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美食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1.07.21

(一):熟菜

安庆方言所说的“熟菜”,并不是指烧熟的蔬菜。摘熟菜、烧熟菜、煎(读kao)熟菜,可见“熟菜”通指一般的蔬菜。

熟,本字其实就是“蔬”,属于正常的音变。

蔬、熟,在读音上是相通的。(1)桐城、枞阳一带有不少人姓疏,他们说,疏、束本是一家,疏姓家谱称为《疏束氏宗谱》,疏姓祠堂在枞阳束家嘴。(2)疏,又写为“疎”“踈”,从束。(3)速、竦,读若疏,从束。

蔬读若束,束读若熟,可见:蔬,读若熟。熟菜,就是蔬菜。

1.芥菜。方言读若盖菜。安庆方言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j声依然保留着古音g声。比如:讲jiǎng,读若gǎn;交jiāo,读若gāo;教jiāo,读若gào。芥,jiè,读若gài。芥菜,读若盖菜,与雪里蕻同属。

2.蕹菜。空心菜。《集韵》“於容切,音雍,萃也”。这个解释是完全不正确的,“蕹”根本不是“萃”的意思。“蕹”在上古读音是於容切,但并不读yōng,而是读tōng,读若通。因为,根据“喻四归定”的声母演变规律,现在的部分y声(喻母),有一些在上古是d、t声,所以现在的“蕹”(yōng)上古读tōng,而tōng与kōng叠韵相通假。也就是说,“蕹”在上古读若“通”或“空”,实际上就是空心的意思,“蕹菜”意思就是空心菜。

3.芜菜。方言读若满菜。青菜是统称,品种繁多。古时,将青菜称为“蘴”,音蜂。《扬子·方言·注》“蘴,今江东音嵩,字作菘也”。《埤雅》“菘性隆冬不凋,四时长见,有松之操,故其字会意”。只是,安庆方言既不称“蘴”,也不称“菘”,而是称为“满菜”。“满菜”准确的写法是“芜菜”。《扬子·方言》“陈、楚之郊谓之蘴,鲁、齐之郊谓之荛,关东西谓之芜菁,赵、魏谓之大芥。亦作葑”。《尔雅疏》“葑也,须也,芜菁也,蔓菁也,薞芜也,荛也,芥也,七者一物也”。安庆方言将青菜称为芜菁。芜,wú,古无轻唇音,现在很多w声,上古是m声。比如,“无”上古读若“毛”;“袜”上古读若“妈”。同理,芜菁菜,上古读为mú菜,音变为“满菜”。

4.苋菜。方言读若旱菜。苋,xiàn,读若线。安庆方言的x母,保留着古音h母(喻三归匣),属于晓母内部的两声互换。陷进去,方言称为“旱进去”。所以,“苋”安庆方言读若hàn,“苋菜”读若旱菜。

5.大椒。辣椒。椒,上古一般指花椒,因为胡椒南北朝才传入中国,而辣椒迟至明朝才传入中国。因为上古只有花椒,所以古代通常只称花椒为“椒”。花椒的“花”并不是指花朵,而是通划、画、挂,指花椒上有刺,容易将人划破、挂破。为了区别于花椒,当辣椒传入中国时,开始将其称为番椒,后来才称为辣椒。安庆方言称为大椒,是为了区别于原来的小椒(花椒)。

6.大蒜。蒜,下面的“祘”古同“算”,是表声的。“蒜”古称“卵蒜”,“卵”既表示蒜头众多,也表示其小,凡物之小者称卵。那么,为什么又有“大蒜”的称呼呢?《本草注》“今人谓葫为大蒜,蒜为小蒜”。《孙缅云》“张騫使西域,得大蒜、葫荽,则小蒜中土旧有,而大蒜出胡也,故有葫名”。意思是说:中国原产“蒜”,又称“卵蒜”,后来张騫从西域带回来“葫”,但它形状、品质各方面非常近似于“蒜”,所以将其称为“大蒜”,而将原产的蒜称为“小蒜”。再后来,“小蒜”基本上被淘汰了,人们又将“大蒜”简称为“蒜”。

(二):喜菜

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喜菜就是家有喜事时做的菜。它不是家常菜,平常过日子是不做的,只有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时才会做。正因为这个原因,喜菜的原料最不能缺少的是胡萝卜丝,因为它是红色的,显得喜气洋洋的。

但是,仔细想一想,却不是这么回事。过去的人穷,大家嘴馋,做喜事时渴望的并不是素三丝做的喜菜,而是大鱼大肉之类的荤菜。换句话说,做喜事时上桌的菜有很多种,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个喜菜都不是最重要的、最特别的。

实际上,喜菜的“喜”是个注音字,本字是伙、混。喜菜,就是把很多种菜丝伙在一起、混在一起。喜菜,不妨称为“和菜”。

(1)喜,xǐ。古无jqx,x声古音大多是h声。喜,古音读若伙、混是完全可能的。

(2)洗,浣也,huàn,读若伙。

(3)喜,喜欢。

(4)嘻嘻哈哈,喜读音通哈。嘻,笑也,笑呵呵。哈、呵读若伙。

(5)吸,喝也。

(6)奚,假借为疑问词“何”。

(7)戏,通“麾”。

(8)喊叫,方言称为唏。喊,读若伙。

喜菜,味道很好。

喜菜,总是伴随着喜事而来,感觉挺好。

在春节这个万家团聚的喜日,喜菜招来喜气!

安庆特色饮食(三):山粉

红薯做成的淀粉,安庆方言称为山粉。它是安庆的特产,别的地方不怎么见到过。红薯,安庆方言称为红芋,又称为山芋,山芋做成的淀粉称为山粉。

红薯称为山芋,大概是因为它属于杂粮,一般种在山地上。但是,这个解释是有问题的:其一,红薯耐贫瘠,一般种在旱地上,但并不都种在山地上;其二,种在山地的作物多得很,并不一定非要以“山”命名;其三,就算红薯真的因为种在山地上被称为山芋,红薯淀粉也只会简称为芋粉,而不会称为山粉。

大家可能不会想到,山芋是个连绵词,“山”实际上是个注音字,本字就是“芋”,只不过是“芋”的另一个读音。

(1)扇,从户;庐,从户。庐,方言读若芋。

(2)删,从册。册,书也。书,读若薯,薯者芋也。

(3)衫,从彡,毛饰画文也。毛,聿也。聿,读yù,读若芋。

(4)膻,从亶,多谷也,绩也。多者,多余也。绩,积余也。

(5)伤,忧伤。犹豫,豫读若芋。

(6)商,两数相除的结果。除从余,余读若芋。

(7)善,善于。于,读若芋。

(8)赡,给也,富足、富余。余读若芋。

(三):山粉

手工制作山芋淀粉,程序也不算太复杂:将山芋洗净,不需要削皮→准备好特制的擦缸,内壁有形如搓衣板的擦道→用擦缸将山芋擦碎,这是个繁重的力气活→用纱布将擦碎的山芋过滤→用青灰将过滤出的山芋浆干燥→将成块的山芋淀粉晒干。

山芋,藤是绿色的,皮是红色的,肉是白色的,淀粉也是白色的,但烧制成的食物却是黑褐色的。虽然颜色不鲜艳,但山粉做成的食品味道却异常鲜美。特别是远离故乡的安庆人,总是想着家乡那特别的味道。

山粉圆子。准备好适量的山粉,用冷水化开→伴以冬米(爆米花)、煮熟的大米饭、葱姜佐料→下锅油炸。刚出锅的山粉圆子乘热吃,说不出的美味。

从表面看,油炸山粉圆子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其实不是。如果不得要领,锅里的圆子会在油里频繁爆炸,弄得热油飞溅,样子着实吓人。倘若事先在油里放适量的细盐,可能会得以避免。更为关键的是,山粉圆子一定要一次性炸熟,如果没有炸熟,事后就算你把它热焦、热糊,它永远是夹生的,不信你可以试一试。

在做三牲饭时,安庆人经常将山粉圆子作为最后一道菜,寓意圆圆满满。只是,圆子不是一般的菜,容易饱肚子,好多人吃完圆子就不再吃饭了。所以,菜肴不够丰富的时候,你也可以把山粉圆子当作开口菜,大家吃完就不怎么想吃别的菜了。

山粉圆子烧肉,是正宗的安庆特色菜肴。圆子吃油才能入味,就算你不吃肥肉,红烧肉也必须放一定量的肥肉才能出味。只要你愿意,你完全可以把山粉圆子烧肉当饭吃。

这是将山芋煮熟,直接做成的圆子,不是山粉圆子

山粉圆子烧肉

山粉软子。山粉不同于面粉,做成的薄饼是柔软的,所以称为山粉软子。制作程序是:准备好适量的山粉,在碗里用冷水化开,不需要加任何佐料→用筷子将山粉和冷水充分和开→在热锅里加微量的菜油,将和开的山粉浆倒入热锅里,迅速摊开→正反面翻动,烙成薄饼,一定不要太厚→盛出凉一会,切成块状→加其它佐料烩熟。同样,只要你愿意,你完全可以把山粉软子当饭吃。

鸡汤泡炒米,本来是用来打尖的,现在却成了安庆的一道美食。

炒米的制作程序是:将糯米淘净浸泡,添加适当的大米,否则太粘→用饭罾将糯米蒸熟(不能煮熟)→摊开晒干,变成糯米坯子→在铁锅中加热炒熟,膨胀而成炒米。现在出现了半吊子制作法,先用开水浸泡糯米,再用大量冷水冲,等水分沥干便可下锅炒作。虽然操作简单,但是很不正宗,口味差得很。

可能大家都不知道,在古代,炒米就是“冬米”。

关于“冬米”的词义,地方志解释说,这是因为爆米花只在冬季春节前后才制作。这个说法肯定是错误的:(1)旧时老百姓生活困难,平常也就粗茶淡饭,春节时炸点冬米,用以制作山粉圆子、切糖、欢团,小孩子当然也可以干吃。这说明,爆米花的确多在春节时制作,但其它时节遇到丧事、喜事,也可以制作,跟冬天并无必然联系;(2)仔细品味安庆方言,准确的叫法并不是“冬米”,而是叫“跺米”,这就跟冬天更没有关系了。

有些字典将“冬米”解释为糯米,又叫江米。虽然“糯”“江”古音与“冬”相近,但安庆方言所说的“冬米”明显不是糯米,它特指经过膨胀的爆米花,这是没有疑义的。旧时北方不产糯米,可能也不怎么制作爆米花,往往将南方人所说的“冬米糖”理解为糯米糖,这是不正确的。赣语地区将爆米花称为“冻米”,它与“冬米”“跺米”一样,不同的注音而已。

其实,安庆方言里的“冬米”“跺米”是注音字,本字就是“爆米”,也就是今天的炒米。爆,上古音读若跺。古代没有炸爆米花的大肚铁罐,更没有“嘭”的一声巨响,所谓“爆米”只不过是将糯米坯子在铁锅中加热炒熟,膨胀而成“爆米”。由于炒米膨胀程度小,并不爆炸为“花”,所以方言只称“跺米”“冬米”,从来不称“冬米花”。后来随着爆米机推广,人们将爆米花称为冬米,原来的冬米(爆米)便改称为炒米。

过去艰难岁月,炒米是出远门时的干粮。路上实在饿了,抓一把就着水干吃。歇脚的时候如果有条件,也可以用开水冲泡着吃。农忙的时候,炒米可以带到田间地头打尖。

那个年代,泡炒米有两种方法:一是糖水鸡蛋泡炒米,俗称糖鸡蛋;二是油煎鸡蛋泡炒米,俗称咸鸡蛋。过去的人家难得杀鸡,而杀鸡的时候通常是下面条,鸡汤泡炒米实在不多见。

平常居家,如果来了贵客又不能留下来吃饭,通常需要烧茶。并不是泡茶,而是糖水鸡蛋泡炒米,做起来快速简单。鸡蛋一般是3个,客人不能全吃完,至少要留下1个给旁边流口水的小孩。

在漫长的时期内,炒米不管怎么吃,它都是饭而不是菜。后来生活条件好了,鸡汤泡炒米逐渐流行起来,成为一道菜。在大多数上看来,它比糖鸡蛋、咸鸡蛋味道都要好些。今天,在安庆很多饭店里,都有鸡汤泡炒米这道菜。甚至,平常人家的炒米也是买来的,而不是自己亲手制作的。

安庆特色饮食(五):炆蛋

大年初一给亲朋好友拜年,主人总要客气地拿出炆蛋招待客人。你不要作弯,吃一个热气腾腾的炆蛋,象征一年圆圆满满。

炆蛋,实际上就是茶叶蛋,上面有不规则的纹理。所以大家认为,炆蛋就是纹蛋。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古无轻唇音,现在的很多w声,上古是m声。炆,wén,古音读若闷。比如:瓮子,方言称为闷子。

炆,煴也,鬱烟也,指有浓烟而无火炎,即燃微火的火堆,引申为用微火炖食物或熬菜。食物烧熟了,还要盖上锅盖再闷一会儿,这里的“闷”其实就是“煴”。炆蛋,就是闷蛋。先将鸡蛋煮熟,添加茶叶、五香、枫球等佐料,然后用微火再慢慢炆(闷)入味。这里的“炆”就是“煴”,读若闷,微火慢煮的意思。

(五):炆蛋

鸡蛋属于荤菜,也作为家常菜的配料。由于家家都养鸡,用鸡蛋作主料、佐料的菜肴品种很多。

1.水煮蛋。小孩子过生日,难得能吃上一个水煮蛋。为了节省,并不单独煮,而是放在粥里一起煮熟。

2.荷包蛋。安庆人不喜欢煎荷包蛋,欢喜水打荷包蛋,加上沙糖,称为糖水鸡蛋。如果再加上炒米,称为糖水鸡蛋泡炒米。

3.铺鸡蛋。不知怎么的,安庆人不太喜欢炒鸡蛋,而是欢喜铺鸡蛋。也就是说,不喜欢把鸡蛋炒成一块一块的,而是欢喜将鸡蛋铺成一整块大饼。比较讲究的铺鸡蛋,制作程序是:将黄豆炒熟,放冷水中浸泡去皮→将韭菜洗净切碎→锅中放菜油浇热,放入去皮的黄豆、切碎的韭菜和佐料,炒均匀→加入搅匀的鸡蛋→铺开烙成薄饼,正反面翻动烧熟。

4.煎鸡蛋。也是铺成一整块大饼,只是不加黄豆和韭菜,而是加入适量的肉丝。煎鸡蛋一般都作为下面条的配料,并不单吃。

5.蛋炒饭。安庆人炒饭,分为寡炒饭、油炒饭、菜炒饭,并不怎么看到蛋炒饭。大概的原因是:鸡蛋比较珍贵,平常过日子炒饭舍不得用鸡蛋。如果招待歇脚客,习惯烧茶,即糖水鸡蛋;招待坐客,一定要烧几个好菜。蛋炒饭,两头不着调。再者,炒饭用的是现饭,不是新鲜饭,这是招待客人最忌讳的。

6.蒸鸡蛋。方言称为冻鸡蛋。蒸,腾也,古音读若冻。有人认为,蒸鸡蛋好象冻起来的冰一样,所以称为冻鸡蛋。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冻鸡蛋就是蒸鸡蛋,只是方言保留着古音。

安庆人也养鸭、养鹅,养屯+鸟(番鸭),养混水子。除了混水子,它们都下蛋。但是,这些蛋都有一股腥味,不适合作为家常菜,一般都用来腌制。腌鸭蛋是个技术活,不容易掌握。

安庆特色饮食(六):汆汤

桐城大关水碗,传统名牌名食,名扬省内外。水碗系汤类食物,采用清一色蓝边大碗盛装,故名。

水碗选料精良,鸡鸭鱼肉、山珍时蔬无不入馔,诸如肉类、禽类、蛋类、大枣、莲子及豆制品等一应俱全。

(六):汆汤

在安庆汤类食物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汆汤,又称汆肉。水碗,其实也都属于汆汤。

汆肉,将五花肉切成肉丝,加水加鸡蛋汆制而成。肉丝是必须的,鸡蛋是可以选择的。鸡蛋可以直接打进去做成荷包蛋,也可以做成油铺煎蛋,也可以不放鸡蛋。当然,也可以做成鸡蛋汆肉下挂面。

汆肉有三种用途:其一,在正餐前或贵客不能留下用正餐时烹制,算是打尖;其二,如果是汆肉下挂面,就算作正餐了;其三,在正餐结束前上桌,算是汤菜之一,这时一般不加鸡蛋。

夏天,安庆人还喜欢做海带蟒瓜青豆鸡蛋汤。

主要原料有:海带,越薄越好;蟒瓜,就是丝瓜,刮皮切成条状;青豆,没有成熟的黄豆;鸡蛋,散打放入汤中。

现在的海带都很富态,厚得吓人,难吃得要命,一般都改用紫菜代替海带。似乎,蟒瓜安庆人从来都用来做汤,不会炒着吃。

青菜汤。这是家常菜,一般还要添加豆腐、鸡蛋花,很少有单纯青菜的。如果你讲究,还可以选择性地添加鸡汤、鸡蛋饺、菠菜之类。平时难得做豆腐,所以青菜鸡蛋汤最为常见。说实在话,在过去艰难岁月,就算来人吃饭都不一定单独做汤,有得菜吃就不错了。

除了单独做的汤水,很多菜里的汤汁也是美味。将这些汤汁和在饭里,称为淘汤。如果你不是最后放碗的人,淘汤是不太礼貌的,尤其不能将所有菜汤都淘完,这叫吃独食。

菜汤。安庆方言特指蔬菜汤汁,不包括荤菜。几乎所有蔬菜的汤汁都可以用来淘汤,除非这个菜不怎么出汁。

鱼汤。某种程度上比鱼本身还要鲜。鱼汤冻起来,称为鱼冻子。有时,冬天会专门制作鱼冻子,一般用鲢子鱼(家鱼)。

鸡汤。用途比较广泛,鸡汤下挂面是基本做法,鸡汤泡炒米是安庆的名食,鸡汤还可以充当高汤添加到别的菜里提味。

腊肉汤。土法烧腊肉花样繁多,大蒜烧腊肉、干菜烧腊肉、芹菜浇腊肉味道都很鲜美。腊肉最大的优点是制作简单,旧时,腊肉常用来应急。最简单的做法是蒸腊肉,并不放千张、干菜之类的垫料,蒸出来的腊肉油汤可谓是下饭开胃的佳肴。淘一小勺腊肉油汤,可以多吃一大碗米饭。

红烧肉汤。过去,还没有发明地沟油,大多数人还没有腆个肚子,红烧肉汤也算是下饭菜。挑嘴的人不吃肥肉,实际上肥肉比瘦肉要好吃得多,油油滋滋的吃得过瘾。不怕吃肥肉的人,红烧肉汤肯定是个宝。

(七):煠饭

烫饭,就是用开水浸泡冷却的现饭。城市人生活节奏紧张,烫饭虽然清汤寡味,但操作简单方便,也不失为早餐的最佳选择。

如果用开水浸泡刚烧好的热饭,那大概是因为没有可口的下饭菜,称为泡饭,不称为烫饭。因为,米饭本身是热的,用不着用开水来烫热。

安庆的烫饭与其它地方相比,烧煮方法稍有差异。

其一,好多地方的烫饭都是白煮,另配上几个小菜,安庆人却喜欢在烫饭中直接放入蔬菜、挂面、剩菜等配料,称为一锅煮。

在安庆周边各县区,烫饭的称呼也稍有差异。安庆市区叫zhā饭,读若炸饭;宿松一带叫cā饭,读若擦饭;桐城、怀宁一带叫shā饭,读若沙饭。如果硬猜,你根本搞不清这些名称的含义。

(1)炸,zhà,本义指把食物放在滚沸的油锅中熬熟,方言借指把蔬菜放到沸水中略微一煮就捞出来,相当于焯,也读若chāo;

(2)煠,zhá,通炸、、。汤煠,用热水焯物,用油水炸物。

(3)爚,yuè,本义火光,相当于耀。古籍中假借为汤爚,即烫饭。

不过,炸、煠、、、爚,这些字都不是烫饭的本字,只是读音与表示快速的字相近,便假借为烫饭。

下面来谈谈读音问题。

爚,yuè,读音同上。因为读音与()相同,假借为()。

(八):稀粥

稀饭,安庆方言称为粥,读若筑。本字是鬻,俗作粥。在古籍中,表示粥的字很多,比如:、餰、饘、、飦、。

粥,糝糜也。以米和羹谓之糝,羹指的是肉糜,粥指的是米糜。通俗的说,粥就是用米熬出来比较稠的米糊。粥读若周,稠从周,粥就是稠米糊。

现在用电饭锅煮粥,你淘好米、放好水就可以了。过去用大锅灶煮粥不容易,先要把粥煮开,滗掉多余的盈汤,盖上锅盖闷一会儿,再加几把火把粥烧匀汤。

农村人喜欢早餐、晚餐吃粥,中午吃干饭,称为两稀一干。如果干体力活,可以把粥烧稠一点,这样经饿一些。如果干重体力活,可以在粥煮开后,把米粒捞起来一些放在砂吊子当中,再放到锅窿里煨熟变成干饭,方言称为捞饭。这样,干重体力活的人吃捞饭,其它人吃粥。

为了节约,煮粥时通常要顺带煮一些其它东西。小孩子过生日,煮粥时顺带煮一个鸡蛋犒劳小寿星;杂粮收获时,煮粥顺带放一些山芋、萝卜、番瓜,称为“米不够,杂粮凑”;春节前后,煮粥时放一些汤圆、米粑,算是改善伙食。

煮粥时舀出来的盈汤也不浪费,可以用来浆衣服、喂猪,也可以当作饮料解渴。如果不想要盈汤,煮粥时少放点水,就不需要滗盈汤了,但烧出来的粥味道可能要差一些。

粥煮得厚薄,方言形容词可谓多也。

浓,含某种成分多,与“淡”相对。不仅可以表示液体,也可以表示其它,比如:浓眉、浓重、情深意浓等。但是,可以说粥浓,不可以说粥淡。

厚,本意指扁平物体上下两个面距离较大,与“薄”相对,比如:厚纸、厚重、厚笃笃。可以说粥厚,也可以说粥薄,但粥薄方言通常称作粥枵。在这里,“枵”就是薄的意思。

硬,指坚固、刚强,与“软”相对,比如:坚硬、硬席、硬木、硬币。在方言中,可以说粥硬,不可以说粥软。

竭,指尽力、用尽,比如:竭诚、竭尽、竭力、枯竭。在方言中,“竭”与“稀”相对。煮粥米少水多为稀,米多水少为竭。稀,稀少也,言米少也。竭,竭尽也,言水已尽也。故米少为稀粥,水尽为竭粥。方言“竭”读若坚,但写为“坚”是不正确的。

匀,指平均(均匀、匀称、匀和),还可以指分出(匀兑、匀摊)。粥厚,方言称作粥匀,是后一种意思。“匀”如果是均匀的意思,就表示粥厚薄适当,而不是指粥厚了。在这里,“匀”是指粥里的水“匀”出较多,即水少。方言还有一个说法“匀汤”,就是指将粥里的汤(水)匀(蒸发)出去。将粥烧匀汤,粥自然也就匀(浓)了。有些字典将此字写为“溶”或“融”,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两个字都没法表示粥厚,只能表示粥厚薄适当。

稠,浓密,与“稀”相对,比如:稠密、稠紧紧(浓厚貌)、稠粘(浓厚而粘糊)、稠浊(混浊)。在方言中,可以说粥稠,也可以说粥稀。如果粥过于稀薄,方言夸张地称作“涝”,洪涝灾害也。

练,方言形容液体混合物很浓。从字面上看,“练”似乎没有这个意思。其实,“练”的本意是暴煮,所谓练习是引申的意思。《说文》湅缯也。《玉篇》煮沤也。《释名》练,烂也,煮使委烂也。《急就篇注》练者,煮缣而熟之也。《周礼·天官·染人》凡染,春暴练。《注》暴练,练其素而暴之。从中可以看出,“练”就是暴煮,粥暴煮则厚稠也。

从正月初一开始,桐城人给各种生灵过生日: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豆,十粟。其实也就是说说,并没有见过什么人真的给这些生物作寿。初二的狗不会多啃一快骨头,初三的猪也不会多吃一口米糠,至于马和羊,桐城基本上见不着,而豆谷之类,春节的时候正在冬眠呢。只有初七的人生日,一定是要好好过的。桐城的风俗,正月初七的晚餐,每个人都要吃酸辣汤,又叫胡椒汤,表示人生会遇到各种酸、甜、苦、辣之事。

可能是桐城不怎么产胡椒,也可能南方人不怎么爱吃胡椒,反正,这个酸辣汤很多人是不放胡椒的,但并不妨碍叫它胡椒汤。抛开寓意不说,单从口感上来讲,胡椒汤味道还是相当不错的,比北方人做的什么辣糊汤要好很多。胡椒汤的主料是豆腐、淀粉、山粉,再放些腊肉、冬菇、冬笋、熟鸡肉、肉丝、鸡蛋、香油、鸡血、辣椒,味道算是盖了帽了。一看这些原料大家都清楚,酸辣汤其实既不酸也不辣,加上平时又很少能吃到,所以大家都逮到吃好几蓝边碗。

酸辣汤并不特别,四川、上海、北京、广州,几乎每个有人的地方都有。北方的偏酸一些,南方的偏甜一些,四川的偏辣一些。桐城酸辣汤的特色不在于口味,而在于文都人将这一锅浊汤赋予了特别的文化含义,让人回味无穷。记得有一首歌就叫《酸辣汤》,里面说“酸酸辣辣的感觉,味道十分好喝特别,让地球慢慢变火球,燃烧到温度最高点”。

那么,为什么人的生日安排在正月初七呢?民间传说,女娲造物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正月初七俗称“人日”,又叫“人胜日”、“人庆”等。怎么庆祝呢?各地的方式不一样:(1)戴人胜:女子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或贴于屏风等处。(2)赠花胜:人们制作各种花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3)吃七宝羹:人们用七种新鲜的节令蔬菜加米粉做成羹食用,称为“七宝羹”;(4)出游、登高:仕女出游与文人墨客登高赋诗,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遇,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相比较而言,还是桐城人吃胡椒汤的发明最出彩,既一饱口福,还有文化上通俗易懂的讲究,可谓一举两得。

过去的人崇尚节俭,把筛出来的碎米头子磨成粉,可以用来做米粑,或者做小毛菜糊糊。小青菜长大了要间苗,与米粉插伙做小毛菜糊糊,可谓一举两得。安庆不怎么种植小麦,面食吃得少,一般的糊糊都是米粉做成的,而不是面粉做成的。

安庆有一种很平常的小吃,几乎家家都会做,人人都欢喜吃,称为“老虎头”。其实,“老虎头”并非安庆独有,因为它就是面疙瘩,特殊的是它的名称。有人认为,老虎头骨厚实,近于椭圆形,面部隆起凹陷扁平不正,这种面食正好疙疙瘩瘩,一个个的很像老虎头,故而得名。

这个解释可能有点问题,无论怎么说,面疙瘩的形状都不太像老虎头。一个面团团,你很难说它像什么动物的头。

其实,“老虎头”是3个字的连绵词,本字只有一个。(1)老虎,是个连绵词,证明“老”“虎”这两个字古音相同;糊涂,是个连绵词,证明“糊”“涂”这两个字古音相同。由之,“老虎头”这3个字古音相同。(2)“老虎头”这3个字,古音读若豆。老者大也,“大”古音读若豆;虎从儿,小也,“小”古音读若豆;头,繁体“頭”,从豆。可见,“老虎头”的意思是指这种面食是豆状的团型,好像土豆一样。(3)“老虎头”就是面疙瘩,而“疙瘩”从病,在这里是假借。因为,“疙瘩”这两个字古音也读若豆,方言所说的“疙瘩”指的就是豆状的团型。

早先,安庆的“老虎头”并不用面粉,而是用米粉,味道可能稍差一些。“老虎头”的制作程序是:把面粉或米粉用水充分搅和成面糊→加点儿水养起来“醒”一会儿→将面糊糊捏成团状放入沸水中,大小根据个人喜好灵活掌握→加入适量的青菜、萝卜、南瓜、山芋、佐料等一锅煮→出锅待食。

有人说“老虎头”就是馎饦,这是不正确的。馎饦是古代的短面条,与“老虎头”的形状差别极大。

(九):挂面

安庆不怎么种植小麦,也就不怎么吃面食。这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出来:

其一,今天的一些面点,上先要么没有,要么都是用米粉做成的,比如:粑粑、糊糊、切糖、年糕等。安庆有名的糕点小吃,几乎都不是用面粉制成的,比如:方片糕、绿豆糕、杂酱、墨子酥、炒米、酥糖等。

其三,米粉的粘稠度比面粉差很多,但在制作浆糊粘东西时,安庆人却多用米糊。并不是因为米糊糊好用,而是用习惯了。上先手工做鞋,先要用碎布头子、片筋褙壳子,用做纳鞋底的原料。褙壳子时用的浆糊,都是用米糊做的。过年贴门对子,要么直接用粥,要么用米糊糊。

安庆人不喜欢吃机器制作的切面,觉得这种面条不软和、不匀汤,而且要花钱买。切面,安庆方言称为洋面,因为是用洋机器做成的。

遇到农闲时节,为了改善伙食,安庆人偶尔也制作手擀面,这是面条中的极品。制作方法也不复杂:把面粉用水调和、揉软、醒好→用擀面杖将揉好的软面团擀薄→将薄面饼切成条状,面为宽面条→下锅加佐料烧熟待食。

下面条的基本程序是:先将配料、佐料做好,放置在一边→将挂面放入开水中煮熟捞出→放入事先做好的配料中搅和。

安庆人下面条不是这个法子,作兴一锅煮。基本程序是:将挂面放入开水中→尚未完全熟透时直接往锅里加入配料、佐料→再闷烧一会儿出锅。

那一种方法好呢?这是口味问题,说不清。从理论上讲,肯定是安庆人的法子好一点,因为单独下挂面再捞出,面汤的味道就失去了。估计,别的地方下面条的方法是跟馆子里学的,而馆子清水下面条并不是因为这种方法好,而是没有法子,因为这种方法来得快,不需要频繁换汤。

挂面,着实是应急的佳品,制作方法也是五花八门,并不单调。

阳春面。就是清水面,只加佐料不加配料,安庆方言称为秃面。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多,就算没有配料,放点杂酱、剩菜总是可以的。

鸡蛋下挂面。鸡蛋有两种做法:一是将鸡蛋直接打入锅中,做成荷包蛋;二是将鸡蛋煎成鸡蛋饼再放入锅中。

鸡汤下挂面。鸡汤并不是什么时候都有,所以鸡汤下挂面难得吃上一次。反过来,有了鸡汤你不下挂面,光秃秃地喝也没意思,所以有了鸡汤往往一定会下挂面。鸡汤和挂面,算是睡觉遇到着枕头。

肉丝下挂面。又称为汆肉下挂面,这是招待上等客人的。你时常会看到某个老几在肉铺里割一点点猪肉,他一稳是要汆肉下挂面。

安庆人的主食是大米,平常吃干饭或稀饭。面条在安庆比较金贵,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舍得吃。

生日。小孩子过生日,大多是忘记了。家庭条件好的,煮粥的时候顺带煮一个鸡蛋了事。大人过生日,往往可以吃上一碗面条。

生病。没有胃口的时候,吃点流食容易开胃,挂面、稀粥是最佳选择。

病愈。安庆风俗,凡是卧病恢复的,都要吃顿好的,为了滋补元气。过去条件有限,吃顿鸡蛋下挂面就算不错了。小孩子大病刚愈,还不一定能吃上挂面,搞不好买几个水果糖或炒一些番瓜子打发了事。

救急。家里来了贵客又不能留下吃饭,往往要烧茶或下挂面,这样来得快。如果是留下吃正餐,一定是不能下挂面的。安庆的风俗,虽然挂面比较金贵,但还是没有鸡鱼肉三牲金贵。

打尖。过去,时常有一些连天带晚才能完成的生务,比如:瓦匠砌锅台、木匠打桌子。这样,晚上九十点钟收工的时候,就要下挂面打尖。还有的时候请人干重体力活,比如:脱土坯、挑石头、驮木头,也要在中餐与晚餐之间下挂面打尖。

过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过小年和大年的中餐,安庆一些地方都要吃鸡汤下挂面。这时候,鸡汤是现成的,挂面也是个好东西,小孩子往往吃着一饱,年夜饭都吃不下去了。

做月子。奶奶节做大小月子,要吃十几个鸡。这时候鸡汤有的是,有了鸡汤不下挂面都对不起人。

(十):篙子粑

过去的人虽然生活清苦,过日子多少也有一些讲究。平常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偶尔也想法子改善一下伙食。新米上市季节,每家都会筛出一些碎米头子,磨成米粉做粑粑。

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配料都不添加,用水将米粉和匀,捏成巴掌大小的薄饼,煮饭的时候顺带焊在大锅的边缘一起烧熟。煮熟的过程中用锅铲子翻动一下,但并不两面翻,一面始终朝上,表面还有几道手印子。

米粉颗粒粗糙,米粑粑味道一般,只能算是改变一下口味。有时会稍微添加一点糖精,吃起来多一点甜味。如果不怕麻烦,可以在和米粉的时候添加一点切碎的青菜,做成菜粑粑。

一顿吃不掉,下次放在饭头上蒸热,可以接着再吃。出远门办事,随身带着的干粮不是米粑就是炒米。

由于安庆不怎么种植小麦,面食就吃得少,这些粑粑都不是用面粉做的,而是用米粉做的。

最具安庆特色的米粑,当数篙子粑。

三月初三这一天,安庆乡人多食用香蒿和米粉做成的蒿子粑驱邪粑鬼,这个民俗非常的特别。

三月三是个传统节日,只是各地的说法各不相同。一说,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后人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云集陵区朝拜人祖;又说,三月三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词这样描述:“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飏”。在少数民族中,三月三也较为盛行: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称谈爱日;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侗族多于此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壮族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故又称歌仙节。在道教中,三月三日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

以上这些说法,与安庆人吃蒿子粑似乎一点关系都没有。要搞清楚蒿子粑问题,必须紧紧抓住“上巳节”这个核心。上巳,就是三月上旬的巳日,岁在初春,具体日期并不固定。阳春三月是山花烂漫、春潮涌动之时,同时也是春虫蠢动、百病入侵之时。所以,上巳节又称为鬼节。《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因为洗洁的行为过于单调,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游春踏青的活动内容。至曹魏时,为了操作方便,上巳节的日期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后代沿袭至今。

用什么来宴宾呢?一方面,应当是延年益寿、强身固体的健康食品;另一方面,应当是因地制宜、各取所需的时令食品。所以,在汉人当中,三月三总要吃点什么,吃的东西多少与驱病有关,但具体的食品各不相同。比如,南方有的地方磨米面做“打鬼粑”“缠脚面”食用;台湾、福建地区“采鼠麹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台湾府志》);在我们安庆,发明了蒿子粑。

做蒿子粑是有讲究的。米粉可以是籼米,也可以掺一点大米。蒿子不能放得太少,否则就不成蒿子粑了。但是,蒿子的植物纤维比较粗,一定要摘其嫩头,而且不能放得太多。为了口味好一点,一定要多放一些腊肉,素的、肥的都要有。蒿子粑是吃油大王,不能舍不得油。而且,蒿子粑有一个特点,新鲜做出来的反而不好吃,放几天后用油焊着吃味道更佳。

番瓜粑,是安庆另一个颇具特色的米粉粑。

南瓜,安庆方言称为番瓜。番瓜味道不一,有的甜,有的面,有经验的巧媳妇能够肉眼辨识。

挑选几个甜番瓜,煮熟后去掉皮,将其与米粉充分和匀,放在饭头上煮熟,或单独放在锅里焊熟。煮熟的番瓜粑显金黄色,味道甜滋滋的,比光头米粉粑要好吃得多。

番瓜并不是什么金贵的东西,米粉也是自种自做的,不知道为什么番瓜粑平常做得并不多。如果说费功夫,其实工序也不复杂。可能,就是因为它好吃,过去日子艰难,好吃的东西就是不能多做。

桐城菜心粑,也是风味独特的传统早点,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美名远播。

桐城菜心粑的制做极为讲究,用七成籼米、三成糯米,在温水中浸泡半日,捞起沥干,再用碓舂成粉。选嫩绿白菜心,微煮揉成泥状,剔除菜茎,再掺以猪油、白糖作为粑馅。蒸熟后,外形如琢玉,内心如悲翠,柔而不粘,甜而不腻。一般人家没有这么讲究,菜心做得清爽可口就行了。

过年的时候,安庆家家户户都要磨糯米淀粉,一直可以吃到正月十五以后。糯米淀粉可以用来做各式饮食:

(1)汤圆,分为实心的和糖心的,一般是实心的,放在粥里一起煮熟。

(2)糯米圆子,用糯米淀粉油炸而成。现在城里所谓的糯米圆子,都是用糯米饭炸成,简直不在一个档次。

(3)糯米大粑,也就是用糯米淀粉搨成的薄饼,一般不添加配料。吃的时候,切成大块放在粥里一起煮热。

(4)糖心粑,是大家最喜欢吃的糯米淀粉粑粑,俗称小粑。糖心用沙糖和炒熟研碎的芝麻混合而成,乘热吃味道最佳。平常放在粥里一起煮熟,或是糖心粑打鸡蛋,无论怎样都比大粑要好很多。

(十一):豆干

豆腐,大家都知道是什么东西。但是,“豆腐”的“腐”是什么意思,却没有人能说出个所以然。腐,《说文》烂也,溃也,本义腐烂变质。可见,“腐”在“豆腐”这个词当中不过是假借。

豆腐最大的特点是:豆浆煮开后加入石膏或盐卤,便膨胀凝结成乳酪状。所以,“腐”的含义是膨胀物、乳酪状凝结物,与食物腐烂变质的膨胀类似,只不过它依然可以食用。清.汪汲《事物原会》“豆腐出浆后摒其渣,累数不少,腐乃豆之魂,故称鬼食,孔子不食”。意思是说,豆腐出浆后去掉渣子,膨胀后的体积还比原来的大,看上去很神奇,所以孔子不吃豆腐。

如果我们将“腐”读为fǔ,很难想到它的含义是膨胀凝结物,但如果我们将“腐”读若古音铺,就很容易知道它的本义是膨胀,因为膨胀方言称为潽、喷。豆腐,豆浆煮开后点卤,膨胀(潽)之凝结物也。

类似豆腐的膨胀凝结物有:乳、脂、酪、酥、糨(浆)、糊、膏。“腐”的本字应当是其中的一个或两个。那么,它究竟是哪一个呢?

苏轼《蜜酒歌》“煮豆为乳脂为酥”;方以智《物性志》“以豆为乳,脂为酥”。它们都证明了豆腐制作过程的三个阶段:乳→脂→酥。

(1)“乳”的本义是哺乳,引申为奶水。豆乳,严格意义上讲,指的是黄豆经过水磨而成的腐浆(含豆渣);

(2)“脂”的本义是动植物所含的油脂。豆脂,指的是经过过滤的豆浆(不含豆渣);

(3)“酥”的本义是奶酪,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酪,《说文》乳浆也,本义乳酪,酢酨也,醴酪也。豆酥,指的是豆浆煮沸点卤后的凝结物,即豆腐。远古的豆腐,估计就是今天的豆腐脑,或可写为“豆腐酪”。

也就是说,“腐”的本字应当是“酪”“浆”,引申为“酥”“乳”也可以。

豆腐有很多别称,各地叫法不一。

(1)“豆脯”是豆腐的异形词;湖南永兴称之为“代付”;河南温县称之为“豆法”。

(2)闽南方言称为“刀呱”,读若tahu;安徽六安称为“白货”;苗语称为“佗合”;浙江龙泉称之为“水欢”;元.谢应芳《龟巢集》称为“素醍醐”;清.李光庭《乡言解颐.物部》“俗以豆腐为白虎,白菜为青龙”。

(3)上海称为“白麻肉”;四川方言称为“灰毛”“灰妹”;湖南石门称之为“灰骂儿”;湖北松滋称之为“灰麻”;西南土语称之为“灰馍儿”。

(4)元.虞集(川人)《豆腐三德赞》“乡语谓豆腐为来其”,“来其”即“黎祁”。

(5)旧时酒楼称之为“水板”;四川成都称之为“水判”;俗称之为“白璧”。

(6)明.方以智《通雅》“豆乳、脂酥,即豆腐也”;明.王志坚《表异录》“豆腐亦名菽乳”。

(7)苏轼《蜜酒歌》“煮豆为乳脂为酥”,明.方以智《物性志》“以豆为乳,脂为酥”。

(8)清.郑杲《泺源问答》:“菽乳、黎祁、小宰羊,豆腐也”;云南纳西土话称为“租”。

(9)四川两湖称之为“甘脂”;清《授时通考》“淮南王以豆为乳脂”;赣语称之为“豆生”。

豆腐,安庆人称为豆干。它指的就是豆腐,不是指豆腐干。豆干,“干”相当于“腐”。豆腐干,安庆方言直接称为“干子”,也就是“豆干的干子”。

干,gān,读若干(方言音)。负荷,方言称为“干在上面”“跺在上面”。干通负,负音近腐。

做房子敢脚、剥脚,本字是铺脚。敢读若干;铺从甫,读若腐。可见,干、腐两个字读音相通。

也就是说,安庆方言所说的“豆干”指的就是豆腐,千万不要以为是小块的豆腐干子。

手工制作豆干,繁杂而劳顿。俗话说,“人生三样苦,撑船、打铁、磨豆腐”。豆干的制作程序如下:

将黄豆洗净浸泡→用石磨将带水的黄豆研碎→将研碎的生豆浆放在大锅中煮开→将特制的十字支架撑起,下面挂上用来过滤豆浆的纱布,下面放一口大缸盛过滤后的豆浆→将烧开的豆浆舀出放入纱布袋中,将豆渣过滤掉→加入石膏或盐卤,便豆浆膨胀凝结成乳酪状,方言称为点卤→将凝结成的豆腐脑舀出,放入特制的模具中,在盖子上加重物,挤压出水份→用刀子将模具中的豆干切成方块拿出,放入带水的木桶中养着,随时待食用。

制作豆干最关键的环节是点卤,如果比例掌握不好,豆浆无法膨胀凝结,你做出来的既不是豆浆,也不是豆腐脑,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稀状物,根本无法食用,算是彻底失败了。所以,点卤都要找有经验的人帮忙。后来,这些有点卤经验的人干脆自己开起豆干小作坊,客户自己挑着浸泡好的黄豆、柴火到这些作坊加工,给点加工费。

豆腐脑舀出放入特制的模具挤压水份也很有讲究。挤压出的水份少,称为水干子(嫩豆腐);挤压出来的水份多,称为盐干子(老豆腐)。一般情况下,两样都要分别压上几版。

在豆干制作过程中,喜欢热闹的小孩子可以发现三样搭嘴食。刚烧开的豆浆,加点沙糖和着喝;刚出锅的豆腐脑,加糖、加盐都可以喝;烧豆浆时,锅面上会凝结成薄薄的粉皮(腐竹),用筷子轻轻捞起也可以吃。

安庆传统饮食严重依赖大米,面食、豆制品取材不多,花色品种一般。在豆制品中,麻辣豆腐、千张、豆芽、豆油、臭豆腐几乎没有,豆浆、豆腐脑、豆腐皮也只在豆腐制作过程中尝个鲜。

水干子。大多数情况下,水干子都用来打汤,最为常见的是青菜豆干汤。也许因为水干子容易碎,安庆人不喜欢用水干子炒菜。

盐干子。品种有油炸豆果、鸡蛋煎豆干、豆干拌菜心、青菜烧豆干等。其中,豆干拌菜心是早餐待客的经典小菜,好吃不贵。

安庆人喜欢自己腌制豆腐乳。豆腐乳,方言称为“豆腐鲁”,或者简称为“豆乳”。这些称呼中有两个很奇怪的现象:(1)既然方言称豆腐为豆干,为什么“豆腐鲁”不称为“豆干鲁”?(2)既然“乳”方言读若鲁,为什么“豆乳”不称为“豆鲁”?可能,这些杂乱的称呼属于本地方言与外来语的结合。

豆乳的制作程序是:将水豆腐切成小块放入坛子中→每层以洗净、切短的稻草相隔→每层撒上炒熟的盐→等待10天发酵→把辣椒粉及配料调配搅拌均匀,取出已培养好的豆腐在调料中打个滚滚→装入罐中,倒入适量的香油(菜子油)密封待用。

安庆人土法制作的豆乳,不添加任何化学佐料,颜色为灰白色,而不是褐红色。味道好坏的关键,看发酵的程度与入味的效果。

豆渣,是豆腐的衍生品,就是豆浆过滤生剩下来的渣子。它比较粗糙,一般用来喂猪或沤肥。安庆人另辟蹊径,将豆渣与大椒酱、香油一起炒熟,别有一番风味。那些巧媳妇还可以制作豆渣炒饭、豆渣炒鸡蛋、韭菜豆渣饼。

炒豆渣徽州也有,胡适夫人江冬秀会烧一手好吃的“徽州菜”,尤其会烧“徽州锅”、豆腐渣,她常常请在美国的同乡到她家赴“豆腐宴”。

(十二):嘎儿

安庆人说到“肉”,一律指猪肉。如果指其它的肉,一定会特别说明,比如:鸡肉、鱼肉、牛肉、羊肉等。

猪、马、牛、羊、驴都是大牲畜,但安庆不养马、驴、羊,养牛是用来耕田的,只有养猪是专门用来吃的。

猪,豬,又称豕、彘、豨,皆通名。由于猪是专门用来吃的,其寿命一般都不超过一年。所谓过年猪,熬不了过年这一关。猪是有灵性的,舍不得死,被宰杀之前青嘶鬼叫的,没用。

杀猪可不是一刀了事,这里简单介绍一下程序:两个壮汉一头一尾将猪逮住→放在门板上按住,猪头稍离门板→(……)→用木盆接住猪子→用特制的扦杆从猪脚插入,然后往里面吹气→用细绳把四只脚拴起来→用木槌子拍打吹鼓起来的猪肚子→将猪放进腰盆中,倒入开水,用特制的刮子去毛→将铁勾子挂在梯子上,吊起整个猪开膛,扒出内脏下水→将猪放在门板上,剁掉猪头、猪脚,称一下猪壳子的重量→将猪肉切成若干块备用。

猪血。又称猪子,在刚放出来的热血盆内加适量的盐,小火蒸煮片刻,方言称为熯,读若谨。凝固后用刀切成小块,用冷水养着。猪子烧豆腐、烧肉、烧青菜,味道都很不错。猪血还可以用来染鱼网,染好后晒干,防止鱼网腐烂。

猪油。猪是吃了睡,睡了吃的家伙,徒长一身油膘。猪肚子上整块的油,称为板油,很板实;肠道周边零碎的油,称为花油。此外,肥肉也可以炼油。猪油炼过后剩下来的油馇子,用沙糖伴着吃,也别有风味,但油炸食物据说不太健康。

猪脚,又称猪蹄子,南方称为猪手,安庆方言称为猪脚爪子。它可以炖着吃、煨着吃,肥而不腻,据说还能美容。

猪心肺。主要烹调方法是煨着吃,多用于病后的调理。

猪肠子。由于这个东西来路不正,又比较肥腻,有不少人是不吃的。但喜欢吃的人却认为它是佳肴,垂涎三尺。

大多数猪内杂,都卤着吃。卤猪肚子、猪腰子、猪头肉、猪舌条、猪耳朵、猪尾巴,味道各不相同,是充当凉菜的佳品。

猪肉,ròu,方言读yù,读若育的方言音。这属于“肉”的正常音变,本字还是“肉”。但是,安庆方言有一个非常特别的称呼:嘎儿。比如:发狠做事,回去给恩吃嘎儿。有人将这个字写为臈、佳、夬,其实,“嘎”的本字就是“肉”。方言所说的“嘎儿”,本字就是“肉儿”。

肉,《说文》胾肉。胾,大脔也,谓鸟兽之肉。脔,luán,臞也,块割也,切成小块的肉。脔脔,切成小块的肉。从字义上看,方言的“嘎儿”表示肉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关键是读音。

我们再多举几个鄂音nga变为ga的例字,以佐证上述说法。

(1)压,鄂音读若鸭的方言音,音变为ga,相当于“架”(ga)。

(2)间,鄂音读若丫的方言音,音变为gan,比如:请大家间(丫,gan)开来一点。

(3)夹,鄂音读若丫的方言音,音变为ga,比如:他把钱夹(丫,ga)在书里面。

(4)芽,才也,鄂音读若牙的方言音,音变为gan,刚才。

(5)伢,鄂音读若牙的方言音,音变为ga,读若嘎。北方多称小孩为嘎子,小兵张嘎,嘎通伢。

(6)家,洞也,古代的家其实就是个洞。洞者,孔也,眼也,鄂音读ngan,读若眼的方言音,音变为ga。

(7)割,鄂音读若压的方言音,音变为gē。

(8)跟,鄂音读若丫的方言音,音变为gēn,比如:小伢节总是跟(丫)在大老人后面。跟从艮,本义止,方言称为艮住了,又称为艮(nge鹅)住了。

(9)讲,鄂音读若丫的方言音,比如:把我东西拿走之都不讲(丫)一声。音变为gan,读若敢。

(10)垫,鄂音读若丫的方言音,音变为gan,比如:拿一张报纸垫(丫,gan)在屁股底下。

猪肉,分为肥肉与瘦肉。瘦肉,安庆方言称为jīng肉,读若精肉。

肥肉,含脂肪多的肉类,本字可能是“腻”,《说文》上肥也,肥腻。肌肤若冰雪,脂膏也,此所谓上肥也,即肥肉的脂肪好象冰雪。但是,肥肉的核心含义是泡松、松软,泡肥也。

瘦肉,富含蛋白质的肉类,即比肥肉要板结、紧密、笃实的肉。概而言之,肥肉就是“泡肉”“松肉”“蓬肉”,瘦肉就是“紧肉”“板肉”“实肉”。所以,瘦肉方言称为jīng肉,实为“紧肉”。

“瘦肉”是“紧肉”的假借,说明“紧”(jǐn)“瘦”(shòu)的读音是相通的。举例说明:

(1)紧,束也,音近瘦。

(2)茎,音近紧,竦立也。

(3)惊,音近紧,惊悚也。

(4)京,高也,耸立也。

(5)精,择、拣、揀、挑,搜也。

(6)筋,肉之力也,立,竦立也。

(7)经,竖纱、纵线,竖立,竦立也。

(8)静,肃静。

(9)俗,市井。

(10)疏,通也,空也,间隔也。

(11)搜,本字叟,寻找也,方言读若情,音近精、紧。

(12)数,音近瘦,计也,系也,紧也。

(13)瘦,瘠也,本作膌。瘠,音近精、紧。精瘦的、瘦精精的,正确的写法应当是“瘠瘦的”“瘦瘠瘠的”。

(14)溲,音近瘦,浸沃也。浸音近精、紧。

(15)擞,抖擞,哆嗦。

(16)馊,酸臭,从酉夋声,俊、竣从夋声,读若jùn。

红烧肉。不管你是否喜欢吃肥肉,一定要选用带皮的五花肉烹制。如果嫌油性大,可以放入蘑菇、千张结、干菜、干笋等配料吸油。最重要的是猪肉本身,家养的黑猪肉最佳,家养的白猪肉次之,饲养的白猪肉最差。反正,长得快的东西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粉蒸肉。又称为米粉肉,方言称为鲊肉。粉蒸肉糯而清香,酥而爽口,有肥有瘦,红白相间,嫩而不糜,米粉油润,五香味浓郁。根据烹饪方法,可以偏辣,也可以偏甜、偏咸。做鲊肉比较麻烦费事,一般只在肥肉没法处理时才做一些,因为鲊肉不太腻人。

火烘肉。选用较肥的五花肉,切成长方形薄片→加上盐、酱油、味精等佐料,拌匀后放在大钵里→放入密实的筛子上沥水→将米和茴香八角一起炒到半熟,磨成糙糙、香香的鲊肉粉待用→用炭炉烘烤,不断翻动使受热均匀,烘烤得渗出油来→将烧出油的肉放到鲊粉里打个滚,如是反复三到四次→将烧好的火烘肉放入瓦罐里储存,据说长久不腐。吃的时候蒸一下,外脆里嫩,肥而不腻,连鲊粉都好吃,最重要的是有一股特别的清香。当初发明火烘肉大概有三个原因,一是猪肉太肥无法处理,二是用火熏可以盖住稍微变质肉类的味道,三是火熏去掉水份的肉类可以长久放置。

(十三):碗鱼

安庆水系发达,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淡水鱼类品种繁多。也就是三四十年前,下雨过后,稻田、水渠、阴沟里时常会发现搁浅的活鱼。鱼上水,假若从田缺往池塘中放水,水口处常会聚集成群的鱼儿,你拿个网兜子就能捉到鱼。乌龟、老鳖也多,钓鱼时不经意就会钓出老鳖。夏天从池塘边路过,会惊动躺在杨树上晒太阳的乌龟、老鳖,一个个咕嘟、咕嘟掉入水中。每每家里来了客人,奶奶总是对我说:“二孬子,去搞两条鱼回来”。她老人家从来不管你怎么搞,反正每回你都搞回来了。春节期间朋友相聚,一位老同学颇有感叹地说:小时候穷得伤心,每天只能搞点小鱼吃吃。

鲢鱼,俗称家鱼。家养的鱼很多,鲢鱼是其中数量最多的,所以独称“家鱼”。鲢鱼头稍大者,称为胖头鲢子。

鳊鱼,俗称扁花,品种有长春鳊、草鳊、油鳊、长身鳊,古名槎头鳊。

鲂鱼,俗称翘嘴白。鱼身白色、长形,嘴巴是翘起来的。

鲶鱼,俗称鲶胡子。体上没鳞,有扁平的头和大口,嘴巴周围有数条长须,利用胡须辨别味道。

黄颡鱼,古称“鞅轧”(ya),俗称弯钩溜儿、汪丫鱼、昂刺鱼、咯鱼,群游作声如轧轧。实际上,这些俗称都是注音,意思是大头鱼。

痴不啰,学名沙鳢,又称匍砂狗、麻古鱼、土步鱼、杜父鱼。实际上沙鳢根本就不是鳢鱼,鳢鱼是大家熟悉的乌鱼。只不过鳢鱼喜欢钻泥,“痴不啰”也喜欢钻泥,所以别称为沙鳢、塘鳢。痴不啰属于鮥鱼类,大头鮥也。

鳅。常见的有泥鳅、刀鳅,泥鳅圆胖湿滑,刀鳅体长背刺。

鲩鱼,俗称鯶子。分为青鯶、草鯶,青鯶肚子小,草鯶肚子大。鯶子肉厚刺少,适合腌制。

鰷,俗称餐子、餐条子。形狭而长若条然,餐、条都表示身体纤细。此鱼成群出没,找一点腥荤的东西放在筲箕里诱试,容易逮住。

黄鳝,雌雄同体。逮黄鳝的方法:(1)直接把手伸到黄鳝洞里去逮,反正黄鳝洞也没有特殊的记号,黄鳝、水蛇、青蛙、螃蟹,你逮到什么算什么。(2)钓黄鳝。将钢丝弯曲成圆形,上面缠上蚯蚓插到竹竿上,将竹竿插入黄鳝洞,不停地摆动引诱黄鳝上钩。(3)夜晚黄鳝成群出洞觅食,点个火把照明,徒手就可以逮住黄鳝。只是,黄鳝滑溜溜的,没有一定的技术会得而复失。

捕鱼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网鱼。(1)网兜子。拿在手上的小型鱼网,用棉线或尼龙线织成,下面封底。(2)夹网。半月型,下面封底,两头拴在竹篙子上,双手各拿一个竹篙子将网撒向水面,用竹篙子将鱼赶入网中,最后将网提起。(3)大网。常见的鱼网,长方形网格,下面坠上铅块以便鱼网下沉。将鱼网从池塘这边拉到另一边,最后将鱼赶到一起。俗称该鱼,本字是“夹鱼”。(4)丝网。类似大网而小,用尼龙丝制成,浮在水面缠鱼。如果在深水区,人通常坐在特制的腰盆里。(5)迷魂阵。在水中用竹竿插出迷魂阵形,鱼误闯进来之后就出不去了。(6)罾(申)。一种古代用木棍或竹杆做支架的固定式方形鱼网,攀罾,方言读若板罾,攀拉鱼网也。(7)撒网。小型圆锥形网具,用手撒出去能使网口向下,并用与网缘相连的绳索收回来。(8)地龙。蛇形鱼笼,中间分成若干节。

笼鱼。鱼笼子,竹制品,有大有小。笼口往里逐渐收拢,鱼闯进去就再也出不来了。

罩鱼。竹罩,也用来罩禽类。在浅水区先将池塘水弄混,让鱼不知所措,然后用竹罩将乱窜的鱼罩住。

捉鱼。当鱼在池塘中浮头,或在淤泥中躲藏,可以徒手捉鱼、摸鱼。

钓鱼。

戽鱼。先用脸盆、水瓢、龙骨水车将池塘水戽干,然后再捉鱼。

毒鱼。方言称为痨鱼,使用的农药毒性较小。

电鱼。用电棒将鱼打昏、打死,这是一种断子绝孙的办法,往往大鱼电不到,小鱼电死一大片又不要。

叉鱼。用叉子在清水里有目的地叉,或在淤泥中漫无边际地叉。

鱼鹰。学名鸬鹚。

鱼的清理方法有两种:掐鱼、迟鱼。

掐鱼。如果鱼比较小,比如餐条子,用不着将鱼肚子切开清洗,在鱼头的下方掐个口子,将内脏挤出即可,方言称为掐鱼,掐读若ka。

迟鱼。如果鱼比较大,需要将鱼肚子切开去除内脏。用来腌制的大鱼,最好从背部切开,便于充分晒干。剖鱼,方言称为迟鱼,一般写为“治鱼”,最准确的写法是“劃鱼”,简写为“划鱼”。

无论大鱼、小鱼,最好都将鳞片刮掉,否则有腥味。

安庆人烹调鱼,最欢喜红烧,不喜欢清蒸。佐料有生姜、葱、大椒、酱油,葱要切碎,不作兴整条的。料酒向来是没有的,更不会多此一举地放什么腊肉、肉圆、沙糖。野生的新鲜鱼,只要用几根葱去去腥味,随便怎么烧都是好吃的。小孩子轮不到吃鱼,淘点鱼汤就可以管一餐饭。

大鱼肉厚,多用来腌制。鱼一时多了吃不掉,也可以腌制。起卤后挂起来晒干,随时可食。腌鱼可蒸可炒,简单方便。

安庆人还喜欢熏鱼。有两种情况:一是有些人不喜欢吃腌鱼,将鱼熏干去掉水份,鱼是不含盐份的;二是鱼放久了稍有臭味,通过熏制去味杀菌。

新鲜鱼汤冻起来,称为鱼冻子。有时,冬天会专门制作鱼冻子,一般用鲢子鱼(家鱼)。

过年的时候,吃鱼又被赋予特别的含义,所谓年年有鱼(余)、吉庆有鱼(余)是也。在大多数地方,大年三十晚上都要吃鱼,以讨一个吉利,所以鱼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过去有副常用的春联:“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旧时,一些文绉绉的知识分子是只吃鱼不吃肉的,因为这些所谓的君子“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而鱼被宰杀时是不会发出嚎叫的。

过年的时候,安庆人照例是要煮鱼的,大年三十晚上煮鱼照例是要上桌的,可是,这碗鱼很特别,你万万不可以动筷子。它俗称为“碗鱼”,春节期间一直在桌子上来来回回,直到正月十五以后才可以食用。所以,春节到别人家做客,主人如果不动筷子,你是绝对不能吃鱼的。碗鱼,并不是放在碗里的鱼。碗,读若挽,挽留也,“碗鱼”就是“留鱼”,留着不吃的鱼。

难道说安庆人就不想“年年有鱼(余)”?不是的!原来是因为安庆人的思维和常人不一样,常人为了追求“年年有鱼(余)”,觉得应当把这个“鱼(余)”吃掉,而安庆人认为,“鱼(余)”就应当“鱼(余)”着,吃掉就不“鱼(余)”了。

过年不让吃鱼,实在太苛刻了。后来,安庆人采取了变通的办法,春节期间上两碗鱼,反正吃了一碗还剩下一碗,不愁没“鱼(余)”。

(十四):花椒鸡

逢年过节、家来贵客、红白喜事,安庆人作兴置办三牲饭。祭祖祝福,安庆人作兴携带三牲碗。所谓“三牲”,就是鸡、鱼、肉。三牲饭,就是鸡肉、鱼肉、猪肉三个大菜,配上若干小菜;三牲碗,就是用竹腰箩提着鸡、鱼、肉三碗菜和一瓶酒上坟,并不完全烧熟,更忌上酱油。

在三牲中,鸡一直是主导领袖。来贵客、办大事,才舍得宰鸡。母鸡要留着下蛋,公鸡就格外倒霉些,除了作种的个别,都率先牺牲了。宰鸡时为了防止公恶,要念念有词:“小鸡小鸡恩莫怪,恩是阳家一碗菜,糠箩跳到米箩里,脱了毛衣着布衣,下辈子投个好人胎”。鸡被宰杀后不能马上丢到地上,需要一直用手提着,因为鸡临死之前要惊颤,即便头被强行扭在翅膀里,放到地上它也会蹦起来、跑多远,样子着实吓人。

关于宰鸡,不免想起一首颇有意韵的桐城儿歌:小麻鸡,上草堆。爹爹驮棍子打,烧水泡麻鸡。爹爹吃(七)肉(育),啃骨,儿子喝汤,媳妇闻香。小伢小伢恩莫哼,锅里还有一块小鸡肫,拿去跟恩小姑俩个人分。吃半边,留半边,留给床里边。老猫含(扛)到踏板上,老鼠含(扛)到屋檐边,老哇叼到树头尖,好吃(七)哭三天。眼(俺)睛哭之灯盏大,嘴(几)吧哭之歪半边。(踏板:床前放鞋的隔板;老哇:乌鸦)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搞不清,也就不多说。

母鸡孵蛋,方言称为菢小鸡。菢,读若布,本字就是“抱”,菢、孵都是后造字。小鸡20天出壳,所以谜语“21天不出壳的鸡”,谜底是“坏蛋”。其实,不能出壳的鸡蛋不称为坏蛋,而是称为寡蛋,又称为望蛋、毛蛋。寡蛋就是胎死的小鸡,有人害怕吃,据说对健康也不利。大人往往不让小孩子吃,倒不是因为这些。寡蛋,方言又称为猛蛋,“密”方言读若猛,小孩子吃了猛蛋脑子会变得好密(猛),不识数。

母鸡孵完小鸡后,习惯成自然,还会孵着不动。为了让其正常,把它放到池塘浅水中,用竹罩圈着。在水中它蹲不下来,只好站着,慢慢就正常了。

刚出壳的小鸡不能吃稻米,不容易消化。乡人常让其吃一种野草的穗粒,久之,便将这种野草称为小鸡草。这种野草学名“看麦娘”,因为它常长在麦地的旁边。在安庆,它常长在稻田里。

小鸡出窝后,放在竹制的小鸡笼里。长到半大,才会放到鸡舍里。小鸡此时不认家,头几天需要强行趋赶,方言称为“挛小鸡”。挛,本字是拦,即强行拦住让其到既定的地方。

小鸡,又称为麻鹙子。鹙,qiū,《玉篇》水鸟也,一名扶老。《崔豹·古今注》扶老,禿秋也,状如鹤而大。《诗·小雅》有鹙在梁。《说文》作。俗曰鹚,如鹈鹕,爪如鸡。将小鸡称作麻鹙子,可能是因为鸡爪与鹙爪类似,而“麻”则表示幼小。《扬子·方言》“鸡雏齐鲁之间谓之鹙子”。

鸡舍,方言称为“鸡菜”,本字是“鸡埘”。埘,shí,《说文》鸡栖垣为埘,指鸡群栖在庳垣下面。庳垣,“庳”指两旁高中间低的房屋,“垣”指墙,“庳垣”是指围一个矮墙院子,墙上面有伸出的遮檐,晚上小鸡到墙檐下栖息。

埘,从时,市之切。市,古音是d声,之,古音读若顿,市之切读若顿、逗。时,本义季度、季节。度者、节者,段也。可见,“时”古音读若度。诗,本义诗歌,歌者读也;史,记事者也,古音读若夺、豆。

概而言之,“埘”古音读若逗。现在,南方一些地方将鸡窝称为“鸡窦”。由于“窦”的本义是洞,有些人便望文生义,认为是在墙上凿洞,实际上“鸡窦”就是“鸡埘”。粤语至今还直接保留了“鸡埘”这个词,“生分鸡攞(寻找)弗着埘”,是指小鸡一时还找不到鸡窝,比喻新环境难以适应。

鸡cài,读若鸡菜。菜采彩,古音相同,读若逗。菜从采,采者,摘也,采、摘方言读若滴,古音读若逗。彩,多色也。cài,音近睬、踩、才。睬,方言称为“逗着看”;踩,跺也;才,始也,古音读若窦。

综上所述,安庆方言所说的“鸡cài”,本字是“鸡埘”,指围起来的矮墙院子,墙上面有伸出的遮檐。

公鸡叫,母鸡也叫。公鸡,咿喔、喔;母鸡,咯咯蛋。

公鸡司晨。现在城里不养鸡,农村也不怎么养公鸡,可能不完全了解公鸡的德性。鸡叫三遍天亮,鸡叫第一遍也就凌晨二、三点钟,鸡叫第三遍不过五更头,整个晚上被公鸡叫得不得安宁。所谓半夜鸡叫,一点都不错。农村的人喜欢早起,估计都是给公鸡催的。

母鸡下蛋。可能为了报喜,也可能为了放松,母鸡下蛋后总要叫唤一阵子。农村老太婆坐在房里不动,都晓得今天能捡多少个蛋,就凭这个叫唤声。

把鸡食的时候,人类也叫唤:喌喌喌,读若祝祝祝。或曰,鸡声喌喌,故人效其声呼之。只是,所谓的拟音字,大多是这个字的古音。比如:车都都、蜂嗡嗡。祝,读若隹,隹者鸡也。

在动物界,男的普遍比女的漂亮。尤其是鸟类,雄鸟长得花枝招展,雌鸟长得乌几马黑。鸳鸯成对,羽毛惊艳的是男的,羽毛灰暗的是女的。

依此自然法则,公鸡比母鸡长得漂亮。

公鸡,顶上有锯齿状红鸡冠,格外招摇。满身披着美丽的羽毛,前面为深红色,向后转为金黄色。有尾羽和尾上覆羽,并具金属绿色反光。两只脚粗壮有力,身材魁梧。

鸡的生活习性有些特别。

打暴子。鸡在灰土中洗澡。跟很多动物一样,鸡在灰土中摩擦,为的是去除身上的寄生虫。鸡拍打翅膀,引起尘土飞扬,状如下暴雨,故形像比喻之。

吃石子。鸡吃小石子,并不是遇到之五八年,而是帮助摩擦消化。

挲膀子,鸡犯瘟后张开翅膀。挲,shā,本义抚摸。通挱,又通莏,意思是张开。挓挱,开貌。《玉篇》亦作莏。《集韵》或省作抄。亦作挲。通作沙。

斗公鸡。只要是公鸡,都生性好斗。两雄相遇或为争食,或为夺偶,相互打斗时可置生死于度外。

不管怎么样,鸡毕竟是用来吃的。

公鸡炒着吃,母鸡炖着吃。家养的老母鸡,能炖出浓浓的香味,让人想起往昔岁月。奶奶节做月子、病愈调理,老母鸡是上佳的滋补品。老母鸡汤泡炒米,是最具特色的安庆饮食;老母鸡汤下面条,味道不要太好。

鸡胗,又写为鸡肫,鸡的胃,方言读若鸡钟。鸡胗外层的厚皮称为鸡内金,俗称为鸡胗皮。

鸡嗉子,鸡喉咙下装食物的地方。嗉,sù,许多鸟类食管的扩大部分,形成一个小囊,用来贮存食物,并对其初步浸解。白居易《秦吉了》“岂无鵰,嗉中食饱不肯搏”。

鸡血,俗称为鸡子。

乌骨鸡,皮肤呈乌黑色,有的甚至喙、眼、脚、肉、骨都是乌黑的。民间认为乌鸡的营养远远高于普通鸡,吃起来的口感也非常细嫩,被称作“名贵食疗珍禽”。

安庆特色饮食(十四):花椒鸡

花椒鸡,安庆最具特色的饮食之一。

将鸡去毛洗净。公鸡、母鸡都可以,最好是公鸡。

将整只鸡放到水里微煮。煮得半生不熟,方言称为“党鸡”,本字是“煠鸡”,即放到水里稍煮一下就拿出来。其目的有三:其一,去腥味;其二,容易切块;其三,不煮一下,后面不容易蒸熟。党鸡之后留下来的汤水也不浪费,可以用来下挂面。

将微煮过的鸡切成小块,垒放到蓝边碗或盘碟中,将花椒去籽炒熟碾碎,撒到碗中,加上其它辅料,然后放到蒸笼或饭上蒸熟。

安庆的花椒鸡与其它地方迥异,不是在炒鸡时加点花椒,而是先煮后蒸。鸡块个数个计的,味道麻辣咸香,肉质细嫩鲜美,颜色金黄鲜艳,色香味俱全也。

(十五):番瓜

瓜,指的是蔓生植物所结的球形或椭圆形子实,有蔬瓜、果瓜之分。

木曰果,草曰瓜。有核曰果,无核曰瓜。在木曰果,在地曰瓜。瓜,象形,本字蓏,luǒ,落也,“瓜”相对于“果”落于地下也。后来音变为guā,表示大,瓜比果大也。夸赞别人常说“顶呱呱”。

安庆传统种植的瓜类较为单调,主要有南瓜、葫芦、黄瓜、丝瓜四种,菜瓜、香瓜、甜瓜零星种植,苦瓜、西瓜、冬瓜、木瓜从来没有。最难以理解的是,西瓜、冬瓜是家常瓜蔬,种植难度也不大,可是在漫长的时期内,安庆人就是不种植。

西瓜。有人认为,西瓜在神农尝百草时发现,原名稀瓜,意思是水多肉稀,但后来讹传为西瓜。这个解释肯定不正确。西瓜原产于非洲,早在四千年前埃及人就开始种植,由地中海沿岸传至北欧,再传入中东、印度等地,四五世纪时由西域传入中国,所以称之为“西瓜”。

冬瓜。形状如枕,又叫枕瓜。冬瓜生产于夏季,为什么取名为冬瓜?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成熟冬瓜的表面上有一层白粉状的东西,好像冬天的白霜,冬瓜又称白瓜。这个解释也牵强。冬瓜长得很大,“冬”的本字应当就是“枕”。古无舌上音,枕,古音读若冬,冬瓜就是枕瓜,表示其形状好象枕头、土墩。

菜瓜。果实棒状,浅绿色,表面光滑,常弯曲,果肉致密。顾名思义,菜瓜是用来做菜,炒着吃或腌着吃的,不宜生食。安庆不怎么种菜瓜,零星种一点还是当零嘴生吃。

香瓜。果实肉质,具多室及多种子,和浆果很像,果实由五个心皮构成。它外形美观,色彩鲜艳,口感脆甜,清爽可口,是一种很好的夏季水果。但瓜蒂有毒,生食过量容易中毒。大约在北魏时期随着西瓜一同传到中国,明朝开始广泛种植。安庆只有零星种植,也是当零嘴生吃。

黄瓜,黄颜色之瓜吗?非也。黄瓜从幼条到成熟,一直都是青绿色,没有一丝黄色。留种的黄瓜养到藤蔓老死的程度,的确变成黄色,但是,这样的黄瓜不常见,而且,大多留种的瓜果都变成黄颜色。所以,黄瓜之“黄”明显不是因为黄瓜是黄颜色的。

或曰,黄瓜开放黄颜色的花朵而结成瓜,所以称为黄瓜。这种看法明显也是错误的,因为,南瓜、丝瓜、冬瓜之类瓜果也是开黄花的。

实际上,“黄瓜”原来称为“胡瓜”。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瓜》“种越瓜胡瓜法:四月中种之。胡瓜宜竖柴木,令引蔓缘之。”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三·胡瓜》“张騫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按:杜宝《拾遗録》云,隋大业四年避讳,改胡瓜为黄瓜。”为什么要避讳呢?唐吴兢《贞观政要·慎所好》“隋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谓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

胡,hú,本义指牛脖子下的垂肉,上古音读若夺、豆。黄,huáng,《说文》地之色也。“黄”同音假借为很多其它的字,比如:黄通中、央,鸡蛋黄就是鸡蛋中间的部分,古音读若当、跺、蹲;黄通坏、败,“事情坏了”方言称为“事情黄了”;黄通熟,稻子黄了、小麦黄了;黄通小,小儿古代称为黄口;黄通王,大也。概而言之,“黄”同音假借为“胡”,“胡瓜”因避讳改称为“黄瓜”。

黄瓜一般生吃,凉拌也可,安庆人却切成丝烀着吃。这有两个原因:其一,黄瓜肯结(容易结果实),上市的时候多着吓死的,不烀着吃没法子;其二,老种的黄瓜跟现在的不一样,个大、没剌,比现在的黄瓜肉厚,烀着吃不会烂成糊状。

留种的黄瓜长到老死的程度,变成名符其实的黄颜色瓜。将种子扣出来,连同瓜瓤一起用青瓜和匀,巴在墙壁上,第二年再培育幼苗。黄瓜娘也不浪费,刮皮后切成块,用糖拌着吃,清爽可口。

黄瓜能生吃,水分充足,又适逢夏季上市,常用来当作解渴的饮料。在乡间,有路人摘黄瓜不算偷的习俗,但不允许小孩子从小学会偷。有一首桐城儿歌这样唱:小瘪嘴,偷黄瓜,大娘逮到之赏嘴巴,大娘大娘恩嫑(败)打,额偷黄瓜给恩小伢耍。(赏嘴巴:抽打耳光)

丝瓜,安庆方言称为蟒瓜,本字是“网瓜”。丝瓜瓤呈现网状,所以称为网瓜。古无轻唇音,w声古音读m声。网,古音读若蟒,“网瓜”古音读若蟒瓜,安庆方言保留着古音。

丝瓜养老了,网状的瓤子呈白色,去掉里面的子,可以用来洗碗刷锅。有些人种网瓜并不是为了吃,专门为了要网瓜瓤子。在过去没有清洁球的时候,网瓜瓤子去除顽渍比抹布管用。

夏天,安庆人喜欢做海带蟒瓜青豆鸡蛋汤。主要原料有:海带,越薄越好;蟒瓜,刮皮切成条状;青豆,没有成熟的黄豆;鸡蛋,散打放入汤中。似乎,蟒瓜安庆人从来都用来做汤,不会炒着吃。

蟒瓜叶子味重,可用来为蜜蜂蛰伤的皮肤消肿,效果一般。奇怪的是,蟒瓜叶子味重却易生虫子,黄瓜叶子无异味却不生虫子,真是一物降一物。

蟒瓜子味道更重,方言称为冲人、痛人,一般不吃,估计吃了也不会死人。

葫芦。葫通匏,大也。匏、夸、苦,古音相同,葫芦,方言读若“苦芦”,实际上是“匏芦”。芦,芦菔也。芦,lú,取音于“乳”,古音lú,豆腐乳方言读若豆腐鲁。“芦”形状如同乳房之圆状物也。

葫芦,一年生攀援草本,花白色,果实呈亚铃状,中间缢细,下部和上部膨大。老种的食用葫芦上下部不对称,上部明显偏小。

新鲜的葫芦皮嫩绿,果肉白色,味甘平滑,不宜生食。葫芦配菜容易,可以炒食、做汤、煠饭、烧肉、下面条、炖排骨、包饺子等。

葫芦成熟后,将其逢中锯开,加工为容器,称为葫芦瓢,一个葫芦两个瓢。上面较小的部分当作手柄,下面较大的部分当作容器。里面的葫芦子皮厚,可以炒着吃。

过去,安庆人种葫芦都是为了吃,所以不种工艺小葫芦,品种比较单一。不过,安庆人还种一种与葫芦同科的植物,称为“瓠子”,读若户子。一年生蔓生植物,夏开白花,果实长圆形,嫩时可吃。瓠子,颜色、味道等特性几乎与葫芦完全一样,就是形状不一样,属于葫芦的变种。

番瓜,安庆种得最多的瓜果。番瓜,南瓜也,来自西域。因为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又称为番国、邦国、边国,所以番瓜又称为边瓜。

因产地和品种不同,番瓜又称为北瓜、麦瓜(实为磨瓜,圆形也)、倭瓜(矮小)、金冬瓜(矮墩墩)、金瓜(成熟时金黄色)。问题是,为什么既称南瓜,又称北瓜?这是因为品种不同。南瓜多种于南方,更大更扁圆一些;北瓜多种于北方,更细长一些。两者都是番瓜。成熟的南瓜可作杂粮,故又称为饭瓜。现在,又培育出了很多变种番瓜,比如香炉瓜。只是形状有别,味道基本都是一样的。

番瓜从小长到大,除了瓜本身,还可以不断取食其它。

(1)番瓜头。番瓜藤子的嫩头,长得特快,可以掐下来炒着吃,还可以让番瓜藤萌发出新头。

(2)番瓜花。黄色,分为公花、母花。公花的蕊呈柱状,母花的蕊呈蝴蝶状。将多余的公花掐下来,用辣椒炒着吃,别有味道。

(3)青番瓜。番瓜长得半熟,呈青绿色,摘下来切成丝炒着当菜。

(4)番瓜子。从番瓜瓤中扣出来,洗净晒干,用时炒着吃,有香气。

番瓜成熟后,颇能放置,安庆人有冬至吃番瓜的习俗,算是从夏至吃到冬至。番瓜的吃法也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

烀番瓜。充当主粮,当作米饭来吃,所谓“红米饭、南瓜汤”是也。番瓜有甜的、有面的,一些巧媳妇可以凭经验肉眼识别。

番瓜粥。将番瓜刮去皮,切成块,与粥一起煮熟。也当作主食,比单纯的烀番瓜味道要好一些。

番瓜粑,安庆颇具特色的米粉粑。挑选几个甜番瓜,煮熟后去掉皮,将其与米粉充分和匀,放在饭头上煮熟,或单独放在锅里焊熟。煮熟的番瓜粑显金黄色,味道甜滋滋的,比光头米粉粑要好吃得多。

(十六):安豆

豆,双子叶植物的一科,日常统称豆类植物,亦指这些植物的种子。豆类植物的蝶形花很奇异,分为白、黄、红、紫等颜色。而且,豆类还有一些是木本植物,比如紫檀、槐树、紫薇等。

实际上,“豆”的本义指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状像高脚盘。有些火锅店号称“豆捞”,这里的“豆”就是本义,即在锅里面捞。

表示豆类植物的本字是“尗”,象形字,下面是根,上面是初生之形。字又作“菽”,互通。“菽”之所以后来假借为“豆”,是因为“菽”古音读若豆。

安庆地区种植的豆类植物主要有:黄豆、青豆、绿豆、豌豆、扁豆、蚕豆、豇豆、刀豆等,有的做菜,有的做杂粮。

在安庆方言中,豆类种子发芽称为“出郭”。郭,guō,本意是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即外墙。在古代,内城叫城,外城叫郭。由此,后来把外围的一些东西就称为“郭”。比如,“郭”通“廓”,轮郭,即轮廓;又比如,“郭”通“椁”(guǒ),指古代棺材外面套的大棺。

进一步引申,“郭”,用来指称物体的外框或外壳。种子发芽,乃是突破谷子的外皮脱壳而出,故曰“出郭”,相当于“出壳”。

不过,种子发芽,似乎还可以写成“出鼓”。《说文》鼓,郭也。春分之音,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周礼》〖注〗徐锴曰:“郭者,覆冒之意。”从中可以看出,这里的“鼓”与“郭”意思是完全一样的。由之,这里的“鼓”不能读作gǔ,而要与“郭”同音。

蚕豆,一个奇怪的蔬菜名称。李时珍《本草纲目·穀三·蚕豆》“蚕豆南土种之,蜀中尤多,结角连缀如大豆,颇似蚕形。”可以说,李时珍的说法是大有问题的,蚕豆怎么看也不象蚕。如果说多少有点象,那么,几乎所有的豆荚都有点象蚕。相比较而言,豌豆、黄豆、青豆的豆荚可能更象一点,蚕豆荚反而显得过于粗壮。

原来,“蚕豆”之“蚕”跟春蚕毫无关系。“蚕豆”原来称为“胡豆”,因为避讳改称为“蚕豆”。蚕,cán,丝虫也,昨含切,上古音读若兜。“蚕”同音假借为“胡”,“胡豆”因避讳称为“蚕豆”。

蚕豆嫩时,剥荚去皮配辣椒炒食,是时令佳肴。小孩子喜欢将蚕豆剥荚留皮,用棉线串起来,放在饭头上蒸熟,吃的时候一个个咬下来,别有风味。

成熟的蚕豆干炒着吃,越炒越硬。老人牙齿好,常会说“牙齿好得能吃蚕豆”。如果种得多,蚕豆还可以用来做酱。

蚕豆做酱的基本程序是:选择梅雨季节,将蚕豆洗净煮熟→沥水后在簸箕中摊开,上面盖上黄荆条,促其充分发霉→将霉变的蚕豆晒干→将干燥的霉变蚕豆磨碎,加佐料用水和匀→日光晒匀和为止。

豌豆,方言读若安(eān)豆。“安豆”实际上就是“豌豆”,豌读若安。又别称为、、豍、。

(1)安,ān,《说文》静也,竫也,亭安也,本义安定、安全、安稳,上古音读若逗。安装,“安”在这里是注音字,意思是拼接,本字是“凑”,方言读若“逗”。将东西安装上,方言称为“逗上”。掩,方言读若豌,淹读若安,可见豌读若安。

(2)豌从宛,而“宛”古音读若逗。古代有一个大宛国,“宛”在这里读若月,而“月”上古音读若逗。宛如、宛若,如、若上古音读若逗。

(3)安、豌,古音相同,都读若逗,“安豆”就是“豌豆”。但是,“安”的本字不是“豌”,因为“豌”明显是个后造字,因为人们实在猜不出来“安”(eān)的本字是什么,便硬造了一个“豌”。

“安豆”之“安”,本字是“胡”,“安豆”就是“胡豆”。古时豌豆亦别称“胡豆”。《本草纲目·穀三·豌豆》“胡豆,豌豆也。此豆(按:蚕豆)种亦自西胡来,虽与豌豆同名,同时种,而形性迥别。《太平御览》云:张騫使外国,得胡豆种归,指此也。今蜀人呼此为胡豆,而豌豆不复名胡豆矣。”

不难看出,由于蚕豆、豌豆都由张騫从西域带回来,开始都称为“胡豆”。可能,为了避免两者同名产生混淆,后来豌豆不再称为“胡豆”,改写为“豌豆”。也可能,隋朝为了避讳改“胡豆”为“豌豆”。但是,方言顽强地保留着古音,一直将豌豆读为“安(逗)豆”,即胡豆。安,相当于“番”,西番也。石榴来自西番,又称为安石榴。

豌豆在生长期需要间苗,豌豆苗留尖炒食,嫩绿爽口。豌豆苗生长迅速,被称为救荒菜。

豌豆嫩时采摘,可以做汤,也可佐以辣椒炒食。或者,干脆连荚烀熟当零嘴,边剥荚边食用。

成熟的豌豆干炒着吃,比较硬,需要牙口好。

安庆种植最广泛的豆类是黄豆,因为它是做豆腐的原料。黄豆就是黄豆,从来不称为大豆。大青豆与黄豆类似,青皮、粒大,另一个品种。

黄豆见缝插针地种在田间地头或者旱地,耐贫瘠,粗放管理。春耕时,用板锄将田埂内边缘的老土斜着削掉一半,用扒锄将田里沤肥的新土提起补在削掉的田埂上,再用板锄拍平。乘湿用扌罕锄尖勾出一个个小宕,将黄豆种子播在小宕中,每个宕3-5粒,上面用火粪盖住。这样,有了沤肥的新土、火粪这些基肥,后面整个生长期再也不用施肥。

黄豆青嫩时,安庆人喜欢做汤,海带蟒瓜青豆鸡蛋汤。主要原料有:海带,越薄越好;蟒瓜,就是丝瓜,刮皮切成条状;青豆,没有成熟的黄豆;鸡蛋,散打放入汤中。夏日,这是安庆颇为流行的大众菜肴。

黄豆铺鸡蛋,制作程序是:将黄豆炒熟,放冷水中浸泡去皮→将韭菜洗净切碎→锅中放菜油浇热,放入去皮的黄豆、切碎的韭菜和佐料,炒均匀→加入搅匀的鸡蛋→铺开烙成薄饼,正反面翻动烧熟。

老种的豇豆,是可以养老结荚的。幼嫩时,多采摘腌制,小菜腌豇豆特别送饭。稍老一点的豇豆,需要掐成寸断,不能用刀切。因为,掐断的时候可以顺带把豆荚两边的老丝去掉。如果不小心把豇豆养老了,也没有关系,把它整条放在饭头上蒸熟,专门吃里面的豆粒,小孩子最欢喜。豇豆子粒干炒着吃,也别有风味。

四季豆形状与豇豆类似,但它是另外一个品种,与豇豆完全不同。四季豆,菜豆的别名,北方称为豆角,以至于现在大家也把豇豆称为豆角。四季豆无论单独清炒,还是和肉类同炖,亦或是焯熟凉拌,都符合人们的口味。但是它有低毒,应用清水浸泡半小时后再烹调。

其它豆类在安庆有零星种植。

扁豆,俗称月亮菜,因为它的豆荚好象半月形。扁豆可以清炒、炖肉,也可以晒干做成干菜。荷兰豆外形与扁豆类似,但它是豌豆属植物,个头也比扁豆瘦小一些。

绿豆,皮绿色,主要用来烧粥、熬汤、炖肉,也常用来发豆芽,很少用来做炒菜。

刀豆,外形好象小的弯刀。肉厚实,不宜炒食,多腌制。也可暴腌,将刀豆洗净整条放入正在晒制的辣椒酱中,若干天后拿出切碎当小菜。

THE END
1.选址关键,奠定养鸭基础肉类食品网meat360.cn鸭场选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关系到养鸭的成败。一个合适的选址能够为鸭子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降低疾病传播风险,提高养殖效益。 (一)远离人群聚居地和工业区 远离居民区、学校等人口密集区域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这样可以减少鸭子产生的噪音、异味等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避免引起纠纷。另一方...http://www.meat360.cn/breed/detail/747151.html
2.养鸭新手必读:实用育雏小窍门和注意事项咄咄怪史 2024-11-14 10:10 养鸭子是个充满乐趣的过程,但在开始之前,有一些准备工作和注意事项是必须要掌握的。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实用小窍门,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一、育雏前的准备工作 清洁与消毒:首先,确保鸭舍干净卫生。把污水、污物、鸭粪和垫料都清理干净,并进行彻底消毒,以保证小鸭健康成长。 通风...https://m.sohu.com/a/826644838_121654133
3.肌肉教练与会员上演不雅一幕,健身房不是“金主”的养鸭场...“必须不能接触到敏感位置,这是大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话说回来,即便如此 我们也不能否认健身行业中 确实有一些职业道德偏低的人存在 一小撮人搞臭了整个健身圈的名声 但这样的人毕竟都是少数 起码在我所了解的范围内 90%的健身教练都是洁身自好 ...https://m.163.com/dy/article/GTI7KDMG0544U5YK.html
1.蛋鸭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惊:蛋鸭受惊后产蛋下降并产软壳蛋,因此野外放鸭不宜猛追、猛吆喝。 热:鸭子无汗腺,夏季白天温度高时要放阴凉处,晚上舍温高时可在露天夜栖。 病:蛋鸭要及时做好防疫工作,防治鸭瘟、鸭霍乱等病。 毒:鸭子野外放牧时严防农药等有害物质。 老:鸭子随年龄增长产蛋率逐渐下降,故老鸭要及时更换新鸭。 https://www.xdyj9pps.com/te-zhong-yang-zhi-zi-xun/434793.html
2.养殖过程中哪些地方容易出现问题一些比较容易产生问题的地方包括: 任何时候都应当注意水质的变化,如果水质污染严重就可能导致病虫害的产生。 饲养环境、饲料质量也直接影响到健康状况和生产效益 在孵化期,由于温度波动大或光照不足会导致雏鸭生长不良 疾病和寄生虫是导致养殖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蛋壳的质地也会对蛋的产量产生影响。 https://www.xtssu.cn/tu-pian-zi-xun/536400.html
3.养鸭技术冬天养鸭子应注意的6个方面养鸭技术|冬天养鸭子应注意的6个方面 1、整理鸭群 首先要做的自然就是整理鸭群了,经过一轮的产蛋期,大家会发现一些不适合养殖的蛋鸭,在这个时候就需要集中清理掉了。其次就是一些产蛋量严重下滑的鸭子或者产蛋时间过长的鸭子,像这样的都是整群的时候需要清理的目标。这个阶段的整群就是为了保持鸭群的高产蛋量,...https://www.yz5u.com/m/view.php?aid=2277
4.夏季养鸭的八要点四、更改喂料时间尽量在清晨和夜间8~10时天气凉爽时喂料。 五、减少阳光照射建造高而宽敞的鸭舍,高温期间可在屋顶淋水或喷雾化水,也可在屋顶刷白灰。 六、供给新鲜饲料饲料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放置过久,或在料糟中停滞过久,会发酵变质,因此应保证供给子鸭新鲜饲料。 https://www.nssydxrcs.cn/yang-feng-bai-ke/261009.html
5.如何保证鸭子顺利越冬内容提要:现在我国鸭子的养殖面积还是非常大的。而现在随着温度越来越低,也要逐渐进入到冬季。而冬季鸭子的过冬则是需要养殖户们着重注意的。那么我们该如何保证鸭子顺利越冬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鸭肉在我国的市场需求是非常大得,除了鸭肉之外,鸭蛋的受众人群也是非常多的。因此现在我国鸭子的养殖面积还是非常...https://www.pcr8nv7es.cn/yang-zhi-zi-xun/445359.html
6.养鸭技术大全(学会养鸭必须掌握4大技术)总之一句话,养鸭并不是那么好养,自从我家发生几次养鸭事件后,再也不去养鸭,并且鸭子吃起来是个无底洞。农村有句俗话“家有千斤粮,不喂长颈项”,说的就是鸭子。特别是鸭子的味道难闻,鸭群密集了,很容易得病集体死亡。喜欢就关注我互相学习,欢迎留言,谢谢大家!https://www.ycxmu.com/hot/27549.html
7.农村院子大门风水农村院子大门5大忌在农村,我们通常有一个养鸡、养鸭和自己种菜的院子。在风水上,院子的大门也很精致。小编辑将介绍农村...https://iask.sina.com.cn/jxwd/1klypN3hf50z.html
8.雅安地区(精选十篇)因此, 建议雅安地区养鸭场在治疗沙门杆菌病时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 在临床上主要选择高敏药物进行治疗, 同时避免长期单一地使用其中某种药物, 应有计划地交替使用, 防止新耐药菌株的产生。在使用药物预防鸭沙门杆菌病时, 也应及时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 而不是盲目地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 致使细菌耐...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ipbxmbh.html
9.骄傲与谦虚作文(通用38篇)骄傲与谦虚作文 篇10 在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妻,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叫丹丹,小女儿叫萌萌。大女儿很骄傲,小女儿很谦虚。所以村里面的人就叫大女儿叫骄傲,叫小女儿叫谦虚。她们都是同一个学校同一个年纪同一个班级。大女儿学习不好,却很骄傲,小女儿学习很好,却很谦虚。 https://www.yuwenmi.com/zuowen/tuijian/2472457.html
10.读书笔记1000字(通用30篇)他喜欢鸭,在“养鸭”这篇文章中有所体现。他认为狗是贪婪势利的,猫是凶狠谄媚的,只有鸭子样子自然天真,不摇尾乞怜,不贪婪争食,有“履霜坚冰”之操,“不食嗟来”之食,是可爱的动物。在《白鹅》这本书中,我找到了许多与常人不同的理论,我喜欢这本书! 今天,我阅读了《白鹅》这篇课文。 课文中写了白鹅是一...https://www.yjbys.com/dushubiji/2621924.html
11.重生之低调大亨重生之低调大亨最新章节最新章节:新书《重生之大俗人》已发布!简介: 过着平凡生活的楚乾坤意外重生,回到了2004年,凭借十几年的先知,开启了他低调奢华的人生,隐展开>> 作者:易水寒春秋所写的《重生之低调大亨》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推荐地址:http://www.xshuquge.net/txt/88122/index.html ...https://www.shuquge.com/txt/88122/index.html
12.重生之低调大亨最新章节(易水寒春秋),重生之低调大亨全文阅读...第八百六十一章: 大忌 (万二) 第八百六十二章:愿意交换否(万三) 第八百六十三章: 最大的幽默 (加更) 第八百六十四章: 真正的疯狂 (加更) 第八百六十五章:不能被抢(万一) 第八百六十六章:钉上耻辱柱(万二) 第八百六十七章:敢反对?(万三) 第八百六十八章:礼尚往来(万一) 第八百六十九章:暴露(万二) ...https://www.juzixs.com/files/article/html/30/30406/
13.重生之低调大亨(易水寒春秋)最新章节第八百六十一章: 大忌 (万二) 第八百六十二章:愿意交换否(万三) 第八百六十三章: 最大的幽默 (加更) 第八百六十四章: 真正的疯狂 (加更) 第八百六十五章:不能被抢(万一) 第八百六十六章:钉上耻辱柱(万二) 第八百六十七章:敢反对?(万三) 第八百六十八章:礼尚往来(万一) 第八百六十九章:暴露(万二) ...https://www.xbooktxt.net/15_15568/
14.重生之低调大亨全文免费阅读重生之低调大亨最新章节目录第八百六十一章: 大忌 (万二) 第八百六十二章:愿意交换否(万三) 第八百六十三章: 最大的幽默 (加更) 第八百六十四章: 真正的疯狂 (加更) 第八百六十五章:不能被抢(万一) 第八百六十六章:钉上耻辱柱(万二) 第八百六十七章:敢反对?(万三) 第八百六十八章:礼尚往来(万一) 第八百六十九章:暴露(万二) ...http://www.jhmmw.com/C/1740919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