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想念”为话题的作文怎么写,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发现自己塑造自信人生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下图是作文题目要求: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事物或场所,时时牵动着我们的心,让我们时常想念、回忆。我们既留恋那曾经熟悉的人、事物、场所,也放不下曾经的生活经历带给我们的精神滋养……请以“想念”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事项:以“……”为话题和以“……”为题目的区别。
1.以“……”为话题,就是你可以另起题目,而且题目最好新颖、切合主题。一个好的题目会让人眼前一亮,甚至可能多得一两分呢。如果未做更改,直接引用双引号里的话题,那么就平平无奇了。
2.以“……”为题目,就是必须以指定好的为题目才行,如果更换,就不符合要求了。
遇到这个作文题目,我们应该怎样打开思路,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作文呢?我们一起走上步步高的作文阶梯吧。
第一阶梯:寻找关键的词和句
1.感想触发点:一些人、一些事物或场所(景色也可以)
2.特点:时时牵动着我们的心,让我们时常想念、回忆。
3.感情:我们既留恋那曾经熟悉的人、事物、场所,也放不下自己曾经的生活和那些生活经历带给我们的精神滋养……
第二阶梯——抓住材料主题
这段材料意在让你通过记述某人、某事、某物、某地或某景,来寄托和抒发自己的深厚情感。
怎么抒发感情呢?
两种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2.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比如:啊,我爱榴莲味冰激凌!太好吃了!
真可恶!你怎么一口就把我的榴莲味冰激凌吃没了!
2.间接抒情:缘物生情,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情,情景交融等。
采用哪种抒情方式,可以结合自己的文段进行选择。
第三阶梯——确定要选的体裁
配套这样主题的,可以选择散文或记叙文。
第四阶梯——选好要写的对象
根据材料可知,我们写人也可以,写物也可以,写事也可以,写景也可以。那么到底写什么呢?这时候,你可以闭上眼睛,走入自己的脑海之中,去寻找让你印象深刻的人、物、事、景。
其实人、物、事、景之间并不是独立的,它们是可以串联的。比如,你看到了什么物或景,想到了什么人,想到了你和这个人之间的事,想到了从中体会到的什么感情或引出的思考。
有的同学说:我闭上眼睛,绞尽脑汁,从记忆的仓库里找了一圈,没找到什么让我印象深刻;我又睁开眼睛,在房间里挨着看了一遍,觉得没有什么特别有意义的东西。怎么办?好苦恼啊!
其实说实话,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原因:1.遇到感动的人或事时,你没注意记下来,所以一切成了过眼云烟,已经被你忘记了;2.你可能确实经历平凡,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但是主要原因是第一种吧,我们从小长到大,多多少少会经历一些让我们感动的事吧。
此时不要慌,记住一条:编我也要编出来,但是要编得有模有样,有理有据,真实可感。
如果你想到了好几种素材,那么你可以把它们分门别类的列出来,然后从里面选择最佳素材,可以让你深有感触的,有更多内容可写的。
思路如下:
范文:香港作家黄河浪的优美抒情散文《故乡的榕树》。本文可是荣获了香港1979年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奖呢。
第六阶梯——动手动脑写作文
明确写作对象:一摞写满字的笔记本
列提纲:
开头——缘物生情,想起老师。
中间——这个本子的来历及我和老师之间的对话
结尾——抒情,升华主题。
本子如人生
我轻轻弹去灰尘,打开本子已经泛黄的封皮,看到了里面一行行稚嫩的字体,虽然不漂亮,但是能看出那一笔一划间透出的认真。虽然偶有写错的地方,但是依然不妨碍之后的认真书写。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都写上了密密麻麻的内容,本子拿在手中,有一种沉甸甸的踏实的感觉。这一本如此,下面的每一本也如此——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都写满了内容,没有一本半途而废。我轻轻地摩挲着本子,思绪回到了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仿佛再次看到了语文张老师那睿智的眼神和温柔的笑容……
上小学一年级时,每当我翻开新本子,在上面开启第一页的书写时,我总是斗志昂扬,对这个新本子充满期待:我一定要在这个本子上认真书写,不出现一点错误!我要让这个本子上都是小红花!
可是我总有不小心写错字或者得不到小红花的时候,这时我的期待感、新鲜感和认真写作业的动力就没有了,所以我经常在一个本子用到一半时,就把它废弃不用了,另买新本子启用。
就这样,当我在三年级,换了三次本子之后,语文张老师把我叫到了办公室。我绞着手,低着头,忐忑不安地站在老师的面前,不知道老师为什么把我叫来办公室,我好像没犯什么大错误啊。
张老师从她的办公桌上拿起一本牛皮纸颜色的笔记本,轻轻地放到了我的手里。我惊奇地看向张老师。
张老师微微一笑,说道:“平常你写作业非常认真,上课也能自觉遵守纪律,积极回答问题,所以这是对你的奖励。”
看着手中的本子,我特别激动,默默发誓:新本子我喜欢,老师奖给我的本子,我更喜欢!我会好好珍惜它的,在上面一笔一划地写作业,让它成为我的宝贝!
张老师看着我的表情,仿佛明白了我的心思。她温柔地说道:“我觉得你是一个非常细心的女生,但是不明白你的作业本为什么经常换,这才开学第三周,你就已经换了三个本子了。能告诉我原因吗?”
听到老师的话,我不好意思地笑笑,把自己换本子的原因和老师说了。
老师点点头说道:“你的这种表现我可以理解,我小的时候也喜欢这样做。妈妈说我这是追求完美的表现。可是这种追求完美的方式对吗?当我慢慢长大,经历了很多的挫折之后,才明白了人生就像本子,也会有写错字的时候,也会有不如意的时候。可是本子脏了就换掉,没得到小红花就换掉,那么我们的人生能换掉重来吗?”
我听了老师的话,心里一震,默默地摇了摇头。
老师接着说道:“人生不是本子不能重来,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不让自己厌弃自己出现失误后的人生之路呢?那就是三思而后行,坚持认真地走好我们的每一步,哪怕走错了,也没关系,我们吸取经验教训,下次避免同样的错误就好了。这样,以后的人生道路才会越走越顺畅,而不至于让自己对未来产生失望的感觉。同样,对待你的作业本,你打算怎么做呢?”
我恍然大悟,抬起头看着老师的眼睛,坚定地说道:“在写之前,认真想好再落笔。如果遇到写错的地方,吸取经验教训,在后面的地方写出正确的字。就算没有得到小红花也没有关系,我下次认真写,争取下次能够得到。我要把一个作业本从头到尾地用完,认真对待每一个本子!”
从那之后,我再也没有浪费过一个本子,都是用完一个再买下一个,这样的本子让我充满了成就感和踏实感。
当我在成长的道路上,看到不少同学兴致冲冲地买来一个又一个包装精美的本子,可是经常用了不到一半,就把它弃置一边。此时,我就不由想起张老师对我说过的那番话——本子可以撕了重换,可是人生呢?
当我看到有很多人因为过去表现不如意,而出现自暴自弃甚至自杀轻生的时候,我就不由又想到了我儿时的作业本——出现了错误或者一时不如意又何妨呢?及时改正,吸取经验教训,以端正的态度去写下一次作业就可以了,有什么大不了呢?
只要我们用坚持的态度把一个本子从始至终地认真写完,不浪费,那么我们就会有收获;只要我们用坚持的态度把人生从始至终地认真走过,不放弃,那么我们就没有虚度此生。
本子如人生,人生亦如本子,坚持下去,你会有自己的收获的。
作文中的字数问题:
写作文时,字数方面容易有两种问题:要么有的同学字数凑不够,要么有的同学收不住,两页作文纸不够他写的,可是写太多也不行啊。
写上面这篇作文的同学他的问题就是第二种,字数太多了——1621字,答题卡700字的空间的话绝对不够他写的。他很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删减一下。我看了看,也不知道怎么缩减。头条擅长写文的朋友们,你们能帮忙提提意见吗?非常感谢!
70后,原来总以为自己还小,还信誓旦旦地说,“我怕什么,我还年轻。年轻就是资本。”可是,忽然回头,发现自己已经到了奔五的年纪了,已经老大不小了。
回首往事,总有一些画面,让自己想起来就流泪,但泪水不是苦涩的,而是幸福的。酸甜苦辣咸,样样都在里面,经历过了,当时觉得很痛很痛,但后来发现,人生想要过得幸福,就必须经历痛苦。苦难,是人生的财富,比手里的钱,更加珍贵。
奔五的70后,大部分的人都出生在农村,有的人出生在小城里,但小小的城市,也和农村接壤,说着地地道道的家乡话,过着像黄连一样苦的日子。随着岁月的变迁,我们出生的地方,变成了“故乡”,故乡里,有我们的乡愁。
多少人感叹,“故乡是回不去了。”可是回不去的故乡,珍藏着太多的画面:一两个村庄,三五个好友,六七座山头,八九只鸡鸭......
那时候的我们,家家户户都穷,尤其是出生在山里的人,虽然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是大山的腹地,交通不便利,赚钱的机遇不多,相对来说,还是贫困。
我们的童年,穷一点,但快乐却比现在的孩子更多一些。我们懂得“穷则思变”,自己制造了很多玩具:用一根小竹子,放到火上烤一烤,然后用绳子一拴起来,就变成一把弓,还用小木棍或者竹片,做成了锋利的箭,虽然只能射出几米远,但拿出来,都可以到村里的小伙伴面前炫耀一番了;用木板做成的玩具板车,上面有几个轮子,可以放在陡坡上,顺着坡溜下来,因为方向不稳定,常常跑偏了,摔得“前仰后合”;下雪了,拿出木凳当滑滑车,有雪的地方,都是我们的乐园;用泥巴建的小房子,有模有样,但常常遭到同伴的破坏,因此还与人打架......
我们的童年,可以到小溪里自由嬉戏,大人都不让我们游泳,但我们总是悄悄下河游泳。要不就是附近的池塘、渠道,也可以畅游一下。偷偷游泳了,头发也湿漉漉的,害怕父母知道了会打骂,就站在太阳底下晒一晒。可是,我们做的一切,都瞒不过大人的眼睛,后来还是被父母责罚了。可是,我们不长记性,下次还是接着去游泳,玩得不亦乐乎。
童年的时光里,山上有野果,红彤彤的,苦涩的;河里有鱼虾,美味的,令人流口水的;村口就是游戏场,干什么都可以;无聊的时候,可以和家里的黄狗追追打打......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都是穷人的孩子,都在小小年纪就开始干活。春天要去插秧,站在水田里,弯着腰,一天也能够插几分田;农闲的时候要放牛放羊,一手牵着牛绳子,一手捧着小人书,把羊赶到山坡上,守着它们吃草,也守着日出日落;秋天要割稻子,收南瓜,脱粒机多半是靠脚踩,踩得脚都酸痛难忍,还不能收工;渴了就喝山泉水,咕噜咕噜喝个饱,饿了就吃带来的干粮,那时候的干粮,不是现在的零食,多半是玉米棒、红薯片、凉薯。
家里没钱交学费了,穷人的孩子就要肩负赚学费的重担。端午之前,去山里采摘粽叶,在密林里转一天,也能赚到几块钱;秋天也会去采野果卖钱,但那时候买野果的人很少,并不好卖,很多野果,还是自己慢慢吃,唇齿留香;大一点的孩子,会和大人去伐木头、搞抚育、砍柴,一天也能赚几块钱。大山看起来很美,但是真的去了山里,才知道,里面有蛇虫鼠蚁,还有令人闻风丧胆的马蜂窝,要是被蜇一下,一准要长一个大包,好几天都不会消失。
在家里的时候,也不能天天闲着,喂猪、扯猪草,种菜,挑水,做饭,洗衣服,70后的人,小时候,应该都做过。放学了,第一件事不是写作业,而是干活。
70后,我们的乡愁里,还有温暖的父爱母爱。你还记得上一次回故乡吗?因为父母一直在老家留守,他们习惯了乡村的山水,不再渴望走进城市。
回到家,父母把我们当成了贵客。一个劲地陪我们唠叨,一个劲地叮嘱我们不要太劳累。父亲说,“在外面混不下去,就回家吧,家里的几亩薄地,也能养活自己。”母亲说,“赚钱固然重要,但一定要保重身体,要注意安全,平平安安回家,就是福气。”唉,父母都一把年纪了,还惦记着我们,还为我们操心,可是我们又能够回报给他们多少呢?
故乡慢慢远去,父母的身影越来越矮小,真的害怕,有一天,父母老得走不动了,自己却不能好好尽孝;真的担心,此次一别,是不是再无来日重逢?这年头,哪有什么来日方长,不过都是时光匆匆,我们都活得很无奈。唯有一次次祈祷,祝愿父母健康长寿。
其实,我们的童年里,父母对我们的爱,也不少。虽然日子很苦,但是他们总是把最好吃的,都留给我们。他们从牙缝里挤出一些钱,供养我们读书。我们的家庭不富裕,但我们始终都是父母的心头肉,一直都是无忧无虑长大。
乡愁,还是一所学校。读书的时候,没有太大的压力,只要好好听讲,成绩好不好,不是最重要的。但是我们依旧会主动读书,因为“跳农门”始终是我们的梦想,农村很苦,我们希望走进城市,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也许,我们学有所成之后,还是有很多人回到了农村。但是没有知识,在农村也待不下去了,什么都是机械化,还有很多种植养殖,都要讲科学了,否则就不赚钱。
校园里,老师问我们,“长大以后干什么?”我们说,“当航天员,做数学家,要当医生、老师......”有人写了一篇《长大后,我就是老师》的作文,被老师当成范文读了一遍,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让我们感觉和理想更进一步了。
校园里,还有争吵,双人课桌上,有人画了一条粗粗的线条,两个人各自坐一边,不可以越线。也有人偷偷写纸条,贴在别人的后背,上面写着,“我是小狗”。
现在好想去母校看看,想要听一听当初的读书声,想要看看自己课桌还在不在,想要看看校门口的小树,是不是长大了,如果真的去了母校,才发现回忆是那么珍贵,如金子一般是闪耀。
奔五的70后,故乡一直在,乡愁就一直在。就像心灵深处的烙印,不管你多大年纪,走到任何地方,都无法抹去。常常在夜里,潜入梦乡......
奔五的70后,很多人都身在城市,但心在故乡。唯有故乡,才是自己的根,才是乡愁发源的地方......
作者:布衣粗食。
文/朱玉富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思雨细如愁”。故乡是一份期待,一份牵挂;不管漂泊有多远,故乡仍然系在那份深深眷恋的乡愁里。我出生在济南市钢城区艾山一个叫罗汉峪村的小村,虽然离开那里几十年了,但我时常在梦里回到那里。
那是一个古老而普通的小村,因为在地图上找不到他的位置,所以无法知道它形成的历史。我只记得街道蜿蜒曲折、窄小,房子都是用青石和茅草搭建的,每家门面很窄,但很幽深。房子都有一个前门和后门,白天是敞开的,我们可以随便穿屋而过,往返于街道前后。我家住在街道的南面,我和弟弟经常穿过对面的房子到河里的山泉里抬水。街上并不热闹,只有每天清晨的集市才能打破小街的宁静。村里的居民由八个生产队组成,所以各生产队活动泾渭分明,互不搭理。我家住在村子中间,我儿时的伙伴都是村中的。
村子的南边是一条大河,河水冬夏水位落差很大。冬季河水退近河床,鱼虾螃翔浅河底,清晰可见。夏季水平两岸阔,水流湍急。从我家对面的邻居家过去就是一个河滩,夏天这里是我们游泳的好地方。每天傍晚前,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带着自家的小孩来这里玩耍。儿童们把衣服脱光,裹成团儿放在岸边,一堆一堆的,像一个个浓缩的蒙古包,有的将衣服放在河边的树丫上,远看像一个个鸟窝。我那时很害羞,很少赤身裸体的游泳。一次在我脱光衣服游泳时,二哥有意把我的衣服拿走了,害的我迟迟不敢上岸,最后只得用双手捂着脸,只有眼睛处留两条细缝地跑回了家,不断地追打二哥,报二哥让我“丢羞”之仇。
我家的后面是一条通往深山和链接村外的泥巴小路,原本没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就形成了路。小路的西边是一个水湾,湾里长满了莲藕,夏天荷叶密布,甜甜的叶子似亭亭舞女的裙;白色的、粉红的荷花点缀其间,似少女穿着的绿裙上镶嵌的小花,赏心悦目。风吹荷花千重浪,阵阵清香催人醉。特别雨后夕阳下的荷塘别有一种风味,荷叶里盛满了雨水,远看仿佛大珠小珠落玉盘,微风轻拂,雨水在荷叶里随荷叶的摇戈滚动着,然后滑落下来,像一串断了线的晶莹剔透的珍珠,倏倏地钻进水里,找不到踪迹。远处小荷刚露尖尖角,更有蜻蜓立上头。
小路的西边是一片茂密的树林,里面隐隐约约有几个坟墓,地面积满了树叶,像铺着一层厚厚的地毯。树林里有很多不知名的鸟和蝉。蝉噪林俞静,鸟鸣山更幽。每当我一个人走在这里便毛骨悚然,有一种特别的恐惧感。这里人迹罕至,我到是去了几回,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很容易捉到黄鹂鸟。有的黄鹂鸟呆在较矮的树枝上,只要蹑手蹑脚走过去,然后突然用手掌盖住,就捉到了。有的呆在很高的地方,我用布做了一个口袋,将口用铁丝做成圈,固定在竹竿上,慢慢向知鸟伸去,突然将其罩住,黄鹂鸟本能逃离时就钻进口袋了。
小村上的居民或祖先是随着小村的形成而逐渐从各地搬迁来的,因此这里的姓氏多达18个姓氏,但没有族群之分,也没有帮派之争。在这里你才体会到了远亲不如近邻的感觉。彼此都以亲人的称呼相称,对长辈是在称呼前面加姓或者是名字,对小孩的称呼都以乳名的第一个字后面加娃子相称。我常叫的就有一个叫李大婶、三老爷的。他们也都叫我五德子。平时不管哪家做一点好吃的东西,都是先给这左邻右舍送去,然后才自己吃。这里就是一个大家庭,其乐融融。直到有一天,一件事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就像突然从天上掉下一颗重磅炸弹,半条小街沸腾了,从此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村子遭受战乱,大家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告别了情同手足的街坊邻居,到外地逃荒要饭,寻求生存;整个半条街成了一片废墟。后来中国解放了,这些街坊大部分陆陆续续搬回去了,母亲也时常叨唠着回去,只因我们兄弟姐妹都大了,几个哥哥也在城里参加了工作,才没有回去。但父母和曾经的街坊邻居的联系一直不断。直到后来父亲去世了,一些已经年逾古稀老街坊相互搀扶来向父亲遗体告别。这是一种真情的流露,是人们对那个时代,那片土地的深深眷恋。
光阴似箭,白驹过隙,几十年过去了。我已是少小离家老未归,乡音无改鬓毛衰。时常听村里人说现在的村子已是昔年亲友半调零,随着新农村建设和规划,村子已物变人非,难觅我儿时的踪迹了。故乡小村虽然它没有庐山的秀美,泰山的雄伟,但在我心里它是个无与伦比的美丽地方。我曾经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但对我来说都是过客匆匆,我从不有“一川风景好,恨不有吾庐”的感觉,只有梦里老家的一草一木才是我心灵向往的归宿。无论我飞的多远、多高,心中始终怀有一种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梦牵!
(图片源自网络)
【作者简介】朱玉富,出生于1962年5月份。中国散文家协会员、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神州文艺》签约作家、《中国乡村》认证作家、《望月文学》特约作家《中国陶瓷报》、《山东医院报》特约记者。曾供职于《首都公安报》《淄博晚报》编辑/记者。现任《中外法制网》编辑、记者。散文《那山、那村、那狗》获全国征文金奖;论文《浅议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保险》获山东省政府奖;小小说《酸涩的葡萄》获山东省五个一文化三等奖。自参加工作至今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等60余家中央省市媒体刊用新闻、文学和摄影新闻稿子上万余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