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中国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现代设计;造型;美学;创新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它是世界工艺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丰富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每个民族的地域性美术既是相互影响又各自独立发展,共同撰写着中国的工艺美术史。中国民族传统工艺品中包含着中国人智慧的结晶,每件工艺作品中都赋予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观,把使用性与审美性和谐的融于作品中。随着社会工业的发展,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的元素也被大量的应用到现代设计中,促进现代工艺设计推陈出新,演变出更具特色的“中国设计”。
一、传统工艺对现代设计的“型式”影响
1、造型元素的应用
2、色彩元素的应用
二、传统工艺对现代设计的美学观的影响
1、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哲学符号
“在人类精神文化领域内,艺术与哲学有着及其密切的关系。哲学主要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巨大影响。”①在传统中国文化中,中国文学家及艺术家深受儒道结合的思想观教育,其文学及艺术作品中都体现了儒道思想的审美评判准则。历代中国文人墨客讲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艺术创作要从自然界中选取素材,以“天人合一”作为艺术创作的核心观,作品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在天工开物书籍中记载着当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遵循“天人合一的”审美观来制造日常器皿或是修葺建筑时的景象。苏州园林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科书,以此为范本,当代的设计师将其设计灵魂应用到现代的室内装修中,作品里到处流露出的和谐美的人文气息。众所周知的苏州博物馆是由著名设计师贝聿铭建造的,整个建筑物是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的符号代表。建造者的设计理念传承并提炼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苏州博物馆通体以常有的“江南色”———黑墙白瓦为主色调,馆内随处可见错落有致的假山、碧绿的池水。博物馆的设计体现了动静相宜、虚实结合、内敛沉稳的中国传统人文情怀之美。
2、传统工艺美术中的“意蕴”
民间文化为中国传统民族美术提供丰富的创造素材,它有着鲜活多样的艺术语言,它取至日常生活,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富有感染力。传统工艺中的“意”则源于民间文化中的内涵及民族的大胆想象力。现代设计师从民族地域美术中借鉴创作灵感,寻求地域生态美,强调就地取材,利用天然的材质,塑造出的产品不加人工修饰的自然美,拓宽了设计面。例如牡丹、凤、鸳鸯等的动植物形象,常被国人加以联想比喻,将其造型抽象概括成富贵、吉祥、恩爱之意。以海尔公司的“中国风”系列家电产品为例,产品中加入中国传统牡丹等的图纹元素,寓意花开富贵。该系列产品投放市场后深受大众的喜爱,销售额异军突起。
三、现代设计在应用传统工艺美术时应注意的问题
四、结论展望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范围广,它在现代设计的造型、色彩及设计理念上都直接或间接的应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承载着地域文明,是承接现代设计与中国历史文化的枢纽。现代设计师通过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深入了解,才能全面掌握中国的历史文明,才能了解国人的及哲学思想观,从而帮助设计师设计出更贴近中国化,更具中国地域性的产品。中国现代设计应建立在秉承西方正统设计理论体系上,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突破口,发扬并完善自身的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在现代设计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及民族地域元素,也是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大趋势。同时我们应该将现代设计的科技技术应用在传统的工艺中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技术创新,寻求新的艺术突破点。例如我们将现代工业设计的3D打印技术应用在传统工艺中,使传统工艺产生更多繁杂、精细的艺术造型,完成人工无法操作的形态,将引领中国传统工艺步入新的艺术层面,对中国现代设计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将传统民族文化同现代设计相结合,形成具有同西方现代设计相竞争的设计实力,让“中国化”在全球化语境下崭露头角并拥有一席之地,展现中国风的独特艺术设计魅力。
注释:
①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参考文献:
[1]殷会利.中国民族美术发展论坛文集:第1集[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2014.
[关键词]:贵州民间美术资源引进课堂引进策略
中国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先生在“中国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全集”的序言中是这样描述:“中国是一个工艺美术十分发达的国家。贵州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尤其发达的省区。表现为不同的刺绣、挑花、陶艺、木雕、漆作、剪纸,世代相传,这样的遗产实在万分珍贵。趁现在这些东西还存在着,趁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所认识,应该去做一些抢救性的工作……不同地区的人就可能看见这些精美的工艺品。想想他们都是出自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劳动者之手,都是出自那些从来没上过学堂,受过正规教育的民间艺人之手,却又是那样的精美,那样经得起任何审美法则的和尺度的挑剔,我们都会心存感动……”。而今受到现代信息不断的冲击,贵州少数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正在逐渐消失,贵州省委、省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不断呼吁保护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贵州的现代美术教育如何妥善保护和传承贵州民间美术,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贵州民间美术资源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地域偏远、交通不便使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持着相对的完整,一些民族工艺仍保存着古朴原始的自然生态与和谐风貌,民间美术资源遗存相对完好。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贵州民间美术的生存环境已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传承关系上,许多民间艺人的年龄在60岁以上,青少年中有兴趣并愿意专门学习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后继乏人使本地的一些民间美术品种产生了传承的危机。
其次,民间美术在很多人心目中丧失了地位,通常当我们提到“民间美术”常常会听到“太俗气了,难登大雅之堂”之类的言论,其实只要是真正了解欣赏民间艺术的人,都能感受到它质朴而强烈的艺术魅力。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传统,蕴涵民族性的艺术创作更具感染力。不理解、不欣赏,不爱好,甚至不屑,形成审美观上的一种偏见,这是民间艺术在现代人意识上的一种较普遍的反映,这种意识严重地影响到民间艺术的生存与发展。
另外,对这一学科的理论研究很少,重视程度不够等等。这些都是造成贵州民间美术衰败乃至消失的重要因素。如不重视和抓紧抢救保护,脆弱的文化生态环境会在现代工业文明中迅速地消失。保护民族美术文化要从教育人手,要使民族民间文化得以生存、传承和发展,必须使民间美术进入课堂。
二、贵州民间美术资源进课堂的实施策略
首先,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地方学校不可能有现成的民间美术教师,一是通过短期培训、边学边教或选派热爱民间美术专业、事业心强的骨干教师专门进修。鼓励美术教师承担民间美术研究的课题,专心钻研备课,承担基本的教学任务。另外,聘请当地民间艺人到学校兼课、举办讲座或作技艺表演。早在上世纪初,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就曾经邀请民间艺人来校为师生授课,把民间美术引进课堂教学。积累了丰富经验。
第二、加强地方高校美术专业的和非美术专业的民间美术教学。美术专业学生民间美术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内容可为:贵州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概论、贵州民间美术作品赏析、民间美术工艺品的设计制作等。如蜡染、陶艺、剪纸等都可进入课堂教学。对民间美术有浓厚兴趣的专业学生还可以进行选学,内容为:贵州民间美术采风考察、民间美术创作设计。对非美术专业的学习可列选修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为:贵州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概论、贵州民间美术作品欣赏等。
第三、加快贵州民间美术教材的编写研究和完善教学设备。各地方高校应组织编写具有地方特色、高质量的教材。鼓励教师认真编写课堂讲义,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和锤炼。民间美术教学既是理论课、欣赏课,又是技能课,需安排大量的实践环节,如参观考察、手工制作等。因此,要有足够的专业教室和校外实习基地,配置性能质量较高的教学设备和专用工具。
第四、举办民间美术讲座,不定期的邀请当地一流的民间艺人来校园办讲座,以座谈、现场表演及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让同学们了解民间美术精湛的技艺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特别是对一些难以实施课堂教学的民间美术种类,应多以讲座、视频等形式加以介绍,这样既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又让学生对家乡民族文化有更广泛的了解和认识,培养他们对家乡民间美术的热爱之情。
第五、建立民间美术研究所,地方高校应成为民间美术的教育中心和研究中心。民间美术研究所由专业教师组成,并吸收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参加,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实施民间美术教学工作;搜集、整理民间美术资料,进行民间美术的理论研究;借鉴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和表现形式,开发设计现代民间美术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
第六、建立民间美术陈列室,展示优秀民间美术作品,一方面为教学提供了观摩欣赏作品的场所,让学生有机会经常接受民间美术的熏陶;是对当地博物馆收藏的补充。陈列室除收藏陈列社会上有价值的民间美术品及有关资料外,还可收藏陈列师生临摹仿制或创作设计的作品,便于学生参观学习。
第七、建立民间美术的校外实训并重视田野调查,民间美术资源进课堂不仅仅只局限于课堂的教学,还应让学生走出去,与当地民间艺人交流,虚心请教,深入民间体味当地民俗活动与民间美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进行调查研究。
将贵州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到学校美术教育中来,可以说是一项双赢的决策:贵州民间美术因学校教育的延续能免遭断裂与绝迹的命运,并能不断向前发展;学校美术教育因为有民间美术的加入能增加新的活力,教学内容得到丰富,有了最直观的贴近生活的史料与教材,民间美术中蕴涵的人文思想、传统艺术观念给学校现代美术教育提供借鉴与启示;同时,充分利用民间美术资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社会、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的关系,给现代美术教育带来发展的新契机。
参考文献
[1]杨晓辉《贵州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贵州人民版社2006年10月
[关键词]民间工艺文化;艺术设计教育;传承与实验
引言:民间工艺制作与高校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结合起来开展教学活动,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瑰宝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综合素质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学生了解民间工艺文化内涵和熟练掌握民间工艺制作技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精致美观,极具审美价值的乡土工艺品,从而实现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
1民间工艺文化传承的困境
1.1民间工艺的生存环境不宜乐观
从民间工艺发展现状看,我国民间工艺种类繁多。当前,由于中西方交流更为频繁,人们很容易对西方文化产生向往,而对本民族的传统工艺弃之如敝屣,这就使得民间工艺要想生存下去更是难上加难。现代科技发展迅速,多元文化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年轻一代的生活观念有了质的转变,许多年轻人对民族民间工艺丧失了兴趣,导致民间工艺技能衰败。同时,上一代的老手艺人几乎已经故去,而年轻人又不愿意去学习这种传统工艺,这样的情况会使得传统工艺更加快速的走向灭亡。
1.2民间工艺的传承方式逐渐淘汰
由于传统观念的思想束缚,传统技艺在进行传承时会遇到诸多阻碍,比如传男不传女的封建思想、学习技艺之前要进行诸多考核等,这些都造成了传统技艺传承困难。师徒制是传统工艺在进行传承时用到的主要方式,但就当前来看,这种传承方式显然不能被大多数年轻人所接受,因此造成其在传承过程中遭遇到困难。
2民间工艺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传承与实验研究
2.1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2.2合理的教材编写
2.3加强指导实践
2.4组织学生实地考察
3民间工艺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结语
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将民间工艺文化纳入艺术设计教育之中,通过结合大W生创新创业项目、加强教材的编写、加强指导实践、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等措施,拓展高校的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为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及创新教育开辟新的路径,更好地弘扬民间文化,发挥艺术设计教育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桥梁作用。
[2]张斯亮,屈子涵.构建民间工艺的教育传承体系――基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发展的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2015,(06):38-39.
关键词:中国;古代;制砚史
综观中国古代制砚史,从原始时代始到近代,一共经历了四个高峰期。
一、与工艺美术的初次合盟——汉代制砚
通过考古研究,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具有类似于砚台功能的研磨器,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距今约5000——7000年),也就是闻名于世的彩陶文化繁盛的实际。出土于半坡遗址的石砚,是作为半坡人调制用以绘制彩色陶器的矿物颜料的研磨器的形式出现的。在考古发掘出的同一时期的石砚中,有一些石砚分有格子,有的已有具备砚盖和磨杵,其形制与功能已经颇为接近后代的石砚。但在此时,这些研磨器仅仅作为实用物件存在,并不具备任何装饰。
“砚”作为一种独特的书写用工具,是继文字产生以后,伴随其他书写工具的出现才最后形成的,早期的砚台制作工艺较为简单,材质也非常普通,直到经济较为繁荣的西汉时期,才出现了配有纹饰的精致木盒和彩绘漆盒的长方形石砚。汉代的文化事业的发展随经济繁荣、社会进步而蒸蒸日上,文字书写工具的要求与日俱增。在此情况下,玉雕、漆雕、石雕及陶瓷工艺开始出现在砚台的制作领域,在西汉,玉石属于上层建筑的特享物品,因此玉砚由于贵重数量极少,陶砚、漆砚的制作是主流。1985年出土于江西邗江的彩绘嵌银箔漆砚可说是我国最早的漆制砚台,它不仅构思奇巧、漆艺也十分精湛。到东汉时,还出现了铜砚(在铜砚盒中嵌砚石),如江苏徐州彭城王墓出土的鎏金铜盒石砚。该石砚的盒形为伏地神兽,有双角双翼,形态逼真生动,鎏金盒身上还嵌有大量珊瑚,石珠,色彩斑斓,极其华美。盒内有光洁润泽的砚石,并有一圆形墨块,表现了汉带制砚技艺的高超。
值得一提的是兴起于汉,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足砚,当时人们都席地而坐,书案低矮,于是要求高足砚以便于书写,从这一点也看出由生活习惯给砚台造型所带来的的变化。此风一直到唐宋高足椅和高脚书案的出现才趋于式微。
二、崇尚自然之美的唐宋制砚
汉代之后,中国砚台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南瓷北石”(这跟当时瓷器制作工艺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发展到唐宋出现了一个辉煌时期。在这一时期,经济,文化事业空前繁荣,纸张的普及,造墨技术的日趋完善,唐代勃兴的书画艺术,对墨砚的制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砚台的要求,又在原来的坚实美观的基础上又有了诸如发墨“细腻”、“滋润”等方面的内容,砚质,砚形由此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砚》中说:“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垂端、歙、临洮、及好事者用未央宫铜雀台瓦,然皆不及端,而歙次之。”这是对唐代砚制发展史脉络的最真实,最扼要的介绍。——在这里也概括了作为唐代制砚工艺代表的“四大名砚”。(其中“红丝石砚”在唐代末期因石材断脉而绝,后被澄泥砚所代替,在宋代与端、歙、洮河并称四大名砚,其声名延续至今,一直到60年代山东青岛工艺美术学院有关人员重新发掘出红丝石砚的新矿脉,才在近代有新的红丝石砚的诞生。)
由这一时期开始,人们对石砚的色彩、纹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黄地红丝或红地黄丝的红丝石砚、紫色的端石砚(端砚)和青莹色的歙石砚等名贵石砚本身所固有的色彩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同时人们还发现这些石砚上有时还会有各种独特的花纹出现,如端砚的“鱼脑冻”、“青花”,歙砚的“罗纹”、“眉子”等。这些天然的纹样被文人墨客赋予了各种人文色彩,出现在大量的诗词歌赋之中。而在造型上,这一时期的石砚趋于多样化。产生了很多取材自然,造型大方,简洁典雅的精品石砚——事实上,自宋代开始,中国砚就一直以石砚为主导,几乎是石砚的天下——这首先是因为石材最能满足书画艺术所需的“发墨”性这一大前提的。石砚的造型为适应各种人的审美情趣和需要,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仅就端砚而言,就有太史砚、兰亭砚、凤字砚、石渠砚等诸多样式,但总的来说,受宋学的审美观影响,宋代的石砚外形都较朴素大方,实用雅观,它的主要样式是“抄手砚”(将石砚的背部挖空,可既轻且稳,便于挪移。)
同时,文人气息开始融入到唐宋的制砚工艺之中。“砚铭”成为石砚的独特装饰,显得别有情趣,而由著名文人题写的“砚铭”,更是会因为文人的文学价值和书法价值而身价倍增,成为砚台工艺的一个独特艺术价值体现。同时,它也成为唐宋文化发展的一个见证。
三、因材施宜的明清制砚
由于元代的特殊历史政治经济原因,一方面由于战乱使国民经济受挫,另一方面受外族统治者审美情趣的影响,元代时期的制砚造型大多朴实粗圹,而且有着浓烈的民间气息。在工艺与艺术水平上大大异于唐宋。而到了明代,石砚的构图和制作水平由得到了新的发展,到了普遍能因才施艺的地步,在此时期,具有独特明代特色的随形砚开始出现,打破了传统砚台对称均衡的样式,明末清初兴起的巧色巧雕的艺术手法(即借助于砚石的天然色泽与纹理而巧夺天工地构图雕琢)更反映了中国制砚工艺的飞跃发展。——这是中国雕塑工艺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完美见证。而由这一时期开始,砚的制作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功能由实用品逐渐演变成工艺美术品,进而成为艺术收藏品。风格也由古朴向豪华,由简趋繁。不过,一般来说,明代砚台总体上更端庄厚重,文饰大器,与明代玉雕的“粗大明”风格相似。而到了清代,由于满清统治者的爱好使然,同时也因社会经济的更进一步发展,图案纹饰上开始呈现无以伦比的繁复,在表现题材方面,则广泛超越之前的一切朝代,此时砚的实用性也降到了最低。
至此,制砚名家的出现也就成为必然,如明代初期的叶瑰,清代的顾二娘等都是明噪一时的制砚大家。在这个时候,由于砚才的出产地和制砚者的地区和风格各异亦产生了砚雕工艺的三大流派。
粤派以端石砚雕为代表,其在明代的特色是构图饱满,雕刻精细,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而清代则在精细繁丽之余稍有堆砌琐碎之感。
徽派以歙石砚雕为主,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砚的正、背两面,主要以浅浮雕为主,手法细腻,层次分明。
苏派亦称吴门派,受明清“吴门”、“松江”画派影响,风格平淡雅逸,其有两大特点:一、以随形,略加琢磨为主导,形式简朴自然。二、雕刻精细,但合度。
四、民国海派写实制砚
海派艺术是近代一个卓越的高峰期,它是以上海地区的制砚名家陈端友为代表的写实砚雕为代表。陈的作品充满自然主义特色,其雕刻精细,构思巧妙,取材自然,并且摹写传神至无人之境。以他所刻的澄泥蘑菇形砚为代表,整个砚体以自然蘑菇为范本,充分利用材质的天然色彩和细腻质地,砚身用密集的蘑菇从表现,而砚堂呈一大菌面,整体雕刻栩栩如生,其质地柔润光滑,惟妙惟肖,可说是近代砚雕中的极品。也可说其代表了中国传统制砚的一个高度,其因材施艺,崇尚自然的写实风格至今广为流传和模仿。
中国砚台的制作从产生,成熟到完美,绵延了数千年,作为一种独特的工艺品,它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了中国古代文人、艺术家精神追求的一个缩影。同时,我们可以从它的历经千年不变的实用性与其变化多端的工艺性兼容的特质中瞥见中国古代工艺在实用品设计上的各种独到手法与成就,或许对当代的产品设计有所小小的启示。
[1]砚与中国文房诸宝.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一、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
1.真善美的审美特性
2.清新、质朴的原发性
从民间美术的存在形态来看,具有与现实生活重合的性质,张道一称其为“原发性”。民间美术的创作者大多是处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他们的生活实践和对生活的感受,决定了民间美术一直保持着中华民族原始艺术的基本品质。稚拙、自然质朴是民间美术的一般特征,带有较强的原发性。民间美术的原发性不仅在于民间美术的生产是自发的,更重要的是它显示了广大民众对生活的直接需要,而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审美创造活动。④(注:参见张道一著《张道一文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87-588页。)民间艺人在创作民间美术时,既不炫耀技巧,也不矫揉造作,凭着自己的智慧和生产技能进行创作,带有很大成分的生活原型特点,它远比其它艺术更贴近现实生活。在内容上,它往往贴近于生产和日常生活情景;在形式上,一般不做过多的雕琢、修饰,保持着清新、质朴的原发性。在现代社会,虽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社会工业化生产的进程,使得不少民间美术被人为淘汰,然而民间美术的原发性特点仍然存在。因此,愈是具有广泛群体性的民间美术门类,就愈能反映中国本原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
3.充满浓郁乡土色彩的地域性
民间美术以其独特的造型语言和艺术形式反映着各民族人民的情感生活和生活追求,蕴含着各民族社会生活、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美学观念等方面的丰富内涵。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都会产生其特有的艺术文化,这种区域性的艺术文化传统在塑造着区域民族的文化性格的同时,又影响、制约着人们的生活习尚,构成了民间艺术形式的丰富多彩。如陕北剪纸,东北皮影,河南朱仙镇年画,唐卡等。通过不同形式的民间美术,人们可以探究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和民俗礼仪。在内容上,它往往贴近于生产和日常生活,任凭感情的自然流露,用直观的艺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在形式上,一般不做过多的修饰,保持着清新质朴的随意性,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乡情、乡音、乡土培养着一方人,又影响着一方人,民间美术是对民间劳动和生活的歌颂。
二、民间美术的价值表达
1.实用价值
实用美术的客观规律是实用与美的辩证统一。实用,始终是第一性的,占居首位;美,是从属于实用的,是以实用品的物质材料、工艺条件和使用场合等为标准的,两者结合得越巧妙,愈能加强物品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民间美术对于大多数的劳动民众来说,重要的不是其审美意义,而是适应于民俗的实用意义,因此它是民间习俗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艺术活动。中国民间美术,始终遵循着实用与审美紧密结合的创作原则。尽管民间美术的魅力能让人魂牵魄动,但是它的第一特征仍然是它的实用性。它的发生、发展均与人民大众的劳动与生活相伴相随。它既是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实用品,又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民间美术是同广大人民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就其主流来说,多带有实用性,虽然有一部分也带有“纯艺术”的特点,但仍距其实用性不远。⑤(注:参见张道一著《张道一文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02-5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