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医疗美容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医疗美容根据是否需要手术,分为手术类和非手术类医疗美容,均是由经注册的专业医师及医疗专家进行。
图1:我国医美产业发展历程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2014年至今,资本助力下产业繁荣发展,“互联网+”浪潮催生了互联网医美平台。在移动互联网和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互联网医美平台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医疗美容产业链的枢纽环节。2014年以来,新氧、更美、悦美网等互联网医美平台深受资本市场青睐,已获多轮融资。
二、医疗美容产业链概况
图2:医疗美容产业链,笔者整理绘制
三、我国医疗美容产业现状
随着经济条件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中国消费者受国际医美新潮流影响,医美消费意识逐渐觉醒,医疗美容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2019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达到1769亿元,2015-2019年CAGR为28.54%,增速高于全球同期。
图3:2015-2019全球及中国医美行业市场规模
1.上游:原料及器械整体集中度较高,国产加速替代
医疗美容可分为手术类(重整形)和非手术类(轻医美),其中中国轻医美市场容量稳定扩张,占整体医美市场规模的比重稳定。手术类医美项目包含眼睑整形、鼻整形、口腔牙齿矫正、植发等头面部项目,丰胸等胸部项目,以及吸脂等身体项目。非手术类医美项目包含肉毒毒素、玻尿酸等注射项目,光子嫩肤等面部年轻化项目,以及牙齿美容等其他项目。我国轻医美市场占整体医美市场规模的比重远高于手术类美容整形市场,近年来稳定在65%-70%左右。2018年,中国轻医美市场规模为1028亿元,同比增长30.62%;2019年,中国轻医美市场规模为1191亿元,同比增长15.86%。
表1:医疗美容项目分类
图4:中国轻医美市场规模占整体医美项目规模比重高
图5:中国轻医美市场规模
轻医美原材料方面,注射填充类以玻尿酸、肉毒素为主。根据ISAPS数据,使用肉毒素和玻尿酸的整形项目分别达503万例和330万例,占比共计66%,根据新氧大数据,我国注射医美中,玻尿酸和肉毒素的占比达到66.59%和32.67%,占比共计99.26%。
图6:中国注射医美分布
表2:国内获批玻尿酸和肉毒素产品列表
透明质酸(俗称玻尿酸):是一种由N-乙酰氨基葡萄糖和D-葡萄糖醛酸为结构单元的天然高分子粘多糖,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结缔组织和体液中,具有独特的黏弹性和优良的保水性等性质。目前医药级透明质酸终端产品主要涵盖三个应用领域:医疗美容、骨科治疗和眼科治疗。2018年,医疗美容市场规模大于其它应用领域,达到37.0亿元,且增速高于其它领域,2014-2018年复合增长率为32.3%。2020年预计中国医疗美容透明质酸终端产品市场规模将达48.2亿元。
图7:中国医药级透明质酸终端产品市场规模情况(亿元)
我国玻尿酸市场进口主导,国产替代空间较大。目前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玻尿酸细分产品有20余种。从销售额来看,玻尿酸产品市场规模排名前四的企业均为外资企业,2019年的合计占比达到68%,进口产品占主导地位。从销售量来看,国产玻尿酸销量在2018年已超四成,国产品牌逐渐崛起。随着国产玻尿酸产品的交联方法和生产工艺不断提高,国产产品在浓度、交联度、颗粒大小、硬度、凝聚性等方面与进口产品的差距逐渐缩小,玻尿酸国产替代进程将日渐深化。
图8:2019年中国医美HA产品销售额排名
图9:2018年中国医美HA产品销售量排名
肉毒杆菌内毒素(俗称肉毒素):是肉毒杆菌在繁殖过程中分泌的毒性蛋白质,具有很强的神经毒性。肉毒素作为一种神经毒剂,可通过不可逆切割神经递质传导复合体,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从而引起肌肉松弛麻痹。然而其最大的应用场景并非医疗领域,而是面向动力性皱纹矫正、瘦脸、瘦腿等医美需求。我国肉毒素整体市场规模在高速增长阶段。据立木信息咨询,国内正规渠道销售的肉毒素市场规模从2015年起加速扩张,2018年达39.2亿元,同比增加32%。
因产品毒性较大,其受到国家严格监管。目前我国正式认证仅四家(国产的“衡力”、美国进口的“保妥适BOTOX”、英国益普生公司生产的“丽舒妥Dysport”以及韩国Hugel公司研发的“乐提葆Letybo”);现在仍有7款肉毒素产品在申请资质进程中。放眼全球,美国保妥适一家独大,韩国大肉毒素生产商均有中国布局、另有多个厂商肉毒产品在研,英德俄印均有产品布局。
激光美容仪器:医美器械市场器械种类繁多,其中激光美容仪器通过“轻度介入“的方式达到整形美容的效果,成为美容医疗市场的中坚力量。激光美容仪器可用于柔肤嫩肤、去痣、除皱、脱毛等领域。据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激光美容仪器市场发展迅速,2019年市场规模28.4亿元,同比增长19.73%。
激光美容仪依赖进口,国产在市场上逐渐被认可。虽然我国激光医疗美容设备企业众多,但主流设备多为进口产品。光电设备行业中,外资巨头和本土优势企业相对成熟,行业集中度较高。目前常见的进口激光医疗设备供应商有以色列飞顿(Alma)、美国科医人(Lumenis)、美国赛诺秀(Cynosure)等,在正规设备中占比高达80%,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医美器械行业起步较晚,企业技术基础相对薄弱。通过外延投资并购及自主研发等形式,国内激光医疗美容企业不断增强自身研发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市场份额逐步得到提升。具体产品来看,武汉奇致激光的光子治疗仪和半导体激光脱毛仪、深圳半岛医疗的痤疮治疗仪、深圳吉斯迪(GSD)的多元射频美容仪等产品,在市场上逐渐被认可。
2.下游:美容整形医院行业进入壁垒较低,分布失衡;在“互联网+”潮流有望重构医美行业生态。
中国当前医疗美容医院市场上,服务终端主要分为公立医院整形外科和民营美容医院两大阵容。总体来说,私立专科美容医院和旗下诊所占据了市场的绝大部分空间。但是由于公立医院集中了行业内顶尖的专家学者和外科医师,拥有国内最先进的医疗美容资源和技术,管理规范、信任度高等,公立医院仍然是国内医美行业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公立医院未来有望随着医疗改革的推进,在医美的市场竞争中重焕活力,与民营资本共同推进中国美容事业的快速发展。
当前医美机构、专业人才主要集中于东部发达地区。虽然市场覆盖面在区位跨越上已经实现了向中西部中心城市的扩展,但是市场广度更大的中西部二三线城市市场空间仍然一片空白,产品推介和业务扩容尚缺乏渠道,向下扩容尚需时日。整体而言,我国医美市场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杭州、深圳、武汉、长沙、重庆、成都为重心的布局,可以大致将市场分为华东、华北、华南、华中、华西四大板块,其中华北、华东、华南市场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份额。
图10:我国医疗美容市场地域分布
四、未来发展展望
当前,我国医美市场处在高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如下比较突出的问题:(1)市场比较混乱:医美原材料和药品比较混乱,存在着项目过度包装、药品过度消费等;(2)行业集中度非常低:头部企业的市场占比只能达到5%左右,大部分的市场集中在中长尾的一些企业;(3)医疗资源无法满足需求:医生、护士等专家团队,以及医院的经营管理人才都是比较紧缺的,随着医美市场的飞速扩大,行业的医疗资源会越发紧张;(4)行业的监管仍欠缺:很多医美监管制度、政策还处在一个摸索完善的过程中。
表3:中国医疗美容行业监管政策
结语
在“颜值经济”的浪潮中,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是快速放大“爱美之心”的重要因素。医美产业链中,上游原料及器械国产替代加速,下游行业则较为混乱。但“互联网+”潮流有望重构医美产业生态,同时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不断引导行业向规范化和健康化发展,驱动行业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