmechatronicsandmachinevisioninpractice,Perth,Australia,2003.12.
[37]严世榕,S.K.Tso,爬墙式机器人安全系统的动力学变结构控制研究[J].机器人,2002,24(2):122-125.
[38]严世榕,刘梅,等.双容器提升系统在加速过程中的动力学控制研究[J].振动工程学报,2001,14(3):322-324.
[39]严世榕,闻邦椿.摊铺机压实机构的一种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0,13(3):123-126.
[40]严世榕,林志伟.Studyonanewsafetycontrolmethodforavehicle,ProceedingsofIEEEICAL2009,Shenyang,2009.
[41]严世榕,苏振海.Dynamiccontrolofanelectricsteeringvehicle,ProceedingsofIEEEICAL2008,Qingdao,2008.
[42]管迪,陈乐生.振动压路机的一种非线性动力学建模与仿真[J].系统仿真学报,2007,19(24):5809-5811,5817.
[43]张伟,陈立群.Vibrationcontrolofanaxiallymovingstringsystem:wavecancellationmethod.AppliedMathematicsandComputation,2006,175(1).
[44]张伟,陈立群.轴向运动弦线横向振动的自适应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2006,42(4):96-100.
[45]张伟,陈立群.轴向运动弦线横向振动控制的Lyapunov方法[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6,23(4):531-535.
[46]张伟,陈立群.轴向运动弦线横向振动的线性反馈控制[J].应用力学学报,2006,23(2):242-245.
[47]向宇,程璇,张颖.PZT在机电疲劳作用下的微裂纹和畴变[J].厦门大学学报,2001,40(1):74-80.
[48]张颖.关于铁电铁弹材料的自然构形[J].力学学报,2000,32(2):213-222.
[49]张颖.外加电场作用下层状铁电多晶材料板的模拟[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8(3):396-402.
[50]ZhangS,ChengX.,ZhangY.,Recentprogressinobservationsofdomainswitchinginferroelectricceramics,RAREMETALMATERIALSANDENGINEERING,34:31-36Suppl.2SEP(2005).
[51]ZhangS,ChengX.,ZhangY.,InsituRamanspectroscopyobservationfordomainswitchingofferroelectricceramics,ACTAMETALLURGICASINICA,2005,41(6).
[52]ChenZW,LuZY,ChenXM,ChengX.,ZhangY.,EffectsofelectricalcharactersonelectricalfatiguebehaviorinPLZTferroelectricceramics,HIGH-PERFORMANCECERAMICS,2005,1(2).
[53]ZhangY.,ChenZW,ChengX.,ZhangS,InsituXRDinvestigationofdomainswitchinginferroelectricceramicsPLZTduringanelectricfatigueprocess,ACTAMETALLURGICASINICA,2004,40(12).
[54]ChenZW,ChengX.,ZhangY.,EffectoftemperatureonelectricfatiguebehaviourofPLZTferroelectricceramics,RAREMETALMATERIALSANDENGINEERING,2004,33(8).
[55]ChenZW,ChengX.,ZhangY.,MechanismofelectricfatigueinPLZEceramics,ACTAMETALLURGICASINICA,2004,40(3).
[56]YingZhang,XuanCheng,RongQian,Fatiguebehaviorofferroelectricceramicsundermechanically_/electricallycoupledcyclicloads,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A351(2003):81-85.
[57]TingWang,ZudeFeng,Dynamicmechanicalpropertiesofcorticalbone:Theeffectofmineralcontent,MaterialsLetters59(2005)22772280.
[58]ZudeFenga,),JaeRhob,SeungHanc,IsraelZiv,Orientationandloadingconditiondependenceoffracturetoughnessincorticalbone,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C11_2000.4146.
[59]冯祖德.皮质骨在拉伸型、剪切型和撕裂型加载条件下的断裂韧性――纵向断裂和横向断裂的比较[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997,14(3):199-204.
[60]LiuY.X.,ChengX.,ZhangY.PhasetransitionsnearmorphotropicphaseboundaryinPLZTceramicsobservedbyinsituRamanspectroscopy,ACTAMETALLURGICASINICA,2008,44(1):29-33.
[61]ZHANGSa,CHENCXuan,ZHANGYing,In-situobservationondomainswitchingofPLZTviaRamanspectroscopy,TransactionsofNonferrousMetalsSocietyofChina,2006,16:638-642.
[62]SiweiLi,ZudeFeng,HuiMei,LitongZhang,MechanicalandmicrostructuralevolutionofHi-NicalonTradeMarkSiCfibersannealedinO2H2OAratmospheres,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A487(2008):424-430.
[63]YaoR.Q.,WangY.Y.FengZ.D.,Theeffectofhigh-temperatureannealingontensilestrengthanditsmechanismofHi-NicalonSiCfibresunderinertatmosphere,FATIGUE&FRACTUREOFENGINEERINGMATERIALS&STRUCTURES,2008,31(9):777-787.
[64]陈.工程力学教改实践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1998,(1).
[65]祁皑,陈,陈贞钜.在《结构力学》课程中融入前沿知识的尝试[J].力学与实践,2005,27(4):70-72.
[66]陈.贴补法对图乘计算的简化[J].力学与实践,1996,18(2):58,62.
[67]陈,等.考虑Ⅱ阶效应的刚架拱影响线[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20.
[68]陈.结构力学教学改革十年回顾[J].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教育专辑.
[69]张建霖等.土木工程专业力学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增刊.
[70]陈等.箱梁现浇预应力组合桁式膺架体系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4,(11):9.
[71]周克民,胡云昌.利用有限元构造Michell桁架的一种方法[J].力学学报,2002,34(6):935-944.
[72]陈,唐意,黄文机.多车荷载下刚架拱桥车振仿真可视化研究[J].工程力学,2005,22(1):218-222.
[73]陈,陈五湖,祁皑.结构力学网络教学综合系统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4,13(4):75-77.
课题组成员:
1、严世榕,福州大学车辆振动与电子控制研究所所长、教授。
2、周瑞忠,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本文顾问)。
3、周克民,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
4、许传矩,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
5、王东东,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学院教授。
6、陈力,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
7、周志东,厦门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
1.美国高校。仅为大四学生开设顶峰(又译高峰)体验课程,基于工程学开设,绝大数高校(如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是(专业)必修课,从3学分到分,学生自行选择,有的甚至长达三个学期,学分也从分到18学分不等。还有课程属于选修课,通常能拿到3~4个学分,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解答,不要求写毕业论文。教学的模式是接受(Receive)—联系(Relate)—反思(Reflect)—提炼(Refine)—建构(Reconstruct)。接受指教学内容和方法。打通学生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壁垒。科目基础上选择恰当的主题,整合经验。专家评估后,编写课程大纲———课程目标、考核方案等。
二、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探讨及实践
提出毕业设计与生产、科研、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指导老师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管理,对毕业设计全程质量监控。
3.借鉴国外高校做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如“浸入式钢管淬火装置研究与设计”题目的几个专题,研究题目可以为设计题目提供设计合理结构参数,设计题目又可为液压设计或研究题目提供合理结构模型。
4.国内设计成果主要有二类:设计类提供图纸,设计类课题的设计图纸工作量,一般控制在4~7张(折合A1);机类专业学生必须有用计算机绘制的图纸;研究类提供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使用计算机打印。将毕业设计成果多样化。只要能反映学生的创新成果,达到学生锻炼的目的成果形式均可。
5.采取“专题讲座”、“学术汇报”、“个别辅导”、“科研实践”、“小组讨论”等多种指导方式指导学生。第三类是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提高设计质量。但必须组织得当,在校企联合中“以我为主”,坚持学校主导作用。
6.毕业答辩时,一般会根据专业大类分成几个小组,学生单独答辩,答辩组对学生的态度、能力水平、论文质量及应用价值给出评定意见,给出成绩。以答辩组成绩为最终成绩。建议还是建立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及答辩组共同给学生成绩较为合理,当然可以给答辩组成绩更高的权重,有的高校达到50%。作者所指导本科生中,优良率一直较高,尤其是在设计方面,图纸规范,结构合理,较好地传承了我们工科院校对本科生进行良好设计综合训练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