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台量产型扫地机器人原型“三叶虫”出现于1996年,它由瑞典家电巨头伊莱克斯制造,并于2001年正式量产、推向市场。回顾扫地机器人发展的22年,从一开始被消费者诟病“伪智能”、“清洁能力差”、“价格虚高”,到如今的“智能规划”、“智能连接”,扫地机器人的技术正在变得成熟,产品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我国扫地机器人行业起步较晚,但经过初期的市场教育,现已迈向成长期,主要催化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在收入和人口结构动态变化下,消费升级浪潮势不可挡,中国消费特征表现为懒人经济和科技消费。扫地机器人具备替代人力清扫的本质功能,同时无论外观设计还是内在结构具备科技感,这些特征完美匹配目前消费趋势。
第二,老龄化加剧使得家务劳动的替代日益受到重视,同时导致劳动力稀缺、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用机器代替人工、使人们从家务中解放出来的需求愈发“刚性”。
第三,互联网的便捷性降低了消费者了解新产品的难度和成本,消费者教育周期大大缩短。第四,技术不断进步、产品不断迭代使得扫地机器人更加实用。家庭服务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包括人机交互、导航及路径规划、多机器人协调、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具体涉及语音、语义、处理器、算法、通讯、大数据、物联网等,随着上述技术的产业成熟度越来越高,家庭服务机器人的生产成本不断下降,使得扫地机器人成功进入广阔的消费市场。
扫地机器人发展现状
——市场现状
虽然扫地机器人在国内起步较晚,但随着人们购买力的提升,以及80/90一代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国内扫地机器人消费市场也在近年迎来快速的增长。根据中怡康数据,2017年我国扫地机器人年销售额为56亿元,年销售量406万台。2013-2017年,我国扫地机器人销售额复合增长率为62.66%,销售量复合增长率为63.37%,行业增长势头迅猛。
从销售渠道来看,2013-2017年,绝大部分扫地机器人通过线上渠道销售,线上零售额占比接近90%。2017年,国内扫地机器人线上销售零售额高达50亿元,而线下零售额仅有6亿元。
不过,由于我国服务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晚,且城市化水平以及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基数不高,加之消费观念的影响,我国家庭清洁大部分还是采用传统的人工清洁方式或普通吸尘器设备,以扫地机器人为代表的家庭服务机器人目前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较低。2017年,我国扫地机器人城市渗透率只有4.37%;与美国16%的渗透率相比有较大差距。
——竞争现状
目前市场上扫地机器人的厂商及品牌数量众多,而根据价格、清洁能力、导航技术、噪音分贝等维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多个档次。从国内市场的市占率来看,科沃斯、iRobot、小米及其生态链企业石头科技生产的扫地机器人深受消费者青睐。
具体数据显示,国内扫地机器人市场格局较为稳定。分渠道来说,线上渠道的行业集中度CR4由2015年的70.4%上升至2017年的73.8%。
其中,国内龙头科沃斯以46.4%的市占率遥遥领先,科沃斯在行业内具有业务起步早、技术研发实力较强、产品性能优越、品牌知名度较高等优势;全球扫地机器人龙头公司iRobot紧随其后,占比约为11.9%;小米系(包括米家和石头)通过爆款快速占领市场,线上零售额占比已达到10.3%;海尔以5.2%的市占率位列第四。
2017年,线下渠道的行业集中度CR4也维持在较高水平,2017年约为79.5%。其中,科沃斯再次以48.6%的高市占率位居首位;iRobot表现相对弱势,市占率约为12.0%;排在第三、第四的不再是小米、海尔,取而代之的是莱克、美的,销售额占比分别达到9.9%、9.0%。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本报告前瞻性、适时性地对清洁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背景、产销情况、市场规模、竞争格局等行业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年来清洁机器人行业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对清洁机器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