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1,《素问》认识了比现代解剖学更先进的、更系统、更全面的生命结构。后文详述就是阴与阳的藏+象双层结构,而且是通过经脉联通一体的系统性平台组织(病毒、细菌也是共生共进化的一部分)。藏与象可分可合,生合死分;气血通过经脉循环不息,多个循环构成网状“圆”;五藏即“玄牝”即河图洛书的“5”,是人体平台的中心,有主有辅、可分可合;心神之主就是老子说的“太上”,如区块链既无处不在(边缘末梢计算),也可以无需定所。《内经》解剖难题的焦点“三焦”,是腑是象,但是大象无形,本身是一个接近内分泌的分布式系统,包括上中下三部的腺体以及淋巴管、器官膜、间质等“水道”,由心神调控“决渎”。《素问》的中医是在努力维持这个平台的平衡与活力,“症状”是平台失衡、活力不足的信号,不是病。治病不简单是把平台当机器去修理,而是当系统去调试。站在人体角度根据五运六气调外环境;站在系统内失控病毒为核的细胞角度调内环境。
2,现代科学认识世界与人体还很不足,所知还很肤浅,“科学迷信”就是一种典型的“不知知,病”。基因科技、星际粒子(以及暗物质、暗能量)、量子物理(量子纠缠、不确定性、测不准),是“天”学的进步,提示我们从“地”的视角(目前主要的科学积累),补充“天”的视角,回归“天地人”三个视角认识人与生命。鉴于星际粒子(包括病毒)永恒不息来到地球与人体;鉴于病毒等粒子在人体平台内无穷无尽,这是“常”,是“桓”。《素问》从策略上建议人类选择和平共处而不是杀毒(也杀不死),阴平阳秘求得新平衡而尽天年,这是“道”。“道”的具体做法是修心养神,就是“静”与“不妄”。
3,《灵枢》运用了《素问》,在技术上细化,在认识上自欺欺人。《难经》也局限于科技水平,没能成功解决疑难。只能回到古代文献,引用古印度等文献互相验证,再结合前沿科技追本溯源,认识生命。
推测结论:
1,胆就属于六腑;脾藏不属于六腑。但是古文没有标点符号。实际是《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脾”后如果是分号即可。
2,既然“奇恒之腑”叫“奇”,就不要苛求男6女6。女子需要代表地孕育胎儿,必须有子宫。《素问》的“女子胞”本来已经明确不同于《灵枢》的“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素问》的“女子胞”如分男女,就会直接写胞。《灵枢》的“胞中”只是命门一个对应的生理结构位置的描述(丹田)。
3,“奇恒之腑”的“女子胞”,就是子宫。不包括卵巢、精囊等性腺体,这些激素体属于三焦腑(后文详述)。
4,《黄帝内经》时代书写困难,无法用文字完全描述清楚复杂的生命结构。因此,应当有配套的类似《易象》的《黄之象》,是一张或几张图(类似伏羲螺旋图)。在流散过程中,应当基本保留下来《经络图》,遗失了《脏腑图》。
5,后世的纠结集中在三焦,因为三焦与其他单独清晰的脏腑不一样,他本身是一个独立的分布式系统,分布于四肢之外的全身。与气功修炼的命门、关穴、任督冲三脉对应构成藏+象。这个藏象是地上所生,因此地上可练习,不受天生天年先天之精的定量限定。这个系统成为古印度瑜伽与中华内丹功成仙的基础。这张图也最复杂、最玄妙可用。后世遗失或者故意撤除都有可能,
丹天之气:牛女——奎璧(双鱼座——金牛座)
黅(黄)天之气:心尾——角轸(摩羯、宝瓶座——人马座)
苍天之气:柳鬼——危室(室女座——金牛座)
素天之气:亢氐——毕昴(人马座——巨蟹座)
玄天之气:张翼——娄胃(天蝎座——双子座)
升:地上的水,由于阳光照晒变成了清阳之气,蒸发上升,在天上形成了云。
降:云在天空凝聚、温度降低,吸收了浊阴之气,化而为雨,又会从天空降落在地面。
升降循环:循环自然界有生机;没有循环自然界死水。自然界运动平衡破坏,天地之气的运行受到了影响,大地就会出现干旱和洪灾。同样,人体的平衡打破,阴阳之气的升降宣发受阻,就会疾病缠身。
“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暑,和喜怒者也;
是故,
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淸利矣;
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
此人之常平也。”
第一阶段称初关,是炼精化气,乃炼元精,又称小周天。
第二阶段称中关,是炼气化神,乃炼元气,又称大周天。
第三阶段称上关,是炼神化虚,乃炼元神。
五藏结构与诊断治病
1,依据原著,对后世解读不予采信(因为没讲清楚);原著中首先依据《素问》,其次《灵枢》。因为《灵枢》不能确定是原著(许多矛盾正是来自《灵枢》);与《易》原经文,以及上古文件如《山海经》遗存比对;与类似《内经》系统的古印度学说比对。
2,坚信《素问》关于“六腑”之一的定义,坚持《内经》系统论、整体论,以拾遗补缺的方式将藏+象生命结构填充完整闭合。(《内经》原文必有遗失)。
3,结合现代解剖进展,推测三焦组织的可能性。现有生理解剖结构本身并不完美。不断地有“新”组织、“新”器官又被发现。
附文
拙火定:西藏佛教密宗所修定法之一
海底轮:位于尾骶骨下端,是其它六轮的根基,有四大脉、三十二条支脉。
生殖轮:在生殖器官根处,有八条大脉,三十二条支脉。
脐轮:在中脉的脐处,有十六条大脉,六十四条支脉向上弯出。
心轮:脐以上四寸处,与心脏同高,有四条大脉,八条支脉,如伞形向下。
喉轮:由眉间轮向下,到喉结的地方有四条大脉,十六条支脉,向上弯出。
眉间轮:在两眉之间,印堂稍下的地方,有六条脉瓣。
顶轮:相当于百会穴,有八条大脉,三十三条支脉,如伞形覆盖。
《素问著至教论篇》:
黄帝在明堂,雷公侍坐。
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
雷公对曰:循经受业,皆言十全,其时有过失者,请闻其事解也。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将言以杂合耶。夫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
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
是以世人之语者,驰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论,诊无人事,治数之道,从容之葆。坐持寸口,诊不中五脉,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遗师其咎,是故治不能循理,弃术于市,妄治时愈,愚心自得。呜呼,窈窈冥冥,孰知其道。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为晦。
简化:《灵枢经水》: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
虚化:《灵枢邪气藏府病形》黄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泛化:《灵枢阴阳繋日月》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
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
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气主热。
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
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
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
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紧,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生为寒也。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
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儿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
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