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镇馆之宝”,解读国宝背后的陕西故事。写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建馆25周年之际:
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报道(杨舒曼):站在《阙楼图》面前,看着气势磅礴的山脉、深谷纵横,山石层层而上、树木丛生,三出阙楼相映其间。阙楼一侧与城墙相连,墙外是青山绿树,墙内是即将出行的仪仗队伍。就这样,我眼前仿佛浮现了王维在《和贾至合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中所描写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壮观景象,那气势何等恢弘!
阙楼图(陕西历史博物馆供图)
三出阙:皇权的象征、天子规格的礼仪
唐墓壁画《阙楼图》分东壁、西壁两幅,于1971年发掘于位于乾县东南隅的韩家堡北的懿德太子墓,是乾陵的陪葬墓。现陈列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唐墓壁画陈列馆,属国宝级文物,亦可谓镇馆之宝,不仅绘画技艺精湛,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唐代界画,同时它的发现也为人们研究唐代皇家建筑指明了方向,毕竟关于古书中文字记载的三出阙,只有《阙楼图》可以证实。
阙,《说文》解释“门观也”。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程旭博士告诉记者,阙在汉代就很流行,按等级可分为单阙、双阙、三出阙,三出阙是等级最高的一种建筑形制,只有皇帝居住的宫殿、死后藏身的陵墓才可使用。两唐书中关于宫阙的记载有很多,从这些记载中可得知,阙是皇宫中重要的建筑,对叛臣、敌人的处罚有时在阙楼前进行,官吏在进入宫殿前也常常在此反省待罪,阙甚至成为了皇宫的象征。阙楼在唐墓壁画中不惟此例,但都是单阙或者双阙,惟有懿德太子墓中的《阙楼图》为三重阙即三出阙。
三出阙一般耸立在帝王居住的宫廷大门前面,是天下独尊的标志性建筑。懿德太子到底为何身份?仅仅作为太子,他为何能享用天子规格的礼仪?
唐墓主人懿德太子:周武之争的政治牺牲品
懿德太子李重润,原名李重照,生于永淳元年(682年),是唐中宗的长子,也是唐中宗李显与韦皇后唯一的儿子,出生后不久即被立为皇太孙。唐高宗死后,在李氏与武氏地位之争中,李重照深受牵连,由皇太孙贬为庶人,因避武后“曌”讳,改名李重润。后因父亲复位,李重润被封为邵王。大足元年(701年)因议论其祖母武则天隐私被杀,年仅19岁。
邵王重润之死。通过新、旧唐书的记载,归结为李重润和妹妹永泰公主及妹夫武延基私议二张与武后隐私,触怒武则天,被武后所杀。或者武后授意自己的儿子中宗,让中宗亲手杀害了自己的孩子。
关于邵王之死及被谁所杀,众说纷纭。为此,记者采访了陕西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曾参与懿德太子墓考古发现工作的研究员王小蒙。王院长说武后当政以来,李武权力之争从未停息过,李氏皇室后裔遭受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690年改李唐为周,武氏集团在政治斗争中似获得全胜。但当武后年事已高,需考虑传位问题时,她则遇到了无法逾越的障碍,传位不仅仅是权力归属,还关系到她身后的归宿,武后一时拿不定主意了。后经多方斟酌,她终又将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
李氏子嗣的回归,打破了权和利分配上向武姓独占的局面,如何摆布平衡李武间的关系并为己所用,是武则天面临的又一问题。王院长说武则天为了平衡李武间的关系,首先她“赐太子姓武氏”,昭示李显不再是“异性子嗣”,而是武氏王朝的合法继承人,由此,也强调李姓子嗣的回归,并非为恢复李家王朝,而是为传承武氏皇权的明确目的。其次,她进一步加强联姻,将新都郡主嫁于嗣陈王武延晖,永泰郡主嫁武承嗣之子武延基。之后,安乐公主也嫁与了武三思之子武崇训。并仿照高宗时代新罗与百济盟誓和好的做法,命李武盟誓,永结和好不相犯。
而参与私议武后隐私的主要人物,一个是中宗之子李重润,一个是武承嗣之子武延基,他们在议论中发生了争执引起外泄,致使张易之告至武后。王院长告诉记者,这一事件让武则天最为恼怒的不是他们冒犯了张易之,而是犯了李武之争这个大忌。作为李武两家新生代的代表人物,他们之间的纷争直接触犯了盟誓约定,是武后最不愿看到和不能容忍的,必须毫不留情的予以惩罚,以戒后世。作为盟誓的主要人物之一的皇太子的李显,对触犯盟誓的子女持何种态度,是其能否遵守盟誓约定,在李武关系上是否有诚意的考验。所以,武则天将处罚权交给唐中宗,正好一举两得。最终,中宗迫于武后的压力,亲令缢杀了自己的儿子。
公元705年,中宗继帝位后,追赠故邵王李重润为懿德太子,将其灵柩从洛阳迁回乾陵东南隅处“以礼改葬”,并给予“号墓为陵”的最高礼遇。
懿德太子墓出土文物(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号墓为陵:非帝陵,实乃中宗发泄内心的愤懑
懿德太子生前命运多舛,死后却享尽哀荣。唐中宗不仅将大臣裴寂亡女与他冥婚合葬,改葬后的地宫更是规模宏大,并“号墓为陵”。懿德太子墓全长100.80米,出土三彩釉陶俑、贴金甲马骑佣、三彩器等1000余件,壁画近400平方米,是目前所见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唐代墓葬。其中随葬的玉哀册、贴金甲马佣,壁画中的三出阙、二十四杆列戟、雉尾障扇均属帝王礼仪。此外,中宗还为懿德太子和永泰公主设立的寺庙追福。懿德寺位于长安城延寿坊,由隋代慈门寺改装而来,由唐朝廷管理祭祀,配《享懿德太子庙乐章》,四时祭享。
由于懿德太子墓形制和规模的特殊性以及“号墓为陵”的文献记载,故有学者认为懿德太子墓使用了帝陵制度。王小蒙表示,关于陵的称谓的适用范围,在《旧唐书·卢粲传》中记载了卢粲关于陵的一段议论:“伏寻陵之称谓,本属皇王及储君等。自皇家已来,诸王及公主墓,无称陵者。”,即皇帝墓和太子墓都可称之为陵。不同的是,太子陵均无另外的陵号,直接以太子名为陵名。而死后赐皇帝者,其陵皆有陵号,如唐高宗时太子李弘谥孝敬皇帝,号恭陵;唐玄宗时期,李宪死时封让皇帝,其陵称惠陵;唐肃宗追李琮为奉天皇帝,号“齐陵”。所以,与上述几位赐为皇帝并有陵号的墓葬相比,无陵号的懿德太子陵只能是太子陵,而非帝陵意义的“陵”。
懿德太子死后,中宗为其追福,立懿德太子庙,唐玄宗时期,又建“七太子庙”,祭祀李建成、章怀太子、懿德太子、惠昭太子、惠庄太子等,也可见懿德太子身份与其他太子毫无二致。此外,懿德太子庙祭祀乐章只有六章,而孝敬皇帝有九章,也有明显的差距。
王院长认为,懿德太子“号墓为陵”,并未改变其太子的身份,其墓葬亦不可能由太子陵变为帝陵。当年,唐中宗迫于武后的压力,亲令缢杀了一对儿女,其内心的痛苦常人难以想象。5年后,为儿女平反改葬时,则极尽隆重奢华,他是以此方式来发泄深藏内心的愤懑,慰藉死去儿女的冤魂。但是,唐中宗始终不曾抑武扬李,在改葬懿德太子时也颇有节制,“号墓为陵”只是强调太子身份应该得到的礼遇,陵、庙等名号均为名副其实的太子级别,并未缘太子李弘的先例,将懿德太子陵升格为“帝陵”。至于在墓葬规模等某些方面的超出常规,则应是私情所属的一种特例,名分不变,配置上则有一点小小的突破。
生前的不幸使懿德太子死后哀荣备至,如他地下有知,或许能够原谅其父中宗残忍而无奈的杀子之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