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睿诚海汇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跃驹接受《中国访谈》专访杨楠/摄影
王跃驹:当时我们创业初衷是“生产让老百姓用得起的生物药,做利国利民的事”。我看到国内生物医药的产能非常低,因为国际垄断,国内生物产能还不到韩国7%,不到美国的1.5%。虽然我在美国工作,但一直为中国老百姓用不起好药,尤其是生物药而感到揪心。2017年,我下定决心辞去美国终身教授的职位,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带领团队回国创业。带着多年的研究成果回到了阔别近20年的祖国,在北京创立睿诚海汇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投身到生物制药行业。我的目的就是利用多年研发的植物反应器核心技术去打破国际生物巨头对中国的垄断,减轻国家医保负担,让普通老百姓都能用上生物药。
中国网:请您介绍一下植物瞬时表达技术平台生产药用蛋白以及其自身所具备的竞争优势和独特性?
王跃驹:利用植物瞬时系统生产药用蛋白的平台技术是我们公司的核心技术项目,也是当前国际领先的技术平台。该技术平台实现了利用植物(生菜、烟草)大规模、快速、安全的生产多种重组蛋白产品。我们现在的技术颠覆了现有药用蛋白的生产工艺,目前的生产工艺大部分都是从微生物、血液中提取,而我们是利用植物提取,将有效缓解我国药用蛋白生产供不应求、严重依赖进口的严峻局面,我认为将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二,这项技术是生物制药业的“工业革命”。一直以来生物蛋白生产都是以生物、血液、微生物提取,提取工艺繁杂,造成蛋白产品价格较高,并将这些成本最终转嫁到病人的治疗费用上。与传统医药公司利用微生物或者动物细胞在巨大的发酵金属罐生产蛋白不同,我们的项目是从植物中,例如生菜或者烟草,提取蛋白。是将不同的蛋白载体对一定生长期的植物进行特殊处理,是以活着的生菜个体为生物反应器,放大量产只是增加生菜个体的数量,因此利用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更加便于快速大规模生产蛋白,为生物制药提供一种新的生产途径。
第三,我们的技术是在国内唯一产业化落地平台技术。我们拥有的植物(烟草、生菜)瞬时表达药用蛋白的技术是国内唯一的产业化落地平台技术,可为国家提供重大战略需求、重大市场需求。我们的植入可以避免动物源以及人源病菌,比如艾滋,乙肝,鼠疫以及禽流感等困扰。
第四,技术工艺比较成熟,好多科研人员只有技术,比如说我在实验室研发了,光有科研技术还不行,还需要有大规模生产的工艺流程,而这些我们都已经具备了。
第五,市场前景和空间巨大。刚才说国内生物产能还不到韩国7%,不到美国的1.5%,想一想我就很难过。我们的百姓急需要降低药用蛋白价格来治病,而不是一场大病摧毁一个家庭。比如说治疗肿瘤,一个肿瘤病人一年花费在20万到50万,这个价格几乎可以摧毁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了。
中国网:您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植物瞬时表达技术平台生产药用蛋白的市场情况和未来趋势吗?
第二,老百姓使用的日常用药,利用植物系统可以大幅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如销售排名前5的抗癌的单克隆抗体品种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和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尼妥珠单抗,占据国内生物医药市场3/4销售额。患者每年的治疗费用为20万到50万元左右。所以利用生菜或植物瞬时生产技术生产的单抗产品可极大降低药品成本,为患者提供“用的起”的癌症治疗药物。
第三,我们可以应对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重大疫情,如埃博拉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等一旦大规模爆发后果将不堪设想。美国加州一家公司MappBiopharmaceuticalInc.就曾利用烟草生产抗体在2014年埃博拉病毒爆发期间,成功的救治了多位受埃博拉病毒感染的美国病人。为什么当时只救美国病人呢,因为当时设备还没有产业化,所以没有更多的救助其他病人。但是,也是让植物瞬时系统一战成名,让大家知道植物瞬时系统的价值。利用植物系统生产疫苗为产品,一旦疫情大规模爆发即可作为国家战略性产品抵御疫情。因为产业化容易,生产速度快。4天就可以表达,2-3天纯化,7天就可以生产蛋白。
第四,我们不但可以生产药物,还可以生产原料,为生命科学的科研市场和工业用原料市场提供科研抗体和细胞因子。我们可以生产一些无动物源的蛋白原料提供给细胞产业公司,可以生产一些昂贵的细胞因子,比如重组人神经生长因子、各种细胞生长因子,aFGF和bFGF等,这些因子价格昂贵,刚才说了,作为试剂用药,一克近亿元,目前大部分靠进口。我们可以生产一些对传统生物蛋白生产系统有困难的产品。该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适合产业化生产,易于形成新的生物医药体系,具有划时代的深远意义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前景可期。
中国网:公司核心技术“生菜瞬时表达蛋白技术”有哪些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呢?
中国网:您对公司今后的发展有何想法呢?公司在未来又有哪些规划与目标?
王跃驹:第一,我们公司将不断提高和完善现有平台技术,将通过平台技术优势不断输出新产品,今后产品开发方向将向原始创新型产品延伸,逐步形成独立自主、原始创新的药物开发和生产的完整体系。而且利用技术平台独有优势,研发社会紧缺、具有重大需求的生物医药产品,打造植物分子医药的产业群,始终秉持“提供老板姓用的起的生物药”的初衷,砥砺前行,将科技的作用更好更充分的发挥到老百姓身边,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中国网:谢谢王教授接受《中国访谈》专访。
本期人员——责编/主持:段冰;摄像:王一辰后期:张文泉;摄影:杨楠;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