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基本地理环境,大体上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型城市,一环二环三环很规整向外扩张,另一类是个性化城市,城市被山河湖海湿地荒漠岛屿等各种地理环境肆意分割,每座城市的格局都不一样,只能一城一议。
像深圳(紧贴香港,只能从罗湖口岸开始,由东向西再向北发展)、珠海(类似深圳)、厦门(岛内岛外两重天)、香港(新界和港九两重天)、台北(不规则的台北盆地就巴掌点大,基本已开发完毕,没有更多的发展想象空间)、重庆(全是山山山,只能因地制宜多中心不规则发展)、青岛(只能由南往北,渐次发展)、昆明(只能沿滇池向南发展)……都是很典型的个性化城市。
再举个更奇葩的例子。
浙江有座名义上的三线城市,叫台州(念轮胎的“胎”),车牌浙J,在浙江10个地级市中排倒数第二(后来从宁波划出的舟山不算),在省内地位可见一斑。
但去过这座城市的小伙伴都知道,这压根不是一座完整的连成片的城市,而是散落在N处的几座独立或半独立的城镇共同拼凑而成的。
这座城市的内环线极为奇葩,是围绕着一大片山区(飞龙湖板块)修建的,也就是内环里面几乎全是山,内环外面的东北、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是椒江区、黄岩区和路桥区,三者几乎都呈现出半独立状态。今天台州市政府和各种面子工程都放在淑江,是名义上的城市中心,但火车站在黄岩,机场在路桥。
台州地图
而在黄岩西北15公里处,是以前的台州府城(市中心),现在的临海市,路桥往南15公里处,又是一个独立的温岭市,这两个县级市都有不少旅游景区,名气也不小。
15公里,是人民广场到上海外环和天安门广场到北京五环的距离,说近不近,说远不远,城市大点能连成片,小点又可以独立发展。
所以如果把这些区域合在一起,台州其实不小,但实际上这些区域又相对独立,分开看,每个城区又只有三四线小县城的体量。
你要在网上问台州中心在哪里,就和问中医靠不靠谱一样,马上会引发口水战,所以这种城市买房,自住可以,投资就别考虑了。
相对而言,“圆环套圆环”的平原型城市相对比较简单,因为城市最初都由一个原点开始发展,四周都没有山河湖海阻隔,就会往四周自然扩张,从而在路网设计上,也会形成一环套一环的“N网N射”结构。
二、分析四维度
理论上说,平原型圆环套圆环城市,房价高低应该和到市中心的距离成反比,也就是离市中心越近,通勤成本越低,生活服务越齐全,房价越高;反之,离市中心越远,房价越低。
两个不同方位的板块,都距离市中心8公里,理论上说,房价应该差不多。如果相差太大,可能低的那个就是洼地。
但这只是基于地理环境的理论说法,实际上,不同板块房价的高低还和另外三个因素有关:历史人文资源积淀、政策导向、产业布局。
除了深圳这种过去40年从无到有完全新长出来的城市,稍微有些年岁的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必然会有文化积淀。
这种积淀,既体现在最硬的历史保护建筑的数量上,也体现在最软的当地人心照不宣的意识形态上(鄙视链),当然还体现在长期作为优势板块所积累下来的行政、教育、医疗、文化、交通等资源上。
这些因素,最终都会影响房价。
比如北京历史文脉集中在西北方向的三山五园,北城住官宦大户,南城住黎民百姓,所以北城历来就比南城更金贵,更招人待见,直到今天,同样是城六区,丰台的发展还是远远落后于海淀和朝阳,同样是四环,东四环和北四环早就非常光鲜靓丽,但你到南四环看看,你甚至会有城乡结合部的既视感。
教育资源就更别说了,北京最好的学校几乎都集中在西城和海淀,西城区的房子,大多都能对口优质学区房,你看丰台有点啥?
上海也一样,殖民时代房价最高的是最漂亮的法租界,而法租界在上海西南部,虽然上海市政府在黄浦区,老城厢在南市区,但上海真正的黄金居住地带,一直在西卢湾、北徐汇和南静安。
直到今天,徐汇教育和医疗资源之强大,依然独步上海滩,再往外扩展,就是大徐汇甚至辐射到闵行区域了,同样是外环,西南外环(闵行)和北外环(宝山、浦东外高桥)的发展水平完全不同,同样距离人民广场15公里,两者房价也有明显落差。
再说政策导向,就再简单不过了。没有当年的特殊政策,就没有今天的深圳和浦东。
今天投资者最看重的,往往也是政策导向,希望提前入手,坐等政策红利兑现,房价上涨,出手走人,所以雄安新区出台时,直接锁死了当地房产交易,不给任何炒作机会。
最后是产业布局,归根到底,这才是关键。
如果板块内没有足够多的高附加值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能提供足够多的高收入岗位,就不会产生足够多有购买力的刚需置业人群,那高房价就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早晚要崩,就算地方政府死撑着不让崩(不许开发商降价),二手房市场也还是撑不住,如果不肯挥泪大甩卖,手里的房子就根本卖不掉。
也只有高附加值产业发展起来了,才能给当地政府带来足够多的税收,才有能力修桥铺路种树挖地铁,不断改善城市面貌,再引入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环境变好了,生活便利了,自然更多人愿意来此长期定居,需求起来了,当地商业也就会逐渐繁荣起来,最后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支撑房价上涨。比如东莞松山湖板块就是比较正面的典型。
东莞松山湖
总结:地理环境、历史人文、政策导向、产业布局,四者共同决定了一个城市板块的房价走势。
这四者又相互关联,互为因果。
比如因为北京西北多山,处于上风上水处,自然更受皇家和达官显贵青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历史文脉。
而政府在制定新的发展政策时,也不可能不考虑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往往会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深圳不是贴着香港,浦东不是贴着上海,当年的政策红利也不会从天而降。
政策导向又会对产业布局产生重大影响。
一旦高附加值的现代化产业集群形成,就像深圳和浦东的局面,又会反过来吸引更多的优质人文教育医疗资源,更新人的意识心态,形成新的城市中心……
如果把一个版块比喻成一棵树,地理环境就是树根,没有这个基础条件,一切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人文和政策导向是树干,产业布局则是开枝散叶,最后水到渠成,开花结果——把人都吸引过来了,房价自然就有支撑了。
具体来说,像上海、南京、武汉这种平原型城市,城市中心还跨越了大江,武汉甚至还被分成了三块,所以还不算最典型的圆环套圆环结构。
最规整的,当属北京。
其次就是西安和成都。
三、西安大局观
别嫌力哥圈子绕的大,上面这些基础知识吃透了,下面理解西安这座城市就很容易了。
先看地理环境。
西安位于关中平原,这地方名义上叫平原,但四周被群山包围,你说叫盆地也没毛病,反正就是和四川盆地一样,很适合种地。
在11月20日推送的《中国,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模样》一文中(叕被和谐了),我说虽然有函潼天险,但并没有对关中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产生多大阻碍,所以关中的农耕文明很早就和中原农耕文明合流,成了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到处都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真讲西安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作为理财号,我就先pass了,有兴趣的一边吃着水盆羊肉和火晶柿子,一边对照唐长安城地图,看《长安十二时辰》去。
但大方向上,你要知道一点:关中平原是中国整个西北地区唯一一块非常适合人类居住的土地。
西北地形图
再往西北方向走,就是数不尽的黄土高坡、荒漠戈壁、高原冻土和一座连着一座的高山,哪怕中间还有一些适合农耕的小平原和绿洲,也成不了大气候。
人类要在这块区域生存,天生就比较困难,生活难免比较艰苦,古代如此,现代社会依靠科技手段,虽然比起古人,生活条件改善了很多,但和东南沿海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还是差了太远太远……
而关中平原往南,是汉中地区,属于非常典型的西部山区,汉中、安康、商洛三市的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是整个陕西省垫底的,比陕北高原还不如。
这就决定了,不只是陕西省内的小伙伴,整个西北五省区的小伙伴,如果没办法在北上广深等沿海大城市扎根留下来,又不愿回到自己家乡受穷,一个比较折中的选择,就是去西安发展。
在整个西北五省区,凡是说西安第一的,基本也就是西北第一。
比如这次我在西安做的线下签售会,是位于小寨的汉唐书城,图书销售额就是西安第一,也是西北第一。
再看历史人文。
你知道唐长安城有多大吗?
周长约36公里,面积约84平方公里。
光看数字,你可能毫无概念。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唐长安城相当于汉长安城2.4倍、北魏洛阳城1.2倍、元大都1.7倍,明清北京城1.4倍,比极盛时期的罗马、君士坦丁堡或者阿拉伯帝国阿巴斯王朝时期的巴格达城都要大得多,可以说在整个人类农业文明发展史上,唐长安城的体量都是空前绝后的。
唐长安城分三部分,最北边的宫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贴着宫城的皇城是皇帝办公的地方,最外面像众星捧月一样拱卫着北极星(皇城)的,是官员百姓居住的地方,叫郭城。类比明清北京城,那宫城皇城加起来就是故宫那么点大,郭城则是二环那么大。
唐长安城
明代重修西安城时,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和宫城的基础上,往东扩充了一点。所以今天西安城的正南门(永宁门)其实是唐长安城皇城偏东的一扇南门(安上门),唐长安城正门叫朱雀门,正对的朱雀大街今天还有,位于城南偏西的位置。
换算过去,明代重修的西安城,只相当于北京故宫那么大,所以明西安城实际上只有唐长安城的1/10左右……
因为唐长安城的宫城和皇城都在城市最北边,所以当年的文化遗迹,像东市西市、兴庆宫、青龙寺、大雁塔、小雁塔、曲江池等等,几乎都在今天西安老城区的南边。
大雁塔
城北当然也有历史遗迹,一块是大明宫,那块遗址公园面积特别大,地下不能挖地铁,地上不能盖高楼,和圆明园一样,只能种种树,游客怀怀古。
另一块更大,是汉长安城遗址,到处都是需要保护的遗址,地铁也得绕着走,无论是交通还是商业开发,都非常困难。
所以因势利导,因地制宜,西安在改革开放后,就很自然优先往南边散发着唐代长安城文化风味的地区发展了。
我这次在西安城墙上绕了一圈,也能明显感觉到,哪怕在一二环之间,西安东西南北也是差距明显,尤其是南北差距特别明显。
往南看,基本上都是比较成熟的建成区,永宁门一带异常繁华,而往北看,天呢,我居然看到了在建商品房!
贴着北一环,居然还有地皮可以新建商品房,可见北区发展有多慢了。
发展到今天,南二环的小寨已成为钟鼓楼之外,西安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小寨十字是西北人流量最大的时尚潮流中心,小寨十字东北侧的赛格购物中心,也是整个西北最大的商场。
小寨隔壁,就是除西安城墙外,西安最重要的旅游景区,从大雁塔一路向南,大唐不夜城实在是造得美丽不可方物,看得人如痴如醉。
再来说说政策导向。
关中平原由东西向的渭河及其支流冲击而成,整体呈现东西狭长的形态,但以西安城过去的城市体量看,往东西南北任何方向都还有至少20公里的发展空间,理论上说,西安完全可以和郑州一样,搞摊大饼模式,在城市的四面八方到处建新区。
事实上,西安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对了,西安人不是南城北城这么叫,而是叫南郊北郊。
东郊有浐灞新城,南郊有曲江新区、高新区和更远的航天新城。
而西北方向,和咸阳距离不算远,还能跨过渭河,可开发土地更多,这便是赫赫有名的中国第七个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
而在西咸新区内,更是一口气规划了五个新城——沣东新城、沣西新城、秦汉新城、泾河新城、空港新城。
西安分区地图
来西安之前,我对西咸新区还是抱有不小期望的。
但现实却告诉我,这里的房子太危险。
西咸一体化这事,最早2002年搞西部大开发时就提出了,但一直进展缓慢。
直到2010年,西咸新区的建设才真正启动。
又过了4年,西咸新区正式被纳入国家级新区。
一转眼,又是快6年过去了,但我的目力所及,这块土地,开发的速度还是太慢太慢了,慢到了很可能会被轰隆向前的中国老龄化进程给吞噬,成为鬼城……
不和东部城市对比,也不和“西三角”成渝兄弟对比,就和西安未来人口争夺战中最大的竞争对手郑州比,西安这几个新区的发展,也还是落后于郑州。
更可怕的是,中国已陷入老龄化危机,未来的人口争夺战,对中西部城市来说,本身人口底子至关重要。
光河南一省,人口就有1亿,河南这些年都在花死力气打造郑州强省会,这也是我比较看好郑州的最关键原因。
不知道西安人民心里咋想的,反正我心里是慌了一批……
再和西南地区另一个比较弱的省会南宁对比下。
要说城市经济实力,南宁还不及西安,不过广西集全省之力重点打造的五象新区,虽然现在也还是鬼城,但肉眼可见的新区整体完成度,还是远高于西咸新区。
当时考察南宁时,我说我对五象的未来有一丝担忧,如今我对西咸的担忧,可想而知。
再来看看经济数据。
2018年,陕西全省各地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包括西安在内,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陕西省内,则是西安一骑绝尘,是唯一高于全省平均值的城市,剩下所有地市,倒是和福建一样,内部差距都很小。
但福建是省内兄弟都很富,所以不少福建人都有钱去厦门岛内搞套房子显身价,厦门房价也因此高得离谱。
但陕西是省内兄弟都很穷,穷到什么地步呢?
穷到人均可支配收入每月普遍只有1000多块,最富的西安,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每月也才3200元。
当地人就这点收入水平,又很难吸引到外来投资客,也就极大抑制了西安房价的绝对值。哪怕经过前几年疯涨,现在西安房价大多也就一万多,好的两三万。
这里之所以用人均可支配收入,而不是人均GDP,是因为西部相对欠发达地区,不规范的地方还很多,数据造假充水的情况,你们懂的,看GDP还不如看可支配收入。
有个问题一直让我费解:到底是一座城市先成了网红,才导致房价飞涨,还是因为房价飞涨,才成了网红城市?还是说互为因果?
这两年,西安也和成都、重庆、武汉、南京一样,成了网红城市,尤其是西安也搞了大手笔的抢人计划,现在几乎已经是无门槛无下限拼命送户口了。
但问题在于,户口这东西,一旦烂大街,就没有多少价值了。
我看到一个资料,说西安户口松绑这两年,户籍人口猛增100多万,最大的实际意义在于给很多炒房客松绑了限购,把西安这个过去的楼市洼地给填上了,但这两年西安交税和缴纳社保的人口增速,却远远比不上户籍人口增速。
换句话说,很多人只是听说西安落户很方便,就先来占个坑,万一在沿海地区混不下去,还能回西安混混,但至少眼下,肉身是不会回西安的。
理由很简单,西安工资太低了……
这就要说到最后一个因素,产业布局。
西安作为西北最重要的城市,工业部门很齐全,高校资源也比较丰富,甚至可以说是西部第一,旅游业更是一块金字招牌。
但问题在于,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一样,体制过于僵化,政府服务意识薄弱,导致民营企业举步维艰,而外来人口想要挤入政府衙门和各种国营单位也颇不容易,人情社会,你懂的,到处都要打点门路塞钱走关系,甚至很多都是明码标价,这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外来人口来西安发展的意愿。
另一个很赚钱的行业,金融业,好像也没西安什么事。
过去西安房价低,除了当地人收入低,也是低在了相对较弱的基础教育和医疗资源,以及城市公共配套服务还不够好,现在房价被炒上去了,但这些短板依然没有被补上,再要吸引有本事的人才真来西安发展,就更难了。
这些道理,西安市政府肯定都知道,然而西安地方财政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非常高,这就导致政府很难真心实意长期调控房价,但中央三令五声的调控指示又不能当耳边风,所以西安实际上就通过抢人大战的方式,来变相“抢钱”。
这几年调控已经变成了“因城施策”,如果一座城市外来人口快速增长,原有的居住用地不够用,为了缓解供求矛盾,地方政府只能多批土地。
所以户口放得越松,有买房资格的人就越多,看到房价涨了,愿意买房的人就越多,反过来又倒逼政府卖更多的土地,土地出让金收入自然水涨船高。
今天大家都在说人口争夺战,其实是两个层面的争夺。
一种只是人口的争夺,有人愿意来落户就行,至少能变相放松限购救楼市救经济,包括西安在内,很多二三线城市都是这么做的。
另一种是人才争夺战,我只要有本事的高端人才,不是985硕博就是海龟高材生,DD人口谢谢不要来,但高端人才永远是少数,DD人口永远是多数,所以对北京上海来说,采用这种政策,既吸引了少数有较强创富能力、纳税能力和消费能力的人,又正好缓解人口压力。
对西安来说,我从不怀疑它未来会吸引到越来越多的人口,但有购买力的高端人口能吸引到多少,还是个大大的问号。
好在,西安还有一个已经发展了近30年,目前已非常成熟的高新区。
据说,西安高新区不仅是西安,也不仅是陕西,而是整个西北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几乎整个西北最牛的高新技术企业,都集中在这里,市场化程度也比较高,类似于中关村和张江。
四、一路向南走
综合地理环境、历史人文、政策导向和产业布局,我的倾向就很清晰了——一路向南。
别碰西咸,风险太高,也不建议优先在一环内买房,因为未来旧城拆迁的难度会越来越大,一方面是成本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现在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意识越来越强,也不允许在旧城区内大拆大建。
相对来说,南二环到南三环一带,受到的城市发展制约更少,目前看也是相对最成熟的板块。
东南边的曲江新区板块,主打历史人文牌,西南边的高新区板块,主打科研产业牌,中间还有会展产业园,长期看,这个区域既有成熟的科教文卫和商旅资源(尤其是西安的大学资源全部集中在南郊),也有比较集中的高新产业和高薪工作机会,加上基建新,环境好,未来地铁密度也是西安最高的,不管自住还是投资,确定性更强,哪怕眼下价格已经算不上便宜,但买了之后会更安心。
曲江新区
这次去西安,发现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曲江一期已经饱和,曲江二期能不能买?
先解释一下,曲江是曲江池的简称,唐长安城只有东南角一段城墙是向外突出的,原因就是这里有一个惊艳的曲江池,是当时长安城最著名的休闲游览胜地,许多骚人写下过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为了方便皇帝出游,还特别在东边的城墙里修了条夹道,把皇宫、兴庆宫和曲江池连在一起,可见曲江池在历史文化上地位极高。
但唐末乱世,曲江池就废了。
直到2005年,西安市政府雄心勃勃推出了“皇城复兴计划”,核心思想就两点。
一是西安的行政机构从老城区往相对落后的北郊搬迁,一方面带动北郊发展,另一方面学巴黎罗马威尼斯,把老城区整体打造为旅游观光区,如果学成北京那样就完蛋了。
二是在历史遗迹的基础上,重修或新修大量旅游景观工程。
其中的扛鼎之作,就是大雁塔广场和曲江池遗址公园,以及把两者连接起来的大唐芙蓉园。
以此为中心,周围兴建起了大量现代化的商业设施和居住小区,这就是曲江新区。
然而曲江新区本来面积就不大,经过10多年开发,已基本饱和。
这次我在大唐芙蓉园里,站在紫云阁顶楼,四处张望,直观感受是曲江板块的确成熟。
没地皮可以再开发了,所以开发商就开始鼓吹曲江新区外围,被称为曲江二期。
二期就是在一期基础上,继续向东南方向的郊区拓展,跨过南三环,最后会和航天城连成一片。
二期现在正在兴建中,我个人还是比较看好的。
相比于西咸新区中距离西安主城区最近的沛东新城,曲江二期到老城区(钟鼓楼)的距离一样,都是10公里,但我觉得西安未来的城市中心,会逐渐南移,曲江一期本身就会成为西安新的中心。从这个角度看,曲江二期显然要比沛东新城更有投资价值。
当然,如果经济实力允许,买曲江一期核心区的房子最安全。
更何况,曲江一期已基本饱和,意味着未来新盘供给极为有限,需求却会不断增长,从投资视角看,买房买的可不就是稀缺性吗?
五
楼市怎么走
这两年,西安和很多二线城市一样,为了严控房价,直接对一手房进行限价,开发商如鲠在喉,难受死了,结果不可避免造成一二手房价倒挂,也就是一手房卖得反而比同地段二手房更便宜。
这也导致很多炒房客看到了制度套利机会,拼命摇号一手房,再到二手房市场高价抛售套利。
哪怕今年上半年,很多网红二线城市都熄火了,但西安房价依然高歌猛进不回头。
直到9月以后,西安楼市才真的冷了下来,二手房成交价连续下跌,很多单价3、4万,总价400万+的豪宅,跌幅更大,根本没有流动性。
很多西安人说,我们这里是三线工资,二线定位,一线房价。没有一线的命,却得了一线的病。
400万的房子,在一线城市真的很普通,甚至在市中心根本啥都买不了,但在西安,当地人能买得起的真不多。
归根到底,我觉得是今年6月出台的调控新政,打蛇打到了七寸。
最新的西安调控新政有两条特别重要。
一是新落户居民,也要等落户满1年后才能买房,这样一来,大量外地投机客哪怕办下了西安户口,暂时也没法买房,一下子韭菜断档供不上了。
另一条是现在买下的房子,必须满两年才能再卖掉。这么一来,更多还有资格买房的投机客也慌了,本来就想着短炒一把就走人,但两年后的楼市,天晓得啥情况,就不敢贸然出手接盘了。
投机韭菜瞬间少了很多,西安房价也终于Hold不住了。
所以我觉得现在的西安房价,虽然和其他二线城市相比,并没有高到哪里去,但以西安的城市底子和人均收入来看,显然是被大量炒房客给炒上去的,性价比偏低。
听我唠叨了这么多,你最关心的肯定还是那个问题:我现在还能不能西安买房?
这个问题的潜台词是:未来西安房价还会不会涨?
长期看,当然是要涨的,但我说的是10年以上的长周期,所以刚需客还是可以买,但投资客不见得有这么久的耐心。
至于1-2年的短期内,真不好说。
西安这一波房价持续上涨,吃的是落户放开的红利,这种红利类似于二胎全面放开一样,一次性的,最开始效果最显著,越往后边际效用就越差。
未来西安人口不可能年年都是大几十万这样快速增长,韭菜没长得那么快,但西安市政府却对土地财政嗑药上瘾,停不下来,未来2年,西安新房供给规模依然很大,谁来接盘?
另外西安二手房存量规模本身就很大,西安土著整体上看一点不缺房,就算要买也大多是改善型住房,这也是西安房价在2016年以前一直起不来的关键原因。
所以对于短期走势,我个人持偏悲观预期。
六
最后的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吧。
整体上说,西安的城市定位,可以用三句话来概述:
1、“西北一霸”
西安不管眼下问题再怎么多,也还是西北最重要的城市,这是地理环境决定的,未来永远不可能改变。国家考虑到全国一盘棋均衡发展,不可能落下相对落后的西北,所以给到西北的扶持政策,西安总是最先受益。相比而言,沈阳虽然也是东北最重要的城市,但和其他三座大城市的距离,并没有拉到那么大。
2、“西三角老三”
但西安的霸权也仅限于西北,在西南,还有两座城市是追不上的,所以也没必要整天和成都死磕,人间不值得,佛系一点更幸福~
3、“死磕郑州”
文化上,被秦岭大巴山在地理上双重阻隔的关中平原,自古就和四川盆地很不一样,所以西安和成渝其实没有太多交集和实质上的竞争关系,反而和隔壁河南有太多共同语言,未来的人口争夺战,西安和郑州都不会只满足于省内抽血,更要向省外要人,尤其是像山西这种自家省城不给力的地方,争夺会更加惨烈。
西安和郑州都在今年初宣布自己跨入了千万人口超大型城市的门槛,人口基数在同一起跑线,也都构建了米字型高铁中心网络,同样是国家中心城市,这两年GDP增速都非常强劲,表现亮眼,城市面貌都在快速翻新中,都喜欢吃胡辣汤,只是西安的经济体量目前还落后郑州一个身段。
所以对西安来说,只要未来各方面都比郑州牛,就算成功逆袭了。
虽然西安也是9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但西安的入选,主要胜在独特的战略地位(西北一霸,陆上丝路起点)和人口体量,要论经济实力,西安目前不但在国家中心城市中垫底,而且也要排在南京、苏州、杭州、长沙、青岛、无锡、宁波的后面,和佛山、东莞、泉州这些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弱二线差不多水平,实际上经济地位只能排在15位上下,海南不算的话,合理的二手房均价应该排在全国20位左右比较合理。
最后再补充一句,今天这篇对西安的点评负面偏多,主要是因为过去我一直认为西安整体竞争力优于郑州,上半年郑州之行给了我不少惊喜,就对西安有了较高期望值,但实地考察后,发现西安和我的高期望值之间还是有一点预期差。
虽然这次西安行水土不服拉肚子了,但我还是灰常喜欢西安这座城市,尤其在永兴坊吃到了长这么大从没见过的各种美食,还在碑林博物院看到了心心念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增滴好开森,祝愿西安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