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非遗故事|武汉剪纸:美丽彩纸凝聚大千世界,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武汉剪纸大事记
01
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荆楚地区在“人日”剪纸佩戴,是关于武汉剪纸最早的记载,带有“巫术意义。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武汉剪纸演变成妇女绣花的花样子,并由民间艺人不断创作。
02
20世纪50年代以来,武汉剪纸受到各方面重视,创作的剪纸反映时代发展和现实生活,在题材、内容、技法和传承方式上都有所创新。
03
20世纪90年代起,各种剪纸学会、教育基地也纷纷成立,如湖北省剪纸学会、武钢剪纸学会、武汉市剪纸学会、江汉区青少年剪纸学会等。
04
2005年“全国剪纸大赛获奖作品展”、2007年“国风归来——第二届全国剪纸艺术展”、2011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暨第三届国风归来首义魂全国剪纸艺术展”等纷纷在武汉举行。
05
2006年,武汉剪纸入选第一批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汉剪纸
剪纸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各地的剪纸都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生动活泼的历史文化载体。
武汉处于九省通衢之地,水陆交通极其发达,因其地理上的中心位置,加上楚文化的开放融合,武汉剪纸在独具楚地特色的同时也吸收各地剪纸的风格特色,无论在题材上还是在工艺制作上都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区剪纸的独特风韵。武汉青山区申报的“武汉剪纸”于2006年被列为武汉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显示了武汉剪纸的无穷魅力。
#01
源远流长,跨过漫漫岁月长河
武汉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提到荆楚在正月七日时“剪彩为人,或镂金薄(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这种在“人日”将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剪成的小人戴在头上或贴在屏风上的风俗,开创了剪纸发挥装饰作用和庆祝作用的先河。
武汉深受楚文化浸染,在漫长的历史中经过不断的发展,丰富多彩的剪纸图案和花样开始被心灵手巧的妇女们当做刺绣的底样并在各地流传,有服装上的鞋花、帽花、领口花、裙花、裤脚花等,有用于日常纺织品的被面花、门帘花等,还有节庆或婚礼上使用的礼花、喜花等,于是涌现出了一批专业剪刻绣花样子的剪纸艺人,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剪些花样,摇着拨浪鼓走街串巷卖给各村的姑娘媳妇。这些“卖花样的”民间剪纸艺人用自己熟练的剪技和巧妙的构思创作出图案细腻、构思精美的花样。
武汉的剪纸艺人们还成立过自己的行会组织,定期做会、议价、收徒拜师,为武汉的剪纸艺术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使剪纸成为中国有商业价值、艺术价值的民间文化产业。
武汉长江大桥剪纸
传统的武汉剪纸最大的特点是:为了使图案更加精美而加入了刀的雕刻,剪刻并施,较多地运用雕刀、刻刀、剪刀、锥刀、凿刀等工具将多余的纸直接挖去,使刀随人意,运转自如。因此,武汉的剪纸又被叫做“雕花剪纸”。
旧时武汉,剪纸图案多和百姓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薄薄的纸片里暗藏着神奇的故事,美丽的图案背后也蕴涵着美好的祝福。武汉民间剪纸善于运用象征、谐音、寓意等手法,表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审美情趣。例如鱼戏莲间,“莲”谐“连”音,“鱼”谐“余”音,莲花和鲤鱼寓意连年有余;双柿与如意寓意事事如意;鹿鹤同春,寓意健康长寿等。还有鸳鸯象征爱情,龟鹤象征长寿,灵芝象征福寿,石榴隐喻多子,梅、兰、竹、菊代表四季平安等。
正是因为武汉剪纸精巧构思和美好寓意,才能在祈求吉祥的乡土民间传承至今,登上大雅之堂。
#02
薪火相传,继续散发迷人风采
进入新时代,富于创造力的武汉剪纸艺人结合现实生活,不断发展剪纸文化,将新中国的风云变幻和武汉剪纸的题材变化紧密结合。
20世纪50年代以来,剪纸艺术受到各方面重视,活跃在武汉的美术工作者从民间剪纸中汲取营养,并探索创新,使其走进更为广阔的天地,他们在生活和时代浪潮的不断变化中寻找新的象征符号,传情达意、表现主题。新时期的武汉剪纸并没有抛弃传统,而是在传统民间艺人的积累和沉淀的基础上与时代共进。
湖北民间艺术家马子暇剪纸作品
因为武汉剪纸在题材、内容以及技法上的创新和突破,当今的武汉剪纸更注重装饰性和趣味性。特别是近年在传统节庆期间,武汉人将剪纸作品和中国结搭配起来,使节日气氛更加喜庆和吉祥,很多商场、超市、公司、楼盘、风景区等地也会选取吉祥的花样剪纸图案进行装饰。
#03
昔时百姓窗前物,今朝非遗册上花
20世纪中期开始,武汉剪纸受到了政府部门和人民的高度重视,并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武汉雕花剪纸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打破了传统剪纸的父子相传、民间艺人拜师学艺的传承方式,创作主体也由普通劳动妇女和走街串巷的“花样子”艺匠转变为文化主流中的艺术家或美术工作者,魅力无穷的剪纸作为一种民间艺术进入主流文化生活中,在时代背景下以表现现实生活、传播新思想为重要题材和发展方向。一些剪纸工作者通过出版剪纸教材和作品集的方式广泛传播,作者也有了作品意识和署名权,在传承方式上发生了质的改变。
湖北省省级非遗项目“武汉剪纸”传承人毛明月正在剪纸
武汉先后出现了一大批剪纸艺人和学院派剪纸高手。武汉文艺界还举办过多次全国性的剪纸艺术展,与此同时,各种剪纸学会、教育基地等纷纷成立,使这种传统的手工艺术更加深入到人们生活中。对武汉剪纸影响最大的要数蒋在谱、刘士标和何红一三位剪纸艺术家。
蒋在谱是武汉著名的剪纸雕花老艺人,出生在三代以剪纸为业的艺人家庭,自幼接受家庭的熏陶,不断创新。他的作品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装饰趣味,曾在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巡回展出,代表作有《百花齐放》《团花》。蒋老一改武汉地区的单色剪刻,根据题材需要采用了套色剪纸,作品更加绚丽多彩。蒋老的剪纸汲取南北剪纸之长,兼收并蓄,融为一体,是武汉剪纸承上启下的人物。
刘士标是原武钢画院院长,他将民间传统剪纸的题材拓展到工业领域,开创了中国现代工业题材剪纸作品的先河。他以武汉钢铁为题材的个人专辑《大钢都小剪纸》分别在武汉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播放。他的工业剪纸汲取了版画、国画、宣传画、漫画的特点和表现手法,使作品兼具粗犷和柔细的风格,他开创的“武钢剪纸”成为中国民间剪纸园地里的一朵奇葩。
何红一是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剪纸学会常务理事。她经常在大学生中开展公益剪纸讲座,将青年学生引向剪纸艺术的瑰丽殿堂。她还经常通过在国外举办剪纸艺术展览和讲座,使剪纸艺术走向世界。除了丰富的剪纸作品以外,其学术论著《中国南方各民族民间剪纸研究》《长江流域的民间工艺美术》也对剪纸的历史和理论知识有很深的造诣。
武汉雕花剪纸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经过文化精英和爱好者们继承创造,一定会在未来衍生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
《品读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者:武汉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等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文字:《品读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片:《品读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民网
排版:sigar
记者丁群
走进王玉芳和魏述洋家中,老两口正凑在一起,商量着创作一幅新的剪纸作品。二位身后挂着不少引人注目的红色剪纸作品,这些都出自王玉芳之手。
王玉芳是济南市莱芜区一位非遗剪纸代表性传承人,而她的丈夫魏述洋则是非遗渔鼓代表性传承人。自四月以来,二人共同创作,持续剪出二十余幅崭新的原创作品,以致敬那些曾奋斗、仍拼搏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工作人员及志愿者们。
“我是一名渔鼓传人,除此以外,还喜欢画画、书法。”魏述洋主动提出,要和妻子一起完成这幅作品,两人一合计,便迅速投入到了创作当中。
出征、心连心、人民卫士、英雄使命、请战书.......二老一旦创作起来,便一发不可收拾,突然涌现的灵感让他们以“致敬抗疫英雄”为主题,陆续创作出二十多幅作品。
“大白”准备和家人告别、“大白”在候车区域前消杀、“大白”聚在一起握拳......这些生动的画面,让人产生强烈共鸣。
据了解,目前这些作品已经被收藏了起来,预计将于6月中旬在莱芜区图书馆共同展出。王玉芳和魏述洋说,他们能做的事情不多,不过两人愿意用微小的力量,去记录那些平凡中的伟大。
文/赵洪波
剪纸的纹样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这些纹样源自母亲没有条条框框的随意剪纸技法,有阴剪阳剪,开口剪,闭口剪,对折剪,随意剪,用普通红纸剪,采用掏剪(闭口剪)方法,遇到厚纸就用开口剪的方法,技法也要随时代发展而有些改变和提高,好技法才能出好作品,随心所欲,认识万千,世间物象,取简剔繁,剪糟留精,眼到心到,意在手到,母亲的剪纸作品中很少用多余的“纸条”把两个纹样连接,(比如人的面部五官),也较少有意识的用“纸外框”连接中间的纹样,而是随意有机的把纹样相互连接起来组成剪纸作品,使观者能看到有左右连惯,上下呼应,通体流畅,鸟翔蝶飞,花开树果,龙腾人舞,“音律跃动”,道法自然,韵味十足,一气呵成的完整效果,这是我母亲剪纸作品的一大特点。
这些弯曲的发须纹细如游丝,纸线弯曲飘逸,“栩栩如发”,使我联想到齐白石先生画的贝叶草虫,精细到我只能用放大镜去观察欣赏,母亲剪出的发丝,我也曾好奇的用剪刀试着去模仿,屡试不成,只好放弃。
母亲剪“大鸡图”也是得心应手,“轻车熟路”,对大鸡的神态“剪化入微”,冠大腿壮,昂首啼鸣,低头觅食,“呼朋唤友”,多姿多态,最叫绝的是剪了一个大鸡尾巴的作品,艺术家中齐白石画过牛的尾部,网络上称为“牛腚”,徐悲鸿画过马的尾部,鸡的尾巴部位在我看来是很难表现的(当地人俗称“鸡屁股,鸡腚眼”),没想到母亲用剪纸的方式表达的如此完美,堪称经典之作。生活观察细致的人会注意到一个有趣的情节:当大鸡遇到紧急情况飞奔向前而又“急停”的时候,由于惯性和风的作用,大鸡的尾巴会“炸开”(所谓炸开是指动态中的一种急速张开的过程,不是孔雀悠闲舒展的开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