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毕业季,今天和大家介绍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2024届毕业生作品展,一起来看看吧~
产品设计系优秀作品
Excellentworksintheproductdesigndepartment
01
ZenSleep
设计者:陈羿贞
指导老师:张凌浩(教授)
设计说明:本次设计是针对城市睡眠障碍人群的助眠体验系统设计。整个助眠系统由助眠APP辅助联接与运转,助眠枕头为系统内主体硬件产品,主要功能包括助眠音频播放、睡眠监测和助眠香薰功能。与枕头相匹配的还有手机管理模块,主要包含助眠夜灯和无线充电功能,只有当手机放到模块上夜灯才会自然关闭。本次设计的创新点在于整个助眠系统的共同“合作”会带给人们更好的助眠体验。
02
万韵·棠梦
设计者:黄雁丹
设计说明:“万韵·棠梦”系列灯具是以江南传统纹样为原型,采用参数化技术设计生成纹样,并融入江南意境的参数化灯具。“万韵”由万字纹(“卍”字纹)组合,万字纹富有韵律和节奏感的扩展效果,结合渐变的橘色如晚霞,可联想到明日太阳升起的循环往复的规律感。“棠梦”如江南水乡中盛开的海棠花,以及朦胧、唯美的水乡风情,营造出具有江南意境的氛围。结合透明和半透明的材质制作灯罩,光线透过灯罩,光更加柔和、温馨,使整体设计更具有江南传统文化的韵味。
03
PETPAL——人犬同行的概念汽车设计
设计者:董格琦
指导老师:何晓佑(教授)
04
直立式多功能按摩健身一体机设计
设计者:夏梓桐
设计说明:青少年通常对于传统的训练方式缺乏兴趣,引入民间游戏元素可以使治疗过程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同时,根据总结的青少年健身产品设计原则,可以优化成年人健身产品与青少年健身产品在设计上的区别,使其更加贴合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和特点。
本产品引入游戏化元素的场景设计,将民间游戏“挤油渣”作为脊柱保健的切入点,从中提取用于治疗的元素,进行直立式健身按摩一体仪设计,通过对现有民间游戏的广泛分析,将这些游戏从社交性较强的群体游戏转向小群体和单人都能进行的小范围游戏,以智能化与用户交互作为载体,为青少年提供愉悦、有意义的幸福感体验。
05
非动Inkinetic
设计者:郭世豪柏嘉雨
指导老师:张明(教授)
设计说明:中国艺术之美,也在动静之间。墨分五色,是为焦浓重淡清,一笔画迹,即勾勒出了动态之美。作品以文人画用笔的动态为结构,在笔触的连贯穿插之间,化线为面,布面为体,在空间上建立了造型的体量与型面。也在浓淡干湿中,整合了色彩、材料、工艺之间的微妙差异。
作为新能源的个人交通工具,作品期望打破燃油时代所形成的该品类技术语境下的审美惯性,将文人画中的扁舟提取为梭型的符号,通过不断地变化和嵌套,编织出了独特的剪影型。
在车辆的乘坐方式、驱动方式和包覆方式上,明式家具显现的霸王枨支撑结构、弓弩张拉之间的动势以及马具中的当卢都提供了重要的启迪。
在开辟式创新的视域下,作品通过倒三轮结构的应用,车辆在城市通勤和近郊轻越野的场景中都具备着优越的骑乘安全体验;折叠隐藏于副车架之间的装配架则提供了扩展能源、储物空间等多元化、个性化的拓展空间,留白了用户参与完成的想象空间。
06
镜界
设计者:黄越
设计说明:《镜界》是以镜片为核心,结合镜片冷加工技术设计的36款无框眼镜。设计聚焦于镜片造型和镜片节点的装饰,通过将传统工艺和纹样与镜片冷加工技术融合,以及不同文化和不同领域元素的跨界交融等,赋予眼镜文化底蕴的同时也充满与多元文化的碰撞。设计以镜片创新为主,从镜片角度对眼镜进行的设计,不仅使镜片兼具了功能和装饰性,对于无框眼镜而言也可以将审美的重心从镜架转移至镜片,使眼镜的装饰性不局限于镜架,更使眼镜成为了鼻梁上的艺术品。
07
迭物启新·奥德赛
设计者:杨挺旭史珊珊薛海盟王帅
指导老师:张明(教授)徐博文(副教授)李振戬(讲师)
设计说明:采用了创新的游艇式双层台设计,为家庭出行带来全新的驾驶和乘坐体验。双层台式机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了更为舒适和灵活的乘坐模式。驾驶模式分为上层模式下层模式和自动驾驶模式。乘坐模式分为会客模式、独处模式、家庭模式和双人模式。
08
(1)《风吟·清音》
设计者:吴宸睿
指导老师:张明(教授)徐博文(副教授)黄亦佳(助教)
设计说明:探索中国传统打击乐器磬的发声方式和铜质风铃的响声特点,赋予现代闹钟演奏方式与形式空间新的含义,打破传统闹钟以往固有的静态呈现,赋予其独有的音乐互动与氛围感营造,同时与整体的螺旋空间造型进行呼应,更加体现出传统音乐的空灵与放松冥想的境界,创造出更加多彩生动的视听效果,拓宽了音乐表现形式的可能性,促进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也为现代闹钟的创新注入了新的元素和灵感。
(2)《渐近·片刻》
设计者:邱日升
(3)《荏苒》
设计者:李博
09
针对骑行爱好者的运动型跨骑电动车
设计者:佟鑫
指导老师:霍春晓(副教授)
设计说明:本产品是基于骑行爱好者设计的一款运动型跨骑电动车。具备轻量化、舒适性与安全性集于一体的特点。优化车体结构,采用可调节式车把、脚踏和前后减震器,确保车身舒适性稳定性;配备多种骑行模式、储物箱和智能安全系统,确保车辆的多功能性,满足骑行激情。
10
外卖配送需求的电动车
设计者:于世祺
设计说明:基于外卖配送日益增长这一大背景下,骑手行业规模与电动车需求量也随之不断扩大。但专门针对外卖配送而设计的电动车非常少。利用功能主义设计方法对现有的外卖配送电动车与骑手日常配送时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为后续设计奠定基础。根据拟定用户——中国南方城市外卖配送骑手,充分研究他们的真实需求,对用户群体工作时的工作方式、行为方式等进行深入了解研究与分析,对现有国内外电动车竞品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差异及可优化部分,最终实现在对外卖配送行业的电动车设计实践。
11
城市融入视角下
随迁老人的社交产品服务系统触点设计
设计者:张子豪
指导老师:陈嘉嘉(教授)
设计说明:在当今社会,随迁老人在离开熟悉的家乡,置身于陌生的城市中时,常常面临着城市融入的诸多困难,其中就包括了人际关系缺失、社交联系较少的问题。本设计从服务设计的的角度出发,以菜场为主要场景,构建线下拼菜互动、线上信息共享相结合的服务新模式。
12
乡愈
设计者:白晓帆戴隽言黄嘉倩刘奕菲钱余娟
13
音梦无障
设计者:吴佳阳
指导老师:张旸(教授)
设计说明:在当今社会学习演奏乐器被认为是人类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每个人都有体验音乐的能力,都有通过音乐表达和交流的愿望。然而由于视障人群视力上的残疾导致他们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学习乐器并在目前普及度最广钢琴学习上有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障碍。
14
全包容视角下
电梯维保人员可穿戴智能产品设计
设计者:尤雨甜赖宇深王梦婕居子轩颜海卓然任炫宇林木森彭凌云戴任宽张志强
指导老师:张明(教授)王倩(副教授)黄亦佳(助教)
企业导师:VisaRauta施逸民刘安娜
设计说明:本设计基于全包容性视角,旨在数字化管理的背景下解决电梯维保人员工作条件艰苦、工作量大、工作心理压力大、与业主沟通困难的痛点,提供智能的、高效的、情感化可穿戴智能产品服务系统设计。从全包容设计、人机工学、情感设计三个维度为维保人员提升工作体验和工作效率、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高效运营管理。系统包括:
1.可磁吸收纳手机、工具的穿戴系统:方便维保人员在昏暗的光线下高效实现手机的拿取和工具的收纳的安全背心。
2.便携打卡无线对讲通话手机配件:配合手机实现高效工作拍照打卡、无线一键快捷呼叫同事。
3.可穿戴手电筒:通过磁吸吸附在穿戴系统的手电筒设计,有泛光和点光两种光照模式,辅助昏暗光线下施工作业。
4.手套臂腕一体式穿戴设备:可收纳工具和手机的电工手套,有效减少手机拿取次数、缩短工具拿取动线。
5.等级徽章设计:维保工人的奖励系统,帮助维保人员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职业自豪感。
15
织影
设计者:彭璐
指导老师:张页(副教授)
设计说明:以中国传统诗词意象“镜花水月”所传达出的实际与虚空作为现代吊灯设计为出发点,利用竹篾竹丝的经纬交织以及一定曲率的编织方式呈现下的纹样在灯光投射下具有对应的光影效果和特殊肌理从而对应“镜花水月”意象下幻影之态。利用电机运动实现三维空间上竹编的翻转移动从而使得吊灯进行工作灯与装饰氛围灯的结合运用,对应诗词意象“镜花水月”中的实际与虚空之境。
16
云锦大花楼提花织机
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设计者:贺星毓秦滢臻陈予希
设计说明:本课题以南京云锦在现代产品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针对现有南京云锦产品中种类单一、传播广度弱等问题,将设计点聚焦在南京云锦的材料方式、织造方式、技术方式上,结合生活美学进行探索实验。将传统织造技艺和现代设计相结合,发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技艺。
(1)《云开》
设计者:贺星毓
设计说明:本产品从南京云锦织金织造工艺和大花楼提花织机出发,将传统非遗工艺与现代小家电结合,设计的一款空气净化器。机身设计提取大花楼提花织机工作时的运动规律,织金效果则体现在空气净化器工作时机身运动而带来的光影变化。将南京云锦独特的文化特点和艺术特征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与现代生活美学相结合。
(2)《璟致》
设计者:秦滢臻
设计说明:一款边桌式除湿机,它既具备除湿功能,又可以作为家居中的一件实用家具。边桌的设计可以容纳书籍、杂志、水杯等物品,方便用户在使用除湿机的同时,也能随手放置物品。纹理上借鉴云锦的织造结构,将除湿机的外壳设计成类似云锦织物的纹理,以突出其独特的美学价值。色彩上采用淡雅的原木色、素色等,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为用户带来舒适和宁静的感觉。
(3)《幻奏》
设计者:陈予希
设计说明:本产品是一款受云锦大花楼提花织机启发而设计的白噪音蓝牙音箱,音箱在工作状态时会模拟大花楼织机的结构工做原理,同时结合音乐的韵律感进行缓慢的动态阵列变化,进行声音可视化模拟。
17
祈福文化创新产品设计
设计者:张锦薇张蓓张宁
指导老师:郑昕怡(副教授)
设计说明:本设计融合传统文化与设计现代理念,通过传统祈福文化中美好的祝愿为人们的生活增添祥和喜庆的氛围。在抓周礼玩具的设计上结合了感统玩具的触觉感官,并赋予了温馨的颜色桌面办公用品的设计上结合了祈福的方式与方法,使得使用更加有仪式感在灯具的设计上运用了古代的祈福纹饰符号及将孔明灯的造型语言与现代灯具的开关方式相结合。
18
基于生活美学的手作食物模具设计
设计者:胡豪方雅婷
指导老师:邹玉清(副教授)
设计说明:通过对国内外生活美学和饮食文化之美的研究分析,比较国内外生活美学异同之处,总结归纳其中的共同价值。创设简单的、自上而下的系统,将审美活动融入民众日常生活,传达饮食美学文化和审美感给人带来的生活意义。同时还能感受手作的仪式感所带来的快乐,使个体的创造和美学需求得以满足,还为整个体验带来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呈现。
对于手作食物的模件化研究来说,生活美学的理念和手作食物模具的创造性完美融合,透过手作食物模具的实际操作和创作,将美学转化为实际的结果和体验,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丰富互动。将传统中华文化新奇的饮食美学通过设计思维的方式呈现,激发用户创造力和审美感受,对于用户手工制作日常食物都有所助益。
19
引炊
设计者:沈忱
指导老师:江加贝(副教授)
20
植愈
设计者:郁双蓓
设计说明:这是在养老院场景下协同老年人群参与共同治理的产品服务系统,旨在提升养老院的老年人在养老院的归属感,通过产品与服务模式促进他们的社交,提高他们的幸福感。这套以共同治理为导向的产品服务系统大致可以分老年人入住养老院前的试住期产品与老年人入住养老院后的产品服务流程,可以分为信息卡、记录本和多功能花架。
21
方圆-注春
设计者:杨静静
指导老师:柏雷(副教授)
设计说明:该产品的基本功能原理源于古代传统的炭火煮茶的形式,以“天圆地方”为造型概念。结合传统器物文化要素与加热以及自动出送水等功能,使传统的围炉煮茶方式融入新的快节奏生活,带来多样化的养生茶饮体验。
交互设计系优秀作品
Excellentworksintheinteractiondesigndepartment
WALLE—智能分拣机器人
设计者:裴莞尔许新炜
指导老师:王文聪(副教授)
SafeLab——童安全教育创意互动装置
设计者:邓杨君天解迪
设计说明:SafeLab儿童创意互动装置以情感化设计与情境体验作为核心,以安全教育为导向,强调了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以及与日常生活环境的紧密联系。以桌面游戏的方式为儿童设计可能出现的各种安全问题场景,来指导他们进行模拟体验并寻找解决方案,进而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与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启视录”——基于新媒体环境下
对“信息茧房”现象思考的交互装置设计研究
设计者:钱芳怡李昕
指导老师:杨志麟(教授)吴雨蝶(助教)
设计说明:当今社会是一个以数字化为基础的信息时代,用户陷入量身定做的信息“陷阱”中。信息茧房随之形成,从而形成信息视野窄化、思维固化等负面影响。“信息茧房”的问题存在于每一个互联网用户的生活之中,该交互装置通过隐喻与转译,唤醒人们对于现今网络状况的联想与反思。
“天衣智造”信息可视化交互装置
设计者:卢炯崔一凡
指导老师:杨洁(副教授)
设计说明:天衣智造信息可视化交互装置是以一件云锦龙袍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工艺流程、织造技艺、龙袍信息,并以可视化与互动体验的形式呈现出来。“天衣”具体指的是本次的研究对象为云锦织成的龙袍,而“智造”点明了我们希望挖掘出云锦织造过程中蕴含的工匠智慧,甚至是背后的故事,并通过手势交互技术展现出来。
Blowing微塑料实验室
设计者:谢小雅朱沁
情感计算下的一个家庭情感调节交互设计
设计者:仝欣
指导老师:刘彦(副教授)
设计说明:本设计概念提出了一种针对核心家庭的情感调节策略,在家庭公共空间中建立一个压力可视、可触、可感的情感调节环境。“凹”形沙发通过物理变形展现使用者的心理压力状态。利用生理信号情感计算技术(HRV心率变异性),以心理上的压力替换物理上的压力。
盛商雅文——
基于增强现实的生成式甲骨文字装置设计
设计者:周震霆
设计说明:本设计旨在通过甲骨文字数字化动态的展现形式体现甲骨文字的形态美学,向观者展示了甲骨文字组合的魅力,帮助参观者更形象地了解甲骨文。在多媒体交互屏幕展示过程方面,通过军战、牧猎、人文三专题甲骨文字生成,配合音乐及手势交互让观者沉浸式进入到甲骨文字的视听体验中来;在AR展示平台方面,将甲骨文字军战、牧猎、人文三专题场景进行三维化处理,通过扫描纸质海报产生动画,观者可以在移动端扫描后对场景进行多角度观察,由此增加交互体验中的乐趣及新鲜感。
MULTI-ODORS——
一款基于情感计算的气味调节设备
设计者:夏佳言
设计说明: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与生活压力的所致产生情绪焦虑等问题,成为影响人们身心的主要因素。在此影响下,现代人群试图在智能家居设备的体验中寻找情绪上的慰藉。因此引发了人机交互角度下情绪调节的思考。
MULTI-ODORS是一款可以影响情绪的气味调节设备。其设计原型采用面部捕捉技术识别用户的情绪和状态,设计输出物依次放置不同种类的植物精油,通过检测用户的面部情绪以此雾化对应的植物精油,使用户感受到嗅觉带来的情绪抚慰。
JOINTMOOD-情绪调节产品
设计者:李晗凝
锦绣华彩——云锦历史光影交互装置
设计者:罗予钒王皓月马胜鸿蒋之萱
指导老师:张晖(副教授)
设计说明:《锦绣华彩》围绕着云锦文化历史进行创作。本项目截取云锦文化的元明清历史为主题,通过对具体的历史事项进行平面的转换,进行云锦历史再演绎,用云锦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带给观众新颖的交互体验。
数智文博场馆内容服务设计
——以馆内社会教育服务数字化为例
设计者:杨进龙
指导老师:王可(讲师)
设计说明:针对于传统的博物馆研学服务存在教育内容脱节、馆内互动性不足等问题,青少年容易发生“走马观花”“研而不学”现象,借助数字化技术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面向青少年研学观众提供馆内数智化研学体验,利用平板与文物ID标签交互,基于空间定位技术触发文物音视频内容,实现智能讲解与社教服务,推动青少年用户研学体验从被动参与——主动探索;赋能博物馆社会教育事业。
图博士亲子共享有声阅读机服务系统
设计者:伍方舟
设计说明:随着共享经济理念的兴起,儿童教育领域亦迎来了变革的契机,儿童阅读市场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本作品在共享概念下进行儿童有声阅读设备服务系统设计,由多个组件共同构成,租赁柜作为共享设备的关键实体接入点,位于公共空间,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实时数据同步。
针对《红楼梦》中
灯笼结构的形状语法与计算设计
设计者:郑家麒
指导老师:陈光曦(讲师)
设计说明:将形状语法、生成设计与《红楼梦》的灯笼元素结合,旨在传承和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将经典文学融入现代艺术,以多种方式去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设计追求在传统元素中注入现代审美,通过生成的灯笼形式展示创新设计,吸引当代观众,并展现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结合《红楼梦》的灯笼元素,设计旨在通过视觉艺术讲述故事,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唤起对文学作品的记忆和情感。
香象
设计者:易冰兵刘晓铮
设计说明:本设计在《红楼梦》明清时代背景下,探讨如何结合红楼香文化的内涵,让观者体验到香器带来的不同情感,引发观者对于嗅觉与思维感知的思考。同时引导观者深入了解《红楼梦》背景下古人对于香文化的定义与内涵,启发观者对于古代香文化内酒的思维发散。
砖印壁画《羽人戏龙》数字化演绎
设计者:洪宇濛梁泳琪王陈蔚
指导老师:王可鑫(讲师)
设计说明:本次创作以互动投影形式展现砖印壁画《羽人戏龙》,为创造出更有沉浸感的互动体验,模拟“秉烛夜游”的形态结合体感技术去实现交互赏画体验,伸出手触摸屏幕的时候,手掌化作烛光,触碰到的区域就能够被照亮,影像中龙的形态和寓意随时代变迁不断演变。
古韵流影
设计者:嵇苏文
指导老师:章韵如(讲师)
设计说明:元朝戏曲文化兴盛,昆曲便在此时应运而生,它浓缩了歌曲、舞蹈、文学等多种文化形式,展示了其独特的动态美学。本设计选取昆曲作为核心研究对象,旨在通过整合各个历史阶段的昆曲发展数据,运用现代数字设计工具,创造一套动态交互装置。当用户触碰可交互点之后,交互装置通过动画的形式生动展现昆曲文化的演变,使用户能够直观地感受昆曲的历史脉络,并深入体验其艺术之美。
艺术与科技系优秀作品
ExcellentworksintheArtsandTechnologydepartment
九派春潮
设计者:陈放曹畅陈萱吴佳怡郑凌璐
指导老师:何永军(副教授)
设计说明:九派春潮是以长江文化为主体的博物馆展示空间,分为生态文化、人居文化、造物文化与长江未来四个展厅。通过线性叙事的手法,细致入微地梳理了长江文化的丰富脉络。博物馆运用了多种信息展现方式,包括实物展示、多媒体互动、VR科技等,让长江的文化在这里得以生动而真实地展现,与长江的历史与文化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对话,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长江文化画卷。
生态感知——
“茎块社会”植物形态展示装置设计
设计者:翁嘉辉贾钰蛟吉怡
指导老师:尚澎(副教授)
设计说明:在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的时代,人类需要一种去中心主义的视角看待与自然的平等及依存的关系。生态感知——“茎块”社会植物形态展示装置,旨在以科普装置的外在形式,传递被公众低估的微观生态系统力量。该项目探索以构建由仿植物形态自动机形成的沉浸式体验,模仿植物细胞的微观运动以创建植物与人的生态“域”,在植物和人类之间创造了一个界面,突出生物体之间的空间如何充满情感潜力。该装置对参与者和植物的行为做出反应,并专注于植物对外部刺激的微妙反应,将“弱”变化转化为“强”。使用机械运动作为界面,在人的参与中唤起情绪反应。
“第三声巨响”乌镇戏剧节主题展
设计者:王若璠杜一丹王娆殷静怡
指导老师:虞英(副教授)
设计说明:本次的毕业设计是为乌镇戏剧节举办的主题临展,以第三声巨响为展览名称,整个展览包括了室内、室外部分以及戏剧节活动。展览空间从戏剧舞美中获取灵感,通过精心策划的空间体验,让观者在一个戏剧性的叙事空间中领略戏剧的深刻魅力,思考和探索戏剧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文明、想象与世界
设计者:余文龙徐聪张馨元
指导老师:杨朔(讲师)
设计说明:文明构想了内在的世界,创造了精神的宇宙。在数字化时代,细碎和片段化的社交媒体,为我们输出着碎片化的知识。而我们正身处于这样一个由“文化片段”组合而来的混合现实之中。创作团队基于历史中的文化碎片,通过不断牵强附会经典文化中的符号与典故,构建看似清晰结构中的混沌剧场。
基于《浮生六记》的数字交互体验空间设计
设计者:王雅琦周维
指导老师:钱音旋(讲师)
作品选取《闺房记乐》《闲情记趣》《浪游记快》章节中描述的园林、山、水、植物、建筑为载体,还原一个可沉浸式体验的交互数字景观,创造出一个理想中的“桃花源”,喻情于景,移步换景,情景交融,感受书中的喜怒哀乐,以古人沈复的视角打造虚拟美学空间、体验游园意趣。这些虛拟景观渲染了人们藏于心灵深处的情绪,不受真实世界外物的控制,解构现实与虛拟的边界,让人在元宇宙的浮生山水园林中寻找心灵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