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共艺术作为高校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校园风貌、传递校园文化的重要物质承载者。本文在南京高校校园公共艺术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公共艺术在高校校园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及南京高校中公共艺术设计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强调公共艺术建设之于高校整体校园环境建设和学术氛围营造的重要性,并尝试对当代高校校园公共艺术的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公共艺术;高校校园;空间环境
1高校公共艺术概述
1.1公共艺术的概念
一切具有公共性的为公众服务的艺术形态都可以称为公共艺术,这是对公共艺术概念最直接的表述。可以说,公共艺术是伴随着人类远古时期艺术萌芽而产生,随着人类历史政治经济发展而逐渐壮大的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从其本质上看,公共艺术最开始的创作便带着强烈的目的性,即满足公共需求,美化社会环境,体现集体精神。公共艺术设计,是指以人为核心,以城市公共传播、公共环境、公共设施、公共艺术装置为主要对象,运用综合艺术手段,创造舒适美好的生活空间、生活方式的设计。公共,是指服务的对象;艺术,是指它的精神性、文化内涵;设计,主要指它的物质功能。
1.2公共艺术与校园环境
关键词:体验;城市公共艺术;交互技术;设计创新
引言
一、研究综述及概念
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现状问题
摘要:
媒体艺术作为当今设计界的主流,与公共艺术形成互动,赋予了公共艺术新的内涵,拉近了公共艺术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结合数字媒体艺术的多样性,对南京公共艺术设计进行研究,探讨数字媒体艺术与公共艺术的融合,有利于加快城市公共艺术设计领域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突出南京的历史文化,塑造南京现代化的大都市形象。
关键词:
数字媒体;公共艺术;融合;地域文化
一、发展现状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的名片,在塑造城市独特性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共艺术已成为构建当代城市多元文化、传播公共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公共艺术作为城市中不可缺少的视觉艺术形象,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着城市的文化。其设计既应满足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又应体现城市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数字媒体打破传统的单项公共艺术交流模式,使观者不自觉地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与之形成互动。数字媒体作为艺术与技术的结晶,是一种直接的信息传播方式,活跃于公共服务领域。在英国,数字媒体产业的产值约占GDP的7.9%,是第一大产业;在日本,电子游戏、动漫卡通、网络游戏等产业成为仅次于汽车业的第二大产业。国内数字媒体产业也在飞速发展,近几年,数字媒体技术与公共艺术设计的融合较为普遍。数字媒体具有公共性和人情味,不仅传播符号多样,而且反馈灵敏、调整迅速,对消费者行为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数字媒体融入公共艺术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文脉;保护;公共艺术;设计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和城市的品味也在不断提升。而公共艺术是城市建筑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对公共艺术进行创作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城市的文脉和整体的发展形态,将现代建筑与文脉思想有力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保证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美感和观赏性。但是,目前的城市建筑总是盲目地对公共艺术进行设计,使得城市失去了原有的面貌,失去了多年来的文化沉。本文将通过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在城市文脉的保护视野下进行公共艺术的设计措施,促进城市文脉的不断传承和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城市文脉的重要性
文脉即是一种文化的脉络。每个城市都有其不同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自然条件、经济技术、社会文化习俗的不同造就了城市特有的地域文化和建筑式样,从而形成了其独有的城市形象。城市的发展就是一串串历史符号的印记,这些符号组成了一个文化的脉络,记载着城市的兴衰荣辱。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城市的建筑业也在不断的城市建设中发生了变化。城市要发展,就必然会有新的建筑产生。而作为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对城市文脉的保护,在对古建筑进行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才能使得城市文脉得以发展,在历史文脉中注入新的生命,也可以赋予城市新的内涵,让城市的历史得以延续,使得城市与众不同。保护好城市的文脉,就是保护了城市历史文化的连续性,保护了城市的记忆和文化建筑遗产,增加了城市的魅力,是城市文化和建筑的重要标志和里程碑。
二、目前城市文脉保护过程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城市化的建设中人们也认识到了城市文脉的重要性,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标志着城市化从粗放式的建设不断向精细化的阶段发展。但是在目前的城市文脉保护中,在理解以及思维的设计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元素解构
二、夸张变形
以当代的艺术手法,将元素意象加以夸张放大,产生具有震撼力的效果,夸张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在某种限度和原则指导下的夸大和强调。在设计中,夸张往往是对符号的提炼、分裂与变形处理,无论是尺度、形状,还是材料、色彩等形式要素,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融进了新的内容和含义并加以强化,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象征符号,以此引起人们的共鸣,这种夸大的结果使人明白作品的“形”所强调的意义。如杭州市下沙医院住院厅背景墙石材浮雕“富春山居”意境清和,悠闲自在,宁静致远,取材于元朝书画家黄公望以杭州富春江为背景所创作的、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
三、借代手法
将地域文化元素中的局部、片段按照今天人们的审美情趣投射到当代医院公共艺术设计中,使其带有传统的文化信码,这样设计出来的公共艺术作品能起到新旧沟通的作用,并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西溪湿地是位于杭州市区西部的城市中次生湿地,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为杭州“三西”,也是目前国内第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内河流众多,水渚密布,植被繁多,生长着形形色色的水生植物,如睡莲、莼菜、菖蒲、野慈菇等。杭州市西溪医院门诊大厅背景墙上的石材浮雕取材自医院所在地——西溪湿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植物睡莲,有着矜持超脱、芳华四溢、迎着朝气、抛去暮气的意境。杭州市下沙医院门诊大厅的挑台阳角选用具有杭州地域历史文化气息的“良渚玉琮”造型,通过现代手法演绎,使空间凸显杭州地域特性。
四、场景再现
[摘要]介入空间中的艺术,公众的参与成为公共艺术不可缺少的因素。当代艺术作品引起大众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参与者介入公共艺术的讨论,是当代艺术作品的价值所在。艺术家作品超越于民众视觉经验,将大众带入话题讨论,在此过程启发民众思考。
[关键词]当代艺术;公共性;观念
公共艺术是城市发展与居民生活所共同孕育的文化产物,是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等多方面综合性的体现。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发展中应运而生,随着当代艺术形式的变化,公共艺术打破空间的局限,与环境艺术、建筑艺术的交叉融合,使公共艺术有更多的表现的可能。在当代语境下,融入城市生活,与人们互动,并且产生意义。
1对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的阐释
2当代艺术的解读方式
摘要:本文以大众日常审美现象与其对公共艺术的影响作为起点,对当前城市中的公共艺术设计现象进行探究。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首先总结公共艺术介入日常生活空间的形式并推导相应的设计策略,再以苏州老城区中的街角空间公共艺术改造为例展开具体实践。反思公共艺术介入日常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得出公共艺术设计不断发展对于日常生活和城市文化建设的积极推动作用。
关键词:日常生活大众审美公共艺术设计公共空间设计理论
城市公共艺术承载着城市的时代精神和历史文脉,尤其在当下,其内涵与外延不断发展,更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中连接彼此的纽带、公众表达和交流的媒介以及日常生活观念的投射。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生活质量逐步提升的当下,艺术与审美的需求推动着生活方式的转变,虽然面临着过度商业化及缺乏地域特色等浮躁的功利化审美影响,但仍要从其积极影响出发,对城市空间中的公共艺术设计进行研究与实践,引导公众参与,提升公共空间的体验感受,形成日常生活的美学。
一、发展背景:公共艺术设计的审美化趋势
(一)概念背景。在消费时代下,“日常生活审美化”已经成为一种标志性的文化景观,这一论断最早由英国社会学家迈克·费瑟斯通提出,而后引发学界不断讨论,它描述了当代社会中,伴随着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人们不再满足于对物质的基本需求,转而在生活中自觉地追求审美体验的现象[4]。简而言之,在消费主义时代下,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已经成为一种标志性的文化景观,深入到大众生活空间的方方面面,日常生活与艺术、设计正不断交叉与渗透,这正是公共艺术设计发展的一个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