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医美行业忽悠多小心“美梦”变“噩梦”)
“20年品质保障、技术稳妥、经验丰富”“保障药品材料正品”“一次整形、一次到位”……王女士从一网络平台了解到,某医疗美容诊所承诺打造安全、无痛、无痕、自然的整形方案。通过与诊所医师沟通,王女士选择一种名为自体脂肪填充脸、胸、丰臀、精雕腿的手术。
不料,手术失败,“美梦”变成了“噩梦”。王女士不仅没有变美,美容整形还导致其容貌、身体受损严重,说好的丰臀手术根本就没做。脸部凹陷填充不自然、胸部至今偶尔疼痛、腿部内外侧抽脂严重凹凸不平,术后的不完美造成王女士易于焦躁、多怒。
王女士认为,医师不规范操作,技术不精,夸大手术方式和术后效果,涉嫌欺诈,给自己身心带来了巨大痛苦。经与诊所多次协商未果,她一纸诉状将诊所和网络平台告上法庭,要求赔偿。
近些年,微整形美容需求日益旺盛,“颜值经济”催生了一大批无资质小作坊式的医美机构。行业火爆的背后,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近日,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调研发现,医疗美容的损害纠纷类案件日益增多,乱象丛生的医美行业亟待规范。
区别于传统美容,医疗美容由于其侵入性和创伤性的特点,具有一定风险性。一些达不到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的非正规诊所、美容院、美甲店等有恃无恐地开展医疗美容服务,这些机构大多未取得审批、硬件条件简陋、器械多次重复使用,缺乏严谨的流程,极易造成传染性疾病和交叉感染。
上述白皮书还揭示,90%毁容源自“三非”,即非正规机构、非专业医生、非CFDA认证产品。医美黑市的重灾区在肉毒素、玻尿酸、超声刀和热玛吉,这些项目中充斥着假药、水货、山寨设备。
在医美耗材方面,法院报告指出,一些无生产资质厂家生产的药物和器械通过非法渠道进入市场,未经消毒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等。使用这些不可追溯、未经国家食药监局等权威机构认证的药品和器械,实难保证消费者的人身安全。
2002年的《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2009年的《医疗美容项目分级管理目录》,都要求对医疗美容技术实行分级管理,明确了各类别医疗机构可以实施的美容技术范围。然而,实践中却存在规定执行不到位,行政管理部门之间职责交叉导致监管出现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