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来看《背篼》剧组中戏师生的话~
01.教师篇
《背篼》建组,转瞬两年
落地创排,倏然两周
是老师们的一路指引
让《背篼》得以从排练室走上舞台
编剧的话
创作者需要放飞想象的翅膀,但前提是脚踩坚实的大地。
当我第三次来到贵州长顺县,走进长顺县生联村红军标语博物馆,看到80多年前红军途经此地留下的宣传标语,眼前浮现着那些心怀理想、眼中有光的红军在山路上跋涉的身影。
我的内心刹那被触动。
敦操乡,三百米的陡峭山路,我背着背包爬了近一个小时。汗如雨下的那一刻,我体会到背篼干部扶贫工作的艰辛。
我的内心被深深打动。
我时常问自己:一束光能照多远,一份爱有多少温暖?在这里,我找到了答案。
作为创作者,我要书写的就是:黑暗中的光芒,危难中的逆行,困境中的坚守,逆境中的抗争。
山路遥遥,有情,陡峭可化坦途。
背篼虽小,有爱,一切都能容纳。
于是激动中提笔,写下这个剧名《背篼里的春天》
编剧曲士飞(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党总支常务副书记)
导演的话
这个戏我最初的创作灵感是一个人行走在山路上,只知来路,只向前路,没有退路。这种行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人生就是不断行走。生长不歇,满怀希望;生命不止,奋楫笃行。这背篼里背着的是希望,是幸福,是春天。
针对这个戏内容和呈现方式的特殊性,我们选用了大量长顺当地的非职业演员。在排演的过程中,我真正感受到当地百姓的淳朴与热情,真诚与投入让他们在舞台上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惊喜。也让我觉得,长顺这一方水土,才能滋养出这样的人们,才能有这样纯粹的戏。
导演张端(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副教授)
制作人的话
但我不会忘记,“定海神针”曲老师每次鼓励催头丧志的我的一次次击掌,告诉我“曲老师都能解决”;张老师日渐沙哑的嗓子,宽慰着引过自责的我的那句“没事儿”;鲁宁老师治愈委屈落泪的我的那段可爱小猫咪的视频;亲力亲为的崔老师被汗水浸透的T恤和台上幕后里里外外的帮我张罗,对我说“自家人别客气”;孙老师告诉焦头烂额的我的那句“有我在呢”,每次听到小卓老师那句“放心吧吴丹”就会很有底气;得知剧组去长顺的具体日期时,志鹏老师的那句'亲人们要来啦'倍感亲切。大家一路护航,使得《背篼》得以见天地,见众生。我也幸得老师们一路庇护着走过两个夏日。一切的一切,很温暖。此行我从中收获悦纳自己不足的勇气,习得为人之责任担当。
不会忘记,去年七月和我一起出发的老师和弟弟妹妹们,我们在机场拍下的《背篼》第一张合照;平老师去机场接我们的场景历历在目,可居然已经是去年的事儿了;一个被全剧组喊着角色名何友良的男孩每日慷慨借我小电驴,他告诉我,我是第一个记住他名字的人;“社牛美食鉴赏家”雅宁找来一个个靠谱的小伙伴加入我们、买来各式各样的特色小食;利索的文迪做的一张张表格,一句句唠叨;“剧组天使”雯佳的充电宝救活了外勤人员的我;从大集上扛着七个背篼回到排练场时汗如雨下的繁一;“团宠”阳阳守卫着c口和对讲;烈日下贴海报的壹昊、文珏、金浩、李泉……不会忘记从长顺各大广场上找来的每一位阿姨,街角巷尾处寻到的每一位演员,在集市上采买的每一件道具,阿姨们拿来自己的嫁妆、那一个个有些年岁、贴着补丁被阿姨们珍藏的搪瓷盆,还有每日王阿姨带来的凉拌菜……
演出当天突遇大雨,情绪在那一瞬间爆发。记得那天是一边哭一边跑着去给剧组买雨衣的,一边担心露天的舞台湿滑、担心淋雨的阿姨们感冒,一边埋怨为什么天公不作美……直到后来才明白,应该感谢这场雨,恰逢其时地出现在剧情情境中,感谢大雨凝聚了剧组的士气。所有演员在上场口、下场口双手合十,祈祷演出顺利进行。看到那个虔诚的瞬间,觉得所有的一切都值得。
赶花海时,阿姨们不顾脚下湿滑大步流星一如往常排练的那样冒雨上台,洋溢着真诚的笑容令人感动,在侧幕和曲老师对视的瞬间,彼此落泪;谢幕以后,阿姨们热情地拥抱,其中一位阿姨眼含热泪在我耳边说着“谢谢你找到我,选择了我”,我抱抱阿姨告诉她,“更谢谢您在我当时那么难的时候愿意跟我走”。泪水里是感动、是快乐。
这些点滴瞬间我大概会记一生。这段记忆闪闪发光。与《背篼》剧组的大家相遇,是人间最温暖的事儿。
《背篼》从来都不是“行活儿”,这些经历与情感无法复制,但美好的记忆会永远留存。我们每一次哭,每一次笑,都是真的。
八月的我,是有生命力的,八月的我们,是那样美好。
制作人吴丹(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团工作人员)
策划的话
《背篼里的春天》是我院根据定点帮扶的贵州省长顺县敦操乡的“背篼干部精神”为灵感创作的原创话剧,整部戏从采风、创作、组织、排练、合成到最终呈现给观众历时三年。作为学院挂职长顺干部,亲自经历了《背篼》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深刻的感受到了“中戏人”的热情、严谨、创造,从而带动着每一名演职人员对这部戏乃至对中央戏剧学院的热爱;每个人对这部戏都倾注了心血,编剧曲老师先后五次到长顺采风,亲身感受了背篼干部当年走过的崎岖山路;导演张老师指导这支非专业演员占80%以上的剧组排练,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要示范,近15天排练,每天只往返于酒店和排练场;还有那些由学生、在职干部、学院老师、退休人员等组织的演员们,他们认真的态度、坚定的信心、奉献的精神也深深的打动着我。
8月25日晚,当三遍静场的钟声回荡在天灯坡广场的户外舞台上;当旁白的声音叙述着故事的开始;当雨水打在每一个演员的脸上;当绘声绘色的表演逗笑了观众;当有的观众感动的流下了眼泪;当谢幕时每一个演职人员脸上洋溢着兴奋的表情;当有很多观众冒着雨看完这部《背篼里的春天》,我心里默默念着一句话“戏比天大”。
策划赖小卓(中央戏剧学院挂职长顺干部)
团长的话
历经两年,《背篼里的春天》终于和长顺的父老乡亲见面了!彩排时,一位当地的老大爷问我:“这个戏是歌颂我们长顺扶贫干部的吗?”我回答:“是的。”老大爷说:“演出时,我带全家来看!”可见当地人对于扶贫干部的爱戴和喜欢。
这部剧的主创人员来自中央戏剧学院,演员主要来自贵州和长顺当地,整个团队在创作期间彼此相亲相爱,和谐无间,共同用心用情谱写了一首长顺乡村建设的赞歌!!
《背篼里的春天》作品真诚、感人,接地气,希望它能得到更多人的喜欢!
策划孙亮(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团团长)
滑动查看更多
02.学生篇
这个八月,同学们在长顺
淋过雨,流过泪
付出着,收获着,成长着,感动着
感受着舞台的力量、戏剧的力量
编剧助理的话
离开长顺前的最后一天,大家都说了很多在紧张排练中没来得及说出口的话。舞蹈演员说,谢谢你们让我们登上了舞台;当地演员说,你们让我们看到了戏剧是什么。这两句话一直缠绕着我,经过在戏剧学院四年的专业学习后,我开始重新思考舞台的意义,戏剧的意义。
是大家在排练厅,随意把几把塑料凳拼在一起就能当桌子,盒饭一盒一盒码在上面;是大家结束一天排练后,回到酒店继续总结着一天的工作,做好第二天的工作准备;是演员们穿着不透风的戏服排练,下场后将湿透的雨衣挂在风扇前吹干;是舞蹈演员们从家里带来自己做好的饭菜,带着自己的嫁妆给我们当道具;是大家齐心协力在舞台上贴满荧光棒,是大家眼含热泪聚集在深夜的天灯坡广场;是演出当天忽降大雨,所有演员按照原本的调度坚持演出,所有的“背”、“摔”、“打”等动作都在雨中高台上以排练时同样的力度完成,阿姨们在舞蹈动作中跑上舞台,赶了一场最美的花海;是演出结束后所有人上台,大家互相拥抱,都说不出话,我们好像真的做成了一件想做的事情;是临走前的最后一餐饭,顾小兴的扮演者对魏宏的扮演者叫出了“魏宏哥”,“魏宏哥”转身对他说,青山不改,我们绿水长流。
这些细细碎碎的瞬间,让我一次次感受着舞台的力量,戏剧的力量。老师们不再是学校里的老师,变成了剧组的主创人员,鲜活地展示着“高潮场面”、“人物统一性”。同学们不再是学校里打闹的朋友,变成了戮力同心的战友。学校曾经教会我一种戏剧的力量,可这种力量却在舞蹈演员和当地演员带给我的感动中再次传递出来。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巨大的对戏剧的热忱,对舞台的敬畏。
背篼常在。
青山不改,我们绿水长流。
编剧助理吕雯佳(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研究生)
演员的话
背篼剧组历时两年,去年作为剧组唯一的演员从北京出发来到了长顺,在短短10天里,我们经历了从没演员到演员铺满台的“赶花海”,从什么都没有的焦虑到排完一出戏的松一口气,可疫情的突如其来中断了我们的演出计划。
今年我们背起背篼再次进入长顺,这次有家人在等我们,我们更加从容地复排,改进,提高。非常幸运成为了《背篼》的女一号,经历了这出戏从无到有,到最后精彩呈现的全过程。在这个组,我学会了如何将自己所学的专业最大程度地发挥在戏剧创作中,学会了如何与当地非职业演员配合工作,学会了戏剧如何与当地民俗文化完美融合。《背篼》作为我的毕业演出,为我的研究生阶段画上了完美的句点,是我最大的幸运!
演员林晨(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教育系毕业生)
舞台监督的话
很感谢学校这次项目,带给我很不一样的体验,遇到了灵活多变、因地制宜的主创老师们,充满活力、配合默契的团队伙伴以及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当地阿姨们。回北京后时常会想念在长顺的日子,风景画般的高山白云、阳光下梦幻浪漫的粉黛草、溪水流淌过的一层层石阶,还有工作后聚在一起嘻嘻哈哈的大家。
在小镇的生活仿佛回到了疫情之前,每周有热闹的集市,偶遇熟人就唠一唠,下排练骑着小电驴去嗦粉、买道具,忙碌又充实。与商业剧组模式下的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不一样,背篼剧组更像一群朋友凑在一起。为了去做好这台演出,群策群力,每个人都身兼数职,尽心尽力。当地的“非职业”演员,带给我最直接最新鲜的刺激。舞台上展示的生动形象,几乎不需要技巧的雕琢,就已经足够鲜活感人!
我在工作中对专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非职业演员、非常规剧场,也能做出一台好戏。要去真正了解观众的需求,多去体验去思考,去做有当地独特的文化印记且真实感人的作品。人类的戏剧实践和戏剧思考,任何时候都没有固定的标准,永远是千变万化蓬勃发展。我们要怀着对生活的热忱和对舞台的期待,去完成更多更棒的作品!
舞台监督胡文迪(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团研究生)
人物造型设计的话
九月的北京已经有了些秋意,但我却仍在回味八月的长顺背篼的故事。这是我第二次来到长顺,第一次来时只记得匆忙的工作因为疫情还没演出就离开了长顺。虽然第一次来只在长顺待了几天但是我却总盼望着能再次回到长顺。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可成。作为一名党员在这里,我愈加深刻感受到共产党人的扎根群众、冲锋在前、守望相互。戏剧人的情之所钟、凝心聚力、艺术担当。我们要继续怀有对历史、对传承的敬畏之心,对人民的感恩之情,用戏剧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开创文化事业新局面。在伟大共产党精神的引领下,用一个个红色剧作起承转接党和人民的“桥梁”,讲好中国故事,以点点微光汇聚力量,锤炼意识品格,铸牢基层堡垒,不断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新篇章。
如果说这部戏最打动我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演出那天大雨落下时在场的每一个人。不管是演员、观众、还是工作人员,都没有被那场雨淋灭演出的热情、观演的心情、工作的真情,大家用最敬业的精神、最饱满的情绪、最专业的状态顺利完成了此次演出。演出结束后的第二天我去民宗局还借用的服装,和工作人员交谈间她说《背篼里的春天》这部剧很真实,和他们那几年脱贫攻坚时一样“喝不得酒就开不得口”,她说感谢我们的付出感谢我们来到长顺的那一刻我明白了我来到长顺的意义,如果没有这部戏或许很多人不会知道万峰林立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肩负着党和国家的重托给大山里的人们带来希望,带来春天。
庆幸21年的夏天我与背篼结缘,自排演以来我们有得也有失,有苦也有甜。但是不论排演时的欢笑或是谢幕时的泪水都将会是剧组每个人在长顺弥足珍贵的珍藏。坚信背篼里的是希望,是幸福,是春天。
人物造型设计韩雅宁(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本科生)
助理监督的话
第一次听说《背篼里的春天》这部戏是在去年,在曲士飞老师的党课里,我初步了解到关于这部戏的创作历程,以及长顺当地的故事,深深为扶贫干部的经历所动容。今年八月有幸得以参与了《背篼》进入舞台的全部过程,深切感受了长顺的风土人情。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正式演出的那个晚上下起了瓢泼大雨,但是所有的工作人员、所有的演员没有任何退怯。《背篼》在所有人的心中就像一个至宝,大家都想要把它最好的一面呈现在舞台上、呈现在长顺人民的眼前。雨停了,演出也完美落幕,大家相互拥抱,热泪盈眶,有快乐,有不舍。或许,大家都和我一样,期待着与长顺的下一次相遇,与《背篼》的下一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