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朝生而暮死,与蜉蝣同寿。作品选用半透明网纱管,通过挤压、黏合等手段,制作出一些尚且存在和已经被污染的海葵、海草、海兔等动植物形象。层层叠叠的灰色代表了即将成为过去的健康植物,苍白色到荧光白展现了逐渐被污染的过程,炫彩色到黑色象征着动植物变异与消失的未来。
赵晨好《蓝染》棉布、染料
蜡染,是流传于苗族聚居区的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蜡染纹样多为写实的花鸟鱼虫或抽象的集合图形,表现了人们对宇宙的认知,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将蜡染与扎染相结合,用深浅不一的布料组合成一幅苗族聚落场景:屋后有茂林修竹,错落有致;屋前有清泉流水,山石点缀其中。我希望通过这件作品,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传统的人从深层意识中联结起来,沟通人们心灵的联系,让传承的种子深埋于心。
佩戴场景图
雷思颖《龙“舞”》扭扭棒
作品龙“舞”以广东省非遗——海丰麒麟舞编织制作技艺为基础,用扭扭棒材料作为连接虚拟服饰和非遗文化的媒介,设计了神龙虛拟配饰,客观上既表达了作品的主题,又在探讨如何增强非遗文化在现代群体中的认知度,通过虚拟时尚的想象空间与社交价值空间与中国非遗文化相结合。
余晓琳《逐焰》塑料、石塑黏土
依托泥咕咕起源传说,古代动物图腾崇拜文化,搭建了一个似水似火的场域,在黑白灰的主调中点缀中华五色,展现瑞兽面对火禁锢侵染等灾难时坚韧向上的能量场,旺盛鲜活的生命力,承载了人们对祈吉纳福的强烈愿望。
路悦嘉《回溯》一次性口罩
叶志斌《黑与白的螺旋》综合材料
造型灵感源于中国的黑白太极与科学中的量子纠缠,表达形式则参考了艺术家约翰·埃德马克(JohnEdmark)的雕塑,希望通过旋转来达到立体动画的效果,以表达生命如同量子不停的旋转轮回,由生到灭,由灭到生。材料使用了雪弗板和一台唱片机。虽然上课过程中一开始的想法很清晰,但随着实际制作时的接连失败,着实让制作进度停滞不前,最后出来的效果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但是在老师的鼓励下我还是将其完成了,尽管可能结果不是最令人满意,但是还是收获到了很多。
王蓥《十二时辰》椴木
谢天琪《日心》亚麻布、手工纸、镜子、缝纫线、木块、油墨、丙烯
作品名为“日心”,表达克服万难一心向日的太阳崇拜之信念。日月之行,天地之理,阴阳之衡,万物皆和。我选择了如战国时期花山岩等不同时期地区的代表太阳纹样,加以甲骨文样,使其具备一定的文字性和可读性,来体现“太阳崇拜长久盛行”这一思想。图像表达借以活字印刷的方式,在木块上刻下图样纹样,其可以任意组合,形成不同的视觉效果,再用墨水、丙烯等材料进行印制。主要材料选择亚麻面料,佐以手工纸、线等材料,加入镜面元素,更体现“阴阳”对比。
刘一涵《编织我的生活》综合材料
“编织不仅是一种手法,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我要把我的情感、日常、审美、态度随心所欲的缠绕在一起,编织成我的生活。”作品运用了铁丝、鱼线、串珠、生物面料等综合材料,在铁丝编织成的骨架上将它们进行拼搭,结合打光设计旨在展现插画样式的立体造型。在这堂材料课上,我萌生了自己制作材料的想法,所以就尝试从明胶粉开始自己制作面料,作品中的透明材料就是自己尝试做的生物面料。运用了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装饰物可以是俏皮的、荒诞的、随意的、乱七八糟的。
莫佳翰《闪耀的裂痕》石塑粘土、丙烯颜料、水彩颜料
中国有一种修复残缺器物的手艺叫锔瓷。后来这项技艺在东亚经历了改造和广泛应用,又被称作金缮,金缮从字面上来看就是以金修缮,主要用天然的大漆来黏合器物的碎片,或填充缺口,其间多次打磨、上漆,直至与器物原形契合得严丝合缝。这项技艺打动我的地方是它并不是机械地复原或掩盖器物的残缺,而是用一种接纳的态度,将修缮的过程视为器物生命的一个阶段。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裂痕,有的人生来残缺,有的人在生命中遇到了无法修复的创伤……本作品的主角小羽人代表了残缺但自由的灵魂,代表金缮的星星带领它在异世界中寻找小羽人掉落的碎片,最后将它修补好送回原来的世界。这个过程也象征着修复创伤的过程,直面人生缺憾,阳光才能照进来。
周子盟《鱼戏莲》不织布、色粉
刘子轩《狮语·人间》竹条,麻绳,金箔,卡纸,餐巾纸,马克笔
以海麒麟舞为创作主题,蓝色的舞狮代表着勇敢,无畏。将纸作为主要媒介,通过对人和鳞片形状的纸进行设计雕刻,来体现人间百态中人们重出冲出牢笼,重塑自我的过程。
闫心语《贺兰记忆》棉花、麻绳、颜料、石英砂、羊毛毡、铁丝
张雅致琪《绒变》绒花(免劈无捻蚕丝、退火紫铜丝)、铝丝、圆木片、半球模具
非遗绒花在即将失传之际却突然爆发出了一股强大的生命力,汉服文化涌起,市场对绒花簪需求变大,越来越多的绒花爱好者在无意识中担任起了传承人的身份……此作品意在传承绒花技艺的同时对其进行创新、改造,用其独特的技艺与外形,赋予美好的创作理念,创造出一组大家无比熟悉但又新奇的绒花作品。
文可亦《不织布与漆》不织布、色粉、油漆笔
中国漆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早期古代漆器多以黑红为主,之后越来越多自然材料被加入进来,螺钿、金银蛋壳、骨石点缀着漆器。有的高贵典雅,富丽堂皇,有的淳朴自然,风格迥异。色彩的斑斓流浮于漆器表面,丰富的彩色肌理抽象而又流动含蓄。不织布,长短丝在机械的加工下热粘而成,工艺流程短,生产速率快,产量高,成本低,与漆器制作的昂贵繁复截然不同。企图在两种毫无关联的材料之间制造联系,用不织布为媒介材料呈现出漆器的效果,将大漆工艺以纤维形式表达出来。
朱丝语《跳舞的纹样》铁丝、不织布
在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中,马家窑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彩陶纹样更是神秘而多样。本作品就其中的漩涡纹为研究主题,将铁丝做为为主体材料,并采用定格动画的形式来演绎古人创作的纹样的情景故事。让神秘的漩涡纹样变得鲜话而有趣,使人们更加能够体会到纹样中的内涵所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真切体会到了手工的乐趣,同时在自己与同学们的作品中感受到到了不同的材料的不同魅力与同一材料的不同表达形式。
杨楚豪、杨东源《纸狮物语》综合材料、影像
通过学习造型基础与材料表现课,让我们对传统造型与材料的使用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我们的作品通过纸狮和皮影的结合展现了不同形式的艺术表达方式。两种作品的结合,让我意识到艺术的力量可以超越语言和文化的界限,直击人心。通过创作这些作品,让我们明白艺术不仅是表达个人情感的媒介,也能够传递普世的价值观和思想。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世界、探索内心的平台。一份材料,一处情感,一纸舞狮,一代传承。
罗婉荧《上楼梯的麒麟》玻璃、石塑粘土
以潮汕非遗手工艺嵌瓷技术为呈现方式,呈现了潮汕非遗舞蹈文化海丰麒麟舞。形态模仿未来主义,为一只从地上腾跃而起的麒麟,在飞跃的几秒中,形态像在黑洞中一样被拉伸,呈现出麒麟的瞬间动态。利用碎玻璃和石塑粘土当碎瓷片和水泥的平替,将碎玻璃修剪成水滴型,以表现速度的方向,用石塑粘土塑性、粘合,最后做成了我全新理解下的“新式嵌瓷雕塑”。
明子健《崛.起》ABS、塑料、流道
红色的狮头代表着忠义,无畏和财富,被称为关公狮。使用了拼装玩具的板件架(流道)作为主要材料,主体坐落在为零散的板件碎屑的底座上,代表着醒狮从百废待兴到崛起的过程。
杨雨静《石》羊毛
这款手工艺品采用了羊毛毡的手工制作工艺,将石雕和泥咕咕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设计上,本品采用了生动的、流畅的线条表达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形象。
李林芮《竹篾子》竹条、铁丝、麻绳
竹篾子灯笼编织在西安市灞桥区狄寨街道塘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新春佳节、婚庆喜宴,都少不了竹篾子灯笼来烘托气氛,以示吉祥。它也作为当地群众祝福平安、祈求长命百岁的吉祥之物而保存下来。我基于这样的传统祈福意义,利用竹篾子材料再造传统的竹篾子灯笼形态,将传统的灯笼的线性平均结构重构,运用与传统不同的编织方式,将其用竹排表现出来。呈现一个新型的丝竹灯笼的空间,构建一个竹篾子灯笼的互动场所。
韦雅轩《文字的重塑》滴胶、羊毛毡、酒精颜料
汉字与文字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一个载体,而文字的载体多种多样,甲骨,兽骨,文字的形态有象形,表形。我运用滴胶与羊毛毡颜料等多种综合材料对文字进行重塑,让文字拥有自己的色彩。滴胶成为我所创作的文字的载体,而文字的新型形态在滴胶盘中展现,日月山川、冬夏晴雨,我希望我们的文字也可以拥有另一种对于色彩与意向的传承延续。
黄思宇《蛋仔派对皮肤——海丰麒麟系列》石塑粘土、丙烯颜料
从本次课题海丰麒麟舞狮文化入手,我希望提高海丰麒麟舞文化的传播率,用男女老少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把最近火爆的游戏蛋仔派对的皮肤与海丰麒麟舞狮原型结合,设计了一款国风游戏角色,并深入研究石塑粘土这一材料的可塑性,将设计的皮肤立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