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九派新闻报道,一个人口数量不足百万的江西县城涌进来了9个零食集合店品牌,包括零食有鸣、怡佳仁、零食很忙、赵一鸣等等,场面壮观。
股票投资,小帮圈一下!
热闹背后,有人赚钱,有人被割韭菜,一个属于县城的魔幻商业故事上演。
流传着日入过万的造富神话,这样的新型零食店很快吸引着众多县城创业者的目光。
起步于江西宜春市,赵一鸣零食从一家小小的炒货店开始,逐步涉及零食,在2019年正式开出第一家赵一鸣品牌零食店。自从2020年10月开放加盟之后,速度布局,发展迅速,截止今年4月门店数量已经突破1100家。
拿到融资后,赵一鸣也跨出了江西,朝着安徽、广东、广西、福建等地三四线城市进发,广发英雄贴——加盟商招募。
但开一家零食加盟店资金门槛并不低。根据官方介绍,加盟一家赵一鸣零食店,需要60w-80w综合费用,具体费用有:加盟费38000,保证金20000,管理费800/月,装修80000-120000,设备费70000-100000,首次进货费180000-250000,另外还有租金或店铺转让的费用。
势头同样凶猛的有来自湖南长沙的零食很忙。
直到2021年5月份,红杉中国、高榕资本、启承资本、明越资本联合出手——零食很忙完成融资2.4亿人民币,这家公司才浮出水面。
此后,零食很忙开始大举走出湖南,先进入江西,布局全国。尤其是开放加盟之后,门店数量飙升,截止去年11月份,零食很忙宣布全国门店数量已经突破2000家,年销售额达64.5亿。
开一家零食很忙加盟店要多少钱?根据官网信息,除去门面租金和转让费,一家常规门店前期投资所需资金大致50万左右。经过估算,理论上,加盟门店要想在一年半至两年内回本,日正常营业额需要在10000元至15000元左右。
还有来自四川的零食有鸣。其实零食有鸣到了2021年才在成都开启第一家店。虽然进场较晚,但公司至今获得云麓资本、凯辉基金、昕先资本、海峡基金、新希望集团等机构或个人等多轮融资,节奏同样惊人。
惊人的还有扩店速度。根据官网披露的数据,目前零食有鸣每月新增门店100家,门店数量已突破1000家,并规划到2026年开店规模达到1.6万家,主要阵地在四川、贵州、重庆等地,具有明显的西南色彩。
可以目睹的是,这里正在卷起一场开店风暴,更准确地说,是一场加盟风暴。
“算起来,最早的一批零食店在三四年前出现。”零食供应商李维告诉投资界。
彼时,受到电商平台的冲击,大卖场、线下超市等面临收缩,其中也包括零食品类柜台的减少。相对而言,零食销售仍然依赖于线下渠道,供应商们无处供货,便将目光瞄准了街边的便利店和零食小商铺,这是零食集合店的前身。
直到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为零食集合店加了一把火。受疫情影响,线下超市、餐饮、服饰等因客源骤减,无法维持运营导致大量倒闭,不少街边店铺空出,零食品牌开始以低廉的价格租店扩张;与此同时,线上教育、互联网大厂掀起浩浩荡荡的裁员潮,部分被裁员工也加入了开店创业的大军。
“事实上在全国大多数地方,手里能拿出20-60万流动资金的人还是有着相当的数量”,李维观察到,“甚至有部分待就业的毕业生,有了父母资助,他们回到家乡三四线城市,成了零食集合店的加盟者。”
这个市场是客观存在的——售价低廉,这样的定位迎合了县城大部分年轻人或家庭的消费水平。“顾客花10块钱就能买到五六袋零食,而不是七八块才能买到一大包薯片。花更少的钱,买更多的东西,我们长调侃这是一种消费降级。”北京一位零食折扣品牌高管如是总结。
最终让零食集合店井喷式发展的,是庞大的县域市场。目前中国总共有1600多个县城,就像蜜雪冰城“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一样,这里有着无限的想象力。
综合赵一鸣零食、零食很忙、零食有鸣等几家品牌公布的盈利情况来看,毛利率范围大多在20%左右,这一点令人好奇——卖得那么便宜,如何做到还有钱可赚?
这背后,投资人作了一番分析:零食集合店运行的是低毛利、高周转的生意模式,通常与上游厂商直接合作。这种模式既省去了中间环节,降低了加价费率,流通效率更高;门店形成的规模网络又能提升品牌与上游的议价能力。成本端省下的空间让利给消费者,使终端零售价低于传统商超、便利店等业态。
但现在,随着千店万店铺开,零食集合店的“高周转”正在面临着巨大挑战。
“今年也许是零食集合店的窗口期。”一位零食集合店从业者表示。
投资人与从业者对这一赛道抱有很大期望。一方面,后疫情时代的消费模式会持续受疫情影响,零食集合店将作为下沉市场的补充业态继续存在,“例如优衣库、唐吉坷德都是在‘日本失去的30年’间成长起来的,中国也会在这几年内成长出一批优秀的企业。”
黑蚁资本判断,从长远来看,零食集合店的发展还享受着三大基础性红利:性价比消费趋势、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流量分化与分销体系重建。
“这是一个具备万店基因的商业模型。”黑蚁资本合伙人杨诚表示,一方面,零食品类市场大,对周边户数要求低,主打性价比定位,使其拥有足够高的天花板;另一方面,零食较长的保质期、较低的货损量,能够避开折扣处理的短板。而较为简单的门店操作则大大降低人员培训成本,即使品牌达到数万员工的体量时,仍能通过管理体系来优化运营,这决定了门店易于复制。
过去半年,李维先后赴几个区县考察发现,一条街上四五家零食店的现象在县城已经十分普遍,蹲守两三个小时后,几家门店依然无人问津。最夸张的是,在一个小县城商业街相距500米的地方,同时有两家同一品牌的零食集合店在装修,“这完全就是在割加盟商的韭菜。”李维感叹。
竞争激烈,零食集合店的商品逐渐趋向同质化,甚至门店装修风格也都千篇一律,不少消费者甚至在购物后也记不住店名,更难以培养品牌忠诚度。一位业内人士判断,零食集合店或许会走互联网扩张的老路,“靠融资扩张抢占市场,谁账上有钱谁是老大。”
李维预测称:“10个月后将会迎来第一批的区域和全国性的零食集合店闭店潮;再过三年来看,现在市场上几十家上百家的品牌,能活下来的可能只有五六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