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称:船底之歌——船底人聚落空间重塑
获奖单位/个人:主创人员:郭梦迪;设计机构:华侨大学
设计理念:方案在九龙江船底人文化逐渐消失的现状下,提出了船底文化可持续的解决策略。针对龙海市石码渔业社区基地,面向内部的族群认同淡薄,空间环境破败,族群文化消失的主要问题进行社区更新改造,主要策略为拓宽内河并于两岸介入新型业态及社区文化设施。两处都以恢复送王船,龙舟送神等水上及水岸船底人民俗活动的重新开展与传统技艺的培育和体验作为主要目的,以凝聚社会共识,再现历史文化景观,提升环境质量,再塑船底人聚落空间。
2、作品编号:B119-000668
作品名称:面向未来社区振兴起搏器设计探索
获奖单位/个人:主创人员:李泓葳、姚健琛;设计机构:江南大学
设计理念:本设计基于当下快速城市化与社区老龄化带来许多社会问题的社会背景和现状,选取了有着中国多数老社区所存在的共性问题的无锡市滨湖区稻香·水秀新村为改造对象。试图通过对其公共空间的再造,为其植入新的生活模式和空间形态,以改变现有社区所存在的问题,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为众多老社区的改造实践提供新的参考。设计通过引入“全龄社区”的概念,对人们日常生活模式再定义,用设计引导、影响、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模式;通过整合环境,建立新秩序,打造新地标,引入年轻群体,焕发场地新活力,重塑新的社区集体主义精神,营造烟火气息、市井气息,让空间有“家”的归属感。以打造面向未来的社区振兴“起搏器”。
组别:职业组,共2件
1、作品编号:B119-000655
作品名称:等待的一万种可能
获奖单位/个人:主创人员:梅耀林、汤蕾、姚秀利、黄一鸣、樊思嘉、孙锦旭、阎欣、索超、孙伟、蒋金亮;设计机构: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设计理念:问题提出:焦躁等待的家长、此起彼伏的喧闹、拥堵不堪的交通、人车交织的混乱……这些都是放学时学校门口候学区的真实写照。等待,除了焦躁、喧嚣、拥堵、混乱,是否还有别的可能?
2、作品编号:B119-001123
作品名称:“垂直街道”——空中坊巷
获奖单位/个人:主创人员:刘志军、袁雷、徐义飞、伏雯静、刘畅然、徐延峰、王超进;设计机构: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设计理念:通过对现有住区中公寓的研究发现,传统公寓住宅主要布局形式为围绕和核心筒布置,空间缺乏人情味,邻里空间缺乏,公共空间过少且生活空间质量较低,比如空间采光等微气候条件较差。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对传统街巷空间的研究,从传统街巷空间中提取公共空间元素,在垂直界面上重新塑造,打造具有人情味、开放性的邻里空间,重塑街道客厅的功能。此外,我们通过垂直森林、烟囱效应的利用,营造舒适宜人的社区微气候。以此来达到垂直社区的双层宜居。
二、建筑及环境银奖获奖作品
组别:学生组,共3件
1、作品编号:B119-000926
作品名称:舟车不劳顿——装配式服务区构想
获奖单位/个人:主创人员:郭斯琦;设计机构:苏州大学
设计理念: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发达的道路系统联系了全国各地,故而中国拥有世界最长的高速公路线路,与此相应的,也需要解决严苛地形地势的问题;幸而,先进的科学技术帮助人们创造了很多可能性;为了便利道路使用者,高速路周边通常也都配置了服务站,但在实际使用中,往往存在着空间局限、体验不佳等各种问题。港珠澳大桥带动了三地经济的共同发展,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较长的交通路线,结合三地发展、交流的需求,使得服务站的设立有其必要;同时,未来的中国还有大量海上高速路的建设需求,可以成为潜在的应用对象,将相应模式进行推广。
2、作品编号:B119-000588
作品名称:落脚·墙尾巷戏
获奖单位/个人:主创人员:蒋晓涵、吴伊曼;设计机构:苏州大学
3、作品编号:B119-000420
作品名称:关怀;积木+群租房
获奖单位/个人:主创人员:梁爽、李元慧;设计机构:江南大学
设计理念:本次设计以积木为创作灵感,是一次重构室内装修的实验性设计,旨在探寻未来的室内装配模式。在将来建筑材料更轻便与强韧时代背景下,用积木中的镶嵌、卡扣、齿轮传动等拼接形式来替代现有轻钢龙骨为主导的室内装修模式,从而达成缩短工期;材料循环使用并大幅降低空气污染的设计目的,以营造出更健康、可持续、便捷的生活空间。当设计出“积木”装配概念后,我们把该概念运用到一处杭州的大型仓库违规改建群租房当中,将其改造成了一个空间灵活、安全、健康的大型城市蚁族生活中心。
组别:职业组,共3件
1、作品编号:B119-000684
作品名称:蔬菜;邻居和好天气
获奖单位/个人:主创人员:张毅杉、薛涵之、张子昊、马晓宇、王佳欢、周安忆、平茜、贺智勇、张婉莹、翁珍妮;设计机构: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创意策划:本设计根据以上的矛盾与重难点,将都市中难以体验到的田园生活作为设计主题与设计理念,倡导回归自然朴野,享受健康生活的概念。让周边居民通过农耕劳作、田园社交、沉浸式的体验,增进邻里之间的情感交流。
设计思路和方案亮点:
1.百变空间:针对场地空间功能单一,活动区域碎片化的问题,提出百变空间的策略。在保留现状树的前提下,用模块化的菜田单元,在原本有限的空间内任意组合出需要的空间场地,同时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2.立体空间:现状场地功能空间不足,以“百变空间”的理念为基础的同时提出了立体空间的概念。同时大量围绕农乐生活体验的活动开展能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游赏体验,代替了原有种植设计的局限性,打造浓浓人情味的“立体空间”。3.生态空间:原场地植物缺乏协调感和统一管理且相对单一。都市农园的构想破局了传统设计思维,结和景观和实用的双向需要,通过堆肥箱,生态净化池的组合形成对周边居民生活厨余垃圾的循环再利用。
2、作品编号:B119-000400
作品名称:第三幼儿园——住宅架空层遐想
获奖单位/个人:主创人员:周晓阳、潘俊花、甘永年、王波、贾江南、王斌、钱梦瑶、曹文鑫;设计机构:江苏筑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理念:底层架空最早可以追溯到河姆渡文化的木构干阑式建筑,现代人为了提高城市的使用率和容积率,为了将更多的土地还给城市,衍生利用“底层架空”手法来建造“空中城市”。“底层架空”的理念对居住环境品质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如何利用这一空间,成了值得建筑师考虑的问题。在教育学家们看来,我们上的第一所幼儿园是父母对我们的教导,第二所幼儿园是老师对我们的教导,而第三幼儿园,在作者看来,是我们自己对外物的探索与学习,本课题旨在让住宅架空层成为培养孩子们的第三幼儿园。方案选取了一栋学区房内的住宅架空层,以儿童为主要设计对象,通过现代化的装配式构架,营造了一个兼具交流与学习功能的构筑物,使架空层获得新生。
3、作品编号:B119-000816
作品名称:围墙“网”事
获奖单位/个人:主创人员:谷申申、张宇涛、孙友波;设计机构: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三、建筑及环境铜奖获奖作品
组别:学生组,共4件
1、作品编号:B119-000084
作品名称:巷世界——书院门巷景观更新设计
获奖单位/个人:主创人员:沈悦、周姝伶、肖骊娟、张园茜;设计机构:西安美术学院
2、作品编号:B119-000958
作品名称:“酒”忆古镇体验改造设计
获奖单位/个人:主创人员:姚康康;设计机构:湖州师范学院
3、作品编号:B119-001730
作品名称:HOME2029——智能的理想家
获奖单位/个人:主创人员:陈嘉耕、唐萌;设计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大学
4、作品编号:B119-000491
作品名称:小观园——老城南微空间园林再现
获奖单位/个人:主创人员:张琼、李梁、陈爽;设计机构:安徽工业大学
组别:职业组,共5件
1、作品编号:B119-001135
作品名称:垃圾分类视角下的老旧小区改造
获奖单位/个人:主创人员:孔佩璇、秦正、马驰、韩岩、张欣、朱道焓、李焱、王文晨、陆海峰;设计机构: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设计理念:以“宜居家园,创造美好生活”为目标,选取现阶段老旧小区生活现状中的若干不便之处,有针对性的加以设计,从建筑学的本源出发,旨在形成统一完整的“综合服务系统”。以“RECYCLING”再回收,“RE-SORTING”再分类,“RENEWING”再更新,为主要方式,针对社会热议的“垃圾分类”不便、“加装电梯”困难、“物流投送”混乱等老旧小区改造实际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和设计。
本案通过垃圾分类在老旧小区改造中的推进过程为出发点,并结合老旧小区中另外两类热点问题,“加装电梯”和“物流投送”,将三者结合,探索出“老旧小区改造2.0”新模式,即“竖向综合服务系统”。
通过电梯加装入屋顶,变屋顶空间为积极空间,提高居民安装积极性;通过加装的电梯与原住宅楼的连廊设置“垃圾分类竖向管网”和“物流接、送终端”,提高生活便利性;通过整合三者关系,系统设计,为建筑立面提供统一形式,美化建筑立面艺术性。
2、作品编号:B119-000554
作品名称:菜市不打烊
获奖单位/个人:主创人员:葛松筠、王雅淏、时敏敏、韦晓莲、贺佳彬、许迪琼;设计机构: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作品编号:B119-001271
作品名称:居在金陵遇见桥上
获奖单位/个人:王笑天、刘佩鑫、于昕、曹伟、艾迪;设计机构: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设计理念:分散断裂
秦淮河本是南京城重要的名片,目前跨越秦淮河的桥大多为机动车通行而设立,路幅宽,车速快,间距远,十分不适宜人行,反而变成了割裂河东与河西两岸人生活的因素。
设计选址在秦淮河“割裂”现象尤为突出的定淮门大街与草场门大街段,现有两座跨越河面的机动车桥间距最大(990m),河西岸为大量住宅区,河东岸具有南京城众多优势自然及文化资源——古林公园、南京艺术学院、南京电视塔、南京科技馆等。两岸人们之间的联系问题亟待解决。
连接汇聚
为解决这一突出矛盾,我们构建多条线索,交织成网,联系区域内的重要节点,向东延伸至南艺校园内,电视塔、古林公园等,向西延伸至住宅区的公共绿地,将河两岸的文化性与地域性的资源、人们的活动、沿河绿带联系起来。
多股线索在秦淮河上融合汇聚,人们在这里相遇相知,发生不期而遇的故事。桥内植入了功能灵活的盒子,布置茶歇读书,艺术展览,课外讲堂等功能,激发人们更多的交往和互动,为热情的大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提供舞台;桥面为生态绿洲公园,设置漫步道和观景坐阶,可纵观外秦淮河盛景和南京电视塔。
这是一座连接之桥、交往之桥、艺术之桥,在这里人们感受城市,感受宜居美好生活。
4、作品编号:B119-000827
作品名称:未来+,人才公寓的新七十二房客
获奖单位/个人:主创人员:王畅、裴小明、张效嘉、梅宇、江韩、王珏、祝侃、周宇、郭乐乐、张伟伟;设计机构: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设计理念:在未来,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随着5G、AI、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日益迭代的技术不仅改变着我们的住宅,更对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模式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依托江北健康城3号人才公寓,当下我们有关未来的众多设想得以尝试。垂直多样社区,宜居共享的生活,万物互联之下,智能家居的未来。装配式建造、智能化家居、共享便捷的服务。
空间:居住与配套垂直分区,空中四合院、可变户型可以适应不同的居住需求,公共绿化庭院、屋顶花园穿插其中,为居住者提供休憩的空间与场所。
建造:结构采用预制装配式技术、维护采用装配式成品内外墙、内装体系采用装配式内装技术、管线采用分离式管线系统,针对入住人群具有流动性、租赁性的特征,套型以标准化、模块化、可变性为设计原则,平面套型可分可合。
运营:利用智能建筑物管理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以及家居智能化系统,满足建造者、物业以及业主的日常管理。
智能: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传感技术、云计算、BIM以及VR、AR等科技构件智慧建筑供给平台,为户主提供便捷的服务。
在未来,我们的生活会更智能、更便捷;未来我们的生活会更温暖、更健康。
5、作品编号:B119-001027
获奖单位/个人:主创人员:林雄声、张哲林、王轲、何杰;设计机构:江苏筑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设计理念:项目以人们面对城市新环境中的认同缺乏为设计源起,以缺失保护的孙家祠堂为载体,希望通过对其改造更新,重塑一处更加适应新晋市民生活需求及精神诉求的场所。
联系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扬子江大道230号紫金文创园
邮箱:zijinjiangds@126.com“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