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有散文名篇《记承天寺夜游》。接下来请欣赏小编给大家网络收集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月夜图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
二、解题激趣:
三、读以入文,
先对照注释默读,然后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
正音:藻()荇()
划分朗读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文横
盖/竹柏影也
提示: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
四、翻译理解。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注意下列文句的翻译:
欣然:高兴地逐:于是盖:原来是但:只是相与:一起
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五、分析鉴赏。
全文廖廖84字,记叙的是一个细小的生活片断。但仔细品味,并不平淡,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1.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人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文中写景只用了18个字,就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水、藻、荇、竹、柏全是比喻。先是明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月光如水,本是人们用俗了的句子,而作者却能翻新意,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出奇制胜。第二句用借喻,以客代主,索性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先客后主,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人了一片皎洁、恬静的月色之中。
七、熟读成诵
一、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中的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
文中末尾“闲人”的含义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夜空中美丽的月亮总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们能否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
(生回答)
这些诗句大多表达了思乡,思念亲人之情。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散文,它在众多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他就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所写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作者简介
课件展示有关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上均有惊人的成就。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诗:他与江西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他开创豪放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他被尊为“宋四家”之首。绘画:他擅长画竹,自成一体。
(三)、背景介绍
课件展示有关背景的资料: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全班齐读课文)
(四)、朗读指导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停顿
A、给下列字注音
遂()寝()藻()
荇()柏()
B、.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五)、字词疏通重点句翻译
A(1).月色入户(2).欣然起行(3).念无与为乐者(4).遂至承天寺
(5).怀民亦未寝(6).相与步于中庭(7).积水空明(8).藻荇交横(9).盖竹柏影也(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1)相与步于中庭(2)庭下如积水空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六)、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作者为何要夜游承天寺
他有众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
资料助读:张怀民:
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觉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他们两人乐的是什么
明确:欣赏美景
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吗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所见的景色:月色与竹柏影
空灵皎洁明净
(3)、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时的感慨
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光竹柏象征美景
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
(4)、如何理解文中的“闲”
资料助读:苏轼以犯人的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云:“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雪盖草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闲”:闲情雅致闲适的心情
(5)、怎样才能做到文中的“闲”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学生齐念描写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讨论明确:苏轼心如积水般空明,非常宁静。这是一种旷达、明亮的心境。
教师补充资料: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师生讨论明确:苏轼拥有乐观豁达、心胸开阔、洒脱达观的人生观。
(七)、拓展延伸:和苏轼面对面
面对苏轼,你想和他说点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
(请学生背诵)
(八)、结语
苏轼之所以成为名垂千古,家喻户晓的人物。不仅在于他的政绩,散文诗歌,更在于他的豁达,洒脱的人生观留给后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最后请大家记住“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让我们洒脱地面对人生,用闲适的心情去发现生活的美,创造诗意的人生。
(9)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翻译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
2、理解作者的特殊心情。
3、体会语言凝练含蓄,绕有余味的特点。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
教学方法:
情景感染、阅读、讨论、点拨
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渲染气氛,出示一副月光如水的幻灯片。
2、导语:宋朝伟大的文学家苏轼对月光情有独钟,他常常把月光赋予人情味,寄托自己真挚细腻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就真实地记录了他贬谪生活的一个片段。(出示作者和课题)
二、整体感知
1、介绍写作背景
出示幻灯片介绍写作背景
2、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3、介绍承天寺
出示有关承天寺的图片资料
4、疏通文意
A、补充注释:出示幻灯片(给加点字注音)
B、小组合作结合课文注释试译课文
C、教师巡回适时点拨。
5、检查试译结果
A、出示幻灯片。(解释加点字意)
B、翻译指定语句。
三、探究课文
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苏轼谈心:
1、作者为什么会想到夜里去庙里游玩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因为月色很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有何特点有何感受
明确:运用奇特的想象,新奇的比喻。
月夜图:月光如水、皎洁、空灵。
3、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学生在书上找,然后与同桌交流。
举例:“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寂寥苦楚见月排遣。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那些陷入宦海热衷于争夺功名利禄的人,何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更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四、总结课文
1、总结语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