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信贷这条大船上,中国的四大互联网公司BATJ都登船了。尤其是在“银保监会也支持金融机构去挖掘这一市场。”的时机下,腾讯又传出或将推出“分付”(暂定产品名)。这被解读为对标阿里系的蚂蚁花呗。
对于“分付”这款产品,网上普遍解读为这是腾讯要和花呗竞争了,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薛洪言则认为,“腾讯此时推出‘分付’产品,是把脉风口,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或是首次“亲自”上线消费金融产品
对于“分付”这款产品,有声音认为这是腾讯要和花呗竞争了,也有人质疑腾讯是否来晚了。
不过,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薛洪言向8号楼分析称,从行业发展角度看,过去几年是现金贷产品的黄金期,腾讯通过微粒贷参与其中,率先开启联合贷款新模式,并未真正错失什么。而且,当前现金贷正走下坡路,场景分期处于上升期,此时推出“分付”产品,是腾讯把脉风口,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事实上,腾讯早在2005年就已涉足金融科技业务。先后有财付通、微粒贷、微车贷等。
财付通是腾讯于2005年便推出的自有第三方支付平台,仅比支付宝晚了一年。第二年,腾讯又上线电商平台拍拍网,但C2C模式的拍拍网发展并不顺利,2014年被京东并购。
财付通也未能实现与支付宝的真正对标。
作为腾讯金融科技版图的前身的财付通支付平台,本月12日还收到了央行149万元罚单,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笔大额罚款主要还是因为“违反支付结算管理”。
腾讯金融科技布局上,值得一提的是微众银行,这是国内首家开业的民营银行。
2014年12月,腾讯联合百业源、立业等企业发起成立了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众银行”),腾讯持股30%,为第一大股东。
微众银行2018年财报数据显示,微众银行全年营业收入100.3亿元,净利润为24.74亿元,同比增长70.85%。截至2018年末,总资产达到2200.37亿元,贷款余额超过3000亿元。
如果“分付”真的推出,将是腾讯首次“亲自”上线消费金融产品。
补充消费金融一环金融科技版图升级
从腾讯主要业务版图上来看,金融科技业务的重要性在逐渐突显。
今年二季度,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实现收入228.88亿元,同比增长37%,超过社交服务成为腾讯的第二大业务,占总收入比重的26%。去除备付金余额利息收入的影响,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7%。腾讯表示,这部分的增长主要受商业支付及云服务的收入增长所推动。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腾讯旗下“理财通”总客户资产超过8000亿元。
关于腾讯金融科技业务,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曾说:“我们的风格一贯都是做完再说、做好再说。我们的财报里面,金融收入属于‘其他’中的一项,所以是看不到的。”
今年6月19日,腾讯金融科技原负责人赖智明被派任腾讯投资发起的香港虚拟银行InfiniumLimited(贻丰有限公司)董事长,原投资并购部联合负责人林海峰晋升为公司副总裁,全面负责腾讯金融科技业务(FiT线)的管理与发展。
在业内看来,这是腾讯金融科技业务从混沌走向独立的标志,也是一次打破支付业务的尝试。
对于上述人事调整,腾讯总裁刘炽平曾在内部沟通会上表示,“(林海峰)在投资并购方面非常成功,负责过Fintech很多领域的投资,对金融科技也有很多理解,能力毋庸置疑。”
不难发现的是,上述版图并没有消费金融业务。而“分付”的诞生,正好补充了这一环。
在消费金融这条赛道上,BATJ四大互联网公司,也唯独少了腾讯的身影。
2014年2月,京东“白条”在京东商城上线,为用户在购物时提供“先消费,后付款”、“30天免息,随心分期”服务。截至2018年末,白条应收账款余额为344.49亿元。
2015年4月,“蚂蚁花呗”正式上线,满足和京东“白条”一样的用户服务。根据阿里巴巴2020财年第一季度财报可以计算得知,截至2019年6月30日,蚂蚁金服本季度的利润达到了43.39亿元,同比增长78.78%。
此外,根据海通证券发布的《蚂蚁金服:从支付工具到金融服务平台——金融独角兽系列之一》研究披露数据,截至2017年末,蚂蚁借呗和花呗两项余额合计约3000亿元。
百度则有针对个人的信贷消费产品有钱花,据财新去年4月底对百度金融A轮融资的报道,当时,百度金融整体的信贷业务贷款余额规模达280亿元。
近年来,包括美团、苏宁、携程、滴滴等互联网公司都纷纷入局消费金融这一万亿级别市场。今年7月,P2P行业老大陆金所也宣布退出P2P业务,转向做起了消费金融。
对于此刻入局消费金融的腾讯来说,依然占有优势。
另一方面,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依然巨大。
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杨再平表示,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空间巨大,预计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会在15%以上,到202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50万亿元。
相较于美国、韩国30%和50%的消费金融市场渗透率,我国16%的渗透率依然偏低。杨再平曾分析,随着消费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消费金融的市场渗透露会迅速增长。
此外,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肖远企于日前表示,监管支持消费信贷发展,这与当前扩大内需、支持消费升级的大环境相匹配。银保监会也支持金融机构去挖掘这一市场。
“从腾讯金融板块布局考量来看,确实需要推出一款产品来刺激腾讯金融业务增长。”西南财经大学普惠金融与智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推出信用支付产品,可以增加用户粘性,进而实现流量变现就显得十分必要。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嘉宁对记者表示,“冲击和竞争会有,但是不会太大,虽然都是消费信贷产品,但客群,使用场景大不相同。”
针对此事,微众银行方面对记者表示,“不予回应。”
陈文认为,若腾迅推出分付的话,或将与微众银行的微粒贷产生合作关系,例如百信银行与度小满金融,未来微众银行中的资金可能更多由分付放出去,而微众银行也可以由此做大。
“花呗”蛋糕将被分食,能否再次“偷袭”成功待解
纵观各家互联网金融巨头,通过信用支付产品进入信贷消费金融领域“战役”早已打响。2014年2月份,京东上线“白条”;2015年4月份,“蚂蚁花呗”正式上线;之后苏宁金融上线了“任性付”;美团上线了类似花呗的产品“买单”;百度旗下的百信银行也开始试水虚拟信用卡,上线了“pay伴”。
据蚂蚁金服方面提供给记者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末,花呗的经营主体蚂蚁小微小贷公司总资产为217.36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6.85%。2018年全年,花呗实现营业收入23.09亿元,净利润3.67亿元。目前花呗线下支付场景,除了天猫、淘宝、饿了么等线上消费,还包括家居、家电、家具、教育、生活服务等消费场景。
根据京东数科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京东白条已经覆盖了旅游、租房、教育、婚庆、汽车、装修、汽车等消费场景。
京东白条“掌舵人”许凌曾表示,“观察使用过京东服务的用户消费前后5个月的表现,用户在使用白条后和使用前对比,月均消费订单比例提升了52%,月均消费金额增长97%。”
而苏宁的任性付目前在苏宁线上、线下场景商品消费均可以分期。
显然,如今的信贷消费金融市场早已是混战局面。但即便如此,基于腾讯财付通庞大的支付端口,“分付”的推出其想象空间仍是巨大的。