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创业之后身边创业的朋友也逐渐多起来,大家茶余饭后的谈的事情也多是企业的战略与企业管理的内容,耳濡目染也学会了一些;随后加入得到大学,其中自由交流的氛围更是浓厚,对于这一模型的体会更加深入。
波特五力模型源自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发明,主要是“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五力分别是:供应商的评价能力、购买者的评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波特五力模型主要运用在企业内部分析。
这两个模型有些内容是彼此交融、互为补充的,于是在使用中会有一些难度。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可以假想镇上有一个商户,这个商户引进了自动化的机器,产能提升,利润暴涨,导致很多人眼红。于是,存在竞争关系的其他商户就抱成团。在这个环境中,包含了当下就具有竞争关系的商户、存在潜在竞争关系的商户以及生产替代品的商户,这三个就是波特五力模型中的要素,威胁是SWOT分析中的一个象限,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的要素:目前产业的竞争、新加入者的威胁、替代性产品或服务的威胁。
在与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大家会因为一些因素划分为两个阵营,在两个阵营间会有一些看似中立的第三者,这部分对于我们来说就形成了“机会”,在SWOT中与威胁相对。这部分主要包括供应商、客户。
而对于客户则需要进一步冷静地审视,主要是对依赖程度、集中度、支付条件等等作出评判。
而SWOT中没有在波特五力模型中出现的“强势”和“弱势”,是比较好理解的,是组织内部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综合打分,需要客观地评判,哪一部分为竞争加分,哪一部分阻碍了组织的发展。
和大家讲这个小故事,主要是为了能让大家进一步理解波特五力模型和SWOT模型的关系,整体来说,SWOT中的“机会”和“威胁”包含了波特五力模型中的五个要素。
如果能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这些内容,相信可以为企业的品牌、营销做出更好的发展规划,更希望能够为企业挖掘新的获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