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始建于1973年,如今走过了五十年发展历程。对于从12世纪到21世纪的大学历史而言,五十年或许只是沧海一瞬,对于中华民族工艺美术文化传承的浩荡文脉、造物设计塑造生产生活的磅礴历程而言,五十年也只是须臾之间,但在中国当代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在中国现代化的设计转型过程里,在民族悠久文化传统的延续与新兴生产生活方式的冲突融会中,在一所学校的坚守与成长、奉献与追求、光荣与使命里,五十年——坚实而厚重、深刻而隽永,承载了时代的巨流汹涌澎湃间成就的教育热血与潮流,探索出守护与革新、深耕与开拓最执着的道路,不断积淀并续写着教育与人生交织、意蕴深远的大学精神。
一、工艺美术教育的历史缩影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校五十年,先后经历了1973年至1981年初建、1982年至1991年创业、1992年至2002年发展以及2003年至今全面提升几个阶段。从学校的创办、更名、改制到升级发展,每一个关键节点都包含时代浪潮的推动和工艺美院人的奋斗,一部工艺美院的办学史就是当代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史,是工艺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奋斗史。
二、中华造物文脉的教育传承
作为新中国建设发展中诞生成长起来的工艺美术学院,学校在半个世纪以来思想文化的交流演进中始终坚守对于中华传统造物文脉的守护传承,古之造物与今之设计,其中贯通的是民族的生产创造、生活热情、审美理想、人生追求,有形的造型语言与无形的风格气度、可实现的便捷功能与可感知的共同记忆等等需要以鲜活的形态存续在今天乃至未来的生活中和人们的心灵里。学校以发展的教育视野推进传统造物文脉的教育传承,工艺美术不只是工巧材奢的宫廷工艺或特种工艺,不只是师徒相承、父子相传的封闭传承,也不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以传统陈式建造特定形态的物质世界,而是带着最真实的生活气息、最质朴的人生理想、最寻常又打动人心的物事人情的物的文化、人的文化,学校以民艺作为传承发展的出发点。
学校于1987年成立“民间美术研究组”和“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组”,有针对性地制定民艺教学计划,将设计人才培养重点放在拓展文化视野、培育民艺感情、传授实践技能上,使学生真正了解自己和自己的民族,既不盲目地学洋而崇洋,也不片面地论古而泥古,在接触感知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过程中,实现“知所从来而思所将往”,不断发掘探寻思想的源泉、情感的纽带、创作表达的语料库、审美体验的共鸣点,在具有实践驾驭能力的基础上,使设计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芯”和生长点。
三、设计服务社会的坚实探索
设计,不仅仅是创意的物化、消费的驱动,更是生活的建构、社会发展命题的探索与优化。设计求是,设计务实,设计致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致力探索实践设计人才的培养之道和设计服务社会的应用之举,不仅在20世纪70到80年代的计划经济体制中为工艺美术行业培养输送了大量人才,以专业人才培养支持经济文化发展,而且在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扩展等新的格局中始终坚持应用与实践的定位,不为“升格”而向学术型、研究型的办学定位转化,坚持艺术与设计人才的教育逻辑,在学位层次、学习经历上构建“立交桥”式的衔接体系,坚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实践人才培养规律,反对“纸上谈兵”“孤芳自赏”的设计,以“创新与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以“假期课堂”“市场调查”“产教融合”等多种形式,使师生深入社会生活,了解人民生活和审美的需要,完成设计以及设计品的社会职能,使鲜明的设计理念、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和形式成为“为人民而设计”的有力支撑。
近年来学校实施的创意项目还涉及农具设计、公共设施改造等,设计的意义是深刻而广泛的,融会在生活里就是一种温度、一种关于生活本质的体验,有待不断认识发现和表达实现。教育有使命,设计有价值,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在“为人民而设计”的历程中书写实践着自己的理想和大学精神。
四、大学精神的不懈追寻
学风是世风的反映,学风又将成为世风的先导,大学的精神更能成就大学更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是一所相对年轻的大学,是一所对接社会生产生活、讲求实践致用的特色院校,但几十年来积淀和传承了最真挚纯粹的大学精神。如果说“天工开物匠心独运”的校训是一种思接千古远、胸怀寰宇宽的艺术与设计视野,是艺术与设计专业的师生在古与今、人与物、技与道之间贯通把握的引领,是一种旷达的理念和境界,那么,为办学发展无私奉献的教育人生则更彰显了超越世俗的纯真与虔诚,“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对于孙长林、张一民、朱铭、潘鲁生等办学发展史上的领导者、领路人来说,奉献更重于工作,身体力行、鞠躬尽瘁在于追求更高层次的真、善、美,并以之启迪带动后来者。
时代的风云际会,教育的坚守奋斗,当昔日应运而生的工艺美术学校在转型发展中大多踪迹难觅时,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坚实的步履中凝聚着几代教育人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大学是理性也是执着的热情,大学是兢兢业业日复一日的教习也是追求卓越的努力,何以立身?唯有自强,民族如此,学校亦然,艰苦创业,奋斗进取是永远的精神财富。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校园里,建有孙长林艺术馆和中国民艺博物馆,其中珍贵的古代陶瓷器、年画、汉画像石拓片和泥玩具系孙长林先生向学校捐赠的个人收藏品,涉及衣食住行用及生产劳作的数万件民艺藏品是潘鲁生教授数十年抢救发掘收藏的捐赠。何以言志?如何育人?何为奉献?一件件珍贵的藏品就是最好的回答。大学追求和弘扬真、善、美,超越言说而落实于行动则更具有教育的感染力,深沉而又美好。年轻的工艺美院因此有着最坚韧的品格、最真挚无私的情怀,这样的大学精神还将温暖、滋养一代代艺术与设计的人才。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校五十年,是中国当代工艺美术教育的缩影,包含工艺美术教育与设计教育承继融会的历史与经验,蕴含外在产业发展、生活变迁与学科生态、专业规律内在把握建构的办学实践历程,饱含对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永恒本质的探索和追求。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校五十年,践行中华造物文脉教育传承的使命,守护传统之根,涵养民艺之情,以传统的、民间的艺术为设计之源,走出了一条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交融共生的创意之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校五十年,心系时代,关切民生,以服务生活为己任,展开了设计服务社会矢志不渝的探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校五十年,几代学人以无私的奉献和教育的赤诚书写了对于大学精神不懈的追求。五十年办学历史的回顾,既是由教育的历史更深入地把握规律,也是从一校之实更深刻地理解艺术与设计、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实践,理解教育中文化和精神的意义。岁月的长河浩荡,所有奋斗进取都将成为前进的基石,一所以特色求发展的大学还将在“为人民而设计”的征程中发出光和热,书写朴素踏实而又壮丽恢弘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