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明确,你大概需要一个多大的空间。
一般而言,对于一个单人生活的空间,主要由睡眠区、储物区、工作区组成。如果根据个人需求不同,可能还会增加娱乐区、梳妆区等不同区块。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对各个区域的面积进行大致估算,并在开始布置前对各个区块所在的位置有一个大致的摆放计划。
比如之前的中房,我的桌子(140cm×60cm)和床(190cm×150cm)就已经「吃」掉了绝大部分的房间面积,虽然衣柜是直接内嵌在墙壁内,但房间有两个角是凸出来的承重柱,存在一些无法利用的零碎空间,就没有办法将不同的区域单独拆分出来,只能将梳妆区、工作区、娱乐区全部集中在这块桌子上。
因此,从中房换到大房的目的很明确——原来的房间面积不足,无法容纳一个舒适的工作区,而大房间的面积有13平方米,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立体空间对于小房间来说是一个极为有用的改造方法。在房间层高允许的前提下,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将床架高,例如上床下桌、上床下柜等等,将一些功能区域进行重叠,可以大大节省空间。
但立体空间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工程量较大。如果不是出租屋本身在设计时就采用立体空间,而是自己在后期购买建造,那么成本和工程量就会高不少,未来在搬家时也会产生很大的困难,而且还不一定能获得房东同意。
对我来说,在不对出租屋房间进行大改的情况下,就不太可能搞立体设计,只能将各个区块平铺在房间内。
简单来说,谁都不希望各个区域凌乱复杂,影响到实际生活时的体验。简约而有规律的区块分布,有助于我们在家生活和工作的体验和效率。
安排区块之前,必然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测量尺寸。这里直接建议大家上卷尺,而不要用什么AR工具,尤其是需要精确定制的产品,最好是量到小数点后一位数。
测量完毕获得数据后,就可以在纸张或是屏幕(iPad、电脑、手机)等通过画图、AR模拟等方式,大概设想或查看一下装修完成的样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或更改。
还是拿我的房间举例,之前住的中房,两个角的承重柱无论怎样摆放都会带来空间上的浪费,就算是利用上了也依然会有一些让人不太舒服的使用体验。同时,整个房间只有一个小窗户,且外窗台很小,在没有「阳台」的房子里,晾/收衣服就是一个麻烦的问题。
而大房基本上就是一个「火柴盒」,除了在房间三分之二的位置有一个较大的承重柱。通过和房东了解得知,大房原本并不是「大房」,而是将阳台打通之后,并入大房空间内的。承重柱所在的位置,实际上是之前房间和阳台分隔墙所在的地方。
所以,我还因此获得了一个大面积的窗户,以及一个巨大的晾衣空间。
接下来,就是考虑室内的各个区块如何分布。鉴于每个人的喜好不同,这里的观点仅代表我个人,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调整。
在位置的选择上,我最终将它安排在了房间左上角靠窗的位置,原因有以下几条。
首先,整个区域靠近窗户,白天的采光更好,无论是看屏幕还是读书,都不再需要其他光源,也更容易使人集中精力。到了夜晚,周围的环境都是一片漆黑,打开桌面灯就可以照亮整片区域。靠窗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随时望向天空,方便摸鱼。
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是我房间里唯二可以放下大面积物品的空间。从房间平面图来看,左上角被门占据,右下角由于有承重柱,宽度只有110cm,能放下140cm桌子的区域只有左下角和右上角。由于房间没有加装窗帘,加上窗户面积较大,因此就不可能将床放在靠近窗户的地方。
但是到后期,我还是遇到了一个问题:桌面区域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拓宽了这一区域,选购了一个小边桌放在右侧,将笔记本、雷电扩展坞和一些电线转移到了边桌上。同时,边桌提供的更多收纳空间,还可以用来放置数码产品包装盒,以及吹风机。
这样,工作区就安放完毕了。
选择多大的床,就意味着睡眠区域会占多大的面积。我选择了一张大床,方便自己睡觉时打滚,也方便有朋友来过夜时,能够不被我踹下去。
更好的选择是上下床,不仅可以给自己睡,朋友来了也不会有问题。当然,如果你没有预备朋友过夜的需求,那么单人床当然也是可以的,而且还能节省面积。
鉴于上面的原因,唯一能摆放床的地方也只有门旁边的一块空间,剩下的就是横着摆还是竖着摆的问题。最终我选择了竖着摆,因为这样的话坐在床上正好对着的就是一面白墙,未来可以在这里添加一个投影幕布,便于直接躺在床上看电影、玩游戏,配合一对立体声HomePod和AppleTV4K,将自己的娱乐区域扩展到睡眠区。
竖着摆之后,床头和梳妆台柜之间就有一个小空间,正好可以放下一个高于床面的床头柜。柜子上的小米线材收纳盒里,是整个梳妆区和睡眠区的用电排插。床的上方是一个装饰区域,放有自己的一些旅行记录和香薰,以及一个氛围灯。
梳妆区原本的规划是在床边,因为无论是多好的打光条件,自然光才是梳妆时最适合的光线。但由于承重柱是一个不规则的阶梯型,因此衣柜想要摆在床边的话,就会因无法靠墙而导致空间废弃,如果是承重柱的形状定制衣柜则不划算,所以我最终将梳妆区安排在了床边。
安放好梳妆台后,又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动线重复。在原计划下,房间内的动线是相对合理的,即起床→(刷牙洗脸)→找衣服→全身镜→梳妆→拿包→装电脑(娱乐区)→出门。
修改之后,就需要先跨过梳妆区去衣柜,然后再回来梳妆,接着去门口旁的架子拿包,再跨过整个房间拿电脑,最后又跨过整个房间出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想了一些办法,但最终还是因为房型的问题而放弃,只能通过添置两个室内衣架来缩短来回往复的过程。两个衣架一个放在梳妆区左侧,一个放在娱乐区左侧,之所以这样改动,原因有这么几条。
买了两个衣架是因为我衣服太多,按照季节划分,不穿的衣服可以暂时放在衣柜里,穿的衣服拿出来挂在衣架上。
梳妆区旁边的衣架(衣架①)放一些最常穿的衣服,且全身镜也在衣架前面,能够尽量减少来回的频率,增大空间使用率。至于这个衣架为什么在房间里竖着摆,是因为横着摆不下了……
工作区旁边的衣物(衣架②)则是稍微没这么常穿的,或者是需要在室内晾的衣物。这一部分实际上是比较混乱的区域,衣架左侧是吸尘器、空气净化器,再左侧是脏衣袋。但这也只是「无奈之举」,毕竟除了这一块地方之外,已经没有别的区域可以在放下这么大一个衣架。
另外,由于投影仪画面的原因,也需要衣架让出来一块大墙面,所以衣架②也只能靠着工作区放了。
主要的储物区占地是窗和承重柱之间的衣柜,以及开放或隐藏在各个区域内的储物空间。
衣柜算是我比较满意的一个摆放位置,尽管打乱了动线,但恰好利用了窗和承重柱之间的一段凹陷,定制了一个110cm的衣柜。衣柜上方还放了一些较大的物品,如行李箱、显示器包装盒等。
与之类似的是,梳妆台下方、床头柜、工作区边桌等等地方,都是可供储物的空间。
其他区域就是相对独立或没有集群到作为「区域」的物品,例如空气净化器、吸尘器、智能垃圾桶、脏衣袋这些,它们没法融入到其他区域,且体积又比较大,只能单独摆放。
除了智能垃圾桶,其它物品都比较集中地放置在了进门后的靠墙区域。脏衣袋最靠近门口,方便洗完澡后进门直接将旧衣物扔进去,也方便出门前直接提着去找洗衣机签收脏衣物。
空气净化器的位置其实不太合理,但也着实找不到属于它自己的空间,就只能暂时委屈一下它了。
尽管动线不太合理,但考虑到个人物品实在太多,目前的空间利用率或许是比较高的,因此未来应该不会有更大的改造计划,更多是小修小补。目前能想到的是将床用木架稍微垫高,并在下面装上一些灯条并接入HomeKit,为一些需要的场合渲染气氛。
不过这里还是要建议大家,如果是对现有的布置不太满意,就尽量给自己未来的改造、升级或是搬迁留下空间。例如优先选择模块化、可拆卸、方便移动的产品,减少定制的物品。如果实在没辙了,在确实能提高空间利用率的前提下,再选择定制。
这是一个我们在装修(不论是买来的还是租来的房)时很喜欢谈到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该一步到位的就一步到位,可以循序渐进的就循序渐进。
比如,在选择床、桌子、椅子这些使用频次极高,而且对人体的舒适度和健康有重大影响的物品时,那就选择经济条件能承受之下你认为最好的,毕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以上,就是我对于房间布置和改造的一些经验和想法,希望我们都能在新的年代里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肥宅快乐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