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狗”虽然是近几年才出现的网络词语(据洪帅2015,大概出现在2011年),却因其生动形象、引人共鸣的风格迅速火遍大江南北,尤其成为年轻一代中最流行的说法之一。在这个敏感词给部分读者造成了一万点暴击的同时(提问的那位读者朋友,站出来谈谈!),从语言学的角度,你是否也好奇过,为什么我们只说“单身狗”而不是“单身猫”、“单身羊”、“单身猪”等等?
网络热词“单身狗”:你们考虑过狗的感受吗?
关于“单身狗”的由来,江湖上流传着不少传说。有人说来自英语“single”(单身)一词的汉语谐音——“身狗”,还有人说来自星爷《大话西游》中的台词“他好像条狗啊!”
周星驰电影《大话西游》剧照
“他好像条狗啊”(呃,明明是猴子?)
我们不排除“单身狗”确实就出自以上这些梗的可能,如果是这样,我们只能憋出一句“历史选择了狗作单身狗具有偶然性”为结论。不过,鉴于“狗”在世界众多语言的俗语中出现的频率之高,小编今天想从这个角度来作一个可能的回(nao)答(dong):即使排除这些偶然性,我们确实也更有可能选择“狗”这种动物进入“单身__”这个词中。
越相似/熟悉,越爱用?
有趣的是,如果统计不同动物在俗语中出现次数的分布(相似的表达算重复),我们会发现,像狗、猫、马、猪等这样的哺乳动物在用来形容人的俗语中占了极高的一个比例。
根据王丹丹(2012),汉语中关于动物的俗语总数有2235个,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五个动物依次是:马、虎、狗、牛、鸡;韩语中关于动物的俗语总数有6498个,频率最高的依次是:狗、牛、虎、马、鸡。
大家发现了这些高频出现的动物的特点了吗?它们往往是哺乳动物(且相对和人类更相似的)或被人类驯养的动物(人类对之更熟悉)。
为什么“狗/dog”普遍比较高频?据靠谱考证,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早在青铜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对狗比较了解。今天看似与狗差不多地位的动物,比如猫,甚至都要比狗晚上几千年才被人驯养。
从友谊的“历史”来看,狗确实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没有之一;)
善于帮助人类的狗狗
总之,对于形容人单身状态的“单身___”一词来说,我们可以知道历史是不太可能选择“单身蛙”或者“单身象”这些与人不太像或是人不太熟悉的动物。有读者可能会疑惑,按以上这种思路,其实猫、马、猪、猴等,也比较符合条件,“狗”是否有什么特别的理由来合成“单身狗”一词并迅速获得认同?且看小编的下一条理由。
狗:贬义色彩、自嘲意味
阿猫阿狗狐朋狗友狗偷鼠窃
狗走狐淫人模狗样画虎类狗
丧家之狗行若狗彘狗仗人势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甚至要把狗身上的部件都拿来上上下下骂一遍(喂什么仇什么怨):
狗血喷头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
狗嘴吐不出象牙狗尾续貂狗屁不通
狗胆包天狗皮膏药(有“骗人的货色”义)
难得有少得可怜的那么几个褒义或者中性的:
犬马之劳白衣苍狗……
真·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虽然“单身狗”算不上褒义词,但大家仿佛都觉得并没有那么强烈的贬义色彩对吗?小编也这么觉得,如果我们多看看汉、英俗语中带狗的相近表达(尤其是口语中常用的)——
汉
英
累成狗
dog-tired
病成狗
beassickasadog
活得像狗一样
leadadog’slife
热成狗/热得跟狗一样
dogdays
我们会发现,其实与“狗”(dog)最常联系在一起的语义是“狼狈潦倒、无家可归、悲惨可怜、辛苦、低劣卑微”。早在《史记》中,狗便已以“丧家之狗”的形象出现,长久以来“潦倒、悲惨”这种语义大概也深入人心:
“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史记·孔子世家》
所以,自“单身狗”一出,所有自认为处于非常辛苦、悲惨的阶段的人纷纷造出了属于自己的“XX狗”——高三狗、大四狗、工作狗、考研狗、出国狗、论文狗……相对而言不怎么苦逼的身份或阶段似乎就不太进入这种格式,比如,如果你小伙伴在保研成功后自称是“保研狗”,你大概会觉得有点怪怪的?
单身狗:跟我比惨,哼!
另外,我们似乎也很习惯用偏贬义色彩的词语来自称或者称呼自己这方(较亲近的)人,比如古人称对方的孩子都是“虎子”“令媛”,称自己的孩子就是“犬子”“犬女”,以示谦虚。有趣的是,虽然没有做过统计,但从经验上小编觉得“单身狗”更多地用在自称的场合,或者是用在关系特别好的朋友身上(简称损友?),带有很强的自我调侃、自嘲自黑的意味。
我们喜欢自称是“XX狗”
结论:人类的好朋友躺着也中枪
总结一下,鉴于狗与我们人类的亲近性(最早驯养、更熟悉),以及狗常用于贬义尤其是“悲惨、潦倒、辛苦”等含义的表达中,“单身狗”这种说法的出现可谓顺理成章。当然如果你非要说它只是来自“single”的谐音或者星爷的台词的话……小编只能说,历史也是偶然之中的必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