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案(精选13篇)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讲授法,合作探讨。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设计:

我想请问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困难和挫折吗?当你陷入困难和挫折时,你是否感到沮丧、不知所措甚至痛苦呢?老师跟同学们一样,当困难和挫折来临时,也会产生这种心理。有一个人说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个人所经历的痛苦比我们更深,挫折比我们更多(多媒体展示:)

这个人就是——苏轼。上节课我们朗读了他的写景文《记承天寺夜游》,并疏通了文意。可是却还不知他历尽人生沧桑,看尽世态炎凉,为何如此快乐?今天,我们再随着苏轼去承天寺同赏秋月,探寻快乐的真谛。3’请先听老师读一遍课文。

(二)课文朗诵。

1、老师范读1.5’2、同学齐读1.5’

(多媒体展示:)

过渡语设计:疏通文意的工作我们已经完成了,现在我们温习一遍。

(三)文意疏通,检查预习。(多媒体展示)3’

抢答题: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的藻荇之类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多媒体展示:描写环境的句子)(学生找出后要求学生齐声朗诵)

(四)景物赏析

(1)启发:这句话的描写对象是什么?怎么表现的?

超级链接一: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暗喻:月如水(清明澄澈)

映衬:影衬光(清丽淡雅)

(2)超级连接二:积水空明(此何时?望日之前,朗朗晴空,明明皓月)月色之明

藻,荇交横(若真是水中所见,可见水——清)月色之清

盖竹柏影也---(影子分明,则说明?光——浓)月色之浓

过渡语设计:《记承天寺夜游》里的月夜小景,确实美伦美奂。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像承天寺这样的美景每夜都有到处都有,为什么只有苏轼才能领略到?

(五)探究苏轼的心境10’

(1)师:苏轼讲了原因吗?(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那么怎么理解“闲人”这一词呢?(课文有注释)

师:“清闲的人”。苏轼的“闲”是有特殊背景的。(多媒体展示:)

师:可见,苏轼在黄州的“闲”,是迫不得已的,“闲人”之说蕴含着郁郁不得志的悲凉感慨,可是作者并没有悲叹,而是自嘲、自慰。

(2)师:那么,苏轼在黄州的“闲”,是不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呢?老师查到了一点资料,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念一下------(多媒体展示:

师:这样看来,苏轼一点都不“闲”,反而很“忙”。那么“闲”字还该这样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忙里偷闲——闲情雅致)

(3)师:在政治上受打击、生活困窘的时候还能有闲情雅致,这样的“闲人”又能有几位呢?文中说“两人者耳”。“闲”——看来很难做到,怎样才能“闲”,苏轼有没有在文中告诉我们?(难度较大,学生一般很难发现。)(多媒体展示:

师:让我们再次齐读写景的句子,由“景语”来体察“情语”

(描写环境的句子)要求学生齐声朗诵

师:“景语”流露出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学生讨论发言,教师从中点拨进而作出结论:

苏轼心如“积水空明”,空明澄澈的美景体现了内心的宁静旷达与明亮。

师:苏轼一生历贬八州,走过无数的穷山恶水,却能始终做到随缘自适,自得其乐:

你从这些诗词中看到苏轼怎样的心境?(学生自由回答)

师:是呀!有了豁达的心境,在他的作品中就没有了沮丧、抑郁。

(六)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豁达心境。

板书:一切景语皆情语

悲凉感慨

景语:空明澄澈情语:“闲”闲情雅致

宁静旷达

(七)作业:拓展练习10’

请读李白《游泰山》(组诗)和杜甫《望岳》根据“景语”对比两位诗人不同的

教学重点: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预习准备:

1、解决生字词注音;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再次朗读。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四、赏读品味语言

1.创造情境,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3.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五、延读拓展积累

1.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贬官谪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写于他被贬在湖北黄州之时。在文中我们看不到一般人被贬官的挫折、苦痛和郁闷,我们却只看到夜晚游历快乐和闲适。似乎是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我们不妨来一起耐心寻味。

二、背景资料

三、朗读(听录音),评赏朗读的效果(注意情感的曲折有致)。疏通文句。

四、整体把握:

1.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心有灵犀

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欣赏图片,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的月色

4.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

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5、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作者和朋友的“闲”,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7、“闲人”究竟是什么人?

〖明确〗:“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

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7、苏轼作文以辞达为准则,所以当行即行,当止就止,很少有芜词累句,这在他的笔记小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为何苏轼在被贬后却依旧有此闲情呢?

儒、道、禅的融合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1037-1101),21岁出蜀进京时,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奋厉有用世之志。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晚年贬海南,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以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的超越态度、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消解痛苦。

所以苏轼,既执着人生又超然物外——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生活情趣和创作活力。故黄州、惠州、儋州:逆境中的创作高峰——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6.表演。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四、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看图写景抒情。

五、作业

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这堂课从最初设计到最后的呈现,感想良多,下面就选择其中最深的三点谈谈:

1、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两天教学文言文的老师在这一点上都无一例外,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味古人的情感。

总的一点感觉,公开课是对自己平时教学的一个总结。得与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论。但对我而言,我要说一句:本想收获一缕清风,而你却给了我整个夏天!再次感谢语文组的全体老师!

教学目标:

1、读通文意。

2、领悟心境。

3、赏析美景。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月景的特点及写法。

2、领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竞比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计算机课件

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景导入课文。播放一组月色图让大家欣赏。

导语:人们常说:“月色如画”,在摄影家、画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笔下也毫不逊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欣赏一下散文大家苏轼笔下的月色图。

二、简介作者。

请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作者的信息,用多媒体展示苏轼的生平,让学生摘要做笔记。

三、读熟课文。

自读课文,就难读的词或句子进行圈点,小组讨论解决,如仍有疑问则向老师提出,多媒体展示重点词句,让学生当堂巩固。然后熟读课文(可按下列步骤进行:个别朗读——学生评说——再听范读——一起朗读)

四、读懂课文。

1、请学生结合注释和已学过的知识,或查阅工具书自渎理解,有疑问可同桌交流,也可提出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五、读课文,欣赏月景。

1、这篇散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一句话概括。

2、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划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多媒体展示“赏月图”)

3、这一句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4、这些景物都是客观实景吗,体会“藻荇交横”的妙处。

5、讨论如将“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改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表达效果一样吗?

6、学生用诗意化的语言描述这幅月色图。

7、有感情的朗读此句,当堂背诵。

六、感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3、他遭受冤屈而被贬谪,成了有职无权的“闲官”,按照常理,遇到这样的打击,他的心情应该如何呢?

4、但他却表现得那样的洒脱、安闲,可见其是一个怎样的人?

5、作为一代大文豪、一个大政治家,他想不想做一个闲人呢?

6、朗读最后一句话,读出感慨万千的语气,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7、一边欣赏优美的月色图,一边配乐有感情朗读全文。

8、开展背诵竞赛。

七、拓展延伸。

月亮在诗人的眼中是一个有情之物。回忆我们读过的有关月亮的古诗文,用下列句式进行赏析。

“我欣赏诗(文)的

一句,它写出了月亮,

表达了诗人情感。”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由主题合成单元、“名著推荐与阅读”和“专题”构成。全册共计六个合成单元,《记承天寺夜游》编排在第四单元。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言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这篇仅有84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入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悲凉的情怀。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和对课文的分析,结合学生已在七年级学过苏轼的词《浣溪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一学生实际,我决定以“读”为突破口,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案:

(一)精心设计导语,走进苏轼。宋代有个大诗人(出示课件——苏轼像图),大家认识吗?(有人会说认识,有人会说不认识)谁来给大家说一说?(视学生介绍的情况,教师小结)。苏轼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1079年他因“乌台诗案”被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善于自我解脱,同友人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澄澈透明,如诗似画。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板题)

(设计说明:由学生介绍苏轼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交流处理信息,教师作必要的小结点拨,能够为阅读感悟奠定基础)

(二)出示学习目标

2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能当堂背诵全文

(设计说明: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不是提出一系列问题,而是确定学习目标,提出学习要求,使学生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明白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三)学习方法指导

1.自读课文,“三看一查”,顺畅诵读。

(四)探究合作交流

1.作者为什么要想着夜里去承天寺游玩?他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2.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设计说明: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悟情、悟境)

(五)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

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七)当堂背诵课文。

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发言踊跃,特别是当教师问到: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课堂气氛更是达到了高潮,学生几乎是抢着发言。

吴代军同学说:“你虽然被贬,在以后的官场上很难再站起来,也就不可能为朝廷尽忠了,但是你的爱国心终究不变,那颗忠心既然无法在朝廷中燃烧,那么就用你的诗,你的词以及你的那颗心去陶冶人们吧!”

刘腾飞同学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跑得马。要胸怀大志,不要为被贬而忧愁,保持乐观心态,总有一天‘骥遇伯乐’为朝廷出力的。”

宋杰同学说:“你可真是乐观,在被贬之时,还有心情赏月,不过经你这么一写,这月亮真是太美了!你虽然遭贬,但不要灰心丧气,在文学方面好好发展,你将会名垂青史的,加油吧!”

汪俐俐同学说:“苏轼老前辈,趁这美好月色,下几盘棋如何?人生会遇到到许多不如人意的事情,何不对酒当歌?这才是人生几何呀!”

邓婕同学说:“何必总汲汲于仕途?仕途的路途上开满了美丽的玫瑰,玫瑰上总是长满了刺,倒不如归隐田园,赏月观花自在,何必如此悲伤?”

谢东亚同学说:“既然你的抱负没有实现,就不要气馁,爱拼才会赢。在黑暗中,你一定会找到光明的,大好年华不可以游山玩水而闲之!”

谢冰莹同学说:“苏轼老前辈,什么事都要想开点,对那些追名逐利的人,不要放在眼里。所谓‘愁一愁,白了头,笑一笑,十年少’你不要为那些事感到悲伤,只要你这一生是幸福的,没有白活也就足够了。要想到‘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在文学方面多写点好诗、好词,照样可以青史留名。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不妥之处,请予指正。

1、了解苏轼生平以及他的文学成就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背诵全文

3、理解作者的情感

4、文言积累

一、导入:

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看谁了解苏轼的有关资料最多。

二、朗读,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朗读,尽量大声的读,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读的怎么样?(读的不大好,或者读的不错……引到录音朗读)

4、出示课件,提供参考译文

三、背诵

1,展示课件中,图文结合,请学生配乐朗读(四个不同的图文)

2,听录音朗读,自己试着背诵或者跟读

3,背诵

四、品味

出示课件问题:

2、文中作者抓住了庭院中怎样的景物特征,怎样描写的?

4、教师总结:

五、拓展延伸

欣赏月夜图,倾听古曲,可以学着古人,激发情思也写一个短文或者写一两句自己想对苏轼说的话。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语言。

3.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语言。

一、导入

二、整体把握

(1)初读,扫清字词障碍。

(3)齐读课文,注意停顿、节奏,读出韵味。

2、译读——疏通文意

(1)自读,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互译互听全文。

三、研读赏析

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这幅月夜图有何特点?

(3)文中有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4)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2、交流对以上问题的看法,再读课文。

四、探究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提出问题,教师准备以下问题。

(2)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里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看见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1、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你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请你用优美的文字把你记忆中最难以忘怀的月色描绘出来。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文本

译文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2003/04/01

我说的课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二十一课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一、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2、能力训练点

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4、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四、重点与难点

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五、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学法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七、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2、简介背景,放课文范读录音,提示学生注意正音。听后回答:用文中词语简述作者的思路。这样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3、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本课采用轮读即一人一句,个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4、在反复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合作分析问题。将学生每6人分为一组共同分析以下问题进行交流:

①作者何以夜游?

②何以至承天寺?

③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④用原句回答寺庭步月,见到何种景色

⑤可见其怎样的心情?

7、拓展练习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教会学生辩证的看待人和事。许多教师点到苏轼的乐观豁达即收尾,忽略了学生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利用这个练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可以用现代人的眼光向苏轼提出建议。是课堂气氛再次达到高潮。

8、作业

①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②为苏轼和张怀民在寺庭步月时设计一段对话。

③背诵全文。

9、板书

寺庭步月——事

庭中月景——景宁静淡泊

乐观豁达——情

八、说课综述

总结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符,通过这一课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月夜美景,还感悟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分析过程中,学生愉快的合作学习,多角度的展开思维活动,并且学会了辩证的看待问题,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发展的。

学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在读中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3.学习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的旷达胸襟。

学习重难点:

1.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2.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导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古人借月抒怀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自学交流,整体感知

1.走进作者

2.背景资料

①教师范读②放声自读③检查生字④齐声读

欣然()遂()寝()藻荇()()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欣然起行()(2)遂至承天寺()

(3)水中藻荇交横()(4)盖竹柏影也()

(5)相与步与中庭()(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结合课文注解,翻译课文

(1)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合作探究,把握主旨

1.作者夜游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去一去,品修辞;添一添,品意境)

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4.怎样理解文中的“闲”字?

五、拓展延伸,小结反思

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其实始终都是在写人,从文中我们读到了一个乐观豁达的苏轼,此刻,面队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

六、达标检测,巩固提高

七、作业设计

1.默写背诵这篇短文2.完成本课学案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会积极乐观对待挫折。

一、情境导入。

你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学生背诵诗句)我们比较熟悉的还有苏轼的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他描写月亮的一篇小短文。齐读课题。由题目,你能了解哪些内容

二、介绍作者——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XX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三、自主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朗读的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3、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

4、请学生对学生的朗读作评价。

5、学生齐读需要注意的句子,并再次齐读短文。

四、疏通文意。

1、根据课下注释,疏通课文。

2、在疏通文意方面你有哪些疑惑?全班一起交流。

男生齐读叙事部分,女生齐读剩余部分。

五、深入理解课文。

1、文中有一句写景的千古名句,找出来。

2、古人评价它说:“仙笔也。读之觉玉宇琼楼,高寒澄澈。”下面我们也赏析一下这句写景名句。

齐读这写景名句。

3、文中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就是结尾的抒情议论部分,自己读读,并且通读全文。在读中品,在品中读。月下的苏轼,会有哪些复杂的心绪呢?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

苏轼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报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同学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是你,心情如何?(低沉、郁闷、萎靡不振)而苏轼表现如何呢?(旷达、豁达)

带着这复杂的心绪我们再来读一遍课文。

4、走近苏轼。

5、与苏轼共勉。作者是在政治漩涡中身心俱受伤害后被贬黄州的,在这样的逆境中,仍有赏月的悠闲,这对我们直面人生中的困难、挫折带来了哪些启迪?

(作者不沉溺于被贬的失意中,而是自己寻求解脱,这是一种旷达的胸襟。我们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也应积极、乐观,这样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六、试着背诵课文。

七、生活中,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挫折中,愿我们的胸怀永远旷达从容。

八、布置作业。

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正确读音

1.念无与为乐者()a.yuèb.lè

2.怀民亦未寝()a.qǐnb.qènc.qìn

3.水中藻、荇交横()a.xìngb.xíngc.háng

二、文学常识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_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是我国______________朝的______________。

三、《记承天寺夜游》的最后一层用了两个疑问句和一个陈述句,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这个句子描写的对象是()

a.庭院b.月光

2.“竹柏影”是指()

a.积水空明b.水中藻、荇交横

3.这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b.拟人

4.翻译这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2.b3.a4.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课程标准】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授课人:张学新地点:深圳华侨城中学八年级(6)班一、借月导入新课,音乐进入课堂:伴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老师走进教室,拿起粉笔,“唰唰唰”一下子就把所有同学的目光吸引过来,黑板上马上出现了一轮明月正挂...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会积极乐观对待挫折。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你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学生背诵诗句)我们比较熟悉的还有苏轼的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正确读音1.念无与为乐者()a.yuèb.lè2.怀民亦未寝()a.qǐnb.qènc.qìn3.水中藻、荇交横()a.xìngb.xíngc.háng二、文学常识填空《记承天寺夜游》作者_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是我国________...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诵读法、比较法1课时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教案林毅【教学目的】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教学重点】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和凝练含蓄、饶有趣味的语言。2、学习几个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习重点:目标2学习方法:自读、讲读、合作交流课时计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苏轼是位才华横溢的大文豪,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

【说教材】一、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教学目标: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教学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THE END
1.水中藻荇交横的戴继东的个人空间AcFun弹幕视频网上传图片恢复默认背景 图片要求 文件大小不超过5M,支持jpg、gif、png格式 最小尺寸 1920*300px 建议尺寸 1920*1080px 取消确定 水中藻荇交横的戴继东 私信举报 分享 这个人很懒,神马都没有写… 这个人很懒,神马都没有写… +关注鼓励 取消关注 设置分组 投稿0 关注1 粉丝0 视频0 文章0 合辑0 最新 最新 ...https://www.acfun.cn/u/74854961
2.青荇是什么意思青荇是一种浅水性植物。茎细长柔软而多分枝,匍匐生长,节上生根,漂浮于水面或生于泥土中。叶片形睡莲,小巧别致,鲜黄色花朵挺出水面,花多且花期长,是庭院点缀水景的佳品。原产中国,分布广泛,从温带的欧洲到亚洲的印度、中国、日本、朝鲜、韩国等地区都有它的踪迹。 根茎可供食用,可做蔬菜来煮汤,柔软滑嫩,在上古...http://m.qicaisi.com/bk-468652.shtml
3.荇的笔顺荇字的笔顺水荇、青荇、荇藻、藻荇、浆荇、荇桥、连钱荇 相关字: 花、草、行、艹、藏、菜、兴、薄 ? 2010-2024 书法集 www.shufaji.com 返回顶部 书法迷书法集书法导航书法家篆刻书法字体五体书古风书甲骨文古印篆书篆体光明书集美书33书法毛笔字钢笔字多体书花鸟字書法视频集字字形大字篆刻之家国学古籍中医象棋游戏电...http://bishun.shufaji.com/0x8347.html
4.烁光PDF转换器烁光PDF转换器提供PDF转Word,PDF转图片,PDF压缩,PDF加密,图片转PDF,Word转PDF等功能,专业、高效、安全http://zysuangua.com/
1.藻怎么组词藻字读音及解释高中知识1、“藻”组词:浮藻、辞藻、词藻、品藻、金鱼藻、藻井、藻饰、荇藻、枚藻、蓝藻、华丽词藻、摛藻、绿藻、藻荇、堆砌辞藻、虑周藻密、山节藻棁、沉思翰藻、堆砌词藻、雕镂藻绘、玩弄词藻、摛藻绘句、鸿笔丽藻、才藻富赡、扬蘤扢藻、重葩累藻、藻绘、衣藻、韵藻、沈思翰藻、丽藻、藻棁、鱼藻、狸藻。 https://www.027art.com/gaokao/HTML/12705647.html
2.《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精选5篇)明确:积水、藻荇不是真的。 4.为什么不直接写成“庭下月色空明,竹柏影交横”呢?(投影改句)比较一下,看看哪一种写法更好。(投影七:比一比) 提示:只剩下了“月色”“竹柏影”,没有了“积水”“藻荇”。 读一读,讨论,明确:原句(1)用比喻,形象生动。(2)有恍然大悟的幻觉之美。(联系《幼时记趣》“一...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nplzpdj.html
3.藻类(拼音:zǎolèi,注音:ㄗㄠˇㄌㄟˋ)一把刀《汉语词典...首字:藻 首字拼音: zǎo Emoji组合: 这是本站原创收集整理的汉字“藻类”对应Emoji表情符号: 藻→ (三叶草) 类→ (双人像) 为汉字添加生动形象的符号: 还有横排PNG图片: 及动画GIF图片: 也方便大家复制粘贴到微信、QQ等地方,还可以查看该符号在《EmojiAll表情词典》...https://hanyucidian.18dao.net/node/121635
4.专题06《记承天寺夜游》“遂、藻、荇、耳”等字词容易写错。 3.(2023·江苏·九年级专题练习)默写。 (1)《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感情的句子是:。 【答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https://mip.21cnjy.com/P/20164616.html
5.如今的黄土高原,2.9亿年前是这种凶猛“鲨鱼”的家园此次瓣齿鲨化石的发现,让我们有幸“回到过去”,一窥几亿年前的情景。那时,现在山西的所在地曾是一片汪洋,海中或许藻荇交横,凶猛的古老鱼类穿梭觅食。 时间在树木中留下年轮,也在生物演化过程中留下痕迹。文明变迁,沧海桑田,它们存在的证据最终被烙印在一块块质地粗糙的石头上,通过一方天地,向今天的人们诉说着当...https://www.cqcb.com/manxinwen/manxinwen/2021-09-03/4420981.html
6.《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通用13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月景。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 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https://www.ruiwen.com/wenxue/jichengtiansiyeyou/967612.html
7.《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如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此时的教学竟能如此水到渠成,将问题抛出后,思维敏捷的同学马上说:“老师,我认为添上这些语句不好,因为,它写得是夏天的景观,季节不对。”接着有的同学补充说...https://www.oh100.com/baogao/jiaoxuesheji/185581.html
8.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等奖范文(18篇)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第12个图片)。 附:板书设计。 苏轼。 夜游之因。 叙事。 欣然起行。 月色——积水空明。 绘景皎洁。 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贬谪的悲凉洒脱。 抒情漫步的悠闲达观。 人生的感慨。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https://www.77cxw.com/fl/974264.html
9.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优秀12篇)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写人:“有闲”——热爱生活 五、教学体会: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https://www.yueduku.com/jiaoan/jiaoandaquan/85/85236.html
10.诗经4荇菜,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颜氏家训》里有:“今荇菜是水有之,黄华似莼。”的句子,也是训导族人,行世要有清澈之心。苏东坡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里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空灵描述,以凝练细腻的笔墨,创造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冰清玉洁的美妙境界,也折射其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胸怀。https://www.jianshu.com/p/c20ad48c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