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期,素描是一种基础表现法,依附于其他的美术形态之上。最早的素描表现形式——线条、图案、符号,是原始人在动物的骨片石板陶器等物体上留下的。
(二)素描的发展现状
素描现在已作为高等艺术设计院校开设的一门绘画基础课程,素描深度研究也被放在造型基础课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扩展他们的思维空间,达到从基础教学到设计教学转变的目的。
(一)二维体现画面感
二维也就是属于平面空间。在创作中,画面中物体的立体感只能利用二维平面中虚构出来的三维假象来体现。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大、小、虚、实、明、暗关系在二维平面空间中的表现来制造物体的现象、体积和空间的假象,从而加强物体的真实感。
(二)三维体现立体感
素描造型设计中的三维立体感是以二维平面为基础的,是一种虚拟的视错原理。绘画空间的平面体验与现实中的真实体感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绘画中的立体感只是通过视觉错觉虚拟出来的,例如,对比关系、透视原理等的运用。对比关系是指素描造型设计中通过大、小、黑、白、灰的强烈区分来体现物体的真实感。空间的透视原理是体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表现方法则是利用视错原理在二维平面上虚构出三维的空间感。另外,物体的虚实关系也是我们分清前后、主次关系的表现。虚实的对比关系是画面更好地表现真实感的重要手段。
三、素描造型设计的注意事项
(一)构图
在确定画面构图时,我们必须选定构图的方法,例如,中心构图。要安排好主体物和其他物体的大小、比例、位置关系。画面做到既完整又要透气。主体物不能太大,应保证视觉效果的舒适感。整体关系要明确。
(二)形
大体的构图出来之后,应考虑物体的形状特征,进行细节的刻画,造型要精准,不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否则会破坏画面效果,例如,石膏头像,它的立体感特别强,只要有点问题就显得比较明显。所以我们在绘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物体的形状,加强自己对造型的把握能力。
(三)立方体意识
物体的形状与画面自身存在的状态,我们都应该注意不能画成平面的,要具有立方体意识,表现出生动的画面。
(四)黑白灰控制
在绘画中,画面物体效果不能简单,因为它能够体现整个画面的完整与否,应延续黑白灰的主色调,以精准的造型、完美的细节,营造出物体的体积感觉,强调画面的空间关系。
(五)画面整体效果以及深入刻画的能力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一句话时常出现在耳边,即细节决定成功。绘画也是同样的,少了细节的刻画,整幅作品就称不上完美之作。所以,我们在绘画时应反复观赏自己的画,没有感觉的时候,可远距离地观看画面效果,做到精益求精。
(六)表现手法
笔者认为在现代绘画上应该摆脱一切手法和技法,还有概念,完全地把自己的原始情感激发出来,无控制地把自己的意图表现出来。
四、素描造型设计的总结
二、符合生态环境的服饰造型设计手段
三、从文化特征出发的服饰造型设计规律
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动画造型设计和动画创作的经验,结合前辈们创作中积累的方法,就动画造型设计基本技巧进行归结,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
1演绎法。依据真实生活中的照片或者是图片里的人或物等形象,通过提炼概括、夸张变形等手段重新整合而设计出来的形象。动画创作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艺术,往往涉及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作为造型设计师,特别是初学者在设计造型时往往因为故事内容的特殊性或者脑海里的素材积累不够,并不全部都是想象出来的,而常常是“借用”参考图片中的动态、表情、发型、服饰、装饰品等。有了这些作为参考,设计时就会得心应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设计中我们要根据整体影片的风格和动画的制作方式做好取舍关系,强化其主要特征,简化结构等。
2嫁接法。嫁接法是指在动画造型设计中将人物与动物、人物与其它物、动物与动物,动物与植物或与其它物相互组合在一起而创作出来的一个全新的形象。这种方法是在动画造型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如迪斯尼中的动画作品中的“米老鼠”“高飞狗”以及“怪物史莱克”等很多形象都是采用嫁接法进行设计的。这种通过把不同物结合在一起的方法总能创作出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形象和效果。
3偶然形态法。偶然形态法是利用动画创新、夸张的特点,造型设计时往往可以利用设计师的“瞬间灵感”将随手的涂鸦等草稿中寻找出一个新的形态,再加以整理、修饰创作出来的造型。这样的方法都是不经意间创作出来的,具有较强的偶然性。因此在造型设计中不受造型结构的限制,因此设计及出来的造型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征。我们平时随手而画的草图可能中间就蕴藏着一个经典的形象。
二、结束语
(1)工业造型设计正在成为当代艺术的主要趋势以人为目的的工业造型设计努力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去创造一种使多数人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的新的生活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通过设计更好地认识自然和自我,人们通过设计得到审美的愉悦,人们通过设计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准则,所有这一切都是传统的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比较法国现代画家马歇尔·迪尚(Duchamp.Marcel)的美术作品“走下楼梯的者”,与日本索尼公司设计首创的产品“步行者”(Walkman),二者都表达了符合时代精神的美感特征。但前者更多的是停留在一种对科学观念的图解上;而后者则是以现代科技的成果服务于生活作用与社会,从而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不难理解,在现代的文化氛围下,艺术是“形式”的传统观念,将让位于艺术是创造的当代意识。
(2)人与机器之间的沟通设计是工业造型设计的新课题当今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微电子领域,使产品的物理结构产生了使人不曾料想的变化。作为以研究与协调人与产品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工业造型设计,必将重新考虑在高科技时代、微电子时代及未来的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问题。未来产品造型设计不仅仅是为使用者提供方便舒适的功能,更要设法使产品成为使用者所希望的有意义的事物。人机界面自我明示产品的功能,使用者能在尝试中学会操作,并能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人机交流,甚至自行决定物品的长相,增加额外的使用内容。有的学者从系统论的观点提出了工业造型设计的“界面说”,即认为工业造型设计就是产生人-机(人)界面的创造性活动,一语道出了信息时代工业造型设计的内涵。
随着烧制技术的不断成熟,造型的长短、曲直、开合与张弛的变化日益丰富,器形也多姿多彩:或沉静端庄或丰腴大方,或劲拔清秀或活泼舒张,勃发出永恒的活力和魅力。如宋瓷,精美典雅,品种繁多,而每一类器物的造型都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文静中包含着润泽和内秀,展现了宋代特有的文化品位和美学精神追求。瓶类瓷器中有玉壶春瓶、扁腹瓶、直颈瓶、梅瓶、净瓶等等,其中宋代梅瓶就以它独特的风格而经久不衰,造型精巧而秀丽,转折交代明确,瓶身的体量与比例舒展秀美,流传至今仍然为人们所钟爱。
玉壶春瓶是宋代最著名的瓷器造型之一,瓶体造型轮廓呈“S”形,上半部分是反向曲线,下半部分为正向曲线,两条变化的曲线环绕出柔和、匀称的瓶身,刚柔相济,丰厚明澈,视觉上给人以主次分明,统一和谐的效果,一些提粱及把手等局部装饰,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明清时期迎来中国陶瓷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期,青花瓷继续传承与发展,古彩、粉彩的出奇创新,宫廷风格和民间风尚相得益彰,达到制瓷工艺的巅峰水平。从明初到成化、弘治时期,瓷器造型一改元代粗重、厚大的风格,而趋向轻巧洒脱,到了正德时期,瓷器的造型却又有了厚重的倾向,如这一时期的“宫碗”,口沿外撇,腹部宽深,外观上显得既实用又很端重,被称为“正德碗”,到了现代还在继续沿用这一器型,足见其造型设计之妙。明清可谓中国陶瓷的黄金时代,陶瓷造型的装饰美、功能美和意境美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中国陶瓷造型具有鲜明的东方美学特征
透过浩如烟海的中国陶瓷造型,能够通过表征探析深层,在丰富而纷繁中构建起一个讲求自然与和谐,深邃而自成体系的东方美学世界。
(一)拟物取意的自然化造型方法
从中国传统陶瓷的名称,能够更明确地反映着这种象形取意的造型意识,诸如名为蒲锤瓶、石榴尊、葫芦瓶、马蹄尊、蒜头瓶、纸锤瓶、灯笼罐、鱼篓罐等等的陶瓷样式,都是以自然形态为基础,加以提炼、概括、变形和转化而来。中国传统的自然审美观念是逐步演进的,经过历代许多优秀的陶瓷匠师们反复的摸索,不断的完善,才逐渐获得流芳后世的优美造型。如唐代的各种瓷碗,最具代表性的有各式莲口碗,边缘起伏相错,碗面伸张有度,如同出水的荷叶;海棠碗、俯视整体呈椭圆形,曲折多姿,似盛开的海棠;葵瓣碗,花瓣外形圆弧状,回环交替,形似葵花。类似的拟物象形的造型手法很多,其他的如晋代青瓷鸡头壶,唐代的凤首壶,辽代的凤头瓶等等都各具特色。从最初的拟物象形,到回来逐渐转入抽象或半抽象的高级阶段,成为一种匠心别具和独树一帜的造型方法,中国陶瓷造型从东方视角诠释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平衡关系,以及对自然化审美意象的本体认识。
(二)和谐整体的造型程式
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与形式美感的重要法则,中国陶瓷造型向来有很强的审美程式,但就总体而言诉诸人们视觉印象是含蓄而和谐的审美趣味。所谓和谐指事物或现象的各个部分,相互配合与协调,多样而统一成为一个整体,彼此一致。两千多年前荀子在《乐论》中就曾经写道:“不全不粹之不足以谓美。”这里的“全”,就是追求完整性和一致性的和谐观念,古希腊美学家毕达哥拉斯更是直接定论说“美就是和谐”。
优美的陶瓷造型应该是各种因素的和谐结合,从整个中国陶瓷发展来看,程式化和规范化的过程促使陶瓷造型达到和谐的完美境地,形体变化更加适度,比例更为匀称适中,整体关系和谐,视觉效果耐人寻味。和谐带来的秩序、稳定以及心理上的愉悦,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求大同,存小异”的哲学思想,各种陶瓷造型不追求形式的奇特和另类,但决非平淡平庸,而是以平易之中的含蓄雅致博得人们的喜爱。如清代康、雍、乾三朝的官窑让人们对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造型与装饰的和谐统一,构成了这一时期美轮美奂的整体风格。特别是以立面形为主的瓶、罐、壶、尊等器物,这种特点更为突出。如乾隆三孔葫芦瓶,轮廓分明,形式感强,轮廓线如同绘画中的墨线,逶迤曲折,自由生动,造型意蕴深厚,经得起反复推敲。
中国的传统陶瓷多以拟人方式命名,将造型的不同部位分别称为:口、颈、肩、腹、足、底等人体部位名称,对于一些附有构件的造型,则有“耳、鼻、嘴”等称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的各部位造型是最为连贯与和谐的,拥有上下呼应,左右均衡,内外协调等极为完善的自然属性。和谐整体的造型意识,能在视觉上产生平和,心理上达到稳定,精神上获得愉悦,加之和谐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与根本精神,很容易为广大国人所接受,久而久之,也就成为了中国陶瓷造型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