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按摩推拿学双语教学对外交流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302
随着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推进中医课程的双语教学是现代中医药高等院校培养国际化、高素质、复合型中医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许多中医药高等院校双语教学的实践已经开展了多年,所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不仅有公共课和西医课程,还有不少中医专业的主干课。
1对《按摩推拿学》双语课程要有充分的认识
1.2《按摩推拿学》特色。按摩推拿学是一门关于手法的医学,是注重应用的学科,强调在实践中掌握并提高技能。从内容上来看《按摩推拿学》大体可分为推拿手法部分和疾病诊治部分,前者更突出操作的重要性。针对按摩推拿学的这一特点,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过程,在动手的过程中动口、动脑,将英语运用于推拿的实践当中。改变学生为了英语而死记硬背的弊端,可通过在手法的练习中“动手、动口、动脑”结合达到浸入式教学的目的。
1.3《按摩推拿学》手法的双语教学目标。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双语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用英语进行授课,既要顾及到中医专业课程的特点,又要考虑提高学生专业英语运用的能力。笔者认为首先要强调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可一味的强调英语思维而本末倒置。其次英语教学应以熟悉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为主要目的,强调听、说、读的训练,突出口语交流能力。因此针对手法的双语教学目标有三:①掌握以中文为基础的按摩推拿学专业知识(包括手法操作技巧);②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术语英文词汇;③能用英文口语在推拿手法操作中进行简单的医患交流。
1.4《按摩推拿学》的双语教学方法。
1.4.1教学模式。根据研究,许氏[2]将双语教学模式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简单渗透层次,教师在上课时用外语讲述重点内容和关键词,让学生多一些机会接触外语;第二层是整合层次,教师讲课时交替使用中外文,让学生学会如何用外语表达中文内容;第三层次是双语思维层次,让学生学会用母语和外语来思考解答问题,培养学生使用外语思维的能力。
目前由于双语教学尚处于初级阶段,许多中青年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担心自己的英语水平不够高,另一方面也担心学生不能听懂和理解授课内容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往往将重点和难点用中文讲授,而选择较简单的概念性的内容用英语授课,殊不知用英文讲授的部分内容单调,形式呆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也影响了教学质量,达不到教学的目的。王氏[4]建议采用台湾的教学模式即中英文并用的方式,重点的内容或名词用英文板书和讲授,如:“Neonate是指从出生到生后28天的婴儿”、“严重缺氧可造成新生儿的intracranialhemorrhage”等,既可在让学生掌握了重点和难点的同时不给教师和学生造成太大的压力,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1.4.2关于词汇。《按摩推拿学》的双语教学涉及到两个词汇问题,一个母语源的问题,另一个是专业术语与普通英语(口语)的关系。
对于教材中涉及解剖、生理等方面的知识,由于其课程体系起源于西方,都是以英语或拉丁语作为母语,引进中国后才被翻译为中文,因而教学中可以直接用其固定的专业名词术语。应充分利用英文原版教材,使内容更贴近于英语母语表达,如推拿教学中常用的解剖及方位术语、运动方向术语等。对于按摩推拿学所特有的中医术语,由于没有统一的翻译标准,应尽量采用国际上惯用的翻译词汇并注重反映中医的学术内涵,对于一词多译的情况,尽可能的对各种翻译方法的特色作出解释,以便于学生的理解。
在推拿临床的诊疗过程中,医生与患者交流多用口语。因此结合手法教学的特色,笔者认为相对于记忆规范、准确的专业术语,能灵活运用普通英语来表达推拿内容显得更为重要。例如在推拿手法操作练习中教师常用到的表达,仰卧位的专业术语表达为“supinate”[5],而在生活中一般为外籍患者所接受的表达为“liewithfaceup/lieonyouback”,因此专业术语应体现在板书或课件上,而教师在讲述过程中应尽量口语化,并让学生掌握这种口语的表达方法。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听课的效率,教师可在课前发给学生一些关键的医学英语词汇,使其熟悉课堂中的专业术语,减少语言障碍。
1.4.3多手段辅助。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TREICHE)做过关于知识保持及记忆持久的实验。结果人们会掌握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掌握所说内容的70%。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远优于传统的教学效果。对于推拿手法教学来说,除了阅读教材、看PPT、听教师讲授及自己复述外,还多了一项操作实践的内容,通过不断重复手法操作并在这一过程中听老师的英文指导,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并培养英文思维的习惯。
按摩推拿的教学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声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的优势,借助图像、模型、演示及肢体语言来表达专业内涵,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能加强授课的精彩程度。
2对学生要有充分的认识
《按摩推拿学》一般被安排在学生的第三学年,这一时期学生已结束了基础英语视、听、说的训练,有了一定的英语自学能力,同时学生对专业课程充满了学习的热情。俄国现代教育理论家巴班斯基说过学生如果没有稳定的兴趣,如果对知识没有内在的迫切需要,就不可能学习得富有成效[6]。因此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相比于去其他学科,按摩推拿学的实用性很强,学生们学习手法后可立即运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当见到疗效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会进一步增加,从而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充分抓住推拿手法的实用性特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使双语教学从简单渗透式教学逐渐过渡到浸入式,最终达到训练学生双语思维的最高层次。
参考文献
[1]薛卫国,于天源,林彩霞,梁军,刘佳利,李晓芳,赵百孝.按摩推拿学双语教学初探[J].中医教育,2009,28(6):40-42
[2]许云祥.中医双语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医教育,2006,25(6):8-12
[3]熊英,顾一煌,吴云川.网络辅助下循序渐进式《推拿学》双语教学实践[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10,12(3):73-74
[4]王庆红.中青年医师在双语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医学教育,2003,(3):33、37
1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分配课时
推拿治疗学中涉及到的临床病种较多,骨伤科、内科、妇科、五官科及儿科病症均有所涉及,但从推拿临床实际情况或者从各医院推拿科收治病种来看,骨伤科疾病尤其是其中的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占绝大多数,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引起的颈、肩、腰腿痛则是该科的主要病种,这些病人占就诊病人总数的70%以上,因此,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教学时就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这些疾病的讲解上。因此,有必要跳出教学大纲重新安排课时。例如,笔者在教学中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以及小儿推拿中的泻泄、发热、疳积等临床常见病在课时安排上均会给予重点倾斜,而对于推拿科临床中内科与妇科中极为少见的病症如腹泻、月经不调等在课堂上可不必作为重点讲解。
2重视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推拿治疗疾病主要是依靠双手来进行的,对于外行人而言,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例如,推拿治疗引起的临床意外并不少见,不同的推拿医生对同一疾病或同一病人的治疗疗效可能相差甚远。因此,在推拿治疗学的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推拿临床思维习惯的培养主要是表现在临床诊断思维和治疗思路这两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上。因为诊断不明常常是引起推拿临床意外的重要原因之一,治疗思路不明朗则是推拿临床疗效不好的直接原因。例如,笔者为了启发学生在诊断上的临床思维,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来提问学生:一个以肩痛为主诉的前来推拿科就诊的病人,我们应该想到患者患有哪些病症的可能呢笔者会启发学生:对于上述病例,在临床诊断时如按大多数临床医生的习惯与定势思维判断认为,凡来推拿科就诊的肩痛病人八九不离十就是肩周炎患者,这显然是错误的,应该知道,临床上引起肩痛的病症较多,如:急性肺炎、胆囊炎、心脏疾病、糖尿病、肺癌及颈椎病、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等都有可能引起肩痛,并通过临床病例的例证教学法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启发其临床思维。
3强调中医理论对推拿临床的指导意义
目前推拿临床医生与科研工作者受到解剖学、生理学及生物力学等现代医学的影响较大,这些西医学知识的渗入在推动了推拿学发展的同时也淡化了传统中医理论对推拿学的指导意义。学生学习期间,通过对其它西医课程的学习,通过对教材中有关推拿学现代研究进展内容的学习,以及临床见习时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等方式,使得他们逐渐形成了更容易被他们接受的西医学思维模式与习惯,如他们往往更喜欢用西医学知识去理解推拿治疗疾病的作用机理。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远没有象学习《针灸学》、《中医内科学》那么有中医思维习惯。事实上,推拿学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从其一产生就一直深深地根植于经络腧穴理论、脏象理论等传统中医理论。因此,有必要在教学活动中强调中医理论对推拿临床的指导意义。教师在讲授每一疾病、哪怕象腰椎间盘突出症这样的骨伤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时,都应该把中医的经络腧穴理论、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思想渗透其中,使我们的教学课堂散发出中医气息、充满着中医氛围。
5不忽视对小儿推拿的教学
相对于成人推拿,目前小儿推拿的临床与科研均开展得不好,鉴于此现状,很多教师在教学时都忽视了小儿推拿的教学。笔者认为,忽视与丢弃小儿推拿而单靠成人推拿单足跛行的推拿学发展趋势绝不利于该学科的发展,教师应该从今后的学科发展方向的高度去认识这一问题。本文在前述内容中强调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合理分配课时以突出骨伤科疾病尤其软组织损伤性疾病这一教学重点,但并不意味着就不重视小儿推拿的教学。历代推拿典籍中就有相当数量的小儿推拿著作这一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小儿推拿在推拿学中占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在临床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推拿对部分小儿病症具有理想的临床疗效,小儿推拿有时甚至能取得比成人推拿更好的临床疗效。因此,在教学中,仍应重视小儿推拿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小儿推拿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中医专业本科生;考研;就业;专业;学位
基金项目: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平台立项资助(项目编号:2013220)
一、背景
二、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
以班级为单位随机调查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类专业(中医五年制专业、中西医临床专业、针灸推拿学专业)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学生,共696名同学。其中一年级170名;二年级170名;三年级178名;四年级178名。
2.调查问卷的设计
问卷由项目组成员自主设计,首先分工设计条目,再集体研究讨论决定问卷初稿,将部分问卷试发放给部分同学填答,根据同学们的填写情况和建议对问卷进行修改,最后经过专业老师的指导,确定问卷终稿。
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关于考研的认识、考研意向、考研动机、考研专业院校选择以及考研压力和考研过程存在的困难等。问卷共涉及10个问题,题目类型分为单选与多选。
3.数据分析
针对调查表中的每个条目,进行归纳,再利用spss软件17.0统计分析,并作出图表。
三、调查结果
1.有考研意向的学生比例
调查的696名学生中,有考研意向的人数为515人,占调查总体人数的74%。
1.1.不同年级考研意向比例:
表1:各年级考研意向比例
从调查数据来看,中医类专业本科生中,有考研意向的人群比例为74%,大一大二同学的考研意向率相对较低,不到70%,而大三、大四同学的考研意向率都在75%以上。
1.2.不同专业考研意向情况
图1:各专业考研意向比例
在所调查的专业中,针灸推拿学专业的考研意向率相对较低为58.3%,中西医临床专业的考研意向率最高,比例为82.5%。体现了因专业的不同而导致的考研率的差异。
2.对考研流程的了解
图2:对考研的了解程度
从图中可以看出,对考研流程全面了解的人数相对较少,绝大多数同学对考研流程缺乏足够的认知。
3.影响考研的因素
3.1.考研动机
在考研的原因中,有两大因素占了绝对的优势比例:一是认为学历很重要,想通过考研来提高自己的学历;二是认为自己本科阶段没有学到太多东西,想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来获取更多的知识,两者比例相当。此外,在当今形势下,很多医院已经趋向饱和状态,而且很多医院只招收西医院校的毕业生,使中医类专业学生本科毕业后就业异常艰难;中医因其职业的特殊性,需要丰富的传统医学知识以及现代医学知识和长期的临床经验,但是中医类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因过于笼统且没有方向性,很难满足工作中的需求,这也是许多中医类专业本科生选择考研的深入原因。
3.2.不考研的原因
在不考研的同学中,针灸推拿学专业学生占了绝大部分的比例,该学科对医务工作人员的针灸、推拿手法有较高的要求,因而大多数人认为应该把实践操作能力放在第一位。其中有63.3%的人目前对未来的规划是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知识、进行实习积累工作经验,而寻找兼职、考证书、想出国留学的人数相对较少。
4.专业与院校选择
关于学校及专业选择的问题,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分别是学校专业的就业前景以及学校的教学质量,分别占到66.1%和60.6%。其次,学校及老师的名气所占比重也较高为47.6%,其他原因所占比重则相对较小。
5.跨专业考研情况
中西医临床专业和针灸推拿学专业选择跨专业考研的人数相对较多,比例分别为43.6%和38.7%。中医五年制专业跨专业考研意向者相对较少,只有17.6%。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找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并立志在研究生阶段学习,只有少数人因所学专业就业前景不好而选择跨考。
6.考研中需要克服的困难
图3:考研障碍
从图中可以看出,考研过程中同学们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协调好考研与实习的关系;其次学习中的心理压力、是否有足够毅力也是备考过程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此外,考研与工作机会的冲突也占据不小的比例;其他影响因素所占比重均相对较小。
四、讨论
本项目的调研结果显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在飞速发展的医学行业,由于其特殊的职业要求,在本科阶段的学习远远不能满足该行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中医方面,对于经验的积累及工作能力更是有着比较苛刻的要求,因而使绝大多数中医类专业学生选择了考研这条路。
中医类专业包括中医五年制专业、中西医临床专业以及针灸推拿学专业,由数据可以看出因专业的不同而导致考研率有部分差异,但总体来看中医类专业学生有考研意向的人数较多,明显存在着“考研热”的现象。但是大部分人只是确立了考研的目标,然而对考研缺乏深入的了解,对未来的备考过程也没有详细的规划。这可能会导致将来备考的忙乱与焦虑。
中医类专业大学生最主要的考研动机是提高学历、更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治病救人是其存在的意义,因而该学科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尤其是中医类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古代医学文献知识,更要了解现代医学最新成果,熟悉临床各种操作技能,从而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打下良好的基础。因避开就业压力而选择考研的人数远远少于我们的预计值,这说明了大部分医学生是渴望掌握更多医学知识,成为真正的人才,而并不仅仅是为了寻找一份合适的工作。
关键词推拿功法学教学实践
精心选择授课内容
教学目标和方法的突破
制定教学目标,切合专业实际。推拿功法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均很强的学科,除掌握基础理论外,又必须身体力行,进行自我练功实践,只有严格训练,才能做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结合,但要训练出效果,必须坚持长期训练,按照常规教学和课时安排,根本无法取得良好训练效果,这也是不少人认为推拿功法学在针灸推拿专业中的非常重要,而在实际教学中却无法受到重视,更多是让学生自习了解。
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形成良好心理状态。良好心理状态在练功中可做到"心静",避免人体气机发生紊乱,保证练功的顺利进行,是练功成败的关键。因此在平时功法授课中,重视加强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强化医学专业思想教育;注重挫折教育,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为功法训练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结论
推拿练功是推拿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增强推拿人员临床工作所需的指力、臂力、腰腿力量等各种练功方法的动作要领和姿势。掌握和经常练习这些方法,并注重意、气的蓄练和转换,使推拿人员有足够的体力胜任医疗工作。
传统的推拿练功主要是易筋经和少林内功。易筋经首载于《卫生要术》(清代潘爵著),其练功方法广为气功、武术、医疗所采用。以达到锻炼身体、增力强筋、却病延年的目的。近代的一指禅推拿流派和滚法推拿流派。也都以易筋经作为推拿练功的主要内容,以增强其体魄,达到形神兼备、集功力于指端的境界。少林内功是内功推拿的基础功法,原为武术强身基本功,至清末渐渐被内功推拿流派所采纳与利用。作为该流派的专业练功法及临床配合手法治疗的医疗功法。
推拿练功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的必修课程,自1996年至2006年期间,我一直担任推拿功法的教学工作,少许体会,总结如下:
③教学方法以示范教学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功法课都是以手脚姿势的协调动作为主。强调一招一势动作到位,俗话说,“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只有老师亲自示范,学生才能先看明白,然后接着模仿,老师再纠正其错误之处。这是推拿功法教学的主要教学法。如易筋经的卧虎扑食势,老师先俯身用手指做压掌撑,先手掌,再五指,再三指,学生就知道老师的功力了。让学生先从手掌着地支撑练起,逐渐过渡到手指,切忌一开始用手指做,否则容易受伤。至于练功的作用,练功的注意事项,易筋经、少林内功的历史源流,功法特点可以用多媒体进行讲解,信息量大,图片丰富,学生容易理解。比如讲易筋经的韦驮献杵势,教材上的定义是“韦驮,佛教守护神之一,其像着古代武将服,执金刚杵”。这时,辅助一张提前在寺庙里拍下的韦驮相片,学生就很容易明白韦驮将军的英姿,金刚杵的模样。让学生反复看教学录像带,在课后模仿练习。
⑤崇尚经典,背诵经文。易筋经每一势后面都有一段原文,涉及该姿势的动作要领、注意事项等。如易筋经第八势三盘落地势:“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两掌翻齐起,千斤重有加:瞪睛兼闭口,起立足无斜。”在练习此势时,背诵这条经文,就能将三盘落地势的要领掌握,将其气韵练出来。两眼睁开,炯炯有神(张眸、瞪睛),这与传统气功的两眼似闭非闭有明显的区别。舌抵上腭,意在交通督任二脉。咬牙、两脚落地生根、两手用力按拿或用力上托,强调一股内在的霸力,使全身浑然一体。久练此势能明显增加腰和四肢的力量。因而,不能将三盘落地理解为简单的马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