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赵无极先生提倡,“画画要‘经济’,也就是说要能从简单里看到丰富,从少里看到多,但不是表面的多。换句话说,就是简单里要有东西看。”“好的画,就算他自己画得累,可别人却看不出他累。”(范宽)“他功夫很好,但你觉得松得很,看得很舒服。”(元末的倪云林)“淡淡几笔,却表现了很多东西。”笔者认为,赵无极先生“少就是多”的绘画理念可以带给语文教学很多启示。
一、“少就是多”,表现出教学设计的简约之美
优秀的语文教学一般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简洁中见丰厚。看似简单的课堂教学却能表现出教师的匠心独运。
同样是《孔乙己》的教学,黄厚江老师则采用了另一种教法,令人拍手叫绝。黄老师的教学直接从人物描写的方法切入教学重点:理解孔乙己的手。这双手,是表现孔乙己的善良、迂腐、自恃清高、好喝懒做的手;这双手,是最能表现人物悲剧命运的手。这双手,既是人物性格的标识,也是人物命运的象征。黄老师教学中引领学生紧紧扣住“手”读出孔乙己这个人物,再由人物的悲剧命运读出决定了他命运的三只“手”(周围看客、社会制度、个人性格)。整个课堂,围绕“手”进行阅读、想象、描写、交流,切入点很小,但是训练力度很大。黄老师以新视点对文本内涵做了新解读,开辟出了阅读教学的新路径,课堂相当精彩。就像精美的画作一样,“淡淡几笔,却表现了很多东西。”
二、“少就是多”,表现出资料选用的提炼之美。
课文教学,往往离不开背景资料。在资料选用上,少就是多,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当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筛选资料,能从丰富的资料中提炼出最合适最优秀的内容,并恰到好处地使用。
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用学术界的评价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提示了这节课的学习策略是“神品”,下一页的课件上呈现了两个大大的字——“神品”,给学生以非常深刻的视觉印象。综合整节课的教学看,课文本身即是一件神品,余老师的教学就是在带着学生“神品”这件作品。同时,这一则材料也为后来学习《湖心亭看雪》做了巧妙的铺垫。
执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大多教师都会选用两组照片,一组是表现美丽的仙湖美景的照片,另一组通常是表现枯林与荒漠的照片。但是,能够把照片运用好的教例却并不多。笔者执教此课时只用了两张照片:一张是干枯的胡杨林;一张是刻着“永远的罗布泊”的石碑。在澄澈的蓝天的映衬下,那一片胡杨林的面貌让人心痛、令人震撼。以这幅照片为背景,师生共同朗诵根据原文中的语句修改成的诗句,诗图结合,教学效果远远超过常规的语句分析。
号称千年不死的
胡杨林啊
在忍受了二十余年的干渴后
终于变成了
干枯的“木乃伊”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
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
似在表明
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
挣扎与痛苦
又像是
在向谁
伸出求救之手
第二张照片中,浩瀚的沙漠,近处是一块竖立着的黑色石碑,上面清晰地刻着“永远的罗布泊”几个大字。笔者向学生们介绍了这块石碑的情况后,课件上出现这么一行字:“曾经的罗布泊的湖中心”,学生们惊愕万分,这完全超乎了他们的想象。“这一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不在是课本上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而是如此生动如此、真切,又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比起一些课例中呈现的几十张普通的荒漠的照片,相信这块黑色的墓碑更令人触目惊心。
“少就是多”,在教学资料的选用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运用得好,往往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三、“少就是多”,表现出板书设计的选点之美。
当下的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板书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在许多教师的课堂上有渐渐被代替的趋势。然而,板书的即时性、灵活性、生成性等特点是多媒体技术无法匹敌的。优秀的板书能够表现出教师教学的重点、课堂的核心,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黄厚江老师执教《孔乙己》的一个经典案例,是抓住“手”展开教学,对手的描写和动作进行细致的分析。黄老师问:“最能表现人物命运的动作是哪一个?”学生们立刻答:“走”。“用手‘走’,是一个畸形的动作;一个畸形的动作,表现了一个畸形人物不幸的命运。”黄老师讲解着并顺势提问:“能不能把‘走’换成‘爬’呢?”为了给学生以更直观的印象,黄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笔画,像一个正在爬行的四脚动物,并分析“爬”是手脚并用向前移动,爬的时候身子是趴下的。孔乙己坐着用手走,努力挺着身子走,表现他作为读书人的清高。多年以后,也许学生们会把这节课上的很多细节忘记,但是,一定能够记住这幅简笔画的“爬行”图,记住一个有着高大身躯喜欢站着喝酒的人在被人打折了腿后只能坐着用手爬走、最终消逝的悲惨故事。这就是板书的魅力!这就是选点的独特!
板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有表现力的板书一定要能反映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优秀的板书往往具有简洁凝练之美,具有“少就是多”的厚度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