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讲授法,合作探讨。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设计:
我想请问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困难和挫折吗?当你陷入困难和挫折时,你是否感到沮丧、不知所措甚至痛苦呢?老师跟同学们一样,当困难和挫折来临时,也会产生这种心理。有一个人说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个人所经历的痛苦比我们更深,挫折比我们更多(多媒体展示:)
这个人就是——苏轼。上节课我们朗读了他的写景文《记承天寺夜游》,并疏通了文意。可是却还不知他历尽人生沧桑,看尽世态炎凉,为何如此快乐?今天,我们再随着苏轼去承天寺同赏秋月,探寻快乐的真谛。3’请先听老师读一遍课文。
(二)课文朗诵。
1、老师范读1.5’2、同学齐读1.5’
(多媒体展示:)
过渡语设计:疏通文意的工作我们已经完成了,现在我们温习一遍。
(三)文意疏通,检查预习。(多媒体展示)3’
抢答题: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的藻荇之类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多媒体展示:描写环境的句子)(学生找出后要求学生齐声朗诵)
(四)景物赏析
(1)启发:这句话的描写对象是什么?怎么表现的?
超级链接一: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暗喻:月如水(清明澄澈)
映衬:影衬光(清丽淡雅)
(2)超级连接二:积水空明(此何时?望日之前,朗朗晴空,明明皓月)月色之明
藻,荇交横(若真是水中所见,可见水——清)月色之清
盖竹柏影也---(影子分明,则说明?光——浓)月色之浓
过渡语设计:《记承天寺夜游》里的月夜小景,确实美伦美奂。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像承天寺这样的美景每夜都有到处都有,为什么只有苏轼才能领略到?
(五)探究苏轼的心境10’
(1)师:苏轼讲了原因吗?(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那么怎么理解“闲人”这一词呢?(课文有注释)
师:“清闲的人”。苏轼的“闲”是有特殊背景的。(多媒体展示:)
师:可见,苏轼在黄州的“闲”,是迫不得已的,“闲人”之说蕴含着郁郁不得志的悲凉感慨,可是作者并没有悲叹,而是自嘲、自慰。
(2)师:那么,苏轼在黄州的“闲”,是不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呢?老师查到了一点资料,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念一下------(多媒体展示:
师:这样看来,苏轼一点都不“闲”,反而很“忙”。那么“闲”字还该这样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忙里偷闲——闲情雅致)
(3)师:在政治上受打击、生活困窘的时候还能有闲情雅致,这样的“闲人”又能有几位呢?文中说“两人者耳”。“闲”——看来很难做到,怎样才能“闲”,苏轼有没有在文中告诉我们?(难度较大,学生一般很难发现。)(多媒体展示:
师:让我们再次齐读写景的句子,由“景语”来体察“情语”
(描写环境的句子)要求学生齐声朗诵
师:“景语”流露出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学生讨论发言,教师从中点拨进而作出结论:
苏轼心如“积水空明”,空明澄澈的美景体现了内心的宁静旷达与明亮。
师:苏轼一生历贬八州,走过无数的穷山恶水,却能始终做到随缘自适,自得其乐:
你从这些诗词中看到苏轼怎样的心境?(学生自由回答)
师:是呀!有了豁达的心境,在他的作品中就没有了沮丧、抑郁。
(六)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豁达心境。
板书:一切景语皆情语
悲凉感慨
景语:空明澄澈情语:“闲”闲情雅致
宁静旷达
(七)作业:拓展练习10’
请读李白《游泰山》(组诗)和杜甫《望岳》根据“景语”对比两位诗人不同的
教学重点: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预习准备:
1、解决生字词注音;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再次朗读。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四、赏读品味语言
1.创造情境,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3.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五、延读拓展积累
1.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贬官谪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写于他被贬在湖北黄州之时。在文中我们看不到一般人被贬官的挫折、苦痛和郁闷,我们却只看到夜晚游历快乐和闲适。似乎是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我们不妨来一起耐心寻味。
二、背景资料
三、朗读(听录音),评赏朗读的效果(注意情感的曲折有致)。疏通文句。
四、整体把握:
1.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心有灵犀
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欣赏图片,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的月色
4.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
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5、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作者和朋友的“闲”,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7、“闲人”究竟是什么人?
〖明确〗:“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
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7、苏轼作文以辞达为准则,所以当行即行,当止就止,很少有芜词累句,这在他的笔记小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为何苏轼在被贬后却依旧有此闲情呢?
儒、道、禅的融合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1037-1101),21岁出蜀进京时,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奋厉有用世之志。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晚年贬海南,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以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的超越态度、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消解痛苦。
所以苏轼,既执着人生又超然物外——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生活情趣和创作活力。故黄州、惠州、儋州:逆境中的创作高峰——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6.表演。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四、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看图写景抒情。
五、作业
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这堂课从最初设计到最后的呈现,感想良多,下面就选择其中最深的三点谈谈:
1、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两天教学文言文的老师在这一点上都无一例外,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味古人的情感。
总的一点感觉,公开课是对自己平时教学的一个总结。得与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论。但对我而言,我要说一句:本想收获一缕清风,而你却给了我整个夏天!再次感谢语文组的全体老师!
教学目标:
1、读通文意。
2、领悟心境。
3、赏析美景。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月景的特点及写法。
2、领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竞比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计算机课件
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景导入课文。播放一组月色图让大家欣赏。
导语:人们常说:“月色如画”,在摄影家、画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笔下也毫不逊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欣赏一下散文大家苏轼笔下的月色图。
二、简介作者。
请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作者的信息,用多媒体展示苏轼的生平,让学生摘要做笔记。
三、读熟课文。
自读课文,就难读的词或句子进行圈点,小组讨论解决,如仍有疑问则向老师提出,多媒体展示重点词句,让学生当堂巩固。然后熟读课文(可按下列步骤进行:个别朗读——学生评说——再听范读——一起朗读)
四、读懂课文。
1、请学生结合注释和已学过的知识,或查阅工具书自渎理解,有疑问可同桌交流,也可提出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五、读课文,欣赏月景。
1、这篇散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一句话概括。
2、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划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多媒体展示“赏月图”)
3、这一句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4、这些景物都是客观实景吗,体会“藻荇交横”的妙处。
5、讨论如将“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改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表达效果一样吗?
6、学生用诗意化的语言描述这幅月色图。
7、有感情的朗读此句,当堂背诵。
六、感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3、他遭受冤屈而被贬谪,成了有职无权的“闲官”,按照常理,遇到这样的打击,他的心情应该如何呢?
4、但他却表现得那样的洒脱、安闲,可见其是一个怎样的人?
5、作为一代大文豪、一个大政治家,他想不想做一个闲人呢?
6、朗读最后一句话,读出感慨万千的语气,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7、一边欣赏优美的月色图,一边配乐有感情朗读全文。
8、开展背诵竞赛。
七、拓展延伸。
月亮在诗人的眼中是一个有情之物。回忆我们读过的有关月亮的古诗文,用下列句式进行赏析。
“我欣赏诗(文)的
一句,它写出了月亮,
表达了诗人情感。”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由主题合成单元、“名著推荐与阅读”和“专题”构成。全册共计六个合成单元,《记承天寺夜游》编排在第四单元。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言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这篇仅有84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入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悲凉的情怀。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和对课文的分析,结合学生已在七年级学过苏轼的词《浣溪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一学生实际,我决定以“读”为突破口,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案:
(一)精心设计导语,走进苏轼。宋代有个大诗人(出示课件——苏轼像图),大家认识吗?(有人会说认识,有人会说不认识)谁来给大家说一说?(视学生介绍的情况,教师小结)。苏轼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1079年他因“乌台诗案”被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善于自我解脱,同友人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澄澈透明,如诗似画。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板题)
(设计说明:由学生介绍苏轼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交流处理信息,教师作必要的小结点拨,能够为阅读感悟奠定基础)
(二)出示学习目标
2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能当堂背诵全文
(设计说明: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不是提出一系列问题,而是确定学习目标,提出学习要求,使学生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明白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三)学习方法指导
1.自读课文,“三看一查”,顺畅诵读。
(四)探究合作交流
1.作者为什么要想着夜里去承天寺游玩?他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2.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设计说明: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悟情、悟境)
(五)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
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七)当堂背诵课文。
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发言踊跃,特别是当教师问到: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课堂气氛更是达到了高潮,学生几乎是抢着发言。
吴代军同学说:“你虽然被贬,在以后的官场上很难再站起来,也就不可能为朝廷尽忠了,但是你的爱国心终究不变,那颗忠心既然无法在朝廷中燃烧,那么就用你的诗,你的词以及你的那颗心去陶冶人们吧!”
刘腾飞同学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跑得马。要胸怀大志,不要为被贬而忧愁,保持乐观心态,总有一天‘骥遇伯乐’为朝廷出力的。”
宋杰同学说:“你可真是乐观,在被贬之时,还有心情赏月,不过经你这么一写,这月亮真是太美了!你虽然遭贬,但不要灰心丧气,在文学方面好好发展,你将会名垂青史的,加油吧!”
汪俐俐同学说:“苏轼老前辈,趁这美好月色,下几盘棋如何?人生会遇到到许多不如人意的事情,何不对酒当歌?这才是人生几何呀!”
邓婕同学说:“何必总汲汲于仕途?仕途的路途上开满了美丽的玫瑰,玫瑰上总是长满了刺,倒不如归隐田园,赏月观花自在,何必如此悲伤?”
谢东亚同学说:“既然你的抱负没有实现,就不要气馁,爱拼才会赢。在黑暗中,你一定会找到光明的,大好年华不可以游山玩水而闲之!”
谢冰莹同学说:“苏轼老前辈,什么事都要想开点,对那些追名逐利的人,不要放在眼里。所谓‘愁一愁,白了头,笑一笑,十年少’你不要为那些事感到悲伤,只要你这一生是幸福的,没有白活也就足够了。要想到‘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在文学方面多写点好诗、好词,照样可以青史留名。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不妥之处,请予指正。
1、了解苏轼生平以及他的文学成就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背诵全文
3、理解作者的情感
4、文言积累
一、导入:
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看谁了解苏轼的有关资料最多。
二、朗读,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朗读,尽量大声的读,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读的怎么样?(读的不大好,或者读的不错……引到录音朗读)
4、出示课件,提供参考译文
三、背诵
1,展示课件中,图文结合,请学生配乐朗读(四个不同的图文)
2,听录音朗读,自己试着背诵或者跟读
3,背诵
四、品味
出示课件问题:
2、文中作者抓住了庭院中怎样的景物特征,怎样描写的?
4、教师总结:
五、拓展延伸
欣赏月夜图,倾听古曲,可以学着古人,激发情思也写一个短文或者写一两句自己想对苏轼说的话。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语言。
3.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语言。
一、导入
二、整体把握
(1)初读,扫清字词障碍。
(3)齐读课文,注意停顿、节奏,读出韵味。
2、译读——疏通文意
(1)自读,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互译互听全文。
三、研读赏析
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这幅月夜图有何特点?
(3)文中有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4)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2、交流对以上问题的看法,再读课文。
四、探究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提出问题,教师准备以下问题。
(2)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里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看见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1、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你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请你用优美的文字把你记忆中最难以忘怀的月色描绘出来。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文本
译文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2003/04/01
我说的课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二十一课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一、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2、能力训练点
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4、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四、重点与难点
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五、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学法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七、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2、简介背景,放课文范读录音,提示学生注意正音。听后回答:用文中词语简述作者的思路。这样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3、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本课采用轮读即一人一句,个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4、在反复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合作分析问题。将学生每6人分为一组共同分析以下问题进行交流:
①作者何以夜游?
②何以至承天寺?
③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④用原句回答寺庭步月,见到何种景色
⑤可见其怎样的心情?
7、拓展练习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教会学生辩证的看待人和事。许多教师点到苏轼的乐观豁达即收尾,忽略了学生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利用这个练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可以用现代人的眼光向苏轼提出建议。是课堂气氛再次达到高潮。
8、作业
①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②为苏轼和张怀民在寺庭步月时设计一段对话。
③背诵全文。
9、板书
寺庭步月——事
庭中月景——景宁静淡泊
乐观豁达——情
八、说课综述
总结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符,通过这一课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月夜美景,还感悟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分析过程中,学生愉快的合作学习,多角度的展开思维活动,并且学会了辩证的看待问题,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发展的。
学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在读中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3.学习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的旷达胸襟。
学习重难点:
1.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2.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导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古人借月抒怀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自学交流,整体感知
1.走进作者
2.背景资料
①教师范读②放声自读③检查生字④齐声读
欣然()遂()寝()藻荇()()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欣然起行()(2)遂至承天寺()
(3)水中藻荇交横()(4)盖竹柏影也()
(5)相与步与中庭()(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结合课文注解,翻译课文
(1)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合作探究,把握主旨
1.作者夜游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去一去,品修辞;添一添,品意境)
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4.怎样理解文中的“闲”字?
五、拓展延伸,小结反思
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其实始终都是在写人,从文中我们读到了一个乐观豁达的苏轼,此刻,面队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
六、达标检测,巩固提高
七、作业设计
1.默写背诵这篇短文2.完成本课学案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会积极乐观对待挫折。
一、情境导入。
你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学生背诵诗句)我们比较熟悉的还有苏轼的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他描写月亮的一篇小短文。齐读课题。由题目,你能了解哪些内容
二、介绍作者——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XX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三、自主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朗读的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3、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
4、请学生对学生的朗读作评价。
5、学生齐读需要注意的句子,并再次齐读短文。
四、疏通文意。
1、根据课下注释,疏通课文。
2、在疏通文意方面你有哪些疑惑?全班一起交流。
男生齐读叙事部分,女生齐读剩余部分。
五、深入理解课文。
1、文中有一句写景的千古名句,找出来。
2、古人评价它说:“仙笔也。读之觉玉宇琼楼,高寒澄澈。”下面我们也赏析一下这句写景名句。
齐读这写景名句。
3、文中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就是结尾的抒情议论部分,自己读读,并且通读全文。在读中品,在品中读。月下的苏轼,会有哪些复杂的心绪呢?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
苏轼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报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同学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是你,心情如何?(低沉、郁闷、萎靡不振)而苏轼表现如何呢?(旷达、豁达)
带着这复杂的心绪我们再来读一遍课文。
4、走近苏轼。
5、与苏轼共勉。作者是在政治漩涡中身心俱受伤害后被贬黄州的,在这样的逆境中,仍有赏月的悠闲,这对我们直面人生中的困难、挫折带来了哪些启迪?
(作者不沉溺于被贬的失意中,而是自己寻求解脱,这是一种旷达的胸襟。我们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也应积极、乐观,这样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六、试着背诵课文。
七、生活中,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挫折中,愿我们的胸怀永远旷达从容。
八、布置作业。
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正确读音
1.念无与为乐者()a.yuèb.lè
2.怀民亦未寝()a.qǐnb.qènc.qìn
3.水中藻、荇交横()a.xìngb.xíngc.háng
二、文学常识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_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是我国______________朝的______________。
三、《记承天寺夜游》的最后一层用了两个疑问句和一个陈述句,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这个句子描写的对象是()
a.庭院b.月光
2.“竹柏影”是指()
a.积水空明b.水中藻、荇交横
3.这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b.拟人
4.翻译这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2.b3.a4.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课程标准】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授课人:张学新地点:深圳华侨城中学八年级(6)班一、借月导入新课,音乐进入课堂:伴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老师走进教室,拿起粉笔,“唰唰唰”一下子就把所有同学的目光吸引过来,黑板上马上出现了一轮明月正挂...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会积极乐观对待挫折。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你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学生背诵诗句)我们比较熟悉的还有苏轼的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正确读音1.念无与为乐者()a.yuèb.lè2.怀民亦未寝()a.qǐnb.qènc.qìn3.水中藻、荇交横()a.xìngb.xíngc.háng二、文学常识填空《记承天寺夜游》作者_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是我国________...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诵读法、比较法1课时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教案林毅【教学目的】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教学重点】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和凝练含蓄、饶有趣味的语言。2、学习几个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习重点:目标2学习方法:自读、讲读、合作交流课时计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苏轼是位才华横溢的大文豪,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
【说教材】一、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教学目标: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教学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