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营造竞赛暨2016“天华”共享木构设施搭建决赛在2016年12月11日正式落下帷幕。10支决赛队伍在紧张激烈的三天搭建中,拼尽全力一手一脚地搭建出了十个各有特色的优秀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不乏精细的加工手段、巧妙的节点设计等对于真实搭建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的解决方式,从中可见参赛队员们对于建造技艺的深入思考与探索。
正如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所说:“Thedevilisinthedetails”。
一个出类拔萃的作品,不仅仅由方案的概念决定,还取决于容易被忽略的建造细节之中,以下将为大家奉上本次营造大赛中各支队伍对于建造细节的思考与处理。
一等奖
队伍名称:蓝瘦翔兔
所属高校:华南理工大学
细节鉴赏
家具构造细部
屋架构造
可活动的椅子首先通过旋转侧面的木块解锁
然后可把椅子折叠成矮隔断或上下移动,把椅子变为吧台/展览台
建造心得:
实际建造和模型制作有很大的不同。做模型的时候,用一支u胶就可以解决全部节点问题。但是实际建造就要用各种不锈钢小零件,要熟知它们的组装方式才能选用最合适的零件。还有施工条件带来的美观问题。做模型的时候,手工好一些就能让两个构件无缝衔接。但是实际建造中,切斜角搭接都不是什么容易的事,容易暴露丑陋的接缝,这时候就需要改善施工技术甚至重新设计节点。我们队在初赛的时候就非常注意这些问题,提前做了结构上的考虑,并且在决赛中更加深入地改进了节点。材料的自重问题也是只有实际建造中才能感受到的。这一点我们队在家具的设计上略有疏忽,由于实木的桌椅非常沉,折叠起来不顺畅,减弱了操作的便利性,这一点是我们在模型阶段中没有考虑到的,也是我们收获到的一点经验教训。最后,实际建造的空间体验给我们带来特别大的震撼。当家具、软装、铺装、灯光一切就绪,你会发现一切你放进作品里的元素都在为空间增色,实际尺度的视角让你捕捉到平时看不到的光影效果和细部的细腻感,不禁感叹相比之下模型中的元素实在太贫乏了。建造,永远是对建筑师们最大的回馈,也激发着建筑师们实现自己梦想的热忱。
二等奖
队伍名称:进击的于晏
作品名称:藏林轩
所属高校:广东工业大学
通过解锁活动窗旁边的挂钩,可以自由调节窗的开合角度
完全自主设计的可变桌椅,既可以变成椅子也可以变成桌子
我们的整个作品最困难的地方就是两边的活动门,它实现起来比较困难就是因为它重量会比较重,而且我们是往外有一个挑檐的一个效果嘛,挑檐的效果它的整个重心会往下倒。虽然我们的框架非常牢固,它不会掰弯那个框架,但是它还是会往外掉。所以当我们那些男生去把整个门在这个滑轨上面推,推的时候它有非常大的一个水平力去往外倒。至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它卡住那个导轨就好了,这就需要把这个框架锁得非常牢固。然后再来是它拉动的一个问题,我们可能就是选材这个方面考虑得比较少,所以选材得话选了一个不太好用的一个轴承,强度不够不能很顺畅地拉起来。然后后面我们就修改了这个方案,就是完完全全把它固定住,这样大家也不用说经常把门开合,也方便了大家对我们木构架的一个使用。不过如果让我们重新搭起来的话,我们可能会选用比较好的一个轴承,然后整个形式可能是像自行车的那种,或者说现在的那种自动卷帘,那种卷门也是非常的重,但是用手拉起来还是很省力,我们就想利用那个轴承来运用在这里。
作品名称:随翼
把钢套浇注在混凝土当中,然后把柱子插入钢套固定
柱子由多根肋组成,利用榫卯连接,互相约束,十分稳固
搭建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的钢龙骨太大了,不能从门口运进来,我们想过把它吊进来,脚手架都搭好了,但是被制止了,因为它很重,很危险。最后就找了工人在门口把它锯开,分块运进来再现场焊接起来。第二个就是我们的场地是在草地上,没有办法找平,所以有些水泥墩实际上是没有承重的。还有就是机械加工的误差有点大,我们需要手工切割或者强行对正来把模块拼装起来,把木钉打进去。但实际上最大的问题是和工厂的沟通。
三等奖
队伍名称:不如营造战队
作品名称:有间书屋
所属高校:广州大学
通过插接的方式构成木格子,使得木格子墙体更加稳固
屋顶构造细部
建筑心得:
我们的作品在施工时最难解决的是方案的设计要求非常高的插接精确度,每个方向上的槽口决定的位置都相对制约,一个位置的不对位将会导致木板弯曲而无法完全组装拼接,最终为了保证位置的准确,我们每个槽口都由自己定位划线切槽开槽最后用标准板检验,预先组装时将相互平行的板并起来排列,检验相互对应的位置,保证在组装时可以准确插接,从而保证精度。
队伍名称:没有这个队
作品名称:Spaceblock
太阳能灯,当环境光降低到一定程度后便会自动亮起,绿色节能
为了使可活动的模块底座更稳定,设置了多层龙骨
每一模块都可以通过解锁底部万向轮后移动到任意位置
我们之前也有实体搭建的经验,广州大学有建造大赛,我们搭建过一个小型的亭子,在一个工作坊里也搭建过一个小型的亭子,但是跟这次比起来规模小很多,复杂程度比较低,做工也比较粗糙。从中我们对木材规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次做方案的时候很快就能找到合适的规格。建造中遇到的问题最大的就是屋顶施工,我们整个模块就是通过板夹板的形式构建的,屋顶也使这样的形式,每三四块板需要一个螺栓打通,一块板上要打七八个螺栓,就要保证每个孔的位置都很准确,也要留下位置去接剩下的木板。这些接口的位置很难确定,容易出现误差,一旦有一点误差就需要重新钻孔或者扩大。所以屋顶也是我们施工耗时最久的部分,我们最后先在地面预加工,一块一块地对接,提高了一些效率。
队伍名称:小荷才露
作品编号:六六卷
所属高校:广州美术学院
每一个节点都是精确定制
我们的作品面临的建造困难,一是每个单元都有一点不一样,它的生产和加工都需要我们一个一个画出来,在搭建的时候也需要人工调整校准。如果其中的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那基本上那一块就都不能用了。解决方法的话我们一个是作图要细致。而由于目前我们使用的软件功能有限不能达到我们的要求,所以我们都是人工画图,另一个就是找好的数控加工工厂尽量减少各种误差。
优秀奖
模块化家具
队伍名称:同志们辛苦了
作品名称:坐山观
屋顶构造
可移动舞台
在建造的过程当中,由于场地的原因,我们决赛的方案跟初赛有很大不同,我们根据现有场地进行了设计,去木料厂选了材料,最后所有的东西都买齐后发现开始没有做地勘,比如说这个柱子它一根大了300,另外一根大了200,怎么办?所以说我们在施工过程中是一个非常纠结非常艰辛的一个过程,就是满含辛酸泪。要我说,我们这个15个人,加上两个外人,加上两个技术顾问,那在搭建的这个过程中经历了惨绝人寰的这么一个过程,一个心理变化。不过因为其实我们的结构非常简单,结果非常简单,所以说搭建的难度其实并不是非常大的,最后还是顺利地搭了出来。
细节鉴赏:
向下层层堆叠的“鳞片”能够像瓦片一样排水,并且能够通过鳞片的缝隙透过光线
可转动墙壁细部构造
关于防水的构造:起初我们是希望鱼鳞的片与片之间有自然光透进来,所以采取了鱼鳞向上的方式,但后来考虑到防水这个问题的确比较严重,所以我们最终把所有鱼鳞的方向都到了过来,也就是朝向下方,这样鱼鳞就起到瓦片一样的功能,雨水能顺着鱼鳞滑到地上。而且,即时开口朝下,鱼鳞的缝隙中仍然能透入自然光,既解决了防水的问题也解决了光照的问题。
而关于可活动墙体的构造:一开始鱼鳞是直接固定在横木方上,但这样子的缺点是鱼鳞转动起来的时候不是很顺滑,每一片之间都会有一点互相抵触的地方,当这些小的抵触多了之后整体转动起来就不太好,最后我们深化了方案,鳞片通过合页固定在横木头上,并对主结构进行了优化,当主结构转动的时候,每一个横木方之间会形成一个角度,把鳞片推了出去,从而形成一个缝隙,这样就能解决转动不流程的问题。
先用电锯开出侧面的两道口
再使用凿子把“U”型槽凿出
“井干式堆叠”形成稳固的结构
建造心得
最开始是想要构思一个榫卯结构的构筑方式,以传统的智慧与技术去回应当代的建筑问题、能够营造出符合当代需求的构筑物。同时,为了更好的可行性与更易应用,考虑以尽少量且较简单的榫口种类,和语言尽可能统一的模块(门槛低→成本低、方便加工→易应用),来形成各种灵活的空间与形式。
于是,在中国传统的3种榫卯结构之一——“井干式”的结构中找到了灵感:井干式结构是3种结构中唯一一种围合结构(模块)与承重结构一致,且榫口节点简单普适。而井干式结构的不足之处,在于只能较死板地围合出偏实墙面,于空间、于形式较为难以利用。
因而考虑就井干式结构作出改造:在原有4口木杆基础上增加“H”形木块,
在保证了原有主要结构(木杆交叉端的)承重稳定的同时,将“面”打断为“线”,从而提高木杆布置在方向上、虚实上的灵活性,带来平面、立面上的解放。自此,节点便从井干结构继承了下来——90°方向上的交叉的上下吻合榫口。
结语
从决赛前期准备到决赛结束,十支决赛队伍经历了种种困难终于把十个作品成功搭建出来,实属不易。营造大赛不同于平时的建筑专业课学习与训练,它是一个能够全方面锻炼建筑学学生能力的竞赛,能够让学生在“纸上谈设计”之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真实搭建的感受。
当他们用螺钉代替U胶,用气枪代替502,用厚重的木材代替卡纸,就意味着把自己完全投入到了建筑设计之中,而非以“上帝视角”把玩sketchuop中的模型。只有在尝试搭建真实尺度的建筑时,才能够切实体验到细节对于建筑的重要性,这是一名优秀建筑师需要持有的视角与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