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辉煌的巴黎:城市照明系统的发明
巴黎作为城市应该起源于公元前52年,罗马在现今的巴黎所在地建立了军队驻地,后来发展为罗马的殖民地。同其它罗马殖民地一样,罗马人在此建立了诸多公共设施,如剧院、广场、神庙、圆形竞技场以及罗马人最重要的公共卫生设施同时也是交际场所的公共浴场。如果我们细心察看的话,今天仍然可以在巴黎看到许多古罗马时代的石头建筑遗迹。笔者对罗马帝国衰落以后到10世纪前巴黎公共建筑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但12世纪末期,随着巴黎再次成为法国政治、经济、文化与宗教的中心时,巴黎城市公共建筑事业也再次开启。较为引人瞩目的是,1186年,卡佩王朝的菲力二世·奥古斯都(PhilippeIIAuguste,1165-1223年)开始用石块铺设道路,以取代以往的尘土路;1370年,巴黎的行政主管于格·奥布日奥(HuguesAubriot,?-1382或1391年)开始了巴黎下水道管网的建设。这两项对巴黎市民公共生活影响巨大的建设在后来历朝历代都有所延续与扩大,到了路易十四时代,其规模则明显地加大了。
如果说建设带有排水系统的石头城市公路与城市下水道管网还只是仿照古代罗马人的城市公共建设的话,那么路易十四时代推行的另一项城市公共政策则使法国在人类文明史上永远占有了一个特殊地位,也使巴黎人的生活水平在那个时代真正超越了古代罗马人,这就是城市照明系统的发明。
1667年10月29日,夏尔·霍宾涅(CharlesRobinet)在他办的巴黎地方报纸Gazette上写到:巴黎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夜晚有公共照明的城市,2736个路灯中都放入了特殊制作的巨大蜡烛,这些蜡烛可以燃烧8到10个多小时,每天晚上从6点30分开始点燃,将巴黎的912条街道照亮;巴黎从此变成了一座光明之城,laVilleLumière。“夜晚时分,它被照得亮如艳阳高照的正午”。
其实,在那个时代,即便不花任何钱,仅仅在被蜡烛照亮的城市中走走,就已经是一种非凡的体验,巴黎也因此成为当时众多欧洲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1710年,马拉那(Marana)在他的巴黎游览介绍中写道,“无论居住在距离巴黎有多么遥远的人,都应该来巴黎看看这种城市在夜晚被无数灯光所照亮的奇景,这是无论希腊人还是罗马人做梦也想象不到的。”而在1718年出版的全世界最早的一本旅游介绍书籍中,作者内梅茨(Nemeitz)对在夜晚到达巴黎入城时所见到的那种光明的情形有着大段的描述,他甚至骄傲地写到“单单仅就这一项发明,就值得人们来到巴黎旅游观光”。
1669年,在巴黎有了公共照明设施的两年后,路易十四发行了一枚纪念章(图2),其中一面的浮雕是一位身着古典服饰的女人,她左手持巴黎路灯,右手则握着一个非常大且鼓起的钱包,同时在这一面还用拉丁文写着:“URBISSECURITASETNITOR”,即“为了城市的安全与光明”。这位伟大的法国君主骄傲地宣称:“(巴黎的公共照明系统使得)我统治的时代光耀辉煌。”
随着城市公共照明系统的确立,1670年代开始,巴黎市内众多格调高雅、装潢考究的咖啡馆(CaféChic)应运而生,优雅的咖啡馆文化在巴黎诞生了。从1650年代开始,在欧洲的英国、荷兰等国开始出现咖啡馆(Coffeehouse),它们一般都是装饰简单且环境平民化、价格低廉的消费场所。虽然王公贵族也会因为某种原因跑去喝一杯或用些小食,但咖啡馆在欧洲从一开始就是各个社会阶层都会光顾并且平等相处的地方。
与其它欧洲城市陈设简陋的咖啡馆不同,巴黎的咖啡馆非常注重它的内部装潢格调,从室内桌椅乃至喝咖啡和吃点心所用的餐具与银器都是制作精良而美观的物品。由于有了城市照明设备,巴黎的咖啡馆大都会开门营业到晚上10点或11点。人们晚上来这里喝一杯咖啡或饮料,也可能吃些小食,作为购物间隔或之后的休息,一起与同伴们讨论一下当晚所买的物品,或是对城市的时髦物品进行评头论足式的批评。在当时巴黎的咖啡馆中,通常屋顶悬挂着制作精良的烧蜡烛用的吊灯,桌子上摆放着美丽的烛台,屋内取暖的壁炉上还可能放置造型美丽且与整个建筑物格调相匹配的钟表。整个室内的环境多少会模仿当时最好的设计师们为某个王公贵族的府邸所做的装饰。当时在巴黎开始出版的有关装饰与时尚的大众杂志,如《时尚信息》(LeMercureGalant),自然成为巴黎咖啡馆中的流行读物与讨论对象。
1715年时,巴黎的咖啡馆已超过300多家。普通人可以通过咖啡馆体验到巴黎流行的时尚并对此提出自己的批评与建议,咖啡馆文化毫无疑问促成了巴黎在路易十四时代成为世界的时尚之都。我们不得不说,路易十四与他的财政大臣科尔贝为巴黎提供的公共照明系统,在促进巴黎咖啡文化的流行方面起到了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
2早期波旁王朝与路易十四时代的学术政策与制度建设
今天人们用“巴黎,光明之城”(Paris,laVilleLumière)这一称谓时,主要指路易十四时代开始于巴黎的启蒙运动,因为启蒙运动(LesLumières)的原意就是照亮心灵。伴随巴黎城市建设发展的是一系列学术与艺术机制的建立,正是有了制度建设作为保障,法兰西民族,这个看似才华不如意大利民族的后来者,终于在路易十四时代开创了它的第一个文化艺术高峰时代。
2.1亨利四世:南特敕令与卢浮宫人才公寓
亨利四世(HenriIV,1553-1610年),又称“伟人亨利”,是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统治者之一,他是波旁王朝的第一代国王,也是路易十四的祖父。他注重民生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有效政策鼓励工业与农业发展,并大力发展交通。亨利四世的治国目标没有什么假大空的口号,他的愿望很简单:“希望每个法国家庭周日餐桌上都有一只鸡吃”。为了法国的发展,他实施了许多长远而又有效的策略。下面简单介绍两项他所实施的政策,即南特敕令与卢浮宫人才公寓,它们对法国的文化与艺术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且深远的影响。
1598年,作为天主教国家的法国国王亨利四世,颁布了著名的《南特敕令》(EdictofNantes),明确规定法国境内的加尔文新教教徒(CalvinistProtestants),又称胡格诺教徒(Huguenots),不仅与天主教徒有同样的世俗权利(例如在就业领域,新教徒有权从事各种职业,国家所有官职也均对新教徒开放),而且新教徒可以在法国境内保持他们宗教信仰的自由,进行宗教活动,包括建立教堂,甚至保有城堡和军队以保卫自己宗教信仰的权利,等等。该敕令规定了国家不得干涉国民的宗教信仰,并将国民在世俗领域的团结(civilunity)与宗教信仰方面的团结(religiousunity)区分开来,为国家建立摆脱宗教控制的世俗政权与政治宽容奠定了基础。正因为《南特敕令》的颁布,法国成为了当时欧洲在政治与宗教上最宽容的国家之一,因此吸引了大量人才来到法国,为路易十四时代的文化繁荣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后文要讲到的许多艺术家,他们的父辈就是因为《南特敕令》而来到宗教宽容且充满机会的法国。
遗憾的是,《南特敕令》后来于1685年被路易十四废止,它的终结造成了大批新教徒的离去,引发了法国周边新教国家对法国的敌对情绪,并最终导致了法国与这些国家的战争。路易十四晚年时法国面临的诸多外交与内政的困难,实际上都与《南特敕令》的废止有关。
亨利四世还实施了一项重要而又卓有成效的人才政策。他在卢浮宫中设立了一些专门的公寓,邀请众多有专长的人才住在这里,其中包括艺术家,如后文将要提到的画家夏尔·勒·布伦(CharlesLeBrun,1619–1690年),家俱师安德列-夏尔·布尔(André-CharlesBoulle,1642-1732年),雕塑家弗朗索瓦·吉拉东(FranoisGirardon,1628–1715年),钟表师图雷家族(IsaacThuret,ca1630-1706及JacquesThuret,1669-1738)等。他们都因各自的才华而住进了卢浮宫的专家公寓。由于毗邻而居,这些不同行业的顶级专家可以有机会接近并探讨他们专业之间的关系,这一政策无形中促进并鼓励了法国科学以及多种造型艺术之间的交互发展,钟表制作应该是最大的受益行业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卢浮宫是国王的专有领地,不受普通法律约束,传统的手工业行会不能对国王的事务进行干涉,因此使得一批拥有多方面才华的科学家、艺术家或装饰艺术家可以摆脱封建行会分工的限制,进行自由的艺术创作与多方面的探索。传统的手工业行会分工细致,行规严格,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有很大的正面意义,如人才培养、对艺术作品质量的把握等等,但严格的行规对极少数超级有才华尤其有多种不同才华的人来说,是一种过分的限制。亨利四世实施的卢浮宫人才公寓政策,对一群极少数在不同方面有才华的人有着非常好的效果。值得强调的另一点是,这些住在卢浮宫人才公寓中的专家,虽然住在王宫里并领受国王提供的薪水,但他们的创作是自由的,即便是国王也只是找他们订货而不会干涉其创作,他们的作品主要是由本人或是通过经销商卖给法国或欧洲其它国家的收藏家们。
卢浮宫人才公寓这一传统延续了两百多年,直到拿破仑废除封建行会并将卢浮宫改为博物馆才被终止。今天参观卢浮宫,当你沿着塞纳河岸走在博物馆的意大利画廊里,欣赏意大利文艺复兴画作时,你所处的位置就是当年卢浮宫人才公寓所在的主楼层。
2.2
路易十四:科学与艺术共同发展的学术制度
路易十四时代是近现代法国科学与艺术高等教育和研究制度奠基并确立的时代。路易十四在其得力助手法国著名的国务活动家科尔贝的协助下,先后建立了流传至今的法国科学院、法国艺术院等一系列在当时来说非常先进的学术与教育体系以及与之相配的体系内部运作、人才产生机制。为了有效地向当时在艺术方面先进的意大利学习,路易十四还在科尔贝的帮助下,在意大利的罗马建立了罗马学院(图5),并设立了由国王出资的专用奖学金“罗马大奖”。通过竞争以及专家委员会评比,每年选出法国最优秀的年轻人去罗马学习三到五年的古代希腊罗马以及文艺复兴艺术。法国许多的优秀人才都是在年轻时通过竞争“罗马大奖”而去罗马学习,并最终成为世界级艺术大师的。路易十四设立的这些制度一直到今天还在有效地运行着,是法兰西学术制度最卓有成效的一部分。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路易十四在建立这些新的教育与研究体系时,并没有触动法国传统的从中世纪流传下来的保守(也许不一定真保守!)文化艺术教育研究体制,恰恰相反,他尊重这些体制的存在,并没有对其加以干涉。这位强势的“太阳王”学习了前辈统治者的经验,如弗朗索瓦一世建立法兰西公学院(CollegedeFrance),亨利四世建立卢浮宫人才公寓等,他在旧体制之外建立新体制,使得新旧体制共同存在、互相竞争且并行发展,最终造就了在他漫长的统治时期法国科技、文化与艺术等多个方面兴旺繁荣的局面。
应该看到的另一点是,从弗朗索瓦一世开始,教育在一定社会阶层的普及使得当时法国精英阶层可以对艺术与科学提出自己的看法乃至批判,他们甚至可以在某些方面提出自己的要求。由于路易十四没有因发展新体制而触动旧的艺术教育与手工业技能传授体制,比如中世纪行会的行业大师资质评审制度以及传统的艺术家们进行学习与交流的圣·鲁克学院(AcadémiedeSaint-Luc),这一体制仍旧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大量经过严格训练的高质量技术人才,这样保证了能够将当时新的科学技术、艺术理论注入到新兴的装饰艺术领域。
3路易十四时代法国造型艺术的崛起
下面简单介绍一些路易十四时代的艺术作品,希望读者可以感受到法国黄金时代的艺术品味。图8展示的普桑画作《卡米卢斯与法莱利城的教师》源于罗马史,它描绘了被称为罗马共和国第二位奠基人卡米卢斯(MarcusFuriusCamillus,约公元前446-365年)的故事。这位常胜将军带领罗马军队进攻法莱利(Falerii)时,城中一位老师教的学生们是该城所有贵族精英的孩子,这位老师把学生们带到城外,进入了围城的罗马大军军营并把他们交给了卡米卢斯。这位老师告诉罗马人应以此为要挟,迫使法莱利投降。没想到卡米卢斯当着孩子与罗马士兵的面,痛斥了这位无良老师的不义行为。他说到:“我们罗马人打仗是为了教训那些胆敢挑战或侵犯罗马的敌人,我们为正义而战!但罗马人不是野蛮人,不会靠不公正行为获取战争胜利”。然后他叫士兵把这位老师绑起来,让孩子们牵着绳子把他带回了法莱利城内。法莱利人民得知此事之后很受感动,因为他们自己的统治者也无法做到如此的诚信与正义,结果全城决定向罗马投降。在这之后,罗马很快征服了意大利半岛上的诸多城邦,罗马联盟开始建成。
4结语
漫步凡尔赛宫内,你不得不为它整体上的恢弘气势所震慑,而置放其间的各种装饰艺术作品,如家俱、吊灯、烛台以及钟表等,它们与天顶画和雕塑融为一体,但又各自独立地向世人展示着路易十四时代的优雅、荣耀与奢华(图13、图13a及图6)。路易十四本人当然清楚这一点,在纪念他文治武功的系列壁毯中,除讲述开疆拓土的功绩外,专门有一幅记录路易十四视察王家地毯厂的情形(图14),壁毯上展现着当时伟大工匠们制作的装饰艺术珍品。这些作品中许多实物都流传至今,我们仍可在欧美的博物馆中见到它们,而壁毯中工匠们的名字则因其作品被载入人类艺术的史册,长久留在人类记忆之中并成为那个光辉时代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