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的赚钱能力绝对远超你的想象。当然,这里只针对的是那几家头部企业,对于一些小的保险公司来说,能喝上汤已经是不错了。
首先,面对客户,保险业务本身的特点就对卖方有利。
因为保险公司卖的产品不是有形的、而是一份“保障力”。一方面,保户要“上赶着”给钱,如果不及时付钱、导致保单失效,就直接失去了保障;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这份“保障”,绝大多数时候,保户的保费是没有要回来的,保险公司的成本其实是极低的,更不存在什么逾期、欠款这样的问题。
先付钱、后保障,不付钱、无保障,保险公司的买卖可以称得上“无风险生意”。
2,行业低内卷
此外,从行业格局来看,当前国内的竞争市场上,保险行业还妥妥的处在一个寡头竞争的时代。
保险作为牌照行业,准入门槛高,参与竞争的少。越少的牌照意味着越高的集中度和越多的盈利。
2022年,人身险市场中,排名前10的公司市场份额共计65%左右;在财产险市场,集中度则要更高,排名前10的公司市场份额占比约为85%,其中前3大财产险公司市场占比达到60%以上。
在中国整个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上,保险行业能够争抢蛋糕的公司掰起指头数还有的剩。如果把目光聚焦到香港、这个亚洲领先的保险枢纽上时,会发现这里700多万的人口支撑起17家保险上市公司;大陆A股只有6家。
在这样的行业格局下,头部企业的大型保险公司保费规模高、渠道广,资金链也更加厚实,也就更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毕竟,买保险买的就是一份心安,如果贪便宜买了小公司的保险产品但最终无法兑换,反而是因小失大。
因此,尽管竞争激烈,但保险行业整体仍处于低水平内卷中,重销售、重规模、缺乏产业链价值。
3,保费的设计
说到这里,不得不和大家讨论一下:保费的设计问题。保险公司在进行产品设计时,表面上是通过精算模型对种种因素进行考虑定价。
但实则还是对保户利益的切分,将经营风险再度转嫁到为之买单的消费者身上。
这一点从赔付比率(赔付率更应该理解为保障率,赔付率低就意味着保障率低)的比较中就可以看到:
4,资金成本极低
同样是贩卖“保障”,银行的主动性就没这么强。比如最基础的存款业务,银行是帮客户保管资产,但这笔钱相当于是银行向客户借的,还需要付出利息。
保险公司的保费则到手了就是到手了,这笔钱拿去干什么与客户无关。甚至,保险公司卖产品的时候,卖的是对未来的保证和许诺,当下并没有产生任何成本。
这种情况下,客户让银行保管的钱,或者是财富管理、帮忙投资理财的钱,都不是银行的钱,银行赚的只是利息、或者是手续费。而保险收到的保费、拿到直接就是自己的、可以拿去做投资、支付开销,直接可以转化为收入、扣除成本后就成了利润。
正因为如此,保险公司的赚钱能力要高得多。
如果按照这种逻辑来继续推测,那么可想而知保险公司的利润也肯定会比银行要高。
二、为什么保险公司的利润这么低?
1,利润率极低
事实上,相较之下,上市保险的利润仅为银行的一成左右。这就有点不按道理来了,为什么更能赚钱、贩卖“保障”成本极低的企业利润反而更低呢?
就在我们上一章关于“保险赚的钱都花到哪去了?”的讨论中,就已经知道保险公司的利润如同一个黑箱,里面可操作的余地很大,存在很重的“人为色彩”。
2,赔付占比不高
3,成本不透明
然而准备金毕竟只是准备金,不是已经赔出去的钱。以中国人寿当前的赔付情况,有必要准备这么高的准备金额吗?
无独有偶,在保险行业中,影响利润表现的不止这一个因素;也不只有这一家公司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动辄上百亿的资金在保险公司的年报中,也只是轻描淡写的带过了。从构成来看,同一个行业的各家公司差距也不是一般的大。
对于保险公司会不会调节利润?怎么样调节利润?这些我们无从得知,毕竟公开信息有限。投资者和消费者能做的,也只是在有限的资料里尽可能获取多的信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