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五色观;儒家;道家;色彩审关意识
摘要:“五色观”是我国古代在色彩科学史上的一大发明,它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为我国古典色彩关学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五色观”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传统民间色彩“五色观”的形成是继承远古人类对单色崇拜,结合中国人自己的宇宙观——“阴阳五行说”,并与构成世界的其它要素:季节、方位、五脏、五味、五气逐渐发展而来的。
摘要:两宋时期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最具代表性、对现代中国画创作影响最为深远的时期。该文以宋代美学背景和绘画特点为视点观察现当代中国艺术环境,中国传统美学扮演着什么角色,两者有什么关联,这是每位艺术创作者对艺术创作的追问。现当代艺术背景下的中国画将怎样参与到艺术全球化的进程中,怎样才能使作品不是昙花一现,而是作为当代不可或缺的元素存在下去,是每一位中国画创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宋代绘画;现当代艺术;关联
在宋代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下,其社会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的矛盾是错综复杂的。就社会基本结构而言,经济文化空前发达,民族危机极端深重,繁华与忧患并存;就社会文化心理结构而言,道德规范极度强化和对生命情感的追求并存;就社会审美意识结构而言,伦理教化和审美自由、功利和超功利对立并置。在文化心理影响下,宋代美学既体现在政治功利与审美自由的对立上,也表现在伦理追求与政治取向的似同功而实异趣上。从汉唐气象到宋元境界,宋代美学一方面走向理性、成熟,另一方面走向生活、休闲。宋代社会繁荣,其美学风尚和意趣比汉唐更多地切入生活的休闲志趣和境界。在美学境界上,由兴象、意境的追求转向逸品、韵味的崇尚,由“境生于象”的探讨逐渐转向“味归于淡”的品析。
作为当代艺术的参与者、创作者,我们要把握现代美术作品以最直接的方式表达情感态度,并试图以最刺激的形象打入人们的精神世界的特点,要以宋代传统美学的传统根基上通秦汉,下通当下,学习各朝代的传统美学、艺术批评观、创作理念,借鉴全球优秀的文化潮流,在潮流中保持自省,在当代艺术创作中追求个性。高质量的绘画不仅体现画家本人的个性,也体现艺术语言的个性,就像林风眠的创作一样,探寻自己的艺术道路,发现符合当代审美趣味及其不朽的精神归属。
中国传统美学具有丰厚的文化蕴涵,是中华民族生命意识的洋溢,它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呈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了解与研究这种品格特性,是我们今天在传承中华美学精神,建构新型文艺美学与文艺理论过程中的必备功课。
一
到了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由于面对的是满清政府统治,所以传统文化中的民族主义自觉地体现在以章太炎等人为代表的学术思想中。章太炎有意识地用国粹激发人们爱国的心肠,推翻清朝的外族统治。在文化观上,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机关报《民报》在1907年第15期上有一篇《中华民国解》中提出:“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故《春秋》之义,无论同姓之鲁卫,异姓之齐宋,非种之楚越,中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专以礼教为标准,而无有亲疏之别。其后经数千年,混杂数千百人种,而称中华如故。以此言之,华之所以为华,以文化言之可决之也。”这里将中华民族的内在血脉定为文化传统,而外在的种族是变易不定的,可以互相融合与变化。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文化成为一种高度成熟、相对独立的精神现象与物质产品的融合物。作为一种包括审美意识与观念在内的文化,它当然具有很强的超越时代与地域的吸引力,迄今为止,华人文化成为海内外不分地域的一种精神纽带与民族认同,也说明中华文化积数千年而成的共同民族心理的巨大能量与沉厚的潜质,这是任何民族的文化所无法比拟的。
当然,我们同样不能忽视的是,在漫长的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传统又是与当时特定时代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相联系的。与西方美学相比,中国传统美学的政教色彩是异常浓烈的。最早的美学是由西周时代的礼乐文化演变而来的,先秦时代的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对夏商周以来的礼乐文化加以重新解释与演绎,确立了以人格心理来充实外在礼义的审美理论框架。要求将诗学修养与“事父、事君”的政治需要相结合。至两汉的官方美学,更是在突出以言志缘情基础之上,发挥文艺厚人伦、美教化与移风易俗的功能。在文艺的指导思想上,从先秦时的荀子到西汉时的扬雄、齐梁时的刘勰,都鼓吹“原道、宗经、征圣”的文学观,将儒家文学思想作为传统固定下来,中国美学的生机趋于萎缩。这种保守的一面在中国美学的发展中同样也经历了不断被冲击与更新的过程,正是在这种冲击与更新的交替中,中国美学的新陈代谢才缘此展开,其生命力生生不息,走向未来。
摘要:平面设计是利用视觉图像、符号来传达意图的设计形式,由于表现方式限于于平面,只通过视觉认知传达,因此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是说平面设计所表达的内容会因此减少和单薄,相反,在有限的表达方式下却能传达出丰富多彩,变幻莫测的意义。我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国,博大精深的美学思想是我们平面设计不可多得的宝藏,只有不断的学习和挖掘其精髓并与平面设计的思维方式相结合,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平面设计作品。
关键词:平面设计;美学;传统
1.“以少胜多”“以一当十”
在与西方的绘画创作美学特点进行比较中我们发现,中西方存在很大差异,西方绘画讲求事物的再现,犹如照片逼真,面面具到。而中国传统书画和民间艺术创作在构图,用笔中充分体现了抽象,概括的视觉传达特点,用墨少却把整个人物的形象展现与画纸上,笔墨的浓淡,虚实结合用力抓住人物的特点和主要细节。
在中国当代著名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中很好的吸取了这一美学特点。视觉传达作品中往往出现大片的留白,不会使画面空洞,反而会给观者带来更多的遐想空间,只要构图恰当,选材意足,简单的画面能表达丰富的内涵。
摘要:汽车造型设计一直在不断的进步发展,最初是以功能性为主要设计目标,后逐渐注重于对外观上的设计,在功能与外形设计中可以将其总结出人、车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本文主要通过预见性现代设计与中国传统美学相结合的模式,给予未来汽车造型设计全新的设计理念,因为未来汽车在设计中会出现多种风格并立的现象,因此,只有在汽车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才可以保证汽车设计的最终目标得以实现。
关键词:中国;传统美学;汽车造型设计
1引言
汽车造型在设计期间的形式美,就是在汽车外形与功能结合的模式下给予人们形式美感,这也是现代人们对美学的一种审美意识,基于人们心理与生理为基础进行总结与归纳,继而形成公认的基本规律[1]。中国传统美学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对美的定义用于整个汽车设计中,从而保证设计出的汽车能够具备特色中国文化,为我国未来汽车造型设计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2汽车造型设计的流变
摘要:本文以传统美学理念为切入点,论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对中西方传统关学观念的传承,强调西方羡学观念的核在于形式论,而中国传统美学中,意境说、格调说和气韵说占主导。
关键词:美学;公共艺术;西方美学;中国传统美学
1.传统美学观念
1.1表理论
美是一种直觉,直觉就是表现,纯粹的直觉获得纯粹的表现,直觉是具有特殊的目标知觉,是一般意志的实践转化为道德活动。因此,美既不是有用的,也不是愉悦的或者真善的。
1.2朦胧论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集中体现,贯穿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构成了传统音乐特有的气质和艺术魅力。“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涵义,不同的时代、社会对其有不同的解释。
关键词: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审美意识“和”
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中华先民的审美意识可以追溯到未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从原始先民通过劳动摆脱了动物状态开始懂得装饰自己,便出现了最早的审美意识活动,其审美意识就已经产生了。在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后,中华美学思想获得了蓬勃发展,形成了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传统美学思想。
中国传统音乐绵延几千年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它是一定音乐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对其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习惯,决定了中国古代先哲奉行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思维方式,将矛盾双方作为一种内在的和谐,即中华文化传统“和”的精神。“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集中体现,贯穿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作为一种审美品格,“和”构成了传统音乐特有的气质和艺术魅力。“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涵义,不同的时代,社会对其有不同的解释。笔者将古代不同时期对音乐思想“和”的阐释作一梳理和简要述介。
“和”概念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和同之辩”的论争。《国语·郑语》载:“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断,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说明了在听觉感知上,只有不同的乐音组织相配才能生产美的音乐,相异的音乐组合在一起就能产生好听的音乐。这是从音乐审美的角度对“和实生物”规律的体验和理解。
春秋时期晏婴是一位大政治家、思想家,他对音乐有精辟的见解,曾说:“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将音乐各种特征的“相成”“相济”都归属到音乐审美的和谐统一之中。晏婴在谈音乐诸要素之间的谐和时,并没有忽视音声与人心的谐和关系。“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只有“和”的音乐才能使君子听了产生心平气和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