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柳冠中教授在《一席》的演讲的摘录。
柳冠中:清华大学工业设计系系主任,1984年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工业设计系“。奠定了我国工业设计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教学体系。
智慧是什么:智是聪明,是创造与发散思维。慧,不是智,是冷静,克制。
设计需要制约。
设计本身是一种创造行为,是“创造一种更为合理的生存(使用)方式”。
设计师的责任,不奉承商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可循环与降低成本。
“服务设计”:由设计“物”转变为设计“服务”。服务是物的本质。
每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在制造的时候叫产品,流通的时候叫商品-使用的时候叫用品,最后变为废品,共经理四个阶段。而多数产品的设计只停留在前2段,兼顾到第四阶段的是凤毛麟角。
设计的理念,要留有余地,适可而止,过度的设计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中国每一美元的产值,资源的消耗量是日本的11.7倍。”
通过“品”字解析设计:
第一口:生理饥渴,饥不择食
第二口:炫耀地位,科技,追求享受,摆排场
第三口:节制,适可而止,品鉴,生存,可持续
从盲目设计到过度设计再到有节制的合理设计,通过这个品字完整的解析出来,只有做到第三个口,才能称为好的设计。
设计要超脱于物。物是表象。服务与合理利用资源才是设计的根本。
人习惯与用眼睛感受食物,但不要被眼睛迷惑,眼睛看到的是表面的现象,
设计的“认识论”一但被囿于一种“物”的设计的话,就已经被这个“物”的概念和现象束缚了设计师的创造力。
设计与产品应不断的前进和变革,勇于探索设计背后的实质性本质内涵。
知道了物,不等于理解。中国的教育重视知识,不会鼓励举一反三的抽象思维和探索。而这些恰恰是设计的大忌。
附:
德国两百年前教育宣言:
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世界,不是着眼于实用性知识和技能,而是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能力和理解力。
以便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
教育使以人为最高目的,接受教育使人的最高价值的体现。
设计需要的使开阔性思维,“风马牛”效应,使不相干有干。
如何突破思维的束缚?
头脑风暴法。起源于西方的一种分析方法。
几个人在一起,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讨论,强行打破思想的束缚。
这种方式的特点使效率并不高,不能很快的找到痛点和关键点。
方法二,是将名词变成动词。
以“墙”作为例子。墙是什么?墙不仅是矗立在面前的一片挡板。墙可以刺激我们,可以显得沉稳,可以是名族的象征,可以给人依恋,可以让人感到阳光和温暖。
长城,以前是只是阻挡匈奴的一面墙,而现在是作为一个桥梁连接起了国与国之间的友谊。
leCorbsier朗香教堂。墙由原本的挡光,它拿去组织光线。
中国的园林。墙不是尽头,墙是一个引导,是一个空间的开始,让墙外有墙,山外有山,让人感觉到风景在后面。
因为有墙,要开门开窗。----墙的辩证,也是设计上讲的悖论。
科学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怎么样子的。设计是告诉我们,世界还可以是哪个样子的。
理科--发现并解释真理。
工科--结构,建构的技术。
文科--是非与道德的判断。
艺术--品鉴自然,人生,社会的途径。
设计:整合了上述所有因素,创造了人类更合理更健康的生存方式。
研究型,协同性,生长性的设计是未来设计的立足之本。(研究:钻研与提高。协同:相互合作。生长性:指一步一步积淀,成长。)
正因为设计在人类世界的特殊地位,设计既要考虑现实,也要想想未来。要站在一定的高度。
不可能有失去灵魂的卓越。”
用古人的一句话概括: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干什么事不需要先吆喝什么,把外围弄清楚,自然抓到事物的本质,事半功倍。
eg.
"不识庐山真面目“,而在庐山里也不会识。必须跳出庐山,去了黄山,泰山,喜马拉雅山,才能认识“山”,知道庐山是怎么回事。
再去了“海”,对“山”又有一个认识,再去了沙漠,去了北极,对“山”的理解会更加清晰。
把学问做在“外头”,不要钻进去,钻进去就有可能死掉。因为钻出来,要打破桎梏,需要悟,没有几个人会悟出来。
---------------------
ps.作为一名产品经理。是产品的设计者。提高对设计的感悟,站在更高的高度看待设计,对产品狗的提高有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