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新的临床医学课程教学教育理念
(一)重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随着医学模式的变革、医学科学的发展与卫生区域规划的变化,高等医学教育正面临严峻挑战与发展机遇,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造就出21世纪复合型医学人才,成为高等医学教育的根本目标
二、我院诊断学教学新理念的初探
诊断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樑课程。根据教育理念改变的思路,我教研室围绕能力培养的主线,在多项教学环节中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
(一)理论授课加强集体备课(预讲、填写教案、书写讲稿)的作用。集体备课在预讲教师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集思广益,使授课内容、方法、技巧更能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授课时教师能避免“背课”、“读课”或“授书”的传授知识效果,而能通过启发和引导,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3]。
(二)问诊技巧训练在理论授课时重视强调过去簿弱环节,如引言、每项内容归纳、小结、再度核实、用过渡语言转入下一内容、结束语等,按医学模式转变观念,适当介绍沟通技巧的内涵,提出换位思考的理念。强调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学习在病人面前什么能说、什么不宜说的沟通技巧。
(三)体格检查着重培养学生操作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4,5]。实施方式包括:理论授课、观看多媒体课录像、教师示范、学生互练,利用临床技能中心的模型进行训练,床旁教学或示范等,着实做好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四)实验课除传统理论授课外注意更新方法和内容更多使用临床技能操作视频演示,安排全面开放临床技能中心,让学生了解先进和实用的检验方法。
三、我院根据学习新教学教育理念进一步改革临床医学课程教学模式
(一)教学内容上不仅满足有基本知识和理论更要重视有关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循证医学观念的建立和伦理法律意识的加强,培养学生从注重病到注重人,从给人治病到全面保障人的健康。
(二)授课方式上传统授课法是“黑板”、“粉笔”、“板擦”、思想,未能加强师生间的沟通。
(四)教学方法上主张师生互动,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协助式教学,如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PBL教学)、以病例为中的学习(CBL教学)、基于网络的学习、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等主张课堂授课结合课外教学活动方式,如学习查阅资料、参加临床实践活动(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等,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能力。
(五)教育资源上从过去学校封闭状态转变为教育资源共享。
2教学内容脱离临床
在临床医学生实验诊断学教学中应以“临床应用为导向,兼顾检验医学”。
2.1应向学生介绍实验方法学,了解每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根据不同需要合理选择检测方法。比如梅毒的血清学检测,在临床应用中主要有3种方法: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非特异性快速梅毒过筛实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那么,哪种试验适合作为初筛,哪种试验适合作为确诊,哪种试验适合判断疗程等,应结合实际病例进行讲解。目前临床实验室已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以前的检测方法高,且方便快捷,可更好地服务临床,尤其是急诊患者,但临床医生对此还不太了解。另外,梗阻性黄疸时,理论上尿胆红素检测为强阳性,尿胆原检测为阴性。但因为尿胆原检测过程中,当尿胆红素水平较高时,会干扰尿胆原的检测,所以会导致梗阻性黄疸患者尿胆原假性轻度增高的现象。
1.1研究对象
实验组为首都医科大学国际学院2010级六年制留学生37名,对照组为首都医科大学2009级临床医学七年制本科生38名,两组学生均在第七学期开设实验诊断学课程。
1.2研究方法
观察两组学生基本信息,同时对教学授课大纲、授课内容、学时安排、授课教师、授课教材、授课方式、考核方式及考核成绩进行比对,分析两国学生的差异及授课效果的异同。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的方式处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信息
首都医科大学2010级国际学院留学生共37人,其中男生23人(62.2%),女生14人(37.8%),平均年龄(21.7±1.2)岁(20~24岁),其中来自阿富汗2人(5.4%),巴基斯坦8人(21.7%),加拿大14人(37.8%),孟加拉国10人(27%),肯尼亚1人(2.7%),英国2人(5.4%)。37名学生中华裔留学生1人(2.7%),英语流利,个别学生可用中文交流。首都医科大学2009级临床七年制本科生38人,其中男生17人(44.7%),女生21人(55.3%),平均年龄(21.1±0.2)岁(20~22岁)。两组学生年龄和性别均无统计学差异。
2.2授课内容及教学大纲
两组学生实验诊断学理论授课及实验见习学时相同,均为27学时和18学时。
2.3师资队伍
参与实验组教学的教师共10名,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9名,本科1名,高级职称8名,中级职称2名;参与对照组教学的教师共7名,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5名,本科2名,高级职称5名,中级职称2名。从学历和职称上来看,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2.4授课教材
实验组授课教材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的《ClinicalLaboratoryDiagnostics》(康熙雄主编,北京),参考教材为英文原版教材《Henry’sClinicalDiagnosisandManagementbyLaboratoryMethods》;对照组授课教材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的《实验诊断学》(王鸿利主编,北京)。
2.5授课方式
实验组授课采用全英文授课模式,授课教案及幻灯均为英文;对照组授课采用双语教学授课模式,授课教案及授课幻灯为中英文双语。理论课授课方式均为教师课堂讲解,学生课下提问;实验课授课方式一致,均为教师先进行实验讲解,然后示教,再由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操作,随时提出问题,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判定,由教师进行总结。从理论授课课堂情况来看,对照组课堂秩序较好,授课中没有提问的同学,教师顺利完成授课,课后1~2名学生提问,实验组课堂活跃,授课过程中有2~3名同学提问,但课堂走动人员较多,授课后学生与教师交流较多。实验课对照组和实验组都较活跃,实验积极,参与性强。
2.6考核情况
实验组考核成绩(70.89±4.64),对照组考核成绩(80.3±7.75),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
3讨论
3.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配备教师资源,使之更加适应国际学院留学生教学
3.2合理选择教材,有利于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知识
3.3根据授课对象适当调整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兴趣
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时效性的根本措施,近些年,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PBL)在医学课堂教学上比较受到推崇,该模式源于20世纪50年代,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此种模式鼓励学生发展自主学习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我们的研究来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年龄均为20岁左右,由于文化背景及性格的差异,留学生较中国学生更为活跃,他们在课堂上好提问也好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活跃,但是自律性较中国学生差一些,课堂随意走动现象比中国学生多。针对留学生这一特点,我们集体备课中充分融入PBL教学方法,设计问题,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同时教师把握课堂的能力也需要不断提高,引导学生完成教学。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图像、视频、动画等形式进行教学,丰富课堂内容和授课形式。
4结语
1兽医临床诊断学实践教学现状与分析
1.1实践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参照教师的实践操作完成实践过程
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学生与教师间缺乏互动、交流、讨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很难留下较深的印象。另外,由于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操作实践不预习,导致教师在讲解具体操作过程时,学生的感觉类似学习新知识,从而对实践操作产生厌学、不愿动手,课后考查学生基本操作掌握不扎实、不到位。
1.2实践教学动物数量有限、种类单一
1.3缺乏有效的实习考核方式
就本校而言,动物医学专业每年招收80~100人,采用班级-小组的方式进行考核,无法做到一对一针对性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核效果主要是通过实习报告和平时考勤的形式体现。实习报告大同小异,考勤主要以教师点名完成,教师无法准确判断学生掌握实践知识的能力高低,进而无法给出学生实习操作真实成绩,教学效果难以判断。
2兽医临床诊断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2.1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教师由主导作用变为指导作用,学生成为实践的主导者:按照4~5人小组为单位,实践教学前分配教学任务,小组内每个成员承担某一部分内容的讲解、示教,让其他同学对该组实习任务提出意见,之后教师指出不足与改进地方。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多鼓励、互动与交流,学生在实习操作过程中体会到准备的辛苦、示教的紧张及成功的喜悦,有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自信心的提升。
2.2扩大实践操作的范围
2.3将实习报告考查方式改革为实习课程考试
参考文献
[1]王娅,左之才,邓俊良等.兽医临床诊断学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32(12):34-35.
[2]朱洪云,刘忠艳,旦巴次仁等.《兽医临床诊断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家畜生态学报,2015,36(12):94-96.
[3]王希春,李玉,冯士彬等.兽医临床诊断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生态学杂志,2016,33(4):114-117.
电解质紊乱疾病中,高钾血症具有比较高的发病率,且病发初期无特异性表现,但随着病情发展可引发较严重的后果,比如:室性心动过速;心脏骤停;心室颤动。故,早期的诊断与治疗对于控制患者病情、改善预后来说尤为重要。笔者本次研究将选择90例高钾血症病例(收录于2015年3月~2016年12月)为对象,重点分析高钾血症用心电图的临床意义,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3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数据用SPSS20.0软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以t作为z验标准;计数资料的比较经χ2检验,以P
2.结果
90例病例中,经心电图检查确诊符合高钾血症诊断标准的病例共49例,所占百分比为54.44%,分析其原发病可知:肾功能不全者,43例;脑出血者,2例;挤压综合征者,1例;肝功能不全者,2例;脑出血者,1例。综合分析本组患者心电图检查以及血清钾检测的结果,我们可以得知:以上两种结果不相符者有41例,所占百分比为45.56%,其血清钾测定的结果表明,患者为高钾血症,可心电图检查结果却提示无高血钾改变,患者原发病以急性心肌梗死为主,另外还涉及急性溶栓、失血性休克、糖尿病与肝功能不全等。
仔细观察本组90例病例的心电图表现,可见直立高耸T波,可对于不同程度的病患来说,其心电图T波振幅的高低和血清钾并无平行关系。当患者血清钾升高时,心电图显示:P波与R波振幅均明显降低;QT间期延长;QRS时限显著增宽;ST段压低;无分支传导阻滞亦或者是室内束支等情况。
3.讨论
综上所述,采用心电图对高钾血症者进行诊断,可明确其病情,提高诊断准确性。此外,心电图对于判断患者预后和治疗效果来说也具备较高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韩健.心电图诊断高钾血症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5):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