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理解烛之武劝退秦师的逻辑思维顺序,并体会学习他不顾个人安危,勇于为国出征的大无私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难点:理解烛之武劝退秦师的逻辑思维顺序,并体会学习他不顾个人安危,勇于为国出征的大无私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以后才多称《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丘明为春秋末期鲁国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明确】重点词句
(1)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句末语气词)
(2)古今异义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3)重要虚词
“而”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虚词用法: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4)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撤退
(5)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邻之厚,君之薄也。
◎故事梗概
秦晋围郑,烛之武肩负重任,出城说服秦国退兵,他巧妙的为秦国分析了当前形势,指明灭掉郑国不利于秦国的发展反而会助长晋国的势力,通过分化瓦解战略,最终说退秦师,保护了郑国。
第一段:晋、秦围郑
第二段:佚之狐居间烛之武,烛之武临危受命
第三段:烛之武巧妙说退秦师
第四段:晋师撤离郑国,郑国危机化解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原因是“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他对晋国逃亡中的郑文公没有以礼相待且曾经背叛过秦国而依附于楚国。
情况危急到何种地步“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两国军队已经就位,对郑国虎视眈眈,战争一触即发。
【明确】首先,是佚之狐上奏郑伯,认为如果烛之武出马则“师必退”。此时烛之武还没有出场,但是凭借佚之狐的话我们已经对其有了大体的了解,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着卓绝外交才能的人才,这是对人物形象的侧面烘托。
其次是郑伯与烛之武之间的对话,烛之武先是表明自己“老矣,无能为也已”,一句话将自己终生不得志的愤懑抑郁之情表达出来,最后在郑伯的劝说下“许之”。丰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真实,而最后又突出了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拯救国家于危难的牺牲奉献精神。
◎仔细阅读第三段,分析烛之武是怎样劝说秦国退兵的呢
【明确】“夜缒而出”四字展现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感,说明情势危机,进一步衬托了此时出城劝退的烛之武的形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委婉但是又直击要害,点名亡郑对秦国无益而只能增强晋国的实力,虽然秦晋目前尚是联盟,但同样也是竞争对手。此时,秦国已经开始在烛之武的引导下进行长远考虑,逐渐动摇。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这一部分,烛之武不再继续离间两国关系以免引起反感,而是转而倍言存郑对秦国的好处,向秦国抛出橄榄枝。此时秦伯在烛之武对利害关系的分析中,逐渐向郑国靠拢。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最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提起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四)拓展延伸
(五)小结作业
如果你是烛之武,你会选择怎样的方式说服秦军撤退呢思考一下,并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文言文知识由于与现在的语言环境差别较大,需要学生理解记忆的东西较多,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零碎的文言知识,不能只靠学生的死记硬背,作为老师,应多多举例,将其放入语言环境中讲解,降低难度,增加趣味性,努力调动起课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