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羿中山大学数学教授《表友天下》高级会员、GHCC广东省钟表收藏研究专业委员会顾问、俄罗斯冬宫博物馆钟表与古乐器部顾问、法国摆钟艺廊顾问
1.路易十五时代洛可可风格的瓷器钟表路易十五时代虽然开始于1715年伟大的路易十四逝世之后,路易十五继承王位之时,但在1723年之前,路易十五本人因为年幼并没有真正的权利,法国处于摄政的时代。从1723年以后,路易十五亲政直到他在1774年去世为之。从艺术风格上讲,路易十五时代的装饰艺术基本以洛可可艺术风格为主,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大量利用带有漩涡式图案与造型的各种装饰物,同时艺术品的总体造型是非对称的形式。这种装饰艺术风格让人觉得甜蜜、柔媚而又富有生活气息,颇受女性的喜爱,因此完全不同于那种典型的路易十四时代威严、雄健而又充满阳刚之气的古典风格与巴洛克的混合形式。随着欧洲人对瓷器制造技术的掌握,欧洲开始迅速摆脱了东方风格的设计,而开始了具有欧洲人自己风格的瓷器制造,由于当时瓷器的昂贵,它也开始被应用在装饰艺术,包括造价高昂的钟表之上作为装饰品。我们在这里介绍的是巴黎钟表外形设计家们利用巴黎本地或是德国梅森瓷厂生产的瓷器制品,结合当时流行的鎏金青铜技术制作的顶级钟表的例子。
[图1a]路易十五时代镀氧化钴狮子与青铜鎏金配饰瓷花座钟(局部),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钟表的主体是略带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洛可可式鎏金青铜雕塑,瓷花是配饰。
[图2]青铜鎏金与瓷器车型摆钟,高52cm,宽50cm,厚12cm,现在陈列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冬宫博物馆,图片由冬宫博物馆钟表与古乐器部主任米哈伊尔·古列夫(MikhailGuryev)先生提供。
我们目前的这个钟表与丰收这一概念相联系。希尔利兹是古代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大地女神,同时也是农神,所以她经常被人们与麦、稻等各种粮食植物和丰收角联系在一起。根据古代的神话传说,希尔利兹是普罗萨宾娜的母亲。由于普罗萨宾娜被冥王普鲁图劫夺到了冥界,希尔利兹到处去寻找她,使得大地都荒芜了,直到最后希尔利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女儿。在艺术作品中,希尔利兹寻找女儿的形象经常被描绘成她乘坐着车驾的形象,这类描绘希尔利兹的艺术作品通常所代表的是人们对丰收的期望与向往。
约翰·约阿希姆·坎德勒(JohannJoachimKndler,1706年–1775年)是德国梅森瓷厂历史上最重要的设计师。他出生于德国阿尔安斯多夫(Arnsdorf,Germany)附近的费施巴赫(Fischbach)。他曾经在德累斯顿师从雕塑家托马伊(Thomae)学习雕塑,后来加入梅森瓷厂成为了设计师约翰·雅克布·科尔施纳(JohannJakobKirchner)的助手。1733年,当后者辞职之后,他成为了瓷厂的模型总设计师。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洛可可风格,并且一直是当时西方陶瓷雕塑作品的风向标,引领着那个时代的时尚潮流。在进行陶瓷造型设计的同时,坎德勒还进行雕塑创作,1731年时,他被“强人奥古斯都二世(AugustusIItheStrong)”任命为宫廷雕塑家。今天,我们可以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冬宫博物馆,伦敦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立艺术廊,加州的盖提博物馆等世纪顶级博物馆以及众多的德国博物馆中看到他的雕塑作品以及他设计制作的陶瓷制品。
2.1.塞夫勒瓷板画的壁炉座钟这是一个非常杰出且罕见的带有塞夫勒瓷板画的新古典主义壁炉座钟(见[图3]),它的珐琅钟盘上的签名为“洛威尔于巴黎(RouvièreàParis)”,用阿拉伯数字标示小时与分钟数,有一对鎏金的时针与分针;青铜鎏金的外壳,在钟盘上方的拱形顶檐下有树叶与珠串装饰;钟身的各角都有精雕细刻且带凹槽的古典式柱子作支撑,柱子顶上有松果装饰;钟身顶端有一个装饰了花枝、花束与珠串等饰物的古典式带盖子扁平瓮罐;钟的基座呈长方形,配饰了树叶花边,它的下面是四个扁圆的支脚。优雅的新古典主义青铜鎏金钟壳的三个侧面都配饰了精致完美的塞夫勒瓷多彩画板,它们分别表现的主题是:音乐的凯旋,装满葡萄的花篮,以及一个周围环绕着弯曲的阿拉伯式树叶装饰的美杜莎的头像脸谱。
这个有异常美丽的瓷版画嵌入的造型优雅的座钟向我们展示了将美丽的瓷画艺术与鎏金青铜结合在一起之后能够达到的极具魅力的装饰效果。画上的图案源于古代罗马的装饰性壁画,曾经被拉斐尔等文艺复兴艺术家们广泛运用,随着新古典主义潮流的兴起,它再次变得流行起来。在当时的巴黎,无论是装饰艺术品还是家俱作品,类似这种作品通常都是在重要的且极具品味的奢侈品商人,如西蒙-菲利普·波利耶尔(Simon-PhilippePoirier)与多米尼克·达谷里(DominiqueDaguerre),指导下制作的;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为了当时非常重要的收藏家们定制的。瓷画板有时会被嵌入在家俱作品之中,但它们也会被嵌入长方形青铜鎏金钟表之上。我们只知道极少数的类似钟表存世:其中一个是由科洛尼尔签名的,现在陈列于伦敦华莱士藏品博物馆(WallaceCollectioninLondon)之中;还有一个有着三朵百合花饰,它现在是伦敦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的陈列品。
此钟表机芯的作者为钟表师让-路易·洛威尔(Jean-LouisRouvière),他于1781年成为大师,1783年时在若函大街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1789-1806年间,有记录他在披提·里昂·圣-萨维尔街开设工作室。迅速成名之后,他建立起了自己的富有的私人客户网。在19世纪早期,他的作品已经被同时代的一些重要收藏家们所收藏,例如,当收藏家查尔斯-佛朗索瓦·德·斯密安伯爵的遗孀安·德·大马斯在1835年5月去世后,她的财产清单中有让-路易·洛威尔制作的一个乌木外壳钟表。
2.2.塞夫勒硬质瓷器与鎏金青铜雕塑壁炉座钟这是一个罕见的巴黎制造的塞夫勒硬质瓷器与鎏金青铜雕塑座钟(见[图4]),由钟表师郭敦签字的珐琅表盘上有分钟,小时与日期的标志。整个钟盘嵌在一个有支撑足与尖角手柄的硬质瓷花瓶状钟身之上,在它的表面画有精致的各种彩色花环,树叶与花朵。在钟身的顶部装饰有精雕细刻的青铜鎏金花束,所用的花朵与树叶的雕塑与镂刻都非常讲究。钟的基座本身大致呈椭圆形,但在边缘上加入了一些棱角,使得基座造型比较的活泼。在基座的上边镶嵌了青铜鎏金的珠串,而它的下边则是与瓷质基座同型但略大些的青铜鎏金带状饰物,在饰带之下则是经过抛光的青铜鎏金基座。在整个钟身最下面是四个青铜鎏金的圆形支脚。在花瓶形钟身的两边、瓷质基座上方,有一对短粗的多彩描画的瓷质柱子,柱的顶端都放置了华丽的坐垫,上面分别坐了一对着装很少的小天使,他们均手持桂冠与狩猎用小圆号。
我们见到的这个钟表造型在18世纪后期时是个极其罕见的设计,也是目前我们知道的传承至今唯一一个存世作品。它很有可能是某个鉴赏家订制的独一无二的作品,甚至有可能定制者本身就要求了设计者、外形制造工艺师与钟表师不得制造完全一样的钟表外壳。尽管没有与此钟完全一样的钟表外部造型存世,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个与此钟相类似的钟表外壳的设计模型,它也是巴黎制作的瓷质花瓶形钟表,它的花瓶形钟身的顶部是一束花朵,但它的手柄则是做成了头戴花朵的女性脸谱,并且以母鹿脚作为柄把与花瓶钟身的最下端支脚。根据后者造型制造的钟表我们可以在巴黎的康那克-杰伊博物馆(Cognacq-JayMuseuminParis);第二个是在伦敦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第三个例子可以在1997年出版的法国钟表百科全书的第216页中见到,在它的钟盘上也有郭敦的签名,显然这两个钟表都是由郭敦经手卖出的。
钟表的机芯尼古拉·阿诺尔德(NicolasArnould)是法国钟表师,生于法国的普利格尼市(Pulligny,France),我们知道1852年时,他生活在南希(Nancy),因为他在那里举行了婚礼,结婚的见证人是另一位钟表师周瑟夫-佛朗索瓦·巴博(Joeseph-FranoisBarbe)。
3.法兰西帝国时代的瓷质钟表法兰西帝国艺术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新古典主义艺术的一个分支,但它造型简洁、威严同时能够将作者因法国大革命所带来的激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尤其是直接继承了古典时代希腊罗马雕塑艺术形式,因此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帝国艺术形式其实在路易十六末期就已经开始流行了起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卫的著名油画“荷拉斯兄弟之盟”,但这种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够发扬光大,的确与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拿破仑和他的夫人周瑟芬的倡导与推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将这种艺术形式成为帝国艺术形式或帝国艺术流派,毫无疑问是对它所展示的古代希腊雅典帝国、罗马帝国的艺术造型形式以及法兰西第一帝国所处的时代的双重指认。这一艺术形式影响了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整个欧洲,乃至美国,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包括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周边生活之中的建筑与装饰中看到它的影子。
这个钟表的机芯制造者为弗朗索瓦-皮尔·周利(Franois-PierreJolly),通常被称为加斯东·周利(GastonJolly,1820年以后去世)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期巴黎最重要的一位钟表师。他于1784年5月6日获得大师的称号与资质,随后在阿尔西斯大街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很快在钟表收藏家与奢侈品商人中间赢得了声望。在督政府时代与帝国时代,他创作了几个钟表,由于它们机芯的质量以及独特的设计称为收藏家们追捧的对象。在1810年到1820年期间,他的工作室在帕维·圣·萨维尔街,1820年时又搬到了珀伊松涅尔大道。有记录显示他制作的某些钟表在帝国时代就已经称为了当时重要收藏家的藏品,这些人中包括米尔博赫伯爵查尔斯-菲利波特-玛丽-加斯东·德·列维,拿破仑的廷臣、罗思堂侯爵伯纳德-查尔斯-路易-维克多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