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杨荫瑜女士接受教育部委任,担任国立女子师范大学,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位女大学校长。
走马上任的杨荫瑜,想把她在西方所学的教育经验用到中国,为国家培养栋梁人才。但在那个动荡的革命时期,学生没有心思问学,都忙于参加社会的政治活动。杨荫瑜的理念是学生以学业为主,多掌握知识,不要掺和社会和政治活动,她推出的“家长式”的管理方式,与学生追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大相径庭,因此受到了学生的抵抗。
包括鲁迅在内。这一改动,触动了很多教师的利益,使得这些老师也对她十分反感。
1924年11月,杨荫瑜开除了因军阀开战,交通阻塞而延迟了2个月返校的学生。但这一决定,遭到了学生的抵制。学生代表们到教育部,列举了杨荫瑜种种罪状,要求撤换其校长职务,还在1925年5月7日的“国耻纪念会”上,把准备登台主持活动的校长赶下了台。于是在5月9日,杨荫榆做出了开除自治会许广平、刘和珍等带头闹事的6位学员的决定。
此举彻底激怒了鲁迅、钱玄同、周作人等,5月27日,包括鲁迅在内的7名教授联名在《京报》上发表《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坚决支持女师大学生。北洋政府教育部扛不住强大的舆论压力,免去杨荫榆的教职,以息公愤。
三、学生运动
在1925年女师大运动的同时,在上海也5月30号的时候爆发了“五卅运动”。
当时中国的国土被外国列强侵占,因此当时成立了租界。5月30日这天,工人和学生纷纷聚集在公共租界里进行反对帝国列强的演讲,在各马路散发“打倒帝国主义”等传单,控诉帝国主义压迫工人、抓捕学生等的罪行,并且号召收回租借。结果,参加运动的学生又被租界巡捕逮捕100多人。随后万余群众集中在南京路英租界巡捕房门首,要求释放被捕者,高呼“打倒帝国主义”。
可是,英国巡捕非但不释放被捕学生,居然还向普通民众们开枪射击,当场打死了13人,重伤数十人,逮捕了150余人。这一场惨案被称为“五卅惨案”。
这一运动也标志着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已经进入了高潮。
1926年,日本军舰炮击大沽口,并纠集八国公使,对段祺瑞北京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拆除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的所有炮台,并准许各国在此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兵,以此来降低中国抵御侵略的能力。同时各国派军舰云集大沽口,用武力威胁北洋政府。
3月18日女师大等学校的学生和社会团体一同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请愿示威活动,以此来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并批判北洋政府软弱不抵抗的态度。但段祺瑞执政府公然向群众开枪,造成数百人伤亡的“三一八惨案”。亲自参与活动的李大钊在掩护群众的过程中受伤,女师大学生刘和珍等人壮烈牺牲。
鲁迅没有亲临“三一八”惨案现场,但当日的血腥和杀戮却同样给他以前所未有的震撼,当日便发文称“三月十八日,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并接连发表《记念刘和珍君》等多篇檄文,以批判段政府的暴行。
鲁迅是支持女师大学生参与运动的,他觉得那是反全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