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本土精神;内在统一;价值;自由;内心
一、灵与肉的分离
现在的诗歌已经被物质和欲望包围,失去了诗歌最初的意义,正如邱正伦先生在《确切地说》中写道:“出卖灵魂,遵守价值规律――水涨船高或者一文不值。千古之迷仅成为一次公开的拍卖。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你是谁。答案只有一个:钱,对话围绕着它,诗歌围绕着它,爱情围绕着它,一切都围绕着舞蹈,这灿烂的虚无充满想象”。由此可见,当代诗歌出现了灵与肉的分离,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获得物质利益,诗人已经违背了自己的内心,所写的诗歌也不能真正表达诗人真实的思想。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邱正伦先生认为诗人应通过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而不仅仅是用理性逻辑去认知世界,在抒感的同时,又能控制住情感,不只表达事物的外表,还要表达其内在含义,消融具体事物之间的外在差别,达到内在统一。
因此,诗歌不应仅仅停留在物质和感官层面,诗歌应不回避现实也应不满足于现实,它必然是要在投入和参与现实并且又超出现实的过程中呈现出自己的价值和光芒。
二、自由的缺失
三、“失语”现象
当今社会,诗歌大量涌现,很多诗人称自己是大师,想一步登天,正如邱正伦先生在《确切地说》中写道:“钢花远远超过鲜花,今天的鲜花生产已进入程序化,不会有”;同时,在《器官写作者》中写道:“在电脑的车间里,他们高举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旗帜,一动笔就是斗酒诗百篇,就会超英赶美,用一支写新闻的笔抒发诗的感情,然后百媚娇态,诗歌却形容枯槁”。我们都知道,文化是培养出来的,是有生命的,作诗是需要诗人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不是批量生产的,也不是机械的,就像虽然在深圳高学历的人比比皆是,但就其文化底蕴来说远不如。
如今很多人受西方的艺术理念影响颇深,不重视传统,认为传统已经过时,盲目追求现代,但又没有真正地、全面地进行深入的研究,所以写出的诗歌就显得浮夸。正如邱正伦先生在《不知怎么的》中写道:“自由开始缺少根基,土壤许多年缺少施肥。”为了改变这一现象,邱正伦先生始终倡导建立本土艺术,以五千年中华文明为基础,摆脱对西方文化及其艺术价值尺度的依赖,这一本土性是具有包容性的,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吸收百家之长,并与世界进行交流和对话,建立自己的艺术价值尺度,在创作中真正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心,从而摆脱外界的束缚,实现自身的艺术价值。
总结
本土精神不仅体现在诗歌上,还体现在绘画、雕塑、设计等其他艺术门类中。艺术家不仅要继承传统,还要包容其他文化,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话语权,才能摆脱外界的束缚,摆脱低级趣味,创作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作者简介:王柄权(1991-),男,汉族,山东东营人,聊城大学,2014级美术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方绘画研究。
参考文献:
关键词:当代绘画;价格;价值;非价值因素
近几年,当代绘画成为了中国艺术品市场上的一支奇葩,不仅交易总额频创新高而且单个作品出现了高价甚至天价。较高的价格体现了社会对于当代艺术品的理解和接受,对其态度由批判、排斥转为了中肯和赞扬,当代艺术家及其作品的价值得到了实现。但是,由于当代艺术在中国产生和发展历程的特殊性,再加上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不规范性,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当代绘画价格与价值的失衡。
1艺术品价值与价格
1.1艺术品价值衡量标准
艺术品作为创作者智慧的结晶是一种精神产品,它是作者自身情感的具象表现或者是对于社会现状的态度表述,与一般商品的价值表现方式不同,它的价值性可以在多个层面体现。艺术品的精神属性似乎与商品性毫无关联,在古代,艺术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并不多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时代观念的不断变迁,艺术品本应束之高阁、沉潜玩味的审美对象被赋予了一种新的身份即商品。当艺术品被纳入到了商品的行列之后自然也就具有了商品的一般属性――商品的二重性,并且一般商品的价值规律也适用于艺术品,但是由于艺术品的独特性又不能完全把它当作一般商品来对待。
审美价值。艺术品首先应当是“美”的,这是美学意义上的根本要求,也是它区别于一般商品的根本特性。艺术作品的美涵盖了多个维度的表现内容,可以是人性之美、自然之美也可以是社会之美,不同的内容题材又演化出了许多表现方式,比如:以美为美、化丑为美。一个优秀的艺术品不论是何种题材、何种表现方式,它最终应能够给人以精神的愉悦、思想的启迪、审美的享受或者是人性的感悟等。蒙克的《嚎叫》透漏出绝望者渴望曙光的呐喊,唤醒沉睡的灵魂;张晓刚的面具系列高度凝练的记录了匆匆岁月的印记。
历史认知价值。艺术源于生活,它是生活常态的提炼和升华,总是带着一定的生存印记。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来可能源于自身生命意义的思考、对人性冷暖的评判,也可能是对时事的看法、对世迁的态度,亦或对社会病态的拷问等不同激发因素。总体来看,他们的创作冲动总是与时代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作品所体现的是一种确定人类历史、展现传统、凸现文明和存留人类记忆的定位价值。如:《清明上河图》表现我国北宋时期的社会生活,对后世了解北宋人文风貌、社会图景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一般意义上,艺术品展现的历史图景越宽,越具历史的代表性,或对文化发展越具影响,则越具价值,反之价值越小。[2]
诠释价值。这是一种学术价值,即研究和阐释艺术的发展历史、规律及现状的价值。纵观中外美术史,每一次艺术变革、每一个艺术流派的出现都会有经典的作品问世。它们的珍贵一方面是其与以往的作品在创作手法、表现形式不同,对同时代或后代创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标志性的符号它们被记录在了美术史上,对人类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创新价值。艺术品的创作过程是一次性的,同一个艺术家在不同的时空不会创作出相同的作品,不同的艺术家也不会创作出完全相同的作品,只会在风格或技法上相似。这是因为艺术创作源于艺术家独特的人生观念、生活体验、情绪触动,而且即使面对同样的事或物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反映在作品上就会有截然不同的图景。创新的价值不只体现在题材和内容方面,在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方法、艺术意境与趣味方面的创新同样重要。艺术家的创新对自我的超越更是对同时代画家的超越,创新意识指导下的作品也必然具有较高的价值。
1.2艺术品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艺术品价值衡量标准的界定,有利于我们合理评价一个艺术品的价格。艺术品作为商品同样符合价值规律,同一般商品相类似,艺术品的价格是由其价值决定的,价值量的大小将会决定艺术品的价格。另外,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艺术品的价格会随着其价值上下波动,总体上处于一种平衡状态。这是一条健康的发展曲线,即使失调,市场也会自动调节,如果市场不完善,那么相应的价格与价值之间就会发生较大的偏差,处于一种失衡状态,中国当代绘画在价格与价值方面就出现了失衡。
2价格与价值错位
关键词:影视人物造型设计;写实造型设计;写意造型设计;结合;表现
中图分类号:J901文献标识码:A
ImageDesignStyleofFilmCharactersinContemporaryChina
WANGYang-yang
(SchoolofFineArts,GuangdongPolytechnicNormal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0000)
影视艺术是在导演的总构思下,由灯光、舞台美术、人物造型等艺术和科技部门共同拍摄完成的。人物造型设计作为影视艺术创作的重要元素之一,在“故事的叙述”、“角色的塑造”、“情节的表现”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演员作为造型的载体,不仅是人物形象的创造者,而且是角色塑造的执行者和体现者,更是画面的主体。演员的人物造型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画面的视觉效果,它与剧情等一起构成观众与作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是观众感知影视作品的第一印象和直观感受。出色的人物造型设计,亦为影视艺术增光添彩。
一、影视人物造型设计表现风格趋于多元化
电影、电视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其风格的构成也是多方面的。除了剧作家之外,演员、导演、摄影、音乐等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艺术家在共同创造的过程中,力求在艺术风格上达到和谐,从而形成演艺活动的整体风格。当然,人物造型设计也必然从属于这样的整体风格,不同风格的人物造型设计的形式都会为影视作品的表现发展提供创作的养分,只有这样人物造型设计和影片的内涵才能形神兼备。
影视人物造型设计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化妆造型,二是服装造型,三是发式造型。影视剧作品中的人物塑造与一般文学形象的塑造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具有更复杂、更独特的特点和更丰富的内涵与艺术形式。当代的影视艺术人物造型设计由于受到演艺风格的影响,趋于多元化的表现风格,其中包含写实风格、写意风格等等。这些造型风格特点为影视作品的风格表现、强调影片的形式感、画面的视觉效果等提供了创作的基础。
二、写实性人物造型设计表现风格的体现
影视艺术具有纪实性、逼真性的特点,决定了人物造型设计的现实主义原则。现实主义的主要原则要求“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描写生活”,并且通过艺术的典型化,揭示生活的本质。换句话讲就是人物造型设计是在注重特定的历史和特定的造型依据的基础上强调形式感、强调装饰性、强调风格化的一种创作人物形象的手段,它更注重真实,重在形似。
写实的造型设计多见于古典名著改编剧、历史剧、正剧等,重在表现历史的真实和可信感。古典名著改编剧剧本对人物形象的详尽描述,为角色的造型提供原形,因此剧中的人物角色造型要遵守现实主义的原则,要具有历史时代的鲜明烙印,从而逼真地展示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物的精神风貌。电视剧《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的形象塑造都是写实风格的经典之作。历史剧、正剧更是如此,因为历史剧是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题材内容的,是对历史事实的反映,其人物造型都完美地实现了“逼真再现”,那些为传统的审美规范和传统的文化内容所雕塑出的“鲜活的面容”,激发了观众的心理共鸣。
写实风格造型有优点也有缺点,它的不足之处首先在于对角色的造型设计缺少创新,形象容易出现重复;其次还体现在如果一味的强调历史史实的还原,不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习惯,无法引起观众视觉兴奋点,造成视觉上的沉重与压抑。例如电视剧《贞观之治》就是最好的说明,严谨的还原态度,超出了现代观众的审美范围,观众收看的积极性必然受影响。
三、写意性人物造型设计表现风格的体现
作为影视创作重要元素之一的人物造型设计,也开始用“以形写神”的造型审美标准来刻画人物,用自己民族风格的符号化艺术语言来诠释人物,着重描绘“角色”的意态神韵。人物造型设计所要表现的境界,是由直接和间接表现两个方面组成的。直接表现就是运用化妆材料和化妆技术塑造形象,间接表现则是由观众眼睛观赏后所引起的联想与情感。写意的造型设计重在刻画人物的内在和形式美,强调以意写神。为了增强影视作品的画面视觉效果,可以采用夸张、象征、抽象的设计手法的特点,写意性人物造型风格在影视古装娱乐剧、神话科幻等影视作品中广泛的应用。
近几年,古装娱乐剧、神话题材的作品在电视荧幕上广为流行。这类题材作品是以追求娱乐为目的的,结合历史英雄主义、情感浪漫主义和冒险主义以满足中国老百姓传统的看戏的娱乐性心态,既然是为了娱乐,那么历史就只是一种手段,对人物的造型设计也不必拘泥于历史,可以充分发挥设计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电影《夜宴》,在影像语言的造型上进行了独具匠心的尝试和创新。影片的故事背景置于战争频仍的五代十国,这一虚拟的历史时空为导演提供了发挥想象的空间。影片中的人物造型设计整体表现华丽却不夸张、沉稳却不沉闷。服装精致而有深意,比如章子怡的衣服总是拖得极长,就像她的欲望;人物化妆让人一眼明晰性格,如葛优尖细的胡子,周迅素净的脸等。《夜宴》最大的人物造型设计成功之处在于用色彩来强化个人特征。色彩在电影视觉语言元素里是生命和情感的象征,它具有使人的内心世界外化的作用,倾向于在银幕空间中传达与揭示人物的情绪、心理和精神信息,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视的形象语言。《夜宴》对影片中主要人物的服装色彩的选择上,厉帝服装主要是黑色。阴沉、浓厚、让人压抑的黑色既代表了帝王的庄严与权势,又象征了厉帝阴暗残酷的人性和被欲望扭曲了的灵魂;皇后文婉的色彩基调则以艳丽夺目的红色为主,那红得滴血的颜色象征着人性无法压抑、熊熊燃烧的欲望等。《夜宴》为了突出电影的意境,也为了让片中的人物造型更加符号化,与服装相同,影片中人物的发型和饰品处理方式也都用得非常粗放、简洁,正犹如写意式的水墨画。
任何一种表现形式都有自身的不足之处,写意风格的缺点主要是与史实有出入,与观念中既定的人物形象不符。例如新、旧版电视剧《红楼梦》的人物造型。86版《红楼梦》历经10年的拍摄,可谓是中国古装电视剧经典之作。在人物造型的处理上采用了写实造型风格,依照原著的描写刻画塑造角色形象,剧中人物的形象已深入人心。但新版《红楼梦》的人物造型则是采用纯粹的写意手法来体现的。在这部剧中,运用戏曲艺术中的旦角为表现形式和美感来设计剧中人物造型。例如钗、黛、“四春”以及其他诸多的女性角色都是用了戏曲元素来设计造型,可谓是满脸“铜钱”。这样的人物造型虽美而有味,但和原著形象刻画相矛盾,这就不可避免地与观众心中的人物形象相抵触,不易为观众接受。
四、写意与写实风格相结合在影视人物造型中的运用
作为人物造型设计的两大设计手法,写实和写意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写实和写意的结合,可以使两者取长补短,使得写实的造型不再是一味地去模仿“过去”,而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强调适合现代人审美需求、形式感、装饰效果、整体风格等。写意风格的与史有出入,角色性不强的缺点刚好可以由写实去弥补。写实和写意进行结合的人物造型是既带有时代特征而又不完全拘泥于那个时代,将历史和创新融合,既保持了历史感又加入时代感,使角色形象更充分,更完善,具有更强烈的装饰性、设计性的艺术效果,以达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升华效果。
哥本哈根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1417年被定为首都这个城市作为国家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走过了将近六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哥本哈根作为世界知名的城市,其城市建设和景观设计存在很多特色和可取之处,对于当代中国的城市景观设计存在很大的借鉴意义。
1丹麦的设计背景
2哥本哈根的景观设计
由于其中世纪的城市结构,哥本哈根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街道很狭窄,广场也相对较小,这就在建筑高度与底层区域之间建立了有趣的关系。当空间有限时,它拉近了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建筑立面之间的距离,从而产生了一种丰富的观感环境。城市中心仍保持着中世纪的街道格局,有着宜人尺度的古老的建筑仍占主导地位。
色彩缤纷而不纷杂、个性张扬又不失端庄优雅,这是很多设计师期望达到的一种理想状况,也是对哥本哈根城市景观设计的高度概括。在丹麦,设计是一种国家策略。战后的百废待兴、国家的贫穷薄弱,要依靠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来加强国力,也要通过设计来弘扬传统文化和恢复民族自尊心。将历史与现在融合,将本土与外来融合,将技术与艺术融合,正是这种看似缺乏变革魄力的中间道路,塑造了丹麦景观自身的个性。
在杨晓民主编的《中国当代青年诗人诗选》的封面上有他自己的一句诗:“在转身的刹那,我发现诗歌还在感动着自己。”作为一个默默写诗多年的非职业诗人的心声,杨晓民的这句诗可谓意味深长,它昭示着我们这个自诩宽容的时代对诗歌的残忍,以及一个彻底的诗人与他的志业苦寒相偎时的深情。
应该感激《中国当代青年诗人诗选》的出版,它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歌读者打开了一扇门,通过这扇门,我们得以窥见在近20年的汉语发展历程中,那些温暖过我们心灵的诗歌火焰,那些擦亮了时代之夜的语言珠贝。
《中国当代青年诗人诗选》总共收录了43位诗人的440余首诗作,这是一份极具包容性和说服力的名单,不仅一批成名已久影响深远的诗人赫然在列,更重要的是一些有着独特品质和杰出才华的诗人被包括进来了,一些默默耕耘不事闻达的诗人被包括进来了,一些已死的、已消潜的诗人也被包括进来了,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最丰富的青年诗歌档案,也是最让人感到惊喜和振奋的青年诗歌档案。
在这里,我特别想提到下面三个人的写作:杨晓民,一位对土地有着倔强深情和非凡洞察力的诗人,和海子诗中那片朝着神秘之思和灵性世界运动的土地不同,杨晓民往往从一个行者的角度反观自己最初的生活经验,他的“无量寺村”系列,粗砺、坚硬,饱含隐痛,堪称上乘之作,其向地心深处不断挖掘的精神探索和充满智性色彩的控制能力,为当代诗歌的乡土书写重新挽回了尊严。
杨键,过着半隐居生活的诗歌圣徒,在对中国传统伦理学、哲学和宗教的长年研习中,他为我们贡献出了一串串直指灵魂的灼热诗行,有论者曾说:“在他炽热的诗行中,汉语新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悲悯和自省的能力。这是呈现在当代的某种程度上显得古典质朴的民族诗人,以其精致沉稳的汉语的声音,唤起人们直面人生的崇高本能。”
石一龙,又是一位从乡土经验中生长、突围的诗人,早年的《阿图什颂歌》音调峻急,境界瑰玮,在70后诗人群中独树一帜,他的抒情天分混合了乡村歌手的质朴和青春襟抱的清朗。近年来的诗歌逐渐转向克制和内敛,增添了一种对日常事物的沉思和辨别,这种沉思和辨别把他和当下的享乐主义诗风区别开来,使他的诗在更开阔的意义上表现了对这个世界的批判和伤悼。
在这个选本中,还有很多非常优秀的诗人,如灿烂精美的黑大春,从《中文系》出走以后变得更加自由的李亚伟,在针尖上舞蹈的余怒等等,汤养宗、庞培、王寅、西川、李元胜、潘维、叶辉、树才、鲁西西、哑石、蓝蓝、朱朱、江非等,都有非常耐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