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问孩子都说喜欢,那再没效果也要坚持
三年前,我们让孩子到少年宫学画画。学了约半年,在一天画画课后,老师将孩子们课上画的画放到了台上,让大家比较感受一下。我在窗外拍了当时的场景:
所有孩子都是一张白纸,从零开始学画画的,我作为家长,其实也很期待孩子有一个比较好的表现。当看到上面这些各式各样的头像,我感觉,除了中间那张,其他都各有特点,都可以接受。
可惜……那张我用成人眼光看“非常糟糕”,涂抹得很厉害的画,就是我儿子画的。
这是什么鬼?——当时我的心情只有这5个字可以概括。也许你无法完全理解,但你可以想象一下,自己不得不承认失败的感觉。
可能有人说,这画也有特色啊,不拘泥原形,用色大胆……但我知道,这其实就是他画好一部分后,开始放纵自己,没有克制地随意涂抹颜色的结果,或者说——他不理解什么才是美。我承认,我不应该用过于功利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绘画,但在当时,得知这就是自己儿子画的画时,我还是很失望的。
当天课后,我和老师沟通了一下。老师的说法呢,是“孩子画画很一般……”这个我完全能理解,画成这样还说“一般”,已经是比较客气了,应该就是“不行”的意思了……并且建议我,“多培养认真专注的习惯,否则上小学学习就比较麻烦了,画画不是很重要的事。”
老师的好意我理解,孩子因为坐不住,画画上容易乱来,不够专注。那之后,我们确实一度有打算上完这期就放弃画画的想法,但反复问孩子是否喜欢画画,他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作为家长还能怎么办?继续坚持呗!
▋3年坚持一天一画的奥秘:不功利
然后有一天,儿子对我说,他画了一个故事,拿过来给我看。我以为是多么复杂的东西,原来就是下面这样的图案——儿子的说法,这些是即将要孵出小恐龙的恐龙蛋:
好吧,虽然谈不上好,但也是一个有想法的小作品。我就借机问他,“是否可以做到每天画一个故事给我们看?”他居然同意了!
他居然同意了!
涉及到旅行在外、节假日早出晚归、作业特别多等各种特殊情况,现实是做不到每天画的。不过当同年龄孩子以玩手机游戏、看电视动画片作为家庭休闲娱乐方式时,我们孩子可以把画画当作爱好,无功利地去喜欢,有空就画一张,这个已经很值得让我骄傲了。下面这两张是他的原创作品:
下面这两张是他的临摹作品:
目前孩子八岁,在临摹的笔法控制、色彩搭配等技巧上依然极其普通(画画好的孩子实际上是非常多的),用对成人要求的眼光看,这些画没有什么价值。但大量的涂鸦确实训练了一定的想象力,对未来学习真正的绘画打好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今天再次回忆起三年前着急上火的情形,不觉感慨,被认为没有天赋又有什么关系,一天天画下来,也可以画好的。以上是我选的孩子一些比较好的画作,他画的不好的要多得多。但技巧的练习可以不断完善,不用过于着急,而想象力的训练——那种随意的下笔的自信是不能停息的,否则孩子很容易失去天马行空,无所畏惧的创作能力。
▋初学体验美好,孩子才能长久坚持
把过程记录下来,看着孩子的画在慢慢地进步,确实非常欣慰,而且这种欣慰,会促使我不断鼓励孩子继续努力下去。这是长期坚持后的一种平淡却恒久的美丽体验。
而陪孩子画画这几年也让我不断思考一个问题——对孩子来说,兴趣是唯一的老师,但这位“老师”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对此我找到了一个关键词,叫“成就感”。
比如学游泳,我们刚尝试游泳时,喜欢与否其实不会有太强烈的感觉。而且理论上,一个正常人经过合理练习,一定可以学会很多人都能掌握的游泳技能。之所以最终有人喜欢游泳,有人不喜欢游泳,问题就出在了初学的过程中。
让孩子坚持一天画一个小故事,把这当成一个游戏,当成我们家的固定娱乐节目,就是隐去了“我要做到……”的目标,让初体验显得不那么困难,挫败感也就不那么强烈。又有我们在旁边鼓励加油,让儿子持续画下去,也就变得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