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两代马雕塑风格的不同,是由秦、秦两个时代的审美文化所决定的,它直接影响到了以后的动物雕塑风格的形成与转变,并进一步印证了“艺术精神”作为艺术创造的根本原则和根本信仰。
一、石汗知天雨,金泥落圣言
在中国雕塑发展史上,秦汉兽雕分别有不同的影响。现代艺术家对秦汉马雕风格的转变进行研究,使其与当代艺术的有机融合,从而克服当代艺术中的个性缺失和民族性的弱化的问题,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秦始皇在完成统一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将君权进一步神化,强化了对人民的控制,并提倡用法家来管理国家。这也导致了以理性务实、功利为本的法家思想在秦朝占据了主导地位。
《题秦始皇兵马俑》记载:“六国烽烟一扫平,人间无可再相争。幽冥闻有称王者,未死先屯十万兵。”
秦陵陶马俑正是受此“实用主义”风气的浸染而成。现实主义的艺术精神,渗透在秦朝的马像中,形成了一种古朴严谨、庄严肃穆的雕刻风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汉朝的文化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楚文化的影响日渐式微的同时,儒道文化在西汉中叶得以强化,并逐步占据统治地位。
汉初马雕继承了前代艺术,呈现出一种天然的连续状态。它吸收了秦朝的严谨规范,同时也吸收了楚文化的简单、神秘,表现出一种宁静、质朴的气质,比如汉朝的“马踏匈奴”雕像。从西汉中叶起,其艺术传承由承秦转移到承楚,中间有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
秦、汉两个时代的马塑中,线、色的使用是两个时代共有的特点。“线”是中国古代雕塑最基本的一种语言,尤其是秦、汉两个时期的动物造型。
汉雕工匠以其独特的线条感悟天赋,创作了许多以线条为题材的动物雕塑。汉马轻盈灵动的身躯,在弯曲笔直的线条中并不显得笨拙,这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雕刻家在荆楚文化的浸润中的艺术气质。
虽然同为线条雕刻,但秦朝的动物雕塑少了一些汉兽雕刻的张扬。秦马雕塑的中线是为画家创作而作的中规中矩,由陶马俑到其他动物图案,更多的是求真求实,是一种对自然界状态的高度模仿,但其生命力却远远不及汉马。
尽管在数量上,秦朝的马雕都是空前多的,但是马雕的动态却很少。当然,这也是由于秦、汉两民族在线条形态认知上的差别。中国人独特的美学观念,决定了塑画与绘画相结合这一艺术表达方式。
二、南薰门外照初阳,宝马雕鞍从玉皇
秦朝时期,绘画和造型相结合的方法,不仅是出于实用美学的需要,更是出于对秦民族文化的诉求。秦朝的统治者用陶马代替活马,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但是,用陶俑来代替丧葬,首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要做到栩栩如生,所以,马俑必须要雕刻得活神活现。
于是在马俑上的雕刻中,把真鞍及配件也一并带入其中是十分有必要的。在秦马的雕刻中,颜色的运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秦朝的统治者们认为,五德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水,木,火,土,金,每种都有不同的颜色。秦雕塑在颜色上的应用,为传统雕刻开辟了更广阔的表达空间。
在汉代的动物雕塑中,颜色的运用同样十分普遍,它对颜色的依赖程度并不亚于秦朝。如武威木雕的马,其兽形简练、概括、粗犷,虽有生气,却稍显粗陋。
汉代画家运用色彩来充实画面,以色彩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使其达到完美。不同颜色或明或暗,或浓或淡,都能给物体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这种“塑”和“画”的高度融合,充分体现出汉代造型中颜色的重要作用。
《骏马颂》记载:“骏马奔腾状,铁骑翻飞吟。身姿各不同,威仪难掩真。”
秦陶马俑在造型上是以写实为主,在造型上表现出了秦至汉的特点。秦陶马的雕刻尺寸与真实的马匹相近,车马的装饰品也是实物,并且还在上面涂上了颜色,以求惟妙惟肖。
这既是对现实事物的模拟,也是对死者生前所用物品的一种真实还原的体现,同时还彰显了一种大而美的气势,这与秦朝的美学追求完美是一致的。当然,陶马俑的这种现实主义,既体现了秦朝美学的因素,也彰显了它自己的实用性特征。
汉马雕塑中的现实主义,并不仅限于对事物的天然形体进行简单的再现,它还以艺术表达为基础,将雕刻者的创作欲望,以一种不脱离实际的方式进行艺术性表达。
西汉初期的马俑,体型虽然比秦朝小,小者不到一尺,但汉代更多地注重马匹的动作,以及马首表情的描绘。汉代陶马的造型,轮廓分明,体积大,头部方平,多为奔腾或嘶吼之形。汉代工匠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受,通过一尊马像的强劲动力呈现到人们面前。
汉马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夸张”和“动感”,比如武威的《马踏飞燕》,就表现出了极强的力量感。汉朝艺术家们把自己对生灵的崇拜敬仰之情,通过艺术创造注入到自己的雕刻中。
三、连镳骢马雕鞍新,银蹄蹀躞扬风尘
秦朝时期,由于实用功利的需要,他们的美学表现为一种实际的理性精神,即在客观上使被创作的对象具有真实感。秦风的美学思想,主要注重作品的写实风格。
秦朝艺术家以简洁为基础来布局,他们更注重严谨的编排和布局。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其声势之浩大,场面之宏伟,无不让见者为之肃然起敬。秦人的审美定位是“素朴”,他们推崇黑色;追求博大,追逐大美的气象。这一点在秦陵兵马俑排兵布阵时所表现出来的气势,都能清楚地反映出来。
秦人对细节的描绘也是非常讲究的,这一特色表现在它的陶马俑雕像中,马的眼纹和眼睑部位都刻有阴纹,并用旋线处理马鼻,其细节处栩栩如生,这一细节的雕刻更增加了马的逼真性。
汉族的美学追求是对楚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它富于自由的想像力,所表达的形态大多显示出地域性特点。楚艺术中的兽形,是画家天马行空的创作成果,它描绘出了一种“腾云驾雾”的感觉。
《过秦论》记载:“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浪漫主义是楚汉美术的精髓,它传递着原始的热情和想像,而在汉兽雕塑中,动感的表达体现了生命的活力,即抓住了转瞬即逝的动态。
从秦、汉两代马雕的外观层次上,可以看出,秦雕塑艺术追求恢宏大气,不管是规模还是大小,都力求表现出一种博大、肃穆的美感。汉画追求的是奔放的动作,明快的节奏,鲜艳的色彩。由于两代人的审美价值观的差异,造成了他们在雕塑上的不同表现。
结语
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古代动物雕塑正是在这样的传承中,不断地追求新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作为各时期美学创造的直接推动力的审美文化,也是两代人雕塑艺术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研究秦汉雕像“马”的形态演化规律,是了解中国雕塑历史的一个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