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敦煌壁画,人们首先想到“反弹琵琶”。但这一形象究竟从何而来、如何变化,却鲜为人知。
葛承雍说,近年来国家加大对甲骨文、简牍文献、敦煌遗书等“冷门绝学”的支持力度,这些虽小众却关乎中华文明大课题的研究领域展现出新生机。
从葛教授的“反弹琵琶”伎乐天,我们扩展至敦煌壁画中所有的飞天形象,来聊一聊在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的性别是如何演变的。
飞天
最初是两位天神
飞天,佛家语,即乾闼婆(Gandhanra),又作犍闼婆、犍闼缚、紧那罗,是佛教中天帝司乐之神,又称香神,乐神、香音神。
飞天一词出自于《洛阳伽蓝记》卷二载:“石桥南道,有景兴尼寺,亦阉官等所共立也。有金像辇,去地三尺,施宝盖,四面垂金铃七宝珠,飞天伎乐,望之云表。”
飞天最早诞生于古印度。飞天从起源和职能上说,它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复合体。
乾闼婆是印度梵语的音译,意译为乐神。由于他周身散发香气,又叫香音神。
紧那罗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译,意译为歌神。
乾闼婆和紧那罗原来是印度古神话和婆罗门教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神话传说中说他们一个善歌,一个善舞,形影不离,融洽和谐,是恩爱的夫妻。后来被佛教吸收,化为天龙八部众神中的两类天神。
《阿闼婆吠陀》中说飞天有6333个,每当天上举行佛会,便凌空飞舞,抛洒鲜花,以作歌舞,用歌声、舞姿、音乐、鲜花、食物供养诸佛。
飞天在敦煌演变的六阶段
飞天这一艺术形象传入中国后,与中国艺术融合。魏晋南北朝初期,壁画中的飞天亦称飞仙。莫高窟的492个洞窟中,几乎皆画有飞天。
在敦煌壁画中,飞天经历了“以男为主”“有男有女”“以女为主”等六个演变阶段。
北凉:石窟初建
西域飞天男主导
敦煌石窟始建于北凉时期,那时候洞窟的内容,基本上是对西域石窟的模仿。这个时候的飞天什么样子呢?大鼻子,深凹的眼窝,眼睛大,耳朵大,多为椭圆脸......
从这些特征来看,活脱脱就是个汉子嘛!并且动作比较僵硬,飘带舞动的形式单一,身子只要是“U”字形,基本就是在飞舞了。此时期的代表可参考“曲腿飞天”(北凉莫高窟272窟)。
北魏:佛教东传
小仙女初来乍到
北魏时期,印度佛教东传至敦煌一带。印度传来的佛教艺术,出现了汉化趋势,壁画中的飞天们,整体开始变得比较修长,有的腿为身体的两倍,出现了眉目清秀的中原脸型。但总体造型以西域飞天为主。此时期的代表可参考“抱琵琶飞天”(北魏莫高窟257窟)。
西魏:佛道融合
男女搭配好热闹
到了西魏时期,中原的佛教和道教向西传到了敦煌,此时的飞天显著特点是“三合一”。
有西域式飞天(西魏莫高窟249窟)。
也有身穿红色袍服的中原飞天(西魏莫高窟249窟),造型清秀,肢体里有女性的阴柔美。
还有佛道融合男女混搭的飞翔之神,比如“飞天与西王母”(西魏莫高窟249窟)。在此壁画中,右边的西王母(道教尊神)乘四凤车,她身后跟着的是佛教的飞天,依稀可以看出这位飞天有两撮胡子,为男性。
北周、隋
乐舞两不误的是少女
据统计,敦煌里画飞天最多的是北周时期的石窟,这一时期的飞天婀娜多姿,造型更加重视音乐和舞蹈的表现,中原少女形象越来越鲜明。其中的代表是“少女飞天”(北周莫高窟296窟)。
到隋朝,西域画风已完全被中原的技法取代,飞天的造型也基本为中原造型的女性。
大唐飞天
珠圆玉润照样上天
在大唐,敦煌石窟也是空前辉煌!现存唐代洞窟236个,占全部洞窟的一半,而飞天历经三百多年,在唐代完成了中国化的历程。
受宫廷舞蹈和仕女画的影响,飞天采用工笔勾勒,趋近人物画范畴。其中的代表是“散花飞天”(初唐莫高窟322窟)。
五代至元代
乘云一去不复返
盛世之巅的唐朝之后,五代至元代,飞天绘制逐渐衰落。原因是飞天的绘制趋于程式化,没有创新,基本沿袭的是唐后期的画风。
宋代壁画中的飞天一般面相丰满圆润,神情凝重,身材窈窕如少女,菩萨装束。
发展到元代,佛教姿态的飞天不多见,此时的飞天更像是乘云飞行的仙童。而飞天也渐渐消失于天际。
冷门绝学终将闪闪放光
六个时期阐述完毕,可以看出飞天一开始是男性,后来逐渐有了女性,男女都有,发展后期,大部分飞天都是女性了。
作为世界上佛教石窟寺庙中保存飞天最多的敦煌石窟,算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不论飞天是男是女,他们表现出飞舞、开朗、乐观的情趣,正是飞天艺术形象的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