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刚刚结束大学生涯的王刚,没有选择和同学一起毕业旅行,他正忙着投简历、找工作。王刚迫切需要一份工作,他要用薪资偿还本科时欠下的京东白条和蚂蚁花呗。
王刚本科毕业于北京某双一流高校,寝室住着六个男生,其中四个享有两万元的京东白条额度,三个同时背负蚂蚁金服欠款。
王刚的家境还算不错,父亲在某民营企业担任高管。但是父母拒绝为王刚偿还蚂蚁金服和京东白条的欠款,他们无法理解,每个月提供四千多的生活费,为何儿子还需要向电商平台借贷?
“其实想想挺不值得,很多东西真的没必要买。好多东西买了都没用几次,甚至压根都没用上,当时买的时候冷静一下,也就不会欠款这么多啦。”
王刚的窘境并非个例。当代大学生群体中,超前消费、借贷消费早已成为普遍现象。几年前校园贷引发的数场惨剧,提升了青年学生群体对“校园贷”的警惕,加上执法机构的打击和社会舆论的谴责,曾经野蛮生长的非法借贷平台看似陷入沉寂,但其实并没有杜绝。
今年1月份,长沙19岁女孩陷入现金贷泥潭,在半年中向至少18家公司借款,其母因压力太大服农药自杀。
活成我想要的样子
作为如今超前消费的代表,京东白条与蚂蚁花呗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使用频率最高的贷款平台。“先购物后付款”的京东白条,提供30天的免息期和24期的分期付款,最高授信额度20万元。与京东白条相比,蚂蚁花呗的消费范围更加广阔。蚂蚁花呗独立于任何电商平台之外,开通几乎零门槛,只要实名注册支付宝,便可以开通。只要在规定期限内还款,就不会收取任何利息。
但事实上,大部分开通并使用花呗、白条的年轻人将钱花在了奢侈品消费上。数据显示,在使用蚂蚁花呗购买的商品中,女装、饰品、美妆等潮流女性商品占比超过20%。
利益背后的代价
年轻、线上消费、敢于尝试,这些90后消费者的共同特征,也刺激着电商平台不断推出眼花缭乱的优惠活动。围绕花呗支付,支付宝推出的线上活动就包括各类红包、抽奖、礼券,被吸引的还不仅仅是年轻群体。
去年6月,小刘的母亲开通了支付宝,为了赚取红包和赏金,她鼓动全家三口都开通了支付宝功能。几乎每天,他们之间都要相互发送红包口令。“刚开始,一家人一天一共能领到五六元,妈妈开玩笑说‘马云爸爸每天送我们家一盘菜’。”
随着红包性质的改变,小刘和母亲又相继开通了花呗和余额宝。“今年4月,妈妈和爸爸突然跟我视频,要我教他们如何关闭花呗,因为他们误点‘一键花呗’,将花呗设置成了首先支付,两个多月都没有发现,被收取了利息。”
“借贷欠款”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不论看似多么轻松,借出的每一分钱都必须偿还。如果说非法校园贷是“尖刀和匕首”,那么超前消费就像慢性毒药,只是压力较小,对借款人的腐蚀更慢。在疯狂消费过后,就会看到“下月吃土”“超过五毛钱的局不要找我”“泡面相伴”这样无奈的调侃。
欠的钱,早晚是要还的
作为一种超前的消费方式,蚂蚁花呗的额度并非无偿馈赠,那些优惠、奖励金的背后,依然是一种刺激消费的手段,对于无固定收入的大学生群体,蚂蚁金服、京东白条的还款渠道无非以下几种:向父母讨要、出去兼职、省吃俭用,甚至于拆了东墙补西墙的“借债还债”。
刚上大四的小陈,消费都有计划。除了双十一、双十二集中消费,很少使用花呗。他的欠款一定会在规定期限内还上,主要方式还是从下个月父母给的生活费里面扣。
“花呗一时爽,还钱火葬场。”人民大学心理学院三年级硕士姜松说,“我开通蚂蚁花呗,只是为了在双十一抢购一款球鞋,从那以后我也很少用,一般是领到了花呗红包为了消费才使用,但是最近花呗红包只有一毛甚至几分钱,所以我也就不用了。”
但并不是每名大学生都有强大自控力。在各大高校快递提取点,总能看到学生排队取快递的场景,而双十一后几天,更会出现密集长龙。
一台苹果笔记本、一台尼康单反镜头、各种生活用品,这是去年双十一小潘在京东平台打白条赊欠扫货的战果。这也意味着,过去十个月,小潘每月都要偿还800多元的债务。作为双一流大学硕士,小潘每个月能领取600元的研究生补助和800元的实习劳务费,加上在学校就业办值班的工资,小潘每个月能有2800元左右的收入,偿还白条似乎并没有什么压力。“但最怕的是聚餐,尤其是六月和九月,毕业季的散伙饭和开学季的老乡会,这样的话就不得不向周围同学借钱。”
“其实我并不想花这么多,我的京东白条和蚂蚁花呗的额度一共只有4000元,但到了双十一,花呗突然将额度提升至6500元。于是,在左右权衡之后,这6500元的额度就变成了尼康镜头。”
十月已过半了,“双十一”还会远吗?(实习记者:刘泽溪记者:刘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